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保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范文

水保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范文

水保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实施“三清三改”,建设新村镇,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首要任务,也是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保持新村庄的整洁靓丽,是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首先遇到的问题。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专人管护,定期清运,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既使农村保洁有了保障,又使农民群众有了明确的责任和要求,使新村镇建设步入良性互动的轨道。

“专人管护,定期清运,属地管理,各方参与”,主要是由各乡镇建立一支3—5人组成的专职管护队伍,配置环境卫生专用管护车,对各乡镇内主要交通干线和圩镇周边公共环境卫生进行清理管护。各村聘请公共环境卫生管护员,负责村内主要道路养护和村部周边环境卫生;村落设环境卫生清洁员,采取轮流值日的方式,由农户轮流负责村落内公共环境卫生清理。村落垃圾集中倒在垃圾池,圩镇垃圾集中倒在中转站,1—2天一次由专用管护车将垃圾拉到垃圾填埋场。这样层层负责,各自清理,同时以乡镇单位,组织驻镇企事业单位和各村负责人定期举行公共环境卫生管护工作联席会议,以平等协商的方式,研究解决公共环境管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清除“三不管”卫生死角。

这种管护机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定期清运与随时清扫相结合。专职保洁管护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每天一次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同时对偶发、临时形成的垃圾进行随时清扫,保证了整天的卫生清洁;二是专人管护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除专管人员负责的公共区域和交通干线处,群众要自扫门前“雪”,负责房屋前后、内外的卫生,突出了群众的主体性;三是属地管理与各方配合相结合,既明确了责任主体,又强调了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形成这一机制要找准几个切入点,首先,注重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持续有力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财政补一点,受益单位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管护支出。例如购置垃圾清运车、新建垃圾池、垃圾中转站,聘请专职管护员。其次,注意强势宣传引导,建立齐抓共管的群众参与机制。一是倡导文明卫生新风。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举办卫生保健知识讲座、举行文艺演出、召开村民户主会、出动宣传车、刊出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讲文明、讲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民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建立环境卫生自我约束机制。组织群众民主选举村庄管理理事会,在理事会成员中指派专人负责村落环境卫生监督;召开村民户主会,讨论制定出《村落文明公约》,用以规范、约束村民卫生行为;由理事会牵头,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明确村落环境卫生管护包干区。三是建立创评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户”、流动红旗等多种形式的环境卫生创评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文明卫生户”在村落社区栏内进行宣传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发扫把、铲、锄头等),对“不卫生户”在文化墙宣传栏中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第三,多方参与,联动管护。按照“谁受益,请出力(资)”的原则,一是建立镇、村、户的纵向管护网络;二是区域内的多单位路段、村落联结区等“三不管”区,建立互动的横向协调网络,定期商议,共同出力,不留死角。第四,强化责任,监督考核。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各镇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各村落理事会指定负责成员为具体监督员,形成一级抓一级、村村有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强化考核评比,由新村办牵头,定期组织督查组到各镇巡回督查,重点督查管护经费落实到位情况、管护队伍的工作运行情况和环境卫生管护的实际效果,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将环境卫生管护情况纳入镇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年度综合考评体系。

这一管护机制的形成,为保持新农村干净整洁的面貌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操作平台。

1、为塑造新风貌展示了一个亮丽的窗口。各示范点是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干出来的,凝结着干部群众的心血,成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无疑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心中可以与城市媲美的地方,是农民群众引以自豪和向外展示其风貌的窗口。如今,建设好的新农村有了长期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作为对其付出了辛勤努力和直接享受了实惠的群众就消除了“今后怎么办”的疑虑,也更加增强了大家对推动村庄整治改造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2、为培育新农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扫门前‘雪’”、“轮流值班”制,增强了村民的责任主体意识和有权管理村民事务的自豪感,对良好风尚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村民互相评议”、“挂流动红旗”的举措,无形中创造了一种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浓厚氛围,对激发群众积极向上有重要意义。

3、为凝聚党群干群关系添加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少郊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一开始是消极态度,在明白了事理、享受了实惠后,多数群众行动起来了,但有的还抱着等待观望的心里。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使广大的群众进一步体会到了政府的负责任态度,认识到了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决心。不少群众曾经说:“过去许多好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昙花一现、半途而止,没有长久的思路和保障。这次好了,政府不仅帮助我们建设了美好的家园,还帮我们管理好家园,我们再不行动起来,真是对不起政府、对不住良心。”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试行,给我们带来深层次的思考:

1、要充分激活管理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解决管理中“人”的问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中,不管是被聘请的专职管护人员,还是村里的农民群众,对管理的效果都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一是对专职管护人员要有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防止干好干坏一个样,避免他们在短期内有满腔热情、有责任心,而时间一长就消极应付,使脏乱反弹;二是要强化村小组干部和理事会的督促作用。转变村民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制度、机制执行、落实的初期,也应该严格、有力,因此,在长效机制管理中,理事会、村小组不仅分工负责的成员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其他成员也不能熟视无睹,不闻不问,要避免出现“一人不管就无人问津”的现象,防止机制的空运行;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只有把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转化他们的观念,实现由“要他们这样做”到“他们自主这样做”的转变,才能发掘出农民的内在动力,真正永葆农村的长久魅力。

2、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管理资金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有“钱”来管的问题。○1、下大力培植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长效管理的人员工资、维修费用,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少的开支,依目前的状况,由政府财政包揽不可能,靠村集体统筹,普遍没有这个实力,全部由农民摊派,不仅增加农民负担,操作也很困难。因此,必须培植产业,发展经济,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个人收入

。对于地处城郊的农村,应本着“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一村一品,一村多业,因地制宜,扬优成势”的原则,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及加工、建筑及服务、餐饮及服务、家政装饰、机电维修业等,村集体的实力强了,就能避免管理运作半途而废;○2、政府必要的投入应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因个人的重视而重视、不因个人意见的改变而改变,确保管理的持续进行。

3、要逐步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解决一个“远”的问题。我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是“五新一好”的有机整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应是相对应、全方位的。在目前人力、财力一时达不到时,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有序推开,但应当引起基层组织的重视和注意。如产业的培植,不是立竿见影就见效的,还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规划思路和扶助的机制;还有新风貌的塑造,各种经济组织的运行管理等,都需要探索出一套相适应的机制来配套。再如城郊的社会稳定问题,由于城市的扩展,必然要征用部分农民的土地(居住地),稍不注意或政策前后有变未妥善处理,就会留下上访的后遗症(包含其它原因引起的),而村理事会成员和村民朝夕相处,村民的动向了解的快,如能在村理事会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职能,或上级相关部门将职能延伸至理事会,使之能做好劝解、说服或其他帮助工作,就能把不少矛盾解决在萌芽中,那么,上访的人数可能就会减少许多,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就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