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及创建范文

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及创建范文

时间:2022-02-26 05:54:56

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及创建

所谓学术,一般指系统专深的学问。学术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对学术研究主体的创造性和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等进行的系统性识别活动。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学术评价也有科研评价、科技评价、科技评估、学术评审等意蕴,后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大于传统意义的学术评价。为叙述方便,本文仍采用学术评价这一术语。当下随着学术研究建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术研究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职业化特点,学术研究的成果也表现出多样化型态。学术研究建制化时代,无论对于学术政策制定者、机构管理者、媒体、社会公众,抑或学术研究主体,都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与学术评价相勾连。与学术研究建制化日趋完善相比,学术评价也以相当活跃的姿态不断建构着学术研究体系。从中国知网CNKI和Webofscience等诸多数据库中逐年增长的学术评价研究文献表明,国内外学术界对学术评价领域的关注度在增加。每个学术从业者既在评价他者,又被他者所评价。学术从业者被牢牢“座架”(海德格尔语)于评价“场域”中。尽管评价是如此活跃,但“学术评价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只有通过学科建制化,才有可能将学术评价研究推向深入,才有可能为学术评价培养更多合格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因此,一个新学科———学术评价学亟待破茧而出,通过学科建设为这一学术界的公共研究领域提供未来发展的学科合法性依据。

一、学术评价学创建的外部拉动

(一)学术管理政策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R&D经费逐年增长,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科技成果数量已居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在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成绩斐然。作为宏观学术管理部门,尤其在公共财政投入必须有效回应公众需求上,存在对科研投入绩效进行评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评估活动的政策设计,也是实现这些部门依法履职和有效监管学术事业的必然要求。针对学术领域及学术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各区省市宏观学术管理部门围绕我国科技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政策设计[1],其中明确指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2][3],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试行和完善代表作评价,改变片面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过分依赖期刊影响因子做法,对成果进行分类评价等一系列宏观学术管理的制度设计。尽管如此,学术界向宏观学术管理部门供给的评价政策理论和方法依据仍显不足。

(二)规范学术活动的要求

学术活动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区别于一般性重复劳动,学术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特征。大科学时代型塑的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日趋复杂化。依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学术评价,学术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可有效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完善和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功能,激励创造,惩戒学术不端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术系统实现自我良性运行和整体性协同。

(三)合理学术分层的诉求

“学术承认”是学术界的硬通货。学术界正是依据学术承认度的大小形成了声望不等的社会分层。学术承认一般通过成果发表、引用、发明、奖励等机制来实现。学术宏观管理部门一般不通过直接介入学术共同体内部具体干预学术分层,但会通过设立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奖项对成绩卓著的学者予以正式承认,以进一步体现政府对学术界优秀人才的重视,并借助官方媒体扩大这些优秀人才和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以实现对学术界的正向激励和固化学术界整体始终处于社会分层中偏上位置的目的。各级政府需要找到与学术界对人才和成果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方法选择相对一致的评价方案,方能实现上述目标。

二、学术评价学创建的内在驱动

一门学科的创生,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和感召,还需要有学术界急于言说的内在驱动力。学术评价从业人员是否对学术评价活动自身有深刻的剖析,能否对学术评价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把握,将直接影响学术界对评价问题重要性的态度,也是学术界“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参与学术评价这一学科建构,积极凝练学科术语,孕育话语体系,形成学科范式,进而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

(一)学术评价的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学术评价是一个包含诸多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中介、评价环境要素的系统。评价主体包括学科领域同行专家、学术期刊编辑、学术图书编辑、学术报纸编辑、评价机构、学术管理部门、学术大同行、社会公众等。评价客体也即评价主体作用的对象,具体包括评价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著作、科研项目、学术机构(含智库)、大学、学科等。评价中介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数据库。评价方法大体划分同行评价和科学计量评价,评价数据库主要是为评价主体提供大量的事实型数据。评价环境是指评价系统内外影响评价效果的文化和制度因素的总和。当前,尽管学术评价活动中已取得了看似合理的一些共识,但仍缺乏科学的评价理论的支撑,在评价机制方面仍难以保证评价要素之间的互动的通畅性。

(二)学术评价的研究成果尚有不足

目前,学术界内部围绕学术评价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从研究成果的内容看,仍存在“破多立少”的困境,即都从不同层面批评当前学术评价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都力图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但这些成果或者没能抓住评价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本质,以偏概全,如将评价自然科学成果的方法机械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研究过于追求量化而掩盖评价本质,如对核心期刊、SCI论文的过分推崇;或者研究成果没能有效影响管理部门打破评价刚性,评价生态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等等。如何解决学术评价中的突出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缜密的学科建设,明确学术评价研究的问题域,规范研究方法,合理配置研究资源,才能有助于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三、学术评价学已具备初创条件

一个研究领域何以可能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既需要学术界内外的主观共同努力,还需要全面评估学术界是否在客观上已经通过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实践具备了公认的独立学科初创的系列必要条件。通常来看,一个学科具备独立存在的条件包括已经出版了标志性的著作,形成了领军型学术权威和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创建了专业性期刊,涌现了专业性研究机构,学术资助机构的认可,等等。

(一)学术评价领域出版了标志性著作

近年来,依托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一批学术领域标志性成果出版,如《学术评价制度批判》[4]、《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5]、《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上下)》[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7]、《科技评价方法基本理论研究》[8]、《基于创新测度的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评价研究》[9]、《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1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影响力评价报告》[11]、《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12]、《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13]、《学术授信评价及其应用》[14]、《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南》[15],等等。其中部分著作还获得了近两届(第六、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提高了学术评价领域在学术界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此外,还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评价著作,如《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16]、《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17]、《难有同行的科学》[18]、《教授们怎么想?———在神秘的学术评判体系内》[19]等等,扩大了我国学术评价界的视野。

(二)学术评价领域出现了领军型人物

一个学术领域只有出现了公认的学术领军人物,才能在其周围聚集更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研究旨趣的学术同仁,才能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学术传承能力的学术队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教授、叶继元教授和《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教授,武汉大学的邱均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教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武夷山教授等人就是杰出代表。除了领军人物外,在学术评价领域还出现了多位高产中青年作者,如李晓轩、肖宏、刘益东、钱蓉、赵蓉英、任全娥、杨红艳、谭春辉、刘宇、俞立平、周春雷、刘兰剑等,成为学术评价研究的中坚力量。

(三)学术评价领域获批了部级项目

近年来,作为部级学术管理部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对学术评价领域的选题予以高度重视,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选题得以以不同级别类型立项。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制及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构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这些项目的立项一方面体现了学术评价符合国家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术评价领域在国家整个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地位,还为该领域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博士和硕士。

(四)学术评价领域创办了专业期刊

专业期刊既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和阵地,也是学科建制化的必要条件。在评价界人士的努力下,在国家期刊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批以报道评价研究成果为办刊宗旨的学术期刊创办成功,如《评价与管理》(内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高教发展与评估》、《评价通讯》(内刊)等。这些刊物无论从刊文质量、发行量以及学术和政策影响力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此外,国内多家核心学术期刊还开办了学术评价专栏或专题,刊发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繁荣了学术评价研究。如《甘肃社会科学》、《清华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科研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图书情报工作》、《澳门理工学院学报》、《科技管理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涵盖了综合性期刊以及包括哲学、管理学、图书情报学、教育学、新闻出版等多个专门学科的期刊。作为二次文献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也通过常设专栏及时对学术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转载刊发,《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也不定期以全文、论点摘编或者索引形式对学术评价重要研究成果重点报道。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大报也针对学术评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和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报》将学术评价作为常设栏目为学术界提供观点交锋的园地。

(五)学术评价领域设立了专门机构

专门研究机构的设立对于集中优势智力资源开展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政府和高校层面设立了以服务不同评价需求的多家专门研究机构。这些评价机构不仅在承接政府评价职能转移和提供各种评价咨询服务方面发挥资源库和思想库作用,而且聚集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国学术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实践的开展。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NCSTE)在国家科技部下属机构内组建成立,2004年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部级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9月20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内设了以评价为目的的创新评估研究所。1992成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定期课题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9年清华大学中国知网成立了中国科学学术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定期《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等产品。2000年4月,南京大学正式发文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南字发[2000]16号),中心依据引文索引理论研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系列数据库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有力地支撑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其学术评价功能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领衔创建的中国科学评价中心(RCCSE),也以其涵盖大学评价、学科专业评价、期刊评价、智库评价的系列成果成为评价领域重要力量。依托具有深厚评价研究底蕴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于2008年10月31日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坚持以文评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期刊指数、机构指数排名、重要来源作者报告。2014年1月揭牌的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也定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指标体系报告》,成为学术评价领域的一支新军。2017年7月21日,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出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CASSES),中心明确目标为“制定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承担和协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构建和确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也是学术评价领域的重要力量。

(六)学术评价领域交流日趋活跃

国内围绕学术评价的学术交流十分活跃。规模不等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学术评价学术共同体的孕育。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和《科研管理》杂志社至今已举办了十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参会人数都超过百人,成员多为政府管理人员、高校和研究所科技管理负责人、相关学科学术评价的研究人员。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至今也已举办了四届,在期刊界和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更是聚集了学术评价领域各方贤才,广受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成为了解国家科技产出整体状况和各级学术管理部门摸清成果排名、精品期刊和科技图书影响力的窗口。此外,由学会、研究会、期刊杂志社、项目研究团队主办的小型学术评价研讨会更是突出了深度交流的特点。2017年10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十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及第10届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大会(ISSI)深入研讨了学术评价理论与方法,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学术评价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四、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建构

随着学术评价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产生了大量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成立了多家建制化机构。评价知识增长的内生需要日益强烈,为学术评价从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走向具有明确研究对象和边界的新学科———学术评价学创造了必要条件和有利形势。一个学科的形成,除了有其专业知识演化内在的生成性动力机制之外,还需要借助知识系统的外部力量,通过输入负熵流,方能使该领域知识系统得以有序化。通过知识的裂解和重组,不断实现学科的分化和综合,进而形成彼此关联的学科体系并按照自身发展规律演化,使学科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学术评价学是学术评价的整体研究和“全域”研究。因而必然包含了一系列分支学科,是一个包含有相互联系的学科群组。依据对已有学术评价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尝试性提出了包含若干不同层次分支学科的学科群组建构方案[20],以大体展示学术评价学的学科概貌(见图1)。学术评价学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学科群组,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大体是包含关系,五个群组之间既有并列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包含、交叉关系。第Ⅰ群组是学术评价学的基础学科。其中普通学术评价学是带有概论性质的核心学科和标志性学科。其任务主要是探讨学术评价领域带有一般性和基础性问题,如学术评价的本质属性、学术评价的系统结构、学术评价的功能、学术评价的方法理论等。学术评价史主要研究中外学术评价的历史分期、学术评价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学术评价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机制等。这一研究通常体现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学术史梳理和文献综述中。

学术评价学史主要从时间维度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评价学的创生、演进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由于该分支学科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学术评价学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展开,因此,这一分支学科天然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较学术评价学是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评价状况进行共性和差异性研究,或者对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学术评价理念、方法、政策等进行比较研究的分支学科。元学术评价学属于学术评价的自我认知性学科,也是学术评价学的二次学科。包括了学术评价学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学科发展史、学科发展规律、评价方法的评价等研究内容。该分支学科未来的研究思路可借鉴科学学等二次学科的经验。第Ⅱ群组是一组面向不同的大研究部类(领域)而产生的学术评价学分支学科。包括了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和成果评价的诸多学科。前三个领域的评价一般统称为科技评价。由于这些不同领域自身及对应的学术研究既有共性,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群组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理念,把握不同领域评价的特点。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可实证可检验性,而社会科学成果难以被重复,强调诠释性和意识形态性。

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通常以专利来呈现,而人文学科的成果偏向以专著来表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评价都强调创新性,而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成果不仅强调创新性,而且还要体现实用性,等等。每一领域内部各分学科领域的成果外部信息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如生物学的引用速度和影响因子一般高于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第Ⅲ群组属于面向对象的学术评价学分支学科。该组学科中,处于基础性位置的是新兴的知识评价学,该学科侧重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国内在该分支学科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专利评价学的研究寻求对专利的创新程度、专利经济价值、专利的社会价值等进行评价。无论从研究成果发表前后的评价,还是对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倡导,单篇论著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和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该分支学科任务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评价需要,评价主体对单篇论著的知识增量、创新程度、评价内外部指标的使用等内容进行研究。学术期刊评价是近年来相对成熟的分支学科,受到学术界和学术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并吸引了来自图书情报学、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学、科学学等学科的研究力量。主要内容包括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学术规范性、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之间的关系等。国内各大研究机构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的研制无不与此密切相关,都属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学术人才评价学主要研究学术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常规性职称晋升评价、领军和高端人才评价、学术性人才的基本属性等内容。

学术人才评价研究成果在各级科技人力资源总体布局工作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国家建设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必然依赖政府和企业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经费的投入往往以各类科研项目形式为载体。如何从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层面进行科研领域布局,如何征集遴选科研项目、如何对申报项目评价,如何对科研项目执行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如何对项目进行结题评价和后期评价等内容均属于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我国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类科研项目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性评价条款。但往往注重形式评价,缺乏内容性评价,且评价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还不够充分,这都有待于该学科的重点突破。学术机构评价学主要以学科和大学(研究院所)为对象,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全面评估特定的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大学综合学术竞争力(排名)情况,目前属于学术评价的热点分支学科之一。作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和外脑的智库,近年来如雨后春笋生长,成为广受关注的对象。智库评价研究是从国家和地方对建设高水平智库战略的需求出发,近年来成为日渐兴起的研究领域。智库评价与学术机构的评价在理论、目的、方法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国内多家智库研究评价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在此领域均已推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智库排名和中国智库索引CTTI)。第Ⅳ群组属于学术评价学中的方法性分支学科。“三计学”———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早已成为图书情报和信息科学领域的主流研究领域。这些学科主要是借助数学、统计学、图论等手段,来刻画和揭示科学技术和文献信息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无论在理论依据、计量指标研究、计量模型建构方面,还是在科研管理和政策影响力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属于比较成熟的学科。国内外广泛采用计量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各类学术评价,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也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的研究重点正从侧重学术成果的外部信息的计量评价转移到深入文本内部的知识性评价[21],而这也恰恰是知识计量学得以在“三计学”基础上得以孕育、创生并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较于以定量见长的计量学评价模式,以定性评价为主要特点的同行评价(议)研究,由于影响评价主体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众多,因此无论从研究的规范性、取得的成果数量还是质量上还远不及计量学。除了计量学和同行评议两大类方法外,还有一类综合运用运筹学、数理统计学、模糊数学、德尔菲法等对不同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方法,对应的分支学科可称之为综合评价学。第Ⅴ群组属于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边缘区域形成的学科,即边缘学术评价学。这些学科包括学术评价学分别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学术评价哲学等系列学科。

学术评价学借助哲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理论实现新的分支学科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和深化了学术评价的研究内容[22]。如学术评价哲学主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中外科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来研究学术评价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问题。该边缘学科也带有基础学科的第Ⅰ群组诸学科的某些属性。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领域,以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为目标的研究,就带有鲜明的学术评价哲学的价值取向。再如,学术评价社会学利用社会学尤其是科学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社会互动、科学的社会规范、社会越轨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影响学术评价的诸多社会复杂因素、机制和社会效应。如非同行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如何通过行动者网络、主体间性机制实现对评价对象和内容的理解,马太效应、棘轮效应、努道普效应、普朗克效应等如何对学术评价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多重影响,等等。

五、学术评价学的学科建设策略

我国科学学学者王续琨教授认为:“学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体系。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建立,之所以能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只要能够找到现有学科都没有专门加以研究的对象,就可以建立新的学科”。综观中外学术史考察,学术评价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因此,从这一意义看,学术评价学完全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但学理上成立的东西在现实中未必会自然而然被合法性承认。学术评价领域著名学者叶继元教授就认为,“评价问题涉及面很大,不是单一专业或学科能够解决的。应在学科融合上推进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借助丰富的理论充实学术评价的相关研究。”[23]可见,学术评价学从理论的可能到现实的实现,再到学科建制的合法化,还需学术界和相关部门付出大量的努力。

(一)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

任何学科从萌生、形成到壮大,都离不开强大的社会需求。学科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需求。学术评价学及其分支学科也必须首先面对该领域中突出问题,科研选题要符合学术评价领域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和科研环境重大变革的条件下,廓清问题域,精确提炼学术评价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深层次探讨制约各级各类学术评价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理念方法等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要针对学术评价领域中问题,敢于提出应对的理论。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没有扎实而深厚的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理论作指导,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学术评价实践中矛盾的本质和解决路径。学术评价的灵魂是如何能在评价过程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能够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依据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识别出来。叶继元教授在详细考察了国内外评价实践的代表性问题,综合考虑了学术评价的普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提出了学术评价“六位一体”和“三维度”的“全评价”理论框架。“六位”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制度;“三维”即形式、内容、效用。该理论框架的提出为学术评价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术评价理论只有不断夯实和创新,学术评价学科的根基才能更牢,学科发展才能驶向有序平稳的快车道。

(二)多学科并举,在伴生中发展壮大

正是因为目前学术评价尚未形成公认的独立学科及学科体系,所以才有必要在依托已有成熟学科基础上,汲取该学科的营养,在伴生中不断壮大研究实力,并最终实现学科的独立。由于学术评价活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因此在各自学科中均有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学术评价研究中来。目前,学术评价研究成效较好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情报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高等教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做法多是在各自的一级或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设立学术评价或与之相关的研究方向,以建制化的学科点为载体,以各级各类学术评价课题为依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断推进学术评价问题研究的深入。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经过一段时间充分的伴生期,在时机成熟时,可由学术带头人倡导并推动某些学术评价分支学科走向独立,并在国家认可的学科体系目录如《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三)多主体联盟,加强学科共同体建设

从目前学术研究队伍看,基本处于多点为战状态,学术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必要的整合。按照工作岗位看,国内学术评价研究有三路大军,即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期刊和出版编辑人员、学术管理人员;从所属学科看,基本从属于图书馆情报学、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新闻出版学、哲学;从机构属性看,有依附大学的评价机构、独立科研院所下评价机构、政府评价机构、社会评价机构。这些研究力量相对分散,通常只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学术评价研讨会上交流观点,也会在学术媒体的相关栏目上发表学术成果,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还没有全国性的学术评价研究会(学会)。即使在学术评价较为活跃的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尚没有成立以学术评价为正式名称的专业分委员会。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一定规模的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就会缺乏学科归属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学科研究范式,就难以把学科做大做强。因此,建议在创建全国性学会时机成熟之前,可先行建立由各相关学会、各评价机构、各相关期刊及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参加的全国学术评价联盟,该联盟形式可实可虚,由热心联盟事务的有学术威望的专家学者牵头,定期组织各类学术会议,实现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互动。鼓励联盟成员多为催生、培育、壮大学术评价分支学科建言献策。可通过向联盟成员发送《学术评价联盟通讯》资料等形式互通国内外学术评价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及创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uanti/ztzhfw/71167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