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范文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范文

时间:2022-08-17 11:51:54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

摘要: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和受众层面对我国16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进行研究,指出其在数字化传播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传播内容与纸质期刊重复,传播文本单一;平台建设与运营不完善,尚未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期刊编辑面临负荷过度化与边缘化、泛化的矛盾;传播精准度不够,交互性不强。对此提出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传播转型策略:转变内容生产思路,多文本传播;建设完善的数字化平台,提高运营的专业性;建设专业的数字化期刊编辑队伍;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传播、立体化交互传播。

关键词:体育核心期刊;数字化传播;数字化转型;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受众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数字出版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2]。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模式[3]。各类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加快了我国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与此同时,数字传输技术的进步,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数字化生产、存储、传输和阅读成为可能。加之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媒介内容生产、传播以及用户信息接收习惯等各方面的变化,促使人们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发生改变。科技期刊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涵盖了投稿、审稿、编辑、出版、传播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本文重点基于数字化传播视角,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受众层面对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2014年第七版)的数字化传播转型进行研究,主要是《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体育文化导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16种期刊。

1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概况

从数字化发展过程来看,学术期刊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化转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服务,最终实现学术期刊由知识传播到知识服务角色的转变。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目前整体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之间,即基本上通过网站、数据库完成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上处于探索上升期。具体到数字化传播各方面的情况如下:

1.1传播内容:从面向纸质媒体到适应多媒体需求转变

从传播内容来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由原来的宏内容向微内容、宏内容并存转变。所谓的“微内容”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批量生产的宏内容而言的,是“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的主题,RSS的内容列表等等[4]。传统模式下的内容生产,主要面向纸质期刊读者传播全文内容。伴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向多媒体用户需求,对文章内容的呈现方式、结构组织方式加以改变,对传播内容的篇幅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网络阅读或者移动阅读方式。这种微内容生产在移动端得到广泛运用。如《体育与科学》采用标题、摘要、关键词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每期目录。与此同时,传统方式的全文内容传播依然保留,如《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微信公众号精选部分文章进行全文传播。另外,在内容形态上,纸质期刊可以突破原有的局限,以一种媒介内容形成多种媒介形态。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文字、图像等被拆散打碎成最小的传播要素,然后再以新的速度、思路和形式模块化为产品,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被推送到不同的终端[5]。目前,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正由原来的纸质期刊文字形态逐步向图文过渡。

1.2传播渠道:刊、网、库、移动端融合传播局面正在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已基本形成“刊、网、库”信息传播格局。网络对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进程的推动较早体现在采编系统的数字化以及各大期刊网站的建设上。我国16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均有各自的网站,同时借助北京玛格泰克、三才、勤云和中国知网等系统搭建起各自的数字化采编系统,不仅实现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还向用户提供多功能检索以及电子期刊服务,推动了纸质期刊与网络期刊的融合发展。另外,科技期刊与数据库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学术信息传播渠道。目前,我国16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共被20多个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体育索引》、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等7个国外数据库,不仅推动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也加速了学术资源的国际化传播。除此之外,学术论文可以通过数据库实现单篇网络首发、优先出版,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借助数据库可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推动了体育文献的交互传播。移动传播使得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的运用,是数字化传播渠道的又一革新。表1为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两微一端”开通情况。可以看出,三大平台中,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率最高。从使用情况来看,各大期刊除了日常的信息以外,在自定义菜单栏开通包括目录查询、期刊检索、作者查稿、审稿通知、编辑登录等在内的多项功能。微博平台则主要一些刊物介绍、征稿信息等。手机APP方面,2015年9月,《体育科学》移动客户端试运营,推出Android和iOS两个版本,具有文献阅读、检索、通知公告、投稿须知、稿件信息查询和消息推送等功能,是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向移动端转型的重要尝试。整体而言,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传播渠道方面正致力于以期刊、网站、数据库汇聚内容,以移动端引导流量、稳定读者,推进刊、网、库、移动端融合传播平台的形成。

1.3传播主体:由单一型角色向多元复合型角色转变

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主要是独立运营,传播主体主要是期刊编辑。数字化转型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编辑能力由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内容编辑向编辑、计算、运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体育学刊》三大网络出版平台———门户网站、“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体育网刊》网络电子刊物针对体育学术论文中涉及的运动数据、图表、数学公式等相关内容,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检索、检验,以保证信息的准确[6]。这种情况下,传统编辑需具备一定的互联网、计算机应用能力。除此之外,随着“两微一端”在数字化传播中的应用,编辑人员也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平台运营能力。从这一层面讲,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编辑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传统纸质期刊的文字编辑、加工单一型角色定位转向多元复合型发展。

1.4受众:由信息的单向被动接收向双向传播转变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以传媒机构为本位,进行点到面的传播,传受双方的地位不对等,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更多时候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互联网时代则形成了传媒机构与受众双向互动的局面,受众与传媒机构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处在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而进入Web2.0时代,传播的方式则更是出现了基于社交圈子传播的点到点的传播[7]。体育学术期刊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受众对学术资源的获取是单向的,信息的主导权在传者手中。依据媒体“社区”的概念,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有着清晰的社区边界。数字化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在线交流,实时分享、互动,同时源自用户的数据、评价等方面的反馈则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给编辑,以更好地服务于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这一过程中受众的社区成员身份得以彰显。除此之外,经由线上渠道发起线下学术活动,再通过线上传播,是目前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与受众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体育与科学》等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多场学术工作坊、学术沙龙互动。这种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用户黏性。

2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传播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从内容、渠道、传受主体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统观其数字化传播过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1传播内容与纸质期刊重复,传播文本单一

从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传播内容来看,一方面,数字化内容与纸质内容高度重复。网站、数据库上载的内容基本等同于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移动平台传播内容虽涵盖了目录、摘要、全文以及全文精简版,但从整体上看,仍是纸质期刊内容的重复,缺少对期刊内容的拆分重组和二次加工。这种传播方式下,数字化平台更多地是对纸质内容的简单照搬,难以彰显平台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作用。另外,综合数字化平台的各类传播内容,移动传播平台的原创内容生产能力相对较弱。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截至2018年6月22日,《体育科学》与《中国体育科技》官方微信公众号“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42条推文中有22条原创;《体育与科学》160条推文中,有53条原创。以上是12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原创内容比重较高的,多数期刊原创内容较少。另一方面,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文本相对单一。国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体育类期刊,除了以文字形式传播外,还注重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传播,在丰富传播内容的同时,实现了对期刊资源的再加工和再生产[8]。反观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文本形态,一些收录期刊的数据库虽然有音视频传播,如中国知网可通过增强出版多种文本形态的论文,但极少见到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音视频内容。

2.2平台建设与运营不完善,尚未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我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数字化传播渠道方面的问题集中在移动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上。首先,在平台建设方面,微博和客户端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新浪微博开通情况来看,有4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开通了新浪微博,而实质上有效账户仅3家。APP方面,除《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之外,其他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并没有作出尝试。其次,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运营来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新媒体平台内容更新不及时。其中新浪微博账户基本处于停更状态,微信公众号整体活跃度虽高于微博,但从推文量来看仍存在更新不及时、疏于运营的问题,截至目前,多家期刊推文数量不足40条。因此,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虽然整体上搭建了刊、网、库、移动端传播平台,但具体到各个期刊,数字化移动平台无论是在建设方面还是在运营方面都不够完善,也就难以形成真正的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2.3期刊编辑面临负荷过度化与边缘化、泛化的矛盾

尽管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编辑正在作出初步的转型尝试,但目前来看,渐进式的数字化转型中,传统学术期刊出版运作模式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规模较小,工作人员少,编辑要参与选题和栏目策划、论文组稿和审校、版式设计和排版等大部分出版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占据一个出版周期的大部分时间[9]。从这一点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编辑若选择复合型发展,需要同时承担选题、策划、编辑、数字化运营、推广等多项工作,造成工作负荷过重。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趋势之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若选择数字化产业发展道路,那么编辑则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泛化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过程不断推进,未来产业链将逐步形成,编辑处理的内容只是整个产业链的初级产品,而最终到达用户层面的多是数字化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传统意义上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地位,编辑角色出现边缘化危机。另一方面,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和延长使得各环节分工明确,学术出版将吸收不同领域的人才,“编辑”的职能也就从选题策划、栏目组稿、加工校对等出版前端活动扩展到版式设计、市场营销、产品宣传和信息反馈等[10],这样一来,多种角色同时被冠以“编辑”身份,出现编辑角色的泛化现象。

2.4传播精准度不够,交互性不强

相对于广泛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术期刊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从这一层面讲,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受众呈现出的是分众化需求。目前,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各类传播渠道中,虽然通过微信公众号能够进行相对精准的推送和群发,但是只是针对订阅用户统一推送,还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受众细分与更加精准的内容分发。除此之外,基于网站、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更多意义上是编辑与受众的双向互动,相对于互联网传播的多向交互,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站的核心功能是投稿、审稿和论文刊载,网站惯用的联系方式仍是电话和邮件。另一方面,从新媒体平台互动方式看,以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开通率最高的微信平台为例,常用的互动方式是私信、自定义菜单留言以及评论,但微信作为半开放式的平台,用户评论并非所有人可见,也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加之前文所述,开放式的新媒体平台微博、客户端运营管理不善,整体上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交互性不强。

3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转型策略

3.1转变内容生产思路,多文本传播

在当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环境下,受众的阅读行为和对内容的需求更为多样。体育类核心期刊应紧跟受众需求变化趋势,转变内容生产思路,打造更为贴合受众阅读习惯的传播内容。(1)区分于纸质内容。受众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时呈现时间与内容的碎片化特点,这要求体育期刊的新媒体传播内容要能在短时间内、以较短篇幅向受众传达核心观点与主旨内容。体育期刊在新媒体传播中应将文章字数控制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使读者能在五到十分钟内阅读完。并且提炼文章要点,让核心概念与核心观点能够迅速被受众获知。(2)丰富传播文本。新媒体为体育期刊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文本,体育期刊不仅能通过文字传播学术知识,更能够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文本丰富自身的学术表达。体育期刊所刊载的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运动康复等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能更直观地展现研究内容。同时,多文本的传播形式也更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激发更多的受众对学术研究产生更大的兴趣。

3.2建设完善的数字化平台,提高运营的专业性

目前,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新媒体传播集中在微信公众平台,对于微博、客户端平台的建设和利用不足。为了提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能力,应着力构建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化传播矩阵。“两微一端”的传播特性各不相同,微信公众号能提供较为丰富深入的传播内容,适合传播学术文章;微博的实效性、互动性更强,适合信息公告,与读者进行互动;客户端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功能性需求,适合将其建设为综合性的学术平台。通过建设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满足受众对不同类型信息、服务的需求,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还应注重新媒体平台的专业性建设,提升传播内容与传播服务的专业质量。定期更新平台内容,使得传播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增加原创性内容的传播比重,减少转载非本专业的内容,提升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例如,在新媒体平台定期选题策划、征稿计划,为作者投稿和读者阅读提供方向;定期更新体育期刊的当期目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推送。

3.3建设专业的数字化期刊编辑队伍

在体育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作为传播主体的期刊编辑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传播能力,建设与体育期刊数字化传播流程相匹配的专业的编辑队伍。(1)体育期刊编辑首先应强化对数字化出版、传播的重要性认识,明确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用户需求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呈现出海量存储、检索随机、应用多媒体化、传播广泛等特点,为体育期刊的文稿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对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信息收集、用户反馈、编校排版等工作提供了较大便利。体育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对编辑工作形成的机遇与挑战。(2)体育期刊编辑应定期参加各类数字化出版活动、继续教育培训,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体育期刊编辑应注重学习网络著作权保护法、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等涉及期刊数字出版的法规制度。(3)相关编辑部门或行业组织要关注国际数字出版的前沿技术手段,推广现代化的编辑工作流程,积极运用数字化编辑软件,不断提高期刊编辑的数字化水平[11]。

3.4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传播、立体化交互传播

大数据技术赋予了体育期刊对出版单刊数据、同行间出版数据、学术领域和学科发展数据等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读者需求、行业方向,从而对期刊的选题策划、产品设计和经营宣传提供指导[12]。体育期刊应主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刊物的发行数据、文章的下载量、阅读量、引用量等数据进行挖掘,找出最受读者关注的学术方向。同时,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还应做好受众群体的人群画像分析,针对最为主要的受众群体调整期刊传播方向,为读者提供精准有效的学术内容。在找到精准传播方向的基础上,体育期刊还应提升传播的交互性。体育期刊的读者不仅是受众,也可能转变为期刊的供稿者、学术内容的生产者。高质量的学术内容是期刊发展的关键,体育期刊应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受,引导作者、读者为期刊本身的发展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体育期刊应积极借助两微一端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回复有价值的留言信息,解答读者的疑问,维护好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同时,体育期刊还应利用线上建立的基于学术关系的人际网络开展线下交流活动,如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构建线上到线下立体化的学术互动模式,既推动学术交流也提升期刊本身的影响力。

4结语

数字出版背景下,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受主体等方面均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但统观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数字化传播,多数期刊还存在诸如传播内容照搬纸质期刊、传播文本单一、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营不完善、传受主体交互性不强等问题,期刊编辑在数字化转型中也面临着多种考验。因此,未来,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数字化传播中应更加注重传统期刊内容的二次生产,丰富数字化文本,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提高数字化运营的专业性。与此同时,推动数字化编辑队伍的建设,并立足受众需求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交互性,加快数字化传播进程。

作者:王相飞1;简德平1;李爱群1;王真真2;李进2 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2.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uanti/ztzhfw/71833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