美章网 资料文库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

病毒感染论文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1篇

僵尸网络的危害。僵尸网络在网络中病毒危害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僵尸网络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不断发送僵尸指令,控制这些僵尸主机在特定的时间同时访问某些特定的目标,从而实现此目标拒绝服务的目的,从而造成DIDOS攻击。第二,攻击者通过僵尸网络向大量的僵尸主机发送指令,控制着它们不断的向一些邮箱发送垃圾邮件或者垃圾文件,而且能很好的将发送者的信息和IP地址进行隐藏。第三,在主机被僵尸程序感染之后,攻击者通过僵尸网络能轻松地将僵尸主机中的一些信息(包括主机中的一些机密、敏感信息如机密数据或者个人裸照、个人账号等)进行窃取。第四,攻击者通过僵尸网络做一些耗用资源和违法的事情,比如通过僵尸网络种植广告软件,通过僵尸主机存储大量的违法数据、搭建虚假的网站从事网络钓鱼等活动。总之,僵尸网络病毒危害性巨大,对网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黑客通过对几天僵尸服务器(即僵尸程序的主机)的控制,从而遥控成千上万的僵尸主机,从而展开攻击。

僵尸网络的防范措施

面对僵尸网络的威胁,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僵尸网络进行样本搜集、数据特征分析和侦测、追踪以及清除。提升僵尸网络的防范能力。各步骤的具体对策如下:

1提升用户防范意识,设立主机防火墙。由于僵尸网络传播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用户无形中的参与,比如点击具有链接病毒网络的网址,打开携有僵尸程序的邮件等等。这些都跟用户的主观操作有关。因此,要想对僵尸网络进行有效的防范,首先的树立网络防范意识,用户必须在主机中设立防火墙,安装防毒查毒杀毒软件,对于那些跟自己没多大关联的信息尽量少点击,加强他们对病毒飞防范意识,在僵尸网络传播上就让其受挫,让其无门可入。

2搜集僵尸网络样本,查询僵尸网络控制者。擒贼 先擒王,要想完全消除僵尸网络,就必须对僵尸网络的发起者或者僵尸程序制造和者进行控制。只有对他们进行了全面清除,才能有效控制网络上僵尸病毒的传播。而首先就必须根据僵尸网络的特征和性能进行样本收集和分析,通过对僵尸网络样本探究僵尸网络的特征,从而查询僵尸网络的来源。样本搜集的主要途径可以采取:在网络中设置许多蜜罐系统,对网络中的僵尸程序进行扑捉,以获得样本,对这些样本再采取蜜网测试和逆向工程进行分析,探究其行为特征并加以入库,其中的逆向工程主要是对僵尸程序进行反汇编处理,从而得到僵尸网络的数据类型、服务器地址、攻击目标、传播方式等等。为下一步对僵尸网络进行地毯式清除做好准备。

3测查僵尸网络的行为特征,加大对僵尸网络的追踪。僵尸网络形成之后,攻击者往往会对僵尸主机中的信息进行窃取,因此,每个主机必须一个系统的有效的病毒识别防范对策,定时和不定时地对主机进行病毒检测,检测主机中是否存在僵尸网络病毒的行为。首先,主机可以通过恶意软件收集器对僵尸网络程序样本进行收集和识别;其次,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对僵尸网络的数据类型、服务器地址、攻击目的、传播方式等行为特征进行检测;最后通过病毒跟踪系统软件对这些僵尸程序或者僵尸网络进行跟踪,提醒那些被攻击的主机,提高防范意识,同时追踪僵尸网络服务器,报警抓获僵尸程序制造和者。再者,其实可以将这些检测、追踪、分析等步骤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僵尸网络病毒查杀软件,从侦测僵尸网络、分析其行为特征到对僵尸网络的追踪和对服务器的查找,进行一条龙式的服务。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惑禽病防治的难题之一。至今仍未有一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有效杀灭家禽病毒性病原,干扰和抑制其病原的复制。据报道,中药制剂对某些病毒性禽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不尽祥析。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出现及其临床试验证明,该类细胞因子在病毒性禽病和禽肿瘤的治疗上极具临床应用前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首先发现了病毒干扰现象,即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目前已知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数种酶,干扰病毒的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的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一α)、β-干扰素(IFN-β)、γ-干扰素(IFN-γ)。

家禽是否存在干扰素及是否存在有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各类干扰素,一直是近年来有争议的问题。1994年。Sckellick等克隆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基因。该cDNA编码区全长579bp。编码162个氨基酸。前31个为信号肽。成熟的IFN含有13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4.5KU。其DNA与哺乳动物Ⅰ型IFN只有43%的序列同源性,与IFN-Ⅴ的同源性为31%。1997年Lamdrecht等根据Sckellick发展的干扰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丝裂原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及真核细胞内表达可产生具有生活活性的IFN。

1干扰素的产生

IFN-α和IFN-β有许多相似之处:①两种IFN基因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commonancestergene);②由产生;③结合相同的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IFN-α/β以往称为Ⅰ型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细菌、DNA或RNA病毒、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多核苷酸等刺激物诱导下产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在小鼠。由ThI亚群产生。当抗原、PHA或ConA刺激后、T细胞分泌IFN-γ,通常与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相一致、目前认为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的主要活性存在于IFN-γ中。此外,活性NK细胞亦可产生IFN-γ。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FN-α和IFN-β基因位于人9号染色体和小鼠的4号染色体。并连锁在一起。IFN-α基因至少有20个,成串排列在一个区域,元内含子。同一种属IFN-α不同基国产物其氨基酸同源性≥80%。人和小鼠IFN-β基因只有一个,无内含子,与IFN-α基因连锁在一起。IFN-β与IFN-α氨基酸组成的26%-30%同源性。IFN-α由两个亚族组成,分别称为IFN-α1和IFN-α2,其中IFN-α1至少由20个有功能的基因成员。目前只有90%左右的同源性,IFN-α2亚族有5-6个基因成员,目前只发现l个有功能的基因,其余是假基因。人和小鼠IFN-γ在DNA水平上,有65%左右的分子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以同源双体存在,分子量为40Kda,其生物学作用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3干扰素的受体

一般认为,IFN-α和IFN-β结构相同的受体,IFN-α/βR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受体的亲和力Kd在10-9—10-10M之间。受体膜外结构属细胞因子受体中干扰素受体素族。IFN-α/β受体分布相当广泛。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等。IFN-γR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小鼠在第10号染色体,IFN-γ受体分布广泛。受体阳性细胞每个细胞约表达100—1000个受体。亲和力Kd在10-9—5×10-10M。裸肽分子量50Kda,糖基化后90Kda,其N末端与IFN-α/β受体有一定的同源性,具有种属特异性。目前认为。IFN-γR可能存在着第2条链。

4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乙肝病毒属于泛嗜性病毒,电镜下可见到乙肝病毒在胰腺、肾基底部、胆管上皮及血细胞中的存在[1]。Hoefs等[2]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胆汁标本中检测到HbsAg。以后Blum等[3]用原位杂交法在乙肝患者的胆道上皮细胞中检出乙肝病毒基因组,说明HBV病毒可以在胆管上皮细胞中复制。林秀玉等[4]以单克隆抗体和ABC法在乙肝患者的胆囊组织检出HbsAg和HBcAg。郎振为等[5]用PCR技术在乙肝患者的胆囊中检出HBV-DNA。而且HBV标志物阳性的胆石症患者囊组织中HBV—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HBV标志物阳性的非胆石症患者组织的HBV—DNA阳性检出率,黄鹏等亦有类似报道[6]。说明肝外组织中有HBV的存在和复制。目前有学者[7,8]认为,乙肝病毒在肝外组织存在,进行复制或免疫复合物在肝外组织沉积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在激活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胆系黏膜上皮也受到破坏,引起免疫损伤,导致病毒性胆管炎、胆囊炎。胆囊炎症状态下胆囊粘膜分泌粘液,糖蛋白明显增加,使胆汁滞留、加速晶体析出形成为胆泥形成提供了条件,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胆泥将导致胆石症,但大量实验证明:胆泥形成是胆石形成的必经阶段[9]。LeeSp[10]等以偏振光显微镜证实了所有胆石症患者均见胆泥形成。Fanowitzp[11]等统计约12.5%的胆泥最终形成了结石。

2乙肝病毒感染致胆汁分泌异常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复制,肝细胞受损,大量β-葡萄糖醛酸酶(β-G)由破坏的肝细胞分泌至血及胆汁,β-G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成为脂溶性,完全不溶于水,易与钙形成胆红素钙而沉积进而形成结石[12]。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组织细胞受损后,合成蛋白质及胆酸障碍,胆汁不能排泌,使胆汁酸水平下降。同时,内毒素血症和脾功亢进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亦可使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持续升。胆固醇和未结合胆红素均是脂溶性的,胆汁酸对胆固醇和胆色素均有助溶作用。在胆汁中胆固醇可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溶解度[13]。由于胆汁酸盐既能与钙结合而降低钙浓度和活度,又能使未结合胆红素被掩蔽而降低其活性,从而防止或减少胆红素钙沉淀的生成。Ca2+是非常重要的成石危险因素,正常胆囊黏膜能吸收约5%的Ca2+,减低胆汁中Ca2+的浓度,同时分泌H+以增加钙盐的浓度。当吸收和分泌功能改变时,胆囊酸化功能发生障碍,腔内PH值升高,胆汁中Ca2+成过饱和状态,钙盐沉积导致结石[14]。而胆汁酸盐的降低,游离钙升高均促进了胆红素钙沉淀的生成.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增加与胆汁中钙结合形成结石核心。总之,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胆汁成分改变,抗成石成分总胆汁酸降低,促成石成分非结合胆红素和钙离子升高,并且以胆汁酸减少为显着,可能是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易发生结石的主要原因[15]。

3乙肝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使肝功能受损,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感染因素增多,肝炎病毒的原发性感染破坏了局部的黏膜屏障,使胆道系统的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为细菌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同时肝病时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功能减退,来自肠道的细菌不断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由胆汁排出造成胆系感染,另外肝病时常发生胃酸过少,可引起十二指肠炎症。十二指肠内的细菌可逆行感染胆道系统,门静脉系统的细菌和毒素不易在肝内解毒和灭活,因此,细菌和毒素的存在也成为胆石成因之一。

4乙肝病毒感染致胆囊动力学异常

病毒通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胆囊黏膜上皮也可导致胆囊病变[16],胆盐可以损害胆囊壁,尤其是石胆酸可引起胆囊炎症,胆管上皮细胞增生,且容易诱发胆汁酸结石的形成[17]。由于内毒素血症、细菌感染、门静脉高压、HBV复制活跃等因素,胆囊壁的炎性水肿、渗出,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和肌层舒缩功能障碍。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蛋白和H+物质相对下降,胆汁酸化能力下降,易于结石形成。当胆囊收缩能力减弱时,胆囊内压力不足,胆汁的排出淤滞,易于形成结石;另一方面,肠黏膜淤血水肿,造成肠黏膜分泌胆囊收缩素的释放减少,进一步影响胆囊收缩和奥迪氏括约肌舒张功能[18]。总之,胆囊收缩功能降低和胆囊排空反射障碍致使胆汁不能及时排空,造成胆汁淤积容易形成胆泥。

5乙肝病毒感染后继发内分泌功能紊乱

感染乙肝病毒,患者的肝功能受损,血中的组织胺、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雌激素和生长抑素浓度升高,可以降低胆囊张力,使胆汁淤积;肝功受损使肝脏对雌激素得灭活能力下降,使得机体雌激素水平上升,雌激素在体内主要以E2和E3的形式存在,不但可通过影响胆固醇代谢,增加胆汁的胆固醇饱和度促使胆石核心的形成,而且可影响胆囊胆汁的排空增加胆汁淤积,石景森等[19]对青年人胆石症患者胆囊容积及其排空能力的调查报告表明,餐后胆囊排空能力下降及收缩后胆囊容积增加,均为胆结石发病的高危因素。

6研究进展和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认为胆石症形成的基本因素为胆汁淤滞,胆汁理化性质改变及胆道细菌感染[20],这三种因素在胆石形成中相互作用,往往很难分开。由于乙肝病毒的免疫损伤造成的胆道系统感染破坏了局部的黏膜屏障,使其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为细菌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影响了离子钙与非离子钙的平衡及结合胆红素的水解;同时肝病时肝细胞器受损,合成蛋白及胆酸障碍,胆汁成分改变,影响胆固醇囊泡的稳定性[21];加之,雌激素等水平上升,影响胆固醇代谢增和胆汁排空的协同作用.共同导致以总胆汁酸减少和胆泥形成增加,胆石形成的必经阶段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机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目前在临床治疗慢性肝炎,特别是胆汁淤积型肝炎,应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方剂治疗,对胆石症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明显作用[22]。鲜明的体现了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报道对于慢性乙肝伴肝胆结石病人放置T管引流胆汁后,不仅改善了肝功和全身情况,而且阻断了慢性乙肝病人体内HBV的体内传播途径。随胆汁外引流,大量的HBV源源不断地被引出体外,有利于机体清除残留的病毒[23]。我们有理由随着乙肝病毒感染与胆石症发生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开展,明确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胆石症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原因机制,为临床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学锋,杨恩齐,乙肝病毒DNA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现状[J].临床肝胆病学杂志,1998;4(1):1.

[2]HoefsJC,RennerIG,AshcavaiM,etal.HepatitisBsurfaceanti-geninpancreaticandbiliarysecretions.Grastroenterology,1980,79:191-194.

[3]BlumHE,StowringL,FigusA,etal.DetectionofhepatitisBvirusDNAinhepatocytes,bileductepithelium,andvascularelementsbyinsituhybridization.ProcNatlAcadSciUSA,1983,80:6685-6688.

[4]林秀玉,廖慧玉,朱仁平,等.肝病患者胆囊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抗体检测及其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549-551.

[5]郎振为,阎惠平,黄德庄,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肝外组织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J].中华内科杂志,1994,33:232.

[6]黄鹏.陈达开.乙肝病毒与胆石症患者的临床关系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02.11(6):370.

[7]FanowitZP,ZemulerT,KuhnK.Spontaneouscourseandincienceofcomplicationsinpatienswithoutstones.Hepatology,1994,20:291-294.

[8]MasonA,WickM,WhiteH,etal.HepatitisBvirus.ReplicationindiversecelltypesduringchronichepatitsBvirusinfection.Hepatology,1993,18:781-789.

[9]LeeSp,HayashA,YomgS,etal.BiliarySludge:Curiosityorculprit?Hepatology,1994,20:523.-525.

[10]LeeSp,NichollsJF.Natureandcompositionofbiliarysludge.Gastroenterology,1986,90:677.-685.

[11]FanowitZp,ZemulerT,KuhnK.Spontaneouscourseand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ofgallbladdersludgeinpatientswithn-ormalga

llb-ladder.Hepatology1994,20:291-294.

[12]王宏林,郭仁宣,刘小芳,等.乙肝病毒感染者胆汁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与胆红素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1,6(7):346.

[13]童赛雄,孟承伟,林守诚.胆石症病人的胆石成分与胆汁成分的相互关系[J].上海医学,1990,13(9):503-507.

[14]ShiffmanML,SugermanHJ,MooreEW.Humangallbladderlipidabsorptionincholesterolgallstonediseaseanditseffectoncholes-terolsolubilityinbile.Gastroenterology,1990;99(5):1452-1459.

[15]郑军华.乙肝病毒感染与胆石症形成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6:14.

[16]范渡,周余兰,李三军.病毒性肝炎101例胆囊壁的B超声像图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534-535.

[17]梁仲惠,伊虹羽,耿焱,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73-75.

[18]朱江帆.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胆囊收缩功能的改变[J]中华外科杂志,1998,31(11):34-36.

[19]石景森,马庆久,郑凯玲等.青年人胆石症发病率,胆囊容及其排空能力的调查报告[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1,(3):269-279.

[20]武忠弼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1995.05:321.

[21]SumpLEE.Pathogenesisofbiliarysludge.Hepatology,1990,12(suppl):200-203.

[22]张新力.田江克.董政等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胆结石患病率的分层抽样病因学队列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2(4)398-399.

[23]杨辉.肖永成.雷正明等慢性乙肝伴肝胆结石病人胆汁和外周血中HBsAg、HBV—DNA浓度分布的意义[J].医师进修杂志,1997(7):357-358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禽流感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是危害到人类健康,因此禽流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笔者通过收集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禽流感的文献,运用共词分析方法,梳理禽流感的研究脉络,绘制网络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热点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禽流感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为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Ⅲ禽流感防治研究。

关键词:

禽流感;共词分析;热点研究;网络知识图谱;社会网络

随着禽流感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严重危害养禽业,而且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威胁。为了科学认识和积极防控禽流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几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比较小,但却是论文的精髓[1],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笔者通过运用共词分析方法,结合bicomb软件、pajek软件对CNKI收录的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知识图谱,再对图谱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近十年内禽流感的研究热点,现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数据的来源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NKI畜牧兽医领域核心期刊收录的禽流感相关文献,时间范围是2005—2013年。检索得到2676篇文献,去除会议记录和重复文献,可用2437篇文献,利用bicomb软件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得到关键词8143个。

1.2数据的处理再利用bicomb软件中的筛选功能,对上述检索得到的8143个关键词进行筛选,筛出频率大于10的关键词153个,部分高频关键词见表1,这153个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近十年来禽流感的研究范围。将处理后2437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输入编写好的java程序进行词频共现关系计算,得到7441个不同节点,对这些节点进行去杂,得到144个中心节点,并将中心节点中与其他节点都有联系的节点去除,最终得到139个节点,最后利用pajek软件处理贡献关系得到关系图谱,结果见图1。

2结果与分析

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在关键节点所构成的空间中,可以区分出区域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区域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区域Ⅲ“禽流感防治研究”3个核心区域。

2.1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区域Ⅰ)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本区域的核心是围绕禽流感基础科学问题展开,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等一系列研究。随着禽流感越来越频繁发生,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和人感染禽流感新发病例不断出现,2005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紧急启动了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NSFC30599430)”。历经多年研究,项目在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特点与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2]。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为禽流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很显然其为禽流感研究领域一大热点。不过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近乎完成,不再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2.2禽流感病原学研究(区域Ⅱ)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本区域是围绕禽流感不同亚型的基因型和血清型展开的,研究它们的基因特点和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含有两种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负责流感病毒结合宿主细胞,NA蛋白负责病毒复制后出芽的必要条件,而HA有1~16个亚型,NA有1~10个亚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多种血清亚型。HA在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血凝素基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禽流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3]。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HA基因结构特点、HA基因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HA裂解位点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好地解释了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特点,为禽流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从图1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能感染不同物种的禽流感亚型(如H9N2)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N1)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关于它们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养禽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禽流感感染人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于禽流感基因的研究关系到人们对禽流感的防治,为养禽业发展提供保障,也为防范禽流感危害人类公共卫生提供依据,由此可见禽流感基因的研究依旧会成为一大热点。

2.3禽流感防治研究(区域Ⅲ)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禽流感防治研究主要以禽流感疫苗研究为主。本区域是围绕不同形式的禽流感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展开,其中最为主要的是DNA疫苗。随着禽流感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大并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关于禽流感的防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工作,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疫苗成为我国战胜禽流感的有效武器[4]。有些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疫苗选择压力之下,通过长时间的演化,已出现一些变异的毒株[5-7],因此对疫苗的要求越来越高。禽流感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产业技术成熟,依然是养禽业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疫苗。而灭活苗的质量不稳定,易导致免疫失败的缺点也十分突出。为了弥补灭活苗的不足,更多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放到新型疫苗的研究上,尤其是关于DNA疫苗研制,更是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士的关注。目前,禽流感新型疫苗种类虽然多,但技术不够成熟,疫苗的研制仍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并未全面推广。禽流感的疫苗研制工作关系到人们对禽流感疫情的掌控,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禽养殖业对疫苗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综上所述,关于禽流感疫苗研制工作依然会是禽流感研究的一大热点。

3结论

笔者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对CNKI中收录的有关禽流感的2437篇文献进行处理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剖析了行业热点及演进态势,得出近十年来禽流感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Ⅲ禽流感防治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首先,关于禽流感基础科学的研究随着学科基础知识的越来越全面,在未来不太可能继续作为学科的研究热点吸引学者的目光。其次,针对禽流感病毒基因研究,笔者认为将来的热点依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能感染其他物种禽流感基因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切实关系到养禽业的正常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问题,不得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最后,关于禽流感疫苗研究也将继续是禽流感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疫苗是有效预防禽流感的方法,尤其是目前新兴的DNA疫苗的研发,其相对于传统疫苗的优点明显,更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分析禽流感领域研究现状学术热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探究禽流感领域的科学规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春林,杜维滨,李江波.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共词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08(9):78-80,157.

[2]胡景杰,陈越,陈领,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结题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0(5):275-278.

[3]蒋梅.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8):817-820.

[4]张毅,王幼明,王芳,等.我国禽流感研究进展及成就[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3):497-503.

[5]LIC,YUK,TIANG,etal.EvolutionofH9N2influenzavirusesfromdomesticpoultryinMainlandChina[J].Virology,2005,340(1):70-83.

[6]SUNY,PUJ,JIANGZ,etal.GenotypicevolutionandantigenicdriftofH9N2influenzavirusesinChinafrom1994to2008[J].VetMicrobiol,2010,146(3/4):215-225.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5篇

1PROTAC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PROTAC分子或药物是一个异质双功能小分子,由一个结合靶蛋白的配体小分子和一个结合E3连接酶的配体小分子通过一个小分子链构成[7]。PROTAC分子进入细胞后,同时与靶蛋白和E3连接酶结合,利用E3连接酶招募E2对靶蛋白进行泛素化修饰,修饰后的靶蛋白通过26S蛋白酶系统降解为氨基酸,释放出来的PROTAC分子可以重复使用(图1)。PROTAC技术是一个颠覆传统药物概念的新技术,但是其应用场景与传统蛋白抑制剂一致。该技术最早发表于2001年,此后一直由耶鲁大学Crews教授实验室推动并在近几年得到其他药物研发实验室跟踪。和传统药物不同的是,PROTAC药物不是抑制靶蛋白活性,而是直接降解靶蛋白,因此其控制靶蛋白活性的效果优于抑制剂。泛素-蛋白酶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负责清除细胞中的变性、突变或有害蛋白[5]。一旦靶蛋白、PROTAC分子、E3泛素连接酶三元复合物形成,E2泛素结合酶把泛素转移到靶蛋白表面上的赖氨酸残基,细胞内26S蛋白酶体识别赖氨酸多聚泛素化信号进而促进了靶蛋白的降解(图1)。目前,PROTAC技术已经用于靶向多种细胞蛋白,如转录因子、骨架蛋白、酶和调节蛋白等[6]。在癌症和神经元疾病等领域,PROTAC分子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表现优异,部分PROTAC药物已经进入临床I期或II期。这些进展促使全球顶级制药公司联手新成立了PROTAC公司,开展PROTAC药物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PROTAC药物会不断出现,用于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

2PROTAC技术的优势

PROTAC的作用机制使得PROTAC分子在降解靶蛋白过程中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是形成靶蛋白、PROTAC和E3泛素连接酶的三元复合物。PROTAC分子对靶蛋白的降解具有浓度依赖性[8]:在PROTAC分子浓度较低时,靶蛋白被降解的程度随浓度升高而逐渐提高;PROTAC分子浓度过高时,反而会出现靶蛋白水平回升。这是由于靶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均被小分子占据,形成了二元复合物,降低了靶蛋白的降解效率。其次,PROTAC分子对蛋白的降解起催化作用[9],靶蛋白通过26S蛋白酶途径降解后,PROTAC分子被释放出来,继续参与降解下一个靶蛋白。因此,只需催化量的PROTAC分子就可以诱导靶蛋白降解。大量研究发现,PROTAC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①用量小;②较低的药物暴露量降低了脱靶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减少毒副作用;③不会引起耐药;④不依赖于蛋白活性中心亲和力,可选择性高;⑤没有抑制剂和靶蛋白复合物堆积;⑥较少给药次数;⑦更重要的是,由于PROTAC只需要结合活性,触发靶蛋白与E3酶结合从而引发降解这一事件,属于“事件驱动”,与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占位驱动”不同,不需要直接抑制靶蛋白的活性,药物不需要与靶蛋白长时间和高强度的结合,因此可以靶向传统难以成药的蛋白[10]。目前,Pubmed上已经发表了500多篇关于PROTAC技术的研究性论文,研究重点集中在肿瘤治疗领域。2021年3月,美国Arvinas公司宣布其开发的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受体AR降解药物ARV-110和ARV-471进入II期临床试验,标志着PROTAC技术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表1总结了已经报道的重要PROTAC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对应的靶蛋白和E3配体分子[11]

3PROTAC在中药抗病毒中的应用前景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健儿清解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42例,口服健儿清解液治疗;对照组138例,口服小儿感冒颗粒治疗。其他基础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1.7%,对照组显效率55.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儿清解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临床常见病,大部分患儿使用口服药在门诊治愈,但有部分病例疗效不佳。我院儿科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健儿清解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自儿科门诊2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年龄6个月~11岁,急性起病,病程在3d以内。治疗前未用其他药物(包括抗生素、退热剂)。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42例,对照组138例,两组病例中拟诊咽炎132例,鼻炎14例,喉炎29例,扁桃体炎66例,疱疹性咽峡炎31例,咽结膜热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配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内容包括:①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部疼痛、头痛、腹泻、呕吐等典型症状。②咽腔弥漫性充血或伴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疱疹等体征。③病变局限于上呼吸道,排除以上呼吸道感染起病的某些急性传染病。

1.3用药方法

治疗组应用中国深圳市中药总厂出品的“恒生牌”健儿清解液,剂量为:0~3岁5ml/次或酌减,4~6岁10ml/次,7~14岁15ml/次。tid。对照组应用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根据不同年龄相应给药:0~3岁0.5包/次或酌减,4~6岁1包/次,7~9岁1.5包/次,10~14岁2包/次,tid。疗程均为3d。其他基础治疗两组相同。

1.4疗效判断标准

追踪72h,详细记录给药前后的体温、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头痛、全身酸痛、呕吐及腹泻的改善情况,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显效:服药2d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好转:服药3d内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无效:用药3d后,仍发热,其他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显效、好转、无效人数,治疗组分别为116例、9例、17例,对照组分别为76例、28例、34例,

治疗组显效率81.7%,对照组显效率55.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副作用

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对照组5例出现嗜睡,3例出现皮疹,2例出现烦躁不安,停药或减量后消失。

3讨论

健儿清解液是源于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著名方剂——银翘散、桑菊饮,并与《丹溪心法》中另一名方——保和丸进行有机组合,为纯中药制剂,它以金银花、杭菊花为主药,两药均有清热解毒功能,合用则清热解毒功能加强;连翘为佐药,与银花配伍有增强疏散清热的功能;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与菊花配伍则长于治疗风热咳嗽;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橙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快膈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消滞和中之效。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7篇

1.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1.2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1.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1.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1.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1.6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1]。

2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小儿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2]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3.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3.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3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h(重症48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3.4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否则易致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3.5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①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120万u,每月一次;②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SD,SMZco3日;③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3个月;④烧伤患者手术前后用药2~3d;⑤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⑥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3]。

4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小儿腹泻和小儿感冒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疾病。小儿腹泻病因较多尽管感染是主要原因,但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其实,婴儿腹泻的病因除喂养不当外,主要是通过粪便传播使其感染了一种特殊的病毒-轮状病毒所致。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济于事。因此,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只需注意对症处理。该病病程短,可以自愈。抗生素仅适合于侵袭性肠道细菌感染,如志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对于大便中混有黏液血便,大便镜检白细胞明显增多,伴有腹疼里急后重者需要用抗生素。轻型患儿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重症者选用氨苄青霉素静滴。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或继发真菌性肠炎时,应停用抗生素,给以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制剂等。小儿感冒的病原体大部分也是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小儿病毒性感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具有自限性,通常病程3~7d,病毒性感冒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可缩短病程。

5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5.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5.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5.3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因为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称为“灰婴综合征”。此药还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5.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12岁以前人体骨骼的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增殖、肥大、钙化,使儿童不断长高。而此类药物有可能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还易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 新晨

5.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咏兰,罗超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状与对策.新医学,1994,25(4):204.206.

2张献怀.触目惊心的抗生素滥用.健康时报,2001,5:17.

3金有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8.312.

4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32.1134,1238.1253.

病毒感染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内服中药,肌注聚肌胞,局部用无环鸟苷眼液滴眼。结果: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36例,痊愈26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7.3%。结论: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取长补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属于中医黑晴疾病,聚星障,其特征是反复复发,在国内外均有上升的趋势。临床表现为患眼畏光,碜涩,流泪,视力减退;可伴发热及全身不适,耳前淋巴肿大。笔者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近5年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院的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最大为67岁,最小为12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2天。其中树枝状角膜炎24只眼,地图状角膜炎12只眼。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聚星障的诊断标准,符合西医《实用眼科学》中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诊断标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疗法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芩10g、赤芍12g、木通10g、大黄8g、泽泻10g、栀子12g、石决明15g、青箱子10g、当归15g、生地l5g、甘草10g。热偏盛加大青叶15g、丹皮15g;湿偏盛加苍术15g、苡仁30g、滑石30g;分泌物增多加银花30g、密蒙花20g;痛甚加丝瓜络12g、川楝子10g,伴头面带状疱疹或口角疱疹加葛根15g、僵蚕20g、白芷12g。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嘱其遮盖患眼,或配带防护镜,避免日光、风沙,烟尘等外界刺激,饮食忌辛辣厚味。

1.2.2西医疗法遮盖患眼,或配带防护镜,避免日光、风沙,烟尘等外界刺激。局部应用0.1%无环鸟苷眼液与1%利福平眼液,每1~2小时交替滴眼1次,隔日肌肉注射聚肌胞2mg(广州帮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021224,规格2mg)。病变深大或已引起瞳孔缩小者,必须用1%阿托品眼液扩瞳。

2结果

经1~2周的治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角膜染色完全消失)26例,占72.2%;显效(疼痛明显缓解,角膜染色基本消失)2例,占5.5%;有效(疼痛有所减轻,角膜染色减少、变浅,但仍有染色)2例,占2.7%。无效(疼痛未减轻,角膜染色面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1例,占2.7%。总有效率97.3%,电话随访9月,痊愈病例均未见复发。

3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病程分型为原发型和复发型两种。因药物刺激和滥用激素,复发率及致盲率有上升趋势。中医诊断为聚星障,属于黑晴疾病。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该书谓:“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逐渐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数余。”黑晴在五轮学说中属于风轮,在脏属肝。常在热病后,或慢性疾病,或月经不调等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下发病,多单眼为患,也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生。本病易反复发作,治不及时,可发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症,愈后遗留瘢痕翳障,影响视力。病情初起,对障浮嫩,多为肝胆风热;翳障色黄,溃陷深大,为肝胆实火;病栀子、柴胡清泻肝火,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泽泻、木通清利小便,大黄泻热破瘀,并有釜底抽薪之功;肝胆火炽易伤肝阴,又虑方中多为苦寒之品,易化燥伤阴,故配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邪去而不伤正,石决明,青箱子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为治疗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的要药。,聚肌胞可诱发内源性干扰素,又能对各种内源性疾病起到免疫抑制作用。0.1%无环鸟苷是复方抗单疱滴眼液,含有抗病毒药和极其微量的皮质类固醇,既能抑制病毒的活化和繁殖,又能治疗因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且不影响角膜上皮的修复,没有引发角膜溃疡穿孔的危险。我们在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工作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辨证,结合西医规范化治疗,中西并用,内外同治,见效快,疗效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参考文献

[1]苏藩,马力,曾光玉等.中药治疗聚星障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