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自主创新论文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1.1队伍建设充分调研成绩好的兄弟院校的实际做法,结合我校实际,成立了校竞赛组委会和校教练组,并由主管教学副校长给校聘教练颁发教练证书。组委会主任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和实验中心副主任担任,教练组组长由热衷实践教学、长期担任竞赛教练的教师担任,组织历届电子设计校聘教练及各学院教练以及有关实验课程老师,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教练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方案,使教练队伍可持续、稳定发展,使学科竞赛良性运行。

1.2成立校学科竞赛实训基地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本着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大研讨,深入研究,探索加强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相关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制度,切实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成立了校学科竞赛实训基地,设立研究基金及改革研究项目,以全校本科教学大讨论为契机,以项目研究为驱动,将学生的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形成学生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生大面积受益。

1.3自主创新实验室及题库建设依托与国际知名公司联合的实验室成立了3个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成立了13个俱乐部,5~8组/个俱乐部,3人/组。针对历届电子设计竞赛题目以及我校培训题目、内容等,与时俱进,紧跟各类题目技术发展方向,建设各类题目题库及设计方案指南,并将题目题库及设计方案指南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大受益面,做到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不断线。学生在竞赛基地及自主创新实验室活动的部分场面如图1所示。

1.4参赛学生选拔机制改革历届参赛学生选拔是通过理论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带来的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选人不准、意志力看不清、半途逃避等,给竞赛培训带来了困难,浪费了其他同学锻炼的机会。在总结历届电子设计竞赛组织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对组织、选拔、组队培训、参赛等过程与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要求各实验室结合课改、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训练,记2学分,形成长效机制,对创新能力强、能吃苦耐劳且意志力坚强的学生推荐到校竞赛实训基地进行强化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具体选拨参赛学生机制如图2所示。

1.5培训指导思想与方法教练队伍、竞赛基地、题目题库等健全后,重点应落在学生课外的培训中,其培训指导思想为积极认真参与,丰富学生科技活动,推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培养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品德,树立协作精神。方法路线为:(1)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继承性和前瞻性。(2)培训分阶段进行,兼顾知识梯度与受众面。(3)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4)强化综合技能培养,激发创新能力。(5)注意培养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实践教学内容与竞赛知识点融合,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学科竞赛特点及知识点,在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总框架下,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探索实践教学内容与电子设计竞赛有机结合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电源设计、功率电子设计、自主创新实验等选修课程,在电路实验中增加了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简单测量,模拟电子线路实验中增加了程控增益放大器的设计,射频电子线路实验中增加谐振放大器的设计,数字电路实验中增加FPGA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要与单片机有机结合,增加DDS信号产生设计、输入输出控制设计等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电子设计竞赛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初探如图3所示。

3结合改革内容具体培训及发现的问题

经有关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加之各实验室教师选拔,推荐到竞赛实训基地进行培训的学生,经一个月单人单组基本知识点强化培训与实践,结合每个学生硬件、软件设计能力特长,3人一组组队,每队再根据3人综合特长,选择1-2个竞赛题目方向,进行系统训练,训练题目难度、技术要求、设计步骤与方法等严格按照国家竞赛要求进行。训练作品之一如图4所示;组队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如表2所示。

4成效

4.1实验课受益面学生从认知到研究、从单元到系统,对实验内容和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真能学到很多知识,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校80%以上专业和90%的近万名/年学生四年中均受益。实现了“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分类培养目标。

4.2竞赛实训基地受益面在实训基地,学生自由组成科技兴趣俱乐部更加活跃了创新氛围,常年在俱乐部参加课外自主创新实践活动达500余人,出现了课外实验室的场地难求局面,寒暑假“俱乐部”也是灯火通明。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及其科技作品,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的创新作品深深吸引,90%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把竞赛实训基地、俱乐部及自主创新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

4.3参赛成绩我校选拔了25支队伍参加了2013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中获全国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获陕西省一等奖1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3个。全国一等奖成绩名列第四,其中一人获瑞萨特别奖。2013年竞赛成绩与2011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如表3所示。

5结语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1.1样本选择影响风险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渠道顺畅与否,风险投资的IPO为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中小企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短短10年间上市公司数量从2004年的38家发展至目前的719家。中小企业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平台,同时风险投资也为中小企业注入了企业成长的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与风险投资息息相关。选取制造业及信息技术业作为样本,一是因为基于以往研究,这2个行业与风险投资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二是因为这2个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对明显,研究的样本数据也大多集中于这两个行业。

1.2变量选择企业自主创新指标的选取在国内外都有各种不同的选取方法。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创新投入指标,包括R&D支出和R&D人员数;二是创新产出指标,包括企业申请的专利数及新产品的销售收入。综合分析以上指标,R&D人员数在我国企业的年度报告及各方面都较难收集到数据,将给问题的研究带来较大难度,同时R&D人员数在各个行业中有较大差距,不具有严谨性。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若作为自主创新指标,则对新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划分存在争议,而且一些新产品并不涉及技术开发,容易误导数据分析的结果。因此,本文选取R&D支出占营业额的比重(即R&D投入强度)和企业申请专利数分别作为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考虑到专利数量是非连续型变量,而是一种计数变量,取值为非负整数,这给模型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因此选择对数回归模型,并且将专利为0的对数默认为0,代表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

2样本数据分析

2.1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表中的描述性统计显示:2001-2013年100家上市的中小企业中申请专利最多为3020项,而最少为0项,其中申请专利为0的公司共有14家,申请专利的均值为107.77项,专利指标的方差较大,表现了各个公司专利申请数量差异较大,较大型企业如烽火电子的专利数多达3020项,较小型高新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较为稳定。风险投资指标即风险投资在企业十大股东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最大值达91.36%,最小值仅为0.98%,选取样本中风险投资指标的均值为28.89%,同时由于数据中专利数量为0的企业过多,加大了数据分析的难度,因此默认专利为0的企业专利取对数为0。技术公司投资指标即技术公司在企业十大股东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最大值为97.95%,最小值为0,由表可知,在信息技术业及制造业中,技术公司股份普遍占较大比例,方差较小。

2.2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将收集到的100家企业的相关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变量相关性分析。R&D指标、专利指标与风险投资指标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反而,与技术公司投资指标和个人投资指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专利指标与技术公司投资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个人投资指标呈负相关关系。

2.3样本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如下所示的模型(1)用以探究风险投资、技术公司投资及个人投资对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模型(1)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由分析可知,个人投资指标与风险投资指标、技术公司投资指标之间共线性严重,因此将该变量从模型中排除。事实上,我们将企业股份归为风险投资、技术公司、个人投资三类时,其中个人投资比例的增加一定意味着另外两种比例的减少,个人投资比例与风投比例、技术公司比例之和为100%,也就意味着该变量在模型中并没有研究意义。然后,由anova分析可知,该模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对应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即各变量系数不同时为0的情况下,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所建立的线性模型是合理的。然而,由分析可知,因变量与风险投资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验证了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为了优化模型的拟合程度,我们建立模型。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同理得到该模型是合理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而且模型的概率P-值由0.013减小到0.004,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

3结论

从2001-2013年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我们并没有得到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分析结果是风险投资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而技术公司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此,我们比较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公司投资两者的不同,认为是以下原因导致的结果:①技术公司的投资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相比较之下,风险投资就具有盲目性,很多风险投资更愿意投资一些收益稳定缺乏发展动力的传统技术企业,这与我国投资资金退出渠道不畅,相关规定不完善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风险投资在评估是否为一个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会考虑到相应的风险,在我国,一些较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控股较多,各方面的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因此,风险投资更宁愿选择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较大型技术企业。②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因此在专业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公司比风险投资更具有准确的判断,从而激发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加明确地发展企业技术。③中小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100家企业中申请专利为0的高达14家,专利申请同时有着部分集中的特点,如烽火电子注重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的专利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上述创新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根源有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创新教育的运行平台构建不够完善,比如一些高校的挑战杯的组织机构一般由校级共青团组织统筹,院系基层团组织负责具体落实,但院系层面团组织普遍缺乏高效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无法有效整合学生科研活动所需的政策、资金、实验设施、专业师资等各种必要资源;其次,团组织只能依靠动员和发动学生参与,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缺乏必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抓手,过程监督的实效不明显,对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这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依然停留在“自发状态”,只有师生双方均有意向,且认真坚持的项目才可能最终取得成果。因此,搭建健全的管理平台和完善保障机制是实现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的三级纵向平台的构建

(一)大力扶持基层院系学生科技组织如有选择扶持一些基础好的学生科技社团、科普协会,建立并健全高校、院系两级科技群体。以它们为依托,全面开展“学术化”,“大众化”的,并具有“趣味性”的科普类学术科研活动,提高广泛性和参与度;同时注意加强协同管理,形成有效合力,广泛扩大本科生的参与面。在参与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蒙和引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帮助指导,确定自己兴趣爱好的拓展方向,从机械的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这样,从而使学生从枯燥且乏味的理论学习中脱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挂靠的学生社团有:承若自然环保协会、地质协会、交通协会、GIS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这些社团每年都可以参加相应的学科类的竞赛活动,并通过学科类的竞赛达到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实效。

(二)大学生创新实验班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实践班做法是,从学校全日制大二的多专业本科生中选拔适合的学生,进入创新实践班,其主修专业、学制和总学分总体保持不变,并通过校教务处为他们建立创新实践班学籍。这种创新实践班的培养计划及培养方案概括为“能贯通、可替代”。首先,“能贯通”指创新实践班的培养计划是得到学校各学院、各专业和教务处的认可,主要贯穿在学生的三年(大二到大四)专业培养中;其次,“可替代”指学生本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及学分可以由培养计划中的所设课程及学分替代。班级的任课教师由相关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级推行导师制,导师由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担任;班级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由工程训练中心负责组织。这创新实验班的主要育人目的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以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班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将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加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创新实验班的这种培养模式很明显又比学生科技社团的培养模式更具优势,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所谓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由基层院系共青团负责组织实施,统一协调教学、科研与团学工作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是院系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条件和必要的政策、经费支持,以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科技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它是一套独具特色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机制的统称,这种机制不同于某个具体的专业实验室运行方式。这种“工作室”,主要从创新实践班中选拔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与教师组成课题团队,团队以明确课题为目标开展工作,依托专业实验室设计科研实验课题,形成开展教研活动即讨论、学习、实验、分析、研究并作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与前面所提的创新实践班的形式相比,教师就是团队成员之一,只是与其他成员相比起的引导或主导的作用更强一些,不再是指导者。在这种模式训练中,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团队意识、责任感、沟通与表达能力、面对压力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能得到历练培养,同时在教师的全程参与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系统与规范的科研训练,使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这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在功能上显然又比创新实验班在选拔培养人才的职能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新式自主创新教育平台即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的运作过程

针对挑战杯,这种新式的创新教育平台即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具体的运作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一)项目选拔阶段主要对师生项目进行对接、评审立项两个环节。每学年上半期,学院将启动本学年的项目的立项选拔工作。首先,参与的学生可以通过师生项目汇报会的途径与专业教师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向学院团委提交项目申请,其次,再由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资格评审,选拔合格项目进入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进行进一步的培育。

(二)项目培育阶段进入培育阶段的所有项目均按照“学生自主实验、教师项目指导、团组织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课题研究。在此期间,学院为入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的项目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条件,并定期组织开展项目阶段研究成果汇报交流会,目的是检查和督促每个项目的持续开展;同时项目组定期向专家评审委员会汇报研究进展情况,指导教师要做好项目指导记录,以备项目结题时对师生双方进行考核。

(三)项目结题阶段每学年下半期,学院对已达要求的培育项目进行结题答辩,取得规定创新成果的项目可予以结题,对于创新成果突出的项目,学院拟优先推荐参加学校或更高级别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四)项目保障阶段实践证明,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可持续的重要前提。1.管理运行机制各基层院系应可成立专门的工作运行机构,其职责是全面领导和协调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的整体工作。同时,还需成立专门负责项目立项与结题评审的学术委员会,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的日常事务工作可由院系的团组织具体负责。2.资源整合机制首先,为确保各项激励政策的顺利实施,院系还需设立专项活动经费,用于项目经费资助和日常活动开支,具体的额度可以参照学生创新项目的数量来定。其次,各基层院系应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科研工作室,同时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设施等硬件支撑,方便学生进行各类实验操作。促进理工科学生积极开展以实验研究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3.过程监督机制适当的过程监督是为了确保每个创新项目的顺利完成,因此还要针对项目日常管理出台配套的制度文件,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实施方案》及《项目管理规定》等。并且,需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科研培训,以及坚持举办项目阶段成果汇报会等等,以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4.政策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还需要加大科技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加“挑战杯”活动的热情,把学生参加此项活动的表现和成绩纳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并与“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等评选挂钩,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保证科技竞赛活动更加持续、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其次,为了更好地鼓励项目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院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师津贴奖励措施,除教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给予一定津贴补助外,若成果获奖还应按照级别给予相应的奖励。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经济时代往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赢者通吃,作为市场机遇的首先发现者往往能够通过速度优势,构筑竞争壁垒。在网络经济中,先导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成本吸引用户的参与,实现规模化经营,并通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用户间的交互影响,构筑较高的转移成本,实现对客户的锁定,所以,诸如腾讯QQ和阿里巴巴等的地位很难被挑战者超越。网络经济下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很大挑战,企业的销售渠道、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管理经验都受到很大的挑战,企业以往的积累可能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鲁夫认为创新是企业唯一出路,如果不淘汰自己就只有被竞争对手淘汰。即便是行业领导者也需要通过创新颠覆自己,超越自己,中小企业只有适应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通过自主创新重新赢取市场竞争力,否则可能面临柯达、诺基亚同样的命运。

2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

2.1缺乏企业家精神,创新意识不足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利润,努力削减各种投入,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把企业做出品牌的信念和信心。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畏惧挑战,习惯性搭便车,把精力放在模仿上,不愿做难度较大的自主创新。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还处在被动的适应过程中,缺乏积极利用网络经济带来的创新机遇的意识和勇气,在人力、材料、融资成本不断高起的过程中,生存压力骤然增加。而以小米手机为例,善于利用网络经济机遇的企业,则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小米手机通过网络直销、口碑营销、众包模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用户体验“,不以硬件盈利”的小米手机收获了约20%的利润。

2.2受限于自主创新投入,创新成果不足201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水平为0.71%。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847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为2.08%。中小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始终处于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一般而言,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额的2%才能保证基本生存,达到5%以上才能保证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则应达到销售额的8%~15%。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在1%左右,与世界水平具有很大的差距。创新投入的不足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将创新成果及时进行产业化的应用,制约企业的创新利益的转化。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许多关键技术上不具有技术优势,与国外相比所取得的专利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核心技术发展上面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

2.3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创新保护不足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比较普遍,许多企业都遭遇了知识产权侵权问题。2011年8月南京市的《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报告显示,130多个问卷调查的企业中,9成以上企业遭受过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走访的30余个企业则发生过或者正发生着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在知识产权侵权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侵权主体比较广泛,包括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侵权存在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成果比较容易被复制,只需极少成本就能侵权,而受制于侵权行为的隐蔽性、立法的完善性、侵权行为认定的困难等,导致一些侵权行为不能即时被查处。因此,许多被侵权企业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取证、认定和诉讼,才能有结果,创新保护的不足损害了企业创新的收益,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创新意识和投入,许多企业考虑到创新的风险和收益不平衡,更喜欢追求回报快、短期效益好的项目。

2.4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工具应用不足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协调创新体系,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和社会化创新服务水平。中小企业受限于企业资源,在自主创新的开展、应用上面临较大的制约,通过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使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所需创新协作资源,从而降低了创新的资源准入门槛。在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作为连接纽带,对创新产业链的协同运作至关重要,大数据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平台、资产评估机构、产权交易机构、技术中介等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的不完善,一方面使中小企业无法在创新过程中获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资源共享和整合、技术协作等支持,使中小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依托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也无法实现企业间的畅通的高效的协作;另一方面使企业研究和大学研究脱节,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创新成果被闲置,无法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

3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3.1融合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文化,发挥网络化平台的示范作用美国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霸主,究其根源,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2014年9月10日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创新需要发挥大众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了建立私人王国,有梦想;对胜利的热情,有征服的意志;创造的喜悦,有创造的欢乐;坚强的意志,逆潮流搏斗。美国之所以成为创新的乐土,很大原因是源于其文化中传承的创新基因。只有当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文化相融合的时候,才能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创造力。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中,对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育较不充分。为此,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对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只有当创新文化和社会文化实现充分融合,社会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社会尊重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的时候,创新精神才会在这个文化土壤中盛放出耀眼的光芒。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文化,尤其是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文化宣传,加强创新文化的扩散,使中小企业把创新转换为一种内生需求,以创新引导企业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创新价值的宣传,建立创新示范中小企业网络平台,加强平台的互动、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平台在行业中和区域中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把创新转化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建立信用和创新基础数据库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利润不高,企业可投入的自有资金有限,而所能获得的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资金机会少。为此,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紧张的困境,需要加大政府在财税政策和创新基金上的支持力度。美国把税收优惠作为一种推动创新的基本手段,使其发挥了广泛的影响,营造了技术创新的公平环境。我国虽然采取了诸如税收减免的财政政策来支持科技创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是采取税率和税额优惠,而不是国外采取的税基优惠,减免税的形式在企业利润有限的情况下,实际税收优惠非常少。我国需要加快研究和实施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差别纳税税基机制,根据企业创新成果确立等级制纳税税基,鼓励企业通过创新享受更优惠的纳税政策。我国在创新基金的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后期需要扩大科技创新基金的规模,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基金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在银行贷款方面,中小企业面临信用信息审核较难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体融资难度大,成本高。为此,需要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自主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需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创新评估统一体系,完善企业信用和创新档案,注重对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和创新信息的征集、评价、查询和披露等工作,方便银行贷款、担保公司、风险投资等业务的开展。政策面上继续加大银行贷款对于创新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企业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品种创新,引导金融企业对于创新能力强、项目效益好、信用好的中小企业的给以更好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发放支持。同时,还需加强信用担保基金建设,支持民营资本和银行的合作,建立多元化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担保服务支持。

3.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协同作用我国当前急需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侵权处罚力度,降低维权成本,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支撑服务体系,使企业能够获取创新权益。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官方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力度,以制度保障自主创新的合法权益。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有效保障中小企业的创新权益,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意愿。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下一步需要完善诉前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借鉴国外通过诉前禁令、诉前证据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等手段的应用,使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时效性更强,防止侵权人毁灭证据和转移财产。知识产权的保护重在执行,尤其是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我国需要加强司法系统的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司法队伍的能力,并注重司法审判的保护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坚持全面赔偿原则,适度增加知识产权侵犯赔偿力度,切实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和震慑力度,消除侵权者的侥幸心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件单独依赖司法机关无法取得有效保护,需要借助司法和行政的协同优势,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跨部门联动机制,使司法、工商、公安、科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实时沟通、动态监控、联合执法的协作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需要发挥自身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动作用。一项对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调研表明,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比较到位,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和制度体系,而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的学习,主动避免在经营活动中侵权行为的发生,并积极完善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措施,建立全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同,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团队和制度,及时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技术,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化、系统化。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阶段(1979-1990),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技术进口的需求。技术引进的领域和规模进一步扩展。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引进的领域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引进主体由国家转变为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第二阶段(1991-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与国际上的技术交往日趋频繁,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对技术引进的需求不断加大。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全面展开。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引进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引进方式多样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外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比重加大、引进主体多样化。

二、目前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技术交流中,企业是开展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由于受到信息、资金、能力以及追逐盈利的诸多限制,使得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另外,技术的输出方也会设置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过程中产生了下面的主要问题。技术引进重硬件、轻软件。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的比例远远超过软件比例,造成软硬搭配不协调。这种引进结构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产品的制造水平,但不利于我国科技进步的发展。实质上,这种技术引进只是购买了具有一定限度的生产力,而并未充分得到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相平衡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技术引进存在盲目性,重复性,消化吸收不够。在现实中,由于受信息不对称和统一协调引进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时缺少总体规划,忽视相互协调与合作,缺乏技术引进的经验,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结果导致同类技术重复引进,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引进技术中过度依赖引进,不能有效地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少,技术引进总体水平低,。统计数据表明: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转移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属于非一流的。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高端利润被跨国公司攫取,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空心化”(缺乏核心技术)和“边缘化”(技术水平落后)的危险。

企业技术引进资金缺乏持续的支撑。引进技术需要巨额资金,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后续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融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导致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匮乏。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的障碍。

三、企业技术引进的有效措施

在技术引进中应该注重引进适用技术。在引进对象方面,要从产品主导逐步转向侧重于产业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引进目的方面,要从生产制造、替代进口转向侧重于消化创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建立技术引进信息系统。我国技术主管部门应着手构建技术引进信息系统,使企业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同行业现有技术水平。技术引进信息系统使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对国际先进技术和同行业企业技术引进信息不知晓,而发生的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注重技术引进的可行性论证。要把技术引进的前期论证作为技术引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技术引进可行性论证要体现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可靠性、国外同类技术的扩散意愿程度、引进技术对企业技术进步贡献、拟引进技术的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吸收创新可能程度等内容。

在技术引进中要特别重视智力的引进。我国企业应当特别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关键领域的优秀科技管理人才。人才是企业提高科技水平的主导力量。依靠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企业可以快速形成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进而可持续性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促使本企业科技队伍更快的成长。

四、网络经济对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影响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深化银企对接活动,探索建立以园区、商会为单位的融资担保机制,努力破解非公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加强对非公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便捷的信贷服务。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融资、贸易融资、商标权融资等新型融资形式。二是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鼓励各类商业银行与民间资本融合,创办专为非公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引导和激活民间资本为非公企业融资服务。三是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各类担保机构的管理,强化政府监管,切实发挥好各类担保机构在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破解土地制约难题。

一是非公企业用地指标要与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挂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速挂钩、与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优先保障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建立市县二级非公企业用地联动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二是在存量盘活上给予地价优惠。对建设多层标准化生产性厂房的,在保证设施专用的前提下,由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租用标准化厂房的小型微型企业给予一定的租金优惠。对民营企业利用现有厂区改造、厂房加层、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三是分类保障土地需求。对于从事饮食服务等行业、分布在居民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做好规划,合理布局,安排好经营场所;对于从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应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等方式予以解决。对于发展前景好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应给予重点扶持。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进程。一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石家庄。着力推进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美丽人居建设和生态修复保护行动,构筑“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绿色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办事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法治化的发展环境。发挥好各级工商联的作用,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渠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难题。

4.引导非公企业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广阔视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适应全球化、高效率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研发模式,使有限的研发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研发投入可以持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并充分运用国家、省级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科技计划、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增加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份额,预算编制部门应预留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一定比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5.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长期科技规划;自主创新;战略;全球化;科技发展

1中长期科技规划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乃至国防发展的主导力量。全球化导致资本、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成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竞争,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断强调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领域进行超前部署,长期保持领先地位[1]。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通过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经济建设成绩斐然。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发展依赖国外技术的问题日益突出,显现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国际竞争中也面临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反倾销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资源、环境和技术的瓶颈制约,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论文、专利等数量指标不断提升。但是,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人才的质量提高落后于数量增长,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滞留国外,老龄化也影响到人才队伍。科学共同体内部治理尤其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突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组织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期让建国以来编制科技规划的实践、尤其是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形成的“举国体制”在21世纪再塑辉煌。《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其中自主创新是基点,标志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从着重跟踪模仿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定量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规划纲要》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立足于国情和需求的原则,确定战略重点领域。在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信息和新材料,生物,空天和海洋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11个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重点发展有关、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重点,进一步选择了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16个重大专项的设立既是《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在新时期沿用“举国体制”模式的一次实践,旨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规划纲要》还重点安排了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鉴于科技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制度基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规划纲要》还把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点。

2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进展评估

为了配合《规划纲要》的落实,国家推出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调整了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置与管理模式,实施了相关的科技体制改革,启动了部级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并从法律上确立了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国务院的配套政策和相关部位出台的实施细则,体现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战略的特点,从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政策,体现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综合性、系统性与协同性。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和战略,强化了激励自主创新战略的措施,为《规划纲要》的落实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科技体制改革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制度基础和保障。2012年7月初,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在原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国家科技计划从体系设置、计划衔接、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3]。2006年1月,为配合《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调整为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两类。基本计划由国家财政提供稳定而持续的支持,包括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科技攻关计划)、新增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共四个主体计划,辅以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则是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方向,支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重大战略产品的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然而,受政府机构职能划分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国家科技计划的上述分工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同类型计划之间以及跨部门协调和资源配置问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之间需要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不少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32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143条改革措施。2016年7月开始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的整体改革:将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整合成立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加强和规范了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的管理。1978-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生超过40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选择回国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长江学者计划”“百人计划”,尤其是“”为代表,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项目,以待遇、资源、荣誉和事业吸引海外知名教授、关键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技术公司的管理人员回国服务。为了激励本土人才,从2012年8月开始,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启动实施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亦称“”)。“”和“”都是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的部级人才工程。这两个工程的协同推进,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凝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规划纲要》预期目标的实现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3年,国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以《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部署为主线,对《规划纲要》整体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战略目标的阶段性实现程度进行了全面评价。该报告总结了《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和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多项有关重大政策措施与科技任务部署的建议。《规划纲要》设定的研究开发投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以及国际论文与专利等定量目标已提前或基本完成。2006-2016年,中国的研发强度从1.39%增加到2.11%,虽然与2.5%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超过了创新型国家的门槛值(2%)。2016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与2003年的40.9%相比有了显著提高,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望达到60%。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中国在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三方同族专利(triadicpatentfamilies)数量从2005年的519件增长到了2015年的2889件,从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根据科学引文数据库(SCI),中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量自2006年以来一路攀升,从世界第13位升至第2位,圆满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3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及自主创新战略的挑战

在实施《规划纲要》及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的科技创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做好相应的体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第一,强化政府在科技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协调作用[4]。第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第三,处理好从“跟跑”到“并跑”和“领跑”过程中的机制转换[5]。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处于“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三个阶段的路径不同,适用的战略、政策也有很大差异。第四,做好自主创新战略与国际化之间的政策协调。自主创新战略的出台以全球化为背景,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过于强调自主创新而忽略了创新的最终目的,有可能造成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其着眼点,在于通过提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借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以提高国家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正是在国家层面上通过科技规划这一传统的政策工具,切实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有效手段。《规划纲要》目标明确,配套政策具有突破性,实施细则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形势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国家相应调整了科技体制和科技计划体系。随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规划纲要》将成为继《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之后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又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10):1-7.

[2]万钢.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李哲.从“大胆吸收”到“创新驱动”: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通过对SCI、CNKI两个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从年份发文趋势、发文数与作者数关系、以及论文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研究者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不多,但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目前该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熟度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技术应用的程度和完善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的结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

1引言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信息高速传递的需求,提高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能力,未来科技必然会向提高信息传递给人的单位效率,必然会向人对信息的接收系统优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设计软件将会建立更加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或称灵境技术,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电子信息技术综合成一套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1]。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人的自然感官(人体五官以及四肢感官)与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交互,通过计算机环境模拟,生成实时的、动态的三维立体数据模型。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环境的影响和评价极为重要[2]。VR技术减小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隔阂,建立了人与数据之间的仿真接触系统,使人类可以在一个多维化的信息空间,对感知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方式进行创造、加工。虚拟现实技术从功能上来说,不仅作为人进行逻辑思维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帮手。景观设计不是只依靠灵感的一系列的发挥就能获得成果的,它是一个在发展中变化的过程。对于景观设计而言,虚拟现实的作用不仅存在于三维模型的实时编辑,突破二维的空间限制以及对形式的束缚,而且还能在设计的基础上提供其它传统表现方式难以比拟的展示方式。与传统景观设计思维相比较,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维度的限制,表达出的景观、园林可以保留大量丰富的设计细节,不必为了信息传输的限制而放弃设计信息,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在日新月异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与表达之间的界线正愈加模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改变过去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方式,加强设计和展示的丰富细节;可实时编辑景观元素,实时调整的三维场景,以及景观动态漫游等技术为设计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交流界面,为方案的比较推敲和设计思想、设计特色以及相关信息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还有效的解决了设计中抽象思维与其所产生的实体间的联系问题,景观设计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更能够在前期设计阶段就与实际相结合,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3]。国内外目前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相关的文献数量还不多,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成为景观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目前相关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数据库数据来源包括两部分,其中英文文献信息来源于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文文献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时间跨度截止至2016年3月,总共搜索出163篇文献。其中CNKI数据库搜索出120篇文献,SCI数据库搜索出43篇文献。由于汉语语境的“虚拟现实”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虚拟现实”在涵盖狭义概念的同时,还泛指一切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的软硬件,及其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如“虚拟环境”、“人工现实”、“赛伯空间”等。本研究所指为狭义的虚拟现实,在使用中文数据库时,使用“虚拟现实”、“虚拟环境”为检索词。在使用外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时使用高级检索公式为:“TI=,中文检索式为“TI=(虚拟现实或含虚拟环境)ANDSU=(景观设计或含园林设计)”。在检索后,通过导出题录进行文献筛选、剔除,以及对论文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操作。分别从年份发文趋势、高影响力论文情况、活跃作者以及论文研究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上个世纪有2篇相关文献发文至SCI,2000年发文数为0,2016年3月份内共发文2篇。其他年份发文趋势显示见图1,从2000年至2015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说明,这一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比较其它区间,2006年至2009年区间以及2012年至2014年区间有明显的连续涨幅。根据文献内容,通过各文献关键词和摘要内容分类,将发文类型制作表格(表1)显示,论文研究主题分为如下8类:

①具体景观设计应用;

②景观设计教学应用;

③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系统);

④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讨和展望;

⑤景观分析、评价应用;

⑥计算机软件选择;

⑦景观设计展示;

⑧其它。

根据统计,研究具体景观设计应用的文献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6%,关于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系统)内容的文献约占总数的21%,关于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讨和展望的内容约占18%。由此可以看出,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的具体设计方法、研发应用系统技术手段、对该领域的探讨和展望。经分析,这三类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学科基础上。根据洛特卡定律可以得知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成熟度。论文的作者频率与论文数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由列表2所示:洛特卡定律的公式表示为:f(n)=c/nx,f(n)表示n篇文献作者所占比例,x表示该研究领域的指数常数,c为依赖于x的洛特卡定律常数。也就是说,当f(1)越接近0.6,学科研究领域越成熟[4]。本研究相关文献作者总数150人,当n=1时,f(1)=93.33%,c值远高于常数,说明大部分该领域研究者未能继续研究,并形成研究团队。

4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如下:

①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的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②当下,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文献分析情况来看,该领域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研究者对设计学应用研究投入不高,缺少设计学应用研究;

③该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熟度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完善,设计者与欣赏者互动的需求对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的研究必然越来越重要。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学者组成团队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设计学相关研究者针对艺术设计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建构全新的景观设计与设计展示、交互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7.

[2]叶敏青,张雷,王彦华,等.园林景观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2009:140-145.

[3]王荔,王明川.虚拟的诗意栖居———搭建传统园林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间的“方案桥梁”[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同济大学,2009:147-1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