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业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工业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2-06 03:43:41

工业经济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全年目标任务,以保增长、提质量为中心,狠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效组织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2013年全市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一)今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11月份,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664.14亿元,同比增长5.71%,完成全年计划的78.13%;实现全部工业实缴税金25.62亿元,同比增长3.43%;实现工业用电量28.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2%;新增统计规模企业48家。

全年预计:预计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730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400亿元,同比增长5.1%;新增统计规模企业48家,总数达810家;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企业达460家,其中,亿元企业达110家。

主要特点:一是主要指标稳中有进。1-11月份,全市工业应税销售、工业用电量二大运行主要指标增幅为5.71%、0.42%,分别比6月份提高2.62个百分点、5.11个百分点,应税销售增幅自9月份开始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至11月份,应税销售增幅略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63%),工业用电量增幅也转负为正,两大指标呈现逐月企稳回升、发展向好的态势。剔除熔盛因素来看,1-11月份二大指标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应税销售同比增长19.01%,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2%。二是运行质量持续提升。1-11月份,全市实现工业一般纳税人净入库增值税金17.04亿元,在九县市区中总量排名第二,同比增长19.58%,增幅高于平均水平6.26个百分点,排名第三;工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金率达到2.68%,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高于平均水平(2.65%)。此外,全市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企业达424家,比去年同期净增16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3家,净增12家;5000万元至亿元企业108家,净增4家。在六县市(区)中,我市应税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数和亿元企业数均列第二。三是两新产业发展快速。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478.29亿元,同比增长21.7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88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41.98%,同比提高4.79个百分点。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值完成350.18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0.73%,同比提高2.51个百分点。

2.项目建设强势推进

1-11月份,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投入238.58亿元,占年计划的91.76%,同比增长19.8%(评估数为222.58亿元,完成任务的85.61%,同比增长11%);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9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9.85%,同比下降28.9%;1-10月份,新增装机容量23.93万千伏安,同比增长36.4%。1-11月份,完成项目(园区)“月点评、季考核”新开工工业项目75个,完成目标任务的48.7%。

全年预计:2013年预计完成规模工业投入26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0.4%,同比增长14.5%,分别完成必成指标、加压指标的93.8%、90.4%;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2.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2.5%,同比下降36.4%。

主要特点:一是重大项目有所突破。1-11月份,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82个,计划投资241.11亿元,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5个,较去年同期净增12个。1-11月份,全市符合“月点评、季考核”竞赛要求的新开工工业项目75个,计划投资88.54亿元,平均单体规模1.18亿元,聚源电气、图腾电力、莱鼎科技等超5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二是部分企业技改力度加大。随着我市超10亿元的双钱集团、聚源电气及获得国家产业振兴和科技支持的九鼎新材料、力星钢球、华东油压等2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推动了我市技术改造的步伐。三是部分镇区发展势头较好。1-11月份,固定资产抵扣税增长的有9个镇(区、街道),其中如城街道、九华镇、搬经镇、磨头镇等4个镇(街道)增幅超20%;1-10月份,新增装机容量有11个(区、街道)增长,其中搬经镇、高新区(城南街道)、下原镇、如城街道、经济开发区(城北街道)等5个镇(区、街道)增幅超50%。1-11月份,长江镇(港区)、磨头镇、搬经镇符合“月点评、季考核”新开工工业项目较多,分别有14个、9个、8个。四是在手项目较多。据各镇(区、街道)最新统计上报,全市在手计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8个,计划投资335.28亿元,平均单体规模3.42亿元,其中正式签约项目60个,占在手项目61.2%,已立项项目19个,占在手项目的19.4%,开工建设14个,占在手项目的14.3%;在今年第十一届沿江经济洽谈会期间,全市共签约的116个项目中,正式签约项目56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48.3%。

3.载体建设不断加快

一是土地整理成绩显著。截至10月底,全市各园区累计整理土地10172亩,占全年目标的101.72%,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4个镇(区、街道)中高新区(城南街道)、如城街道等主体功能区及丁堰、磨头、九华等镇工作启动早、推进速度快、成效明显,持续发挥着典型引领作用,对全市园区土地整理工作的高效突破贡献突出。二是标准厂房建设难中有进。截至11月底,全市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各类园区均有不同程度进展。高新区(城南街道)、长江镇(港区)、白蒲、吴窑、九华等镇(区、街道)开工建设面积较大,完成任务情况相对较好,对全市新建标准厂房总量的持续扩张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三是功能配套不断完善。部分镇(区、街道)持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园区道路、绿化、管网等硬件建设层次得以提升,多数园区实现“七通一平”或“九通一平”,园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对外形象进一步确立。园区物流、融资等各项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为落户项目提供了便利,东陈、白蒲、九华等镇和开发区(城北街道)、高新区(城南街道)、长江镇(港区)等主功能区人才公寓建设推进速度快,为园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四是合作共建取得突破。抢抓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和自贸区建立的重要契机,积极主动与上海相关区(园)对接,10月28日,上海嘉定工业区产业园的揭牌,掀开了两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序幕。此外,与张家港的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张家港?跨江产业合作发展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市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4.金融服务取得成效

一是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到目前为止,我市处于上市或场外市场挂牌各阶段的企业数在9县市区中均名列前茅,在会企业2家(力星通用、恒康家居),在证监局辅导备案1家(神马科技),进行上市轨道企业2家(华东、天泽),由IPO上市转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华灿、华凯、百正),计划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天龙畜产、国能仪表、顺远纺织、隆昌化工、晨霞线带、昌升集团、中硅新材、城中园林),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已挂牌1家(融达新材),即将挂牌1家(天之鹿鸽业),计划挂牌1家(泰利达),还有一批上市后备企业和场外挂牌后备企业正在培育中。二是应急互助高度流转。我市应急互助基金自09年成立以来,主动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对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起到及时雨的作用。目前共有26家会员,基金额978万元,其中政府注入配套资金200万,累计为小微企业应急拆借108笔,累计拆借额2.46亿元。由于监管得力,未有不良放款出现,有效地预防了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和“高利贷”侵入。三是担保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担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10047.1万元,已与农商行、银行、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他各大商业银行的准入也在申报中。今年以来科技担保公司共为昌昇集团、顺远纺织等32家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新增担保额16800万元,担保总额达18360万元,科技担保公司作为政府性平台发挥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主力军作用。

5.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1-11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1.1亿元,预计全年投入1.21亿元。已备案超30万元的重点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达到1659.55万元。计划在建重点信息化项目5个,顺远纺织ERP项目、九鼎新材K3-ERP项目、思源电器生产管理项目、双钱轮胎MRP生产管理项目以及聚源电气ERP项目,计划投资总额650万元。

一是示范企业创建成效显著。今年共获批省两化融合智能装备类示范企业1家(锻压),省两化融合过程智能化示范企业1家(思源赫兹),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1家,其中电子商务类试点企业1家(恒康海绵),创建质量和数量位列首位。昌昇集团多色高速印刷机数字研发技术已获得省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奖励,青软实训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获得省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软件人才培训项目奖励;获批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市十佳电子商务企业3家。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始上线运行,目前已收录规模工业企业和软件运营商500余家。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在科技创新领域,积极鼓励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大高端技术的创新和攻关,开拓技术创新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华东油压的“高档液压元器件铸件铸造工艺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累计获批中央补助资金2500万元;神马电力的复合杆塔项目成功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组织申报省重点推进新技术新产品5项,省双新对接项目17项,省重点质量攻关招标项目5项。今年已累计为泰慕士服饰、高压电器、锻压等8企业申报鉴定新产品(新技术)12项,如高高压LW36-126/145(W)型户外高压交流断路器获评省优秀新产品奖,有效促进了我市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三是载体建设不断壮大。今年共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华东油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恒康海绵、赛孚机械、上海制皂、宝众宝达)。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不断壮大的技术中心载体建设为技术攻关和新品的研发提供了保障。四是创名创牌能力增强。今年以来,累计获批地理标志3项,国家驰名商标2项(力星、元升),省著名商标8项,知名商标21项。

6.节能降耗加快推进

1-10月份,万元产值能耗0.091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5.41%。2013年共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1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个、清洁生产项目5个。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4%,节约能源11.2万吨标准煤,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有16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双钱集团()轮胎有限公司被评为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二)2013年度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工业运行稳中趋缓。一是指标增幅仍处低位。从反馈数看,1-11月份,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5.58%,九县(市、区)中,增幅列第六,低于平均增幅(10.15%);总量列第二,比第一的海安少42.9亿元。工业用电总量同比增长0.42%,增幅列九县(市、区)第八位,低于平均增幅(4.4%);总量列第四位。二大指标的低位运行,表明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走出低谷仍需时间。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今年以来,全市八大产业发展不平衡性明显。一方面,新材料、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六大产业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除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外,其余四大产业增幅均在10%以上。但另一方面,受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占比较大的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船舶海工及配套业,受订单萎缩、船价下跌、交船难、融资难等多重因素制约,应税销售同比下降64.63%。三是部分重点企业增长乏力。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主要反映在产能利用不足、盈利能力下降、用工困难、资金压力较大等方面。全市94家重点企业累计完成应税销售322.59亿元,同比下降14.15%;占全市比重48.57%,同比降低11.55个百分点;负增长企业45家,占比47.87%。应税销售规模企业中,应税销售负增长企业213家,占比43.47%。熔盛重工、双钱轮胎、双马化工、钢铁等重点企业业绩下滑明显。四是镇区发展不平衡。一方面,1-11月份,全市10个镇共完成应税销售238.08亿元,同比增长14.63%,增幅高于全市8.92个百分点;共完成计划的89.47%,完成率高于全市11.34个百分点;有8个镇同比保持增长。10个镇共完成实缴税金9.85亿元,同比增长10.18%,增幅高于全市6.75个百分点,有9个镇同比保持增长。10个镇共完成工业用电量10.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5%,高于全市14.63个百分点,10个镇同比均保持增长。另一方面,四大主功能区共完成应税销售401.87亿元,同比仅增长1.12%,低于全市增幅4.59个百分点;完成计划的71%,低于序时进度20.67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比重为60.51%,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四大主功能区共完成实缴税金15.27亿元,同比下降0.47%,低于全市增幅3.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用电15.6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低于全市增幅2.82个百分点。

2.项目投入质量有待提高。一是新开工项目数量逐季减少。75个新开工业项目中,前三个季度完成新开工项目62个,分别新开项目22个、21个、19个,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52.4%、50%、45.2%,累计仅完成目标任务的一半;10月、11月份分别有8个、5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成目标任务的57.1%、35.7%。二是技改力度仍需加强。从全市看,技改投入力度仍然不强。1-9月份全市456家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计划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的只有63家,占全部规模企业的14.13%,与规模企业技改面达50%的目标要求相差较远;新开工技改项目少,1-9月份全市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2个,比去年同期71个项目减少29个。三是项目推进转化不快。项目推进转化慢的问题仍然存在,第十一届沿江经济洽谈会期间很多项目还留着在洽谈签约阶段,目前注册登记37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31.9%;办理立项16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13.8%;已开工19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16.4%。其中会上集中签约的42个项目中注册项目6个,占集中签约项目的14.3%;立项5个,占集中签约项目的11.9%。四是镇区发展不平衡。1-11月份,只有搬经镇固定资产抵扣税超序时进度;全市“月点评、季考核”新开工工业项目中,下原镇、吴窑镇各有6个,高新区(城南街道)、白蒲镇各有5个,江安镇、如城街道各有4个,丁堰镇、东陈镇、九华镇、经济开发区(城北街道)各有3个,石庄镇有2个。

3.载体建设仍需加强。一是组织推进力度欠缺。一些园区的建设缺乏清晰规划,部分镇园区建设因资金和土地瓶颈,缺乏创新勇气和实践精神,园区建设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二是标准厂房建设脱幅较大。对照全年目标和当前实绩,标准厂房建设与序时脱幅较大,截至11月底,各园区标准厂房开工建设面积为30万平方米,仅完成全年50万平方米任务的60%,在余下的一个月时间内要建设20万平方米难度较大,完成全年目标形势不容乐观。三是镇区发展不均衡。就土地整理拆迁来看,虽然目前全市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但是镇(区、街道)之间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一般镇中仅丁堰镇、磨头镇完成任务,九华镇完成96%,最少的东陈镇仅完成46.25%,主功能区中仅高新区(城南街道)完成任务。

4.产业层次仍然偏低。我市四大主导产业整体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综合竞争力较弱,面临市场风险时波动较大。今年以来,我市船舶制造业处于深度调整中,船价持续低位徘徊、人民币升值、财务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造船新标准的实施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但从主观方面看,我市船舶产品结构仍以散货船、中小型船舶等低附加值船型为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1-11月份,业内36家企业有21家应税销售负增长,同比减少应税销售72.64亿元,负增长企业占比达到58.3%,行业税金率为1.78%,低于全市规模企业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应税销售同比下降10.94%,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产业中多数企业产品主要为工程车、农用车配套,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产能过剩影响较大,再加上相关企业未能形成有特色的、较强竞争力的产品门类,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此外,我市新能源汽车产能尚未能有效释放,总量贡献效应没有显现。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起步最早的产业,虽然近年来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技改投入不断加大,整体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仍面临缺少龙头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自主品牌等问题,绝大部分企业以加工贴牌为主,单体规模小,附加值低,缺少市场话语权。

5.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企业资金依然偏紧、成本高。今年以来,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的上升都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结构性用工矛盾依然存在。目前,全市约有六成的企业存在劳动力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工、技术工难找,部分企业反映高素质管理型人才难招。三是土地需求整体缺口较大。我市用地指标供给与工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差距较大,土地整体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三)今年以来所做的工作

1.强化政策引领。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激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们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直接融资的若干意见》(皋政发〔2013〕159号)。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发展布局,组织制定了《市工业产业发展指南》,《指南》在进一步指明我市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布局产业结构、加快完善产业链条的同时,也将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的招商选资工作提供产业导向依据。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区划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各特色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为我市新一轮对外招商和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2.强化组织推进。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年工业经济各项目标及各镇区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并结合各镇区情况进行了分解落实。每月定期组织召开镇(区、街道)工业分管领导和企服中心(发改局)负责人例会,加强与一线同志的分析交流,跟踪落实指标完成情况,掌握镇(区、街道)和重点企业工业运行质态,及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并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镇(区、街道)开展冲刺。通过季度“比贡献、争先进”等竞赛考核的开展,有力推动各镇(区、街道)聚焦工业经济,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月点评、季考核”活动,不断创新项目建设“月点评”活动方式,通过点与面结合、学习典型镇与综合分析结合,突显“月点评”活动成效。先后组织项目建设“月点评”推进活动6次,同时组织我市亿元项目参加市集中开工。自下半年开始,组织编制了每月的《市工业运行情况》、《市项目投入情况》白皮书,及时通报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及项目投入动态。组织11家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吴江、海门参观考察,拓宽发展思路。组织了“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主动开展校企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3.持续加大运行监控。今年春节刚过,就着手对456家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春节复工调查,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复工日期、在手订单、设备开机、用工等情况,并撰写专报,及时掌握了工业经济开局情况。每月13号开始,及时掌握应税销售申报情况,数据做到一天一更新;每月28号,跟踪各镇区规模工业产值申报情况,切实掌握工业运行最新态势。充分运用“百家企业信息系统”、“行业景气度调查系统”、“工业企业问卷调查系统”等平台收集重点企业在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信息,掌握企业发展质态,对运行异常企业及时分析关注;分层次、分行业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及时掌握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4.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在项目审批方面,积极履行重大项目指导、审批、推进、服务职能,对重大项目紧抓不放,持之以恒跑部跑省,以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科学破解了双钱轮胎技术改造、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雅鹿PTA、大唐热电等重特大项目审批难题,其中大唐热电联产项目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现已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预可研审查;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项目已通过工信部组织的现场审核,并完成了资质激活工作。在项目服务方面,持续开展项目(园区)建设“月点评、季考核”、重大项目巡访、在建项目核查、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问题发现及交办督办查办等“四个一”活动,深入项目现场,做到“零距离服务”、“保姆式服务”。每月5日前对重大项目进行现场或电话巡访,及时掌握在建、在手、在谈项目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并反馈、协调和解决存在问题。今年以来共发放重大项目交办单20份,对15个重大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20个事项,已全部交办相关部门、镇(区、街道)办理,其中已办结事项18件,完成率达90%,其余2件正在加快解决中。第十一届沿江经济洽谈会期间,项目组紧紧围绕“31111”总体目标,坚持以活动促项目落户,以活动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项目组各项工作,确保高效、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完成项目包装100个,编印了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指南、招商信息;签约项目117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17%;项目开工113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13%。

5.加快重点企业培育。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最大限度激发重点企业发展潜力,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重点工业企业的意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优先提供要素保障和金融支持。对部分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相关政策。积极组织玉兔集团等51家企业参加“产品万里行”合肥展、“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果展”、“市船舶行业信息会”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助推企业不断拓展产品市场。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千人联千企”活动,建立分层次挂钩联系服务机制,通过月报表、季总结、典型宣传等方式动真碰硬加强考核,推动挂联单位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6.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一是持续加强两化融合。组建了市第一批工业企业信息化专家库,缓解了我市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中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创建了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组织百正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耐高温超薄型电容膜生产线工艺系统能量优化技术改造、融达新材料有限公司钢渣(矿渣)处理及综合利用等两个项目申报了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目前已收到国家发改委的项目复函,两个项目预计分别能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890万元和860万元。成功组织隆昌化工循环经济项目申报了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获得资金支持400万元;顺帆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窑炉节能改造项目,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50万元。三是逐步完善特色载体。积极推动我市与苏南、上海等地的跨江合作,上海嘉定工业区产业园的揭牌,将为我市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发挥重要作用;《张家港·跨江产业合作发展备忘录》的正式签订,掀开了两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序幕;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已被省政府列入《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载体得到重点支持。

7.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积极破解资金瓶颈。积极将我市的优质项目向上推荐,九鼎连续毡项目和力星高档精密轴承钢球扩产改造项目已申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目前已通过国家初审,分别可获得1000万元以上专项补助资金;组织对皋液等中央投资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并上报区域供水管网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预计全年组织向上争取的各类资金将达到1.4亿元。积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组织召开市中小企业金融超市走进暨市二季度银企对接恳谈会,推动全市51家企业与21家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对力星通用、恒康家居、华凯上市优惠政策进行了兑现,充分调动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对已进入上市轨道或准备入轨的企业进行政策解读,为鼓励动员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上新三版,逐家登门进行政策和业务指导;组织多家企业负责人赴上海参加了企业直接融资培训。二是保障企业用电用气用地。科学统筹全市企业夏冬两季高峰用电,全力保障企业用电需求,通过现场协调会的形式,为力源金河、华东油压、顺达科技等企业协调解决了用电的实际困难;对我市及周边地区企业用气情况进行调研,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召开协调座谈会,进一步减轻企业用气负担,协调了陆地方舟、聚源电气等重大项目的用气事宜;对恒康家居、华东油压等企业的土地房产权证的申请进行了协调,助推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四)年底冲刺的举措

临近岁末,我们将进一步攻坚克难,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奋力冲刺。紧扣全年全部工业应税销售、规模工业产值、规模企业培育、亿元企业培育等重点目标任务,组织各镇区跟踪规模以上企业应税销售开票数和产值申报数,强化考核、强化过程控制,重点关注12月15日之前的纳税申报期、12月28日产值申报期、新进规模企业12月25日年终申报期等关键时点,努力冲刺工业运行年度主要指标。继续执行重大项目日报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争取一批项目早日竣工、投产。我们将重服务、找差距、抓督促、强协调,努力冲刺工业经济各项指标。

二、2014年我市工业经济目标思路及主要举措

(一)形势分析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具有不少新的有利支撑和难得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国家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对我市而言,我市经济社会仍处在“黄金发展期”,面临两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省支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大机遇。长江南京-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实施,把港由“江港”推向“海港”,我市成为长江北岸经济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沪通铁路的开工建设,将彻底改变我市与上海、苏南的区位关系,把由“公路时代”带入“高铁时代”,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这些都为我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虽然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的积极迹象,但不明确、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船舶海工及配套行业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抓住发展机遇,搞好统筹兼顾,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二)2014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初排

1.工业运行。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工业产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7.1%;新增统计规模企业50家,规模企业总数850家;新增亿元企业10家,总数达到120家;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企业达500家。

2.项目投入。2014年建议安排规模工业投入300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工业投入中技改投入不低于60%,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新兴新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比达60%以上,技改面达50%以上。

3.园区建设及全民创业。园区核心区内搬迁整理土地面积5000亩(自报数3000亩),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自报数25万平方米)。新招引民资项目落户园区开工建设100家实现净增个体工商户500个(自报数1245个);净增私营企业200家(自报数500家)。

4.信息化建设、企业上市、节能降耗。

信息化建设及企业技术创新:全年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超1.4亿元,增幅30%以上;示范培育,确保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家、示范试点6家、示范试点10家;信息化需求企业培育新增20家,各类信息化人员培训达到1500人次。争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家,确保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5个。

企业上市:确保1家、争取2家企业成功上市(力星、恒康),力争1家企业成功报会(神马科技),新三板挂牌5家(华灿、华凯、百正、天龙、隆昌),区域股交中心挂牌2家(天之鹿、泰利达),全年完成10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目标。

节能降耗: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1%(以下达给我市的为准),新申报省级以上节能项目2个,完成2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三)2014年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工强市第一方略、项目建设第一抓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环境打造第一载体,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转型升级,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组织推进方式,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突出板块经济打造,全力推进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高端化、品牌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进一步突出企业培育,加快企业家队伍培养,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业企业。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引和技改投入,加大存量企业技术改造和增量项目招引力度,推动“两新”产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加快在谈、在手、在建项目转化和推进进程,持续增加发展后劲。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级,加快标准厂房建设,高标准完善功能配套。统筹推进载体建设、节能降耗、品牌创建、信息化建设、企业上市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1.进一步突出板块经济打造和企业培育。一是突出板块经济打造,促进八大产业协调发展。着眼于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配套发展,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助推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做强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充分引导企业把握当前船舶行业的转型期,鼓励企业发展高附加值船型以及海工产品,全力帮助熔盛重工走出低潮期。做大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尽快帮助陆地方舟获得相关资质,早日进入市政府采购目录;推动康迪电动车尽快形成10万套配件生产能力,早日开展微公交运行;鼓励载重汽车、汽车零部件企业特色化发展。做精新材料产业,推动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做优纺织服装产业,鼓励企业提高产品档次,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配套。利用产业链优势,鼓励引导本地企业之间,尤其是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之间进行上下游配套,对行业内的空白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实现配套本地化,促进整个产业链发展。加强行业平台建设。加快设计、检测、会展中心、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配套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放大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分行业组织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经验交流、专家辅导、相互参观等活动,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意捕捉招商信息。二是突出企业培育,提升存量企业发展质量。加快板块经济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关键在于企业支撑。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在全市选择一批贡献力度大、行业引领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由领导挂钩精心培育,一企一策,明确其发展目标,加大激励力度,迅速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搭建一批产品设计和品牌推广平台,扩大自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鼓励企业加快利用高新适用技术更新改造现有技术装备,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当前,要素瓶颈制约越发突出,项目招引难度加大,而部分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的存量企业却占据了不少要素资源,要加快对存量企业发展质量的考核引导,加快腾笼换鸟,加大资源整合,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实施行业内兼并重组,整合中小企业资源,盘活现在闲置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益。鼓励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合资合作,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企业家队伍培养。激发本土企业家做大做强的热情,定期将企业发展情况对外公布;组织企业家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给予优秀企业家更多政治激励和相关待遇,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开拓进取的社会环境。通过企业家沙龙、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引导企业家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同时为新一代年轻企业家搭建成长平台,加强企业家队伍梯次建设。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重点企业引进知名战略合作伙伴,加快企业发展速度;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打造高层次、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引和技改投入。一是突出招商选资。提升招商选资项目质态,结合我市产业布局与专业园区规划,通过完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着力招引项目规模大、投资能力强、项目质量优的项目和符合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落户我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迈进,进一步打造特色板块。建立招商项目综合评估制度,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项目联合预审查制度》(皋政办发〔2013〕38号)文件要求,未经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宁缺毋滥,限制引进投资强度低、产出强度低、技术水平低的项目,确保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立对重特大项目实行专人跟踪负责制度,全程参与重特大项目的招引、谈判、落户工作,针对不同项目制定具体的推进方案和服务措施,继续完善重大项目代办联审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确保重特大项目“找得到、抓得住、落得下”。二是进一步狠抓存量企业技改。强化行政推动,进一步宣传技改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扭转企业业主“小富则安”及畏惧思想,引导存量企业抢抓当前项目建设成本较低的有利条件,迎难而上,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技改贴息、向上争取资金等方式支持存量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对在建、拟建的技改项目强化服务推进,定期不定期上门服务,促进技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

3.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级。一是严格园区规划执行。借鉴苏南先进地区打造重点园区、加速集约集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参照周边地区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市园区发展规划,按照“重点发展主体功能区特色园区、提升发展重点镇园区、完善发展一般镇园区”的总体思路,对园区规划进行充分论证评审,由发改委把关并牵头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作为所有涉及园区建设项目的审批依据,为园区科学发展提供源头保障。二是突出抓好园区搬迁整理。科学合理地分解园区搬迁整理目标任务,引导各镇(区、街道)迅速制定园区搬迁整理方案,抢抓一季度,确保上半年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推进镇域范围内闲置学校、仓库、站所等各类可利用闲置土地资源的盘活;严格执行项目投入和产出标准,倒逼低产出、低投入项目加速技改或“腾笼换凤”;加大对各类烂尾工程的处理力度,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优化。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加大《关于加强工业项目集约节约用地的意见》(皋委发〔2011〕36号)和省中小企业局标准厂房建设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完善标准厂房建设考核方案,引导镇(区、街道)加大投入力度,着重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坚持高标准原则,除机械类外,其它产业标准厂房要向空中发展,力争多建4层以上厂房;大力开展标准厂房专题招商活动,提高标准厂房出租率。四是高标准完善功能配套。持续加强与苏南、上海等地的跨江合作工作,大力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嘉定工业区产业园作用,尽快突破与张家港的跨江合作事宜,努力抓住苏南、上海等地进行产业转移的契机;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园区物流、研发、检测、便利中心等生产性及生活性功能配套平台的建设。

4.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是开拓多元投资渠道,加大对信息化投入政策支持,积极落实好上级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利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增加信息化投入,对信息化投入给与奖励和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开发、信息化服务的融资支持,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等服务。二是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意识。定期邀请软件公司与信息化建设骨干企业、需求企业举办信息化发展论坛及座谈会,研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立企业信息化行业协会,根据我市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层次、对象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推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三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咨询服务机制。依托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专家库的资源优势,针对我市企业家在推进信息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与滞后,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咨询规划机制,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管理水平,对应税销售前100强的企业调研摸底,从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一体化、制造协同化、服务网络化等企业最迫切、最关键的环节入手,逐步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管理理念集成在一起,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协作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及银企对接。一是精心组织企业上市。有针对性地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有关企业上市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上市重点资源企业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到企业进行情况分析、沟通交流、指导工作,使我市企业更深入地了解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版市场的情况,确保力星通用、恒康家居早日挂牌上市,神马科技早日报会,大力推进华东油压、天泽化工进入上市辅导,华灿、华凯、百正、天龙、隆昌、天之鹿、泰利达等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二是加大银企合作力度。继续开展银企对接交流活动,搭建好银政企合作平台,推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最大限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需求;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我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推进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和做大业务,鼓励市外担保机构参与竞争,鼓励建立新的担保机构,做大应急互助基金平台,为更多的企业解决过桥资金。推动企业进行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各种债券,发行短期、中期票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场外市场的股权融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

6.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一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同时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批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方面自主创新的推广力度,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循环经济的工程。抓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重点抓好造纸、纺织、石油、化工、冶金、电力、非金属矿物品等七大高耗能行业和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性政策,逐步形成节能降耗的有效运行的良好机制。

7.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化解用地难题,坚持依法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用地保障水平,积极做好项目用地前期审查,对十亩以上用地的新建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引导;加大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力度,积极向上争取点供或独立选址用地指标。对长期闲置资产,特别是长期厂房竣工未投产的项目,通过回收、出租、转让等形式,加快对低效资产的盘活处置,“腾笼换凤”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有利条件。全力化解资金难题,及时向金融部门推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定期组织企业和项目业主与金融部门对接,建立完善双方信息交流沟通机制;进一步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合作平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全力保障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发债、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重点项目建设领域。全力化解用工难题。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对接合作,提高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进一步为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开发和管理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功能,注重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努力创造安心留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用电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公用工程和用户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建设需求。

8.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与服务协调。一是强化过程组织。围绕全年目标,以“开门红”、”双过半”、沿江经济洽谈会、全年目标冲刺等重要时间节点为抓手,以月度例会为平台,做好全年任务的分解落实和跟踪推进。二是强化动态监控。重点关注应税销售、入库税金、工业用电量等关键指标。加大对重点镇(区、街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即时监控,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三是强化协调联动。继续坚持市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机关部门“千人联千企”工作制度以及重点企业问题发现交办督办查办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和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充实重大项目管理服务队伍,由市发改、环保、国土等部门抽调和明确专人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定期会商、定期评审,切实帮助解决项目洽谈、落户、建设过程中的审批、用地、用工等问题;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月点评”、重大项目巡访、在建项目核查、重大项目问题发现及交办督办查办等“四个一”活动。加大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考核督查工作,做到动真碰硬,将目标任务落实到考核的各个环节,使考核结果成为量化镇(区、街道)及相关服务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四是强化服务推进。服务项目重心前移,针对在手、在谈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不断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努力为项目落户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一流服务环境,为项目提供产业政策指导,倾力帮助项目业主协调、解决项目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全力促推雅鹿化纺材料、大唐燃气热电联产等储备项目加快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对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积极为我市和企业争取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

被举报文档标题:工业经济调研报告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baogao/diaoyanbaogao/63799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