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科技局工作总结3篇范文

地方科技局工作总结3篇范文

时间:2022-12-13 10:37:06

地方科技局工作总结3篇

第一篇 2013年,全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目标,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中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考核中连续第5次名列第一,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2013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全区完成省口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12.17亿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4%;完成市口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31.6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7%,比2013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2、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达24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3%,其中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达16.08亿元,占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5%,比上年度提高了0.03个百分点;

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家,列全市第一,累计221家,总量与新北区持平;新增民营科技企业316家、常州市科技创新领航企业和科技创业先锋企业80家、常州市知识产权创新示范企业13家;

4、培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58个。其中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新增院士工作站和省公共服务平台各1家;新增市级孵化器4家、省级孵化器2家、部级孵化器1家。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其中部级4家,省级8家;

5、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26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94项,争取经费2.7044亿元。其中实施部级项目48项,争取经费6074万元;实施省级项目98项,争取经费5396万元;

6、专利申请量达9523件,专利授权量达408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676件,授权量达217件;

7、组织科技对接活动19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29项;组织开展企业走进科教城科技对接月活动23场,近300家企业与10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对接洽谈;“5.18”、“9.28”及科技镇长团活动共达成合作意向260多项;

8、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各项序时目标任务;

我区连续第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在全市科技创新单项考核中再次名列第一,在科学发展观考核中科技创新部分得分较上年度有明显增长。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实施创新环境提升计划,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今年,我区召开了科技创新推进大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落实政策,激发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科技投入。今年区政府投入科技经费较上年增加了21%,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同时对承担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给予配套资助。其中2000万元用于支持科教城的建设;1000万元作为创业种子基金,重点支持全区各孵化器内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创业投资,帮助解决融资困难,已有5家企业共获得431万元种子基金的支持。此外,区财政还安排3亿元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专项资金,其中2000万元用于对园区内企业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进行匹配,5000万元用于科教城项目配套专项资金。在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全区2013年R&D经费投入达26.59亿元。

2、完善落实科技政策。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先后举办科技政策培训班20多场,参训人数达4000人次。二是加快落实上级政策。2013年,全区155家高企享受15%税收优惠减免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3.44亿元;163家企业享受5.65亿元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三是不断完善本级政策,在认真贯彻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制订并落实《关于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等文件,奖励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R&D经费投入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推进科技金融结合。通过举办科技金融对接洽谈会、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银企对接座谈会,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创业初期项目的金融支持,组织企业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项目和市科技金融专项。加强融资担保服务,区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2013年累计为70家企业提供担保179笔,担保发生额10.87亿元,担保余额5.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5%,融资担保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全市首家科技贷款公司-长江科技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落户,为我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撑。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致力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技集聚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我区五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集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一方面,严格对照标准,对2013年认定的58家高新技术企业把好复审关,今创集团、新誉集团、龙城精锻等52家企业通过复审;另一方面,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2013-2013年),狠抓新高企的申报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排查摸底、培训辅导和考核推进等方式,对375家高企培育对象进行重点辅导。今年共申报高企86家,同比增长91%,占全市比例的43.9%;认定72家,列全市第一;高企总量达221家,与新北区持平,列全省县(市、区)前茅。另外,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316家、常州市科技创新领航企业和科技创业先锋企业80家。全区1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自行业的龙头企业,顺风光电、恒立高压油缸等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快速成长为我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主力军。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高其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升其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着眼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一核四园”为基地,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风电装备、高性能功能材料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经济的份额不断攀升。积极开发高新技术、高新产品,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244只、省重点新产品30只(全市第一),国家重点新产品重点项目立项数(6项)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省口径)215.78亿元,同比增长131.3%,占工业投资的46.9.%,16个镇、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例超过40%的有13个。

3、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全区五大产业新增长点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以半导体照明产业为例,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不仅拥有国星电器、欧密格光电、丰泰机电、中晶光电等一批本土企业,近几年又引进了光宝科技、晶品光电、晶能光电、欧亚蓝宝等行业知名企业,形成了蓝宝石衬底、芯片外延、封装及应用产品完整的产业链。随着“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的启动以及常州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加快建设,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基地建有部级检测中心1家、部级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企业孵化器1家;拥有企业79家,实现销售57.26亿元,授权专利221件。全区形成了轨道交通、风电、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助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三)实施科技项目推进计划,争取上级资源成效明显

紧盯国家、省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支持领域,围绕我区新兴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高质量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全年共申报市以上科技项目926项,现已立项394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7亿元。

1、国家科技计划立项数再创新高。今年,我区共承担部级科技项目48项,较上年增加5项。常州易控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承担的“柴油机电控系统开发及产业化”等4个项目获国家“十二五”首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扶持资金达2707万元;常州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承担的“架构技术研究和DDR高速PHY设计技术研究”项目入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资金达841万元;24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和1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数均列全市第一。国家重点新产品重点项目6项,占全市近半。抗癌新药硼替佐米原料药与制剂的产业化等2个项目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国拨经费达300万元。

2、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势头不减。在省级科技项目采取限额申报的情况下,我区争取项目数仍然取得了新进展。新誉集团的“高速铁路重载牵引系统及核心配套部件”、润源经编的“风电用碳纤/玻纤轴向经编系列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液压启闭机的“远程可感知高精度陶瓷活塞杆液压启闭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等3个项目获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中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用于高亮度氮化镓(GaN)LED芯片制造的12吋蓝宝石衬底晶片”等10个项目获省级工业科技支撑计划支持。

3、区级计划项目组织力度加大。调整区级科技计划安排,精心编制项目指南,严格规范操作程序。首次设立了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专项资金,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以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引领创新型园区产业向高端攀升。2013年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05项,下达经费达3012.25万元(其中专利资助奖励经费584.66万元)。为加强对区级项目的管理,我局制订了《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有效提高了项目绩效和水平,进一步放大了政府资金效能。

(四)实施科技平台建设计划,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我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和指导,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档次逐步提升、功能不断健全。

1、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扩容升级。围绕全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共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平台58家。其中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市级孵化器5家,新增孵化面积23.39万平方米。西太湖国际智慧园成功升级为部级孵化器,至此,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其中部级4家,省级8家。9家孵化器申报了创业平台项目,加速成为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落户和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的启动建设,将为国内外本领域科技人才和团队开展研发测试、转化科研成果、孵化科技项目、创办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必将推动我区石墨烯材料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化。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LED研究院)即将挂牌运作。

2、重大公共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围绕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我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高校领导、专家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研究探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培育重点,完成了产业路线图的编制工作。现基地研发大楼及试验用房建筑主体结构已完成建造,研究院各中心分布已规划到位。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建设进展顺利,研发大楼及试验用房建筑主体结构已完成建设,即将进入全面装修阶段,3MW半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将进入详细设计及工程化设计阶段。常州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究院建设顺利进行,为轨道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目前已建成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噪声和降噪技术、振动与减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轨道交通检测技术五个研究所。

3、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佰腾科技、维益专利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机构实现错位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技术开发、转化、咨询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区科创服务中心作为全区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性、基础性服务机构、全市首个部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一团三盟”的作用,全力为海归企业、中介机构和全区孵化器提供优质服务。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贸易合同72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4亿元,较上年增长84.6%。区科技信息中心服务于全区科技型企业、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围绕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了科技企业资源库,并向园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培训、科技项目申报辅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服务。佰腾科技、维益专利事务所、津通工业园等知识服务型企业,努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佰腾科技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2013年度全省2个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先进集体之一。

(五)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我局以“5?18”系列活动、“9.28”科技对接、科技“111”信息、“走出去”产学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做足产学研合作大文章,活动的内容更多、形式更活,合作的领域、层次进一步拓展。全年举办科技对接活动19次,签订合作意向386项,新增实施产学研项目129项,新增投入9.6亿元。新建产学研基地和研发中心16家。

1、科技“111”信息会成效显著。自2013年以来,我区围绕医药、电子信息、机器人、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等不同产业启动了科技“111”信息平台,今年已举办了功能新材料、医药科技、智能电网及电力电子设备、水处理产业专题成果报告会等专题成果会8场,参会专家教授达28位,企业达396家,签订合作意向115项。

2、“5?18”、9.28专题活动精彩纷呈。5.18期间,组织了--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电子智能互动显示技术、节能照明及能源采集技术报告会暨对接洽谈活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园授牌暨园区二期竣工典礼、科技镇长团第二届成果展示暨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等12场专题、配套活动,600多名企业家代表与50多家高校、中科院40多家研究院所、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对接洽谈,59个项目现场签约,达成合作意向174项;57名教授博士受聘我区企业。9.28期间,举办了LED照明论坛,启动了企业走进科教城科技对接月活动,半导体照明、风电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功能性新材料等四大创新型园区内100多家企业率先走进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和常州大学材料学院,开展科技对接月活动的首场活动。各镇、开发区纷纷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组织企业与科教城研发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23场活动近200家企业与106位专家教授进行了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86项。“5.18”、“9.28”活动期间共达成合作意向260项。

3、“走出去”产学研活动有声有色。6月上旬,我区组织党政企业代表团赴西北、华北、东北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32项,我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常州海通电气自动化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新康华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合作协议,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复达高温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微波谐振腔技术”和“校企合作框架”签订了合作协议。盛德钢管与西交大就共建片式电容器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进行了深入洽谈。11月中旬,我区再次组织党政企业代表团近百人带着60多项技术需求赴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围绕新材料产业开展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70多项。

此外,我局积极发挥科技镇长团、双挂干部的作用,我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学院等1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逐步提升。

(六)实施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

全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水平,专利申请总量稳步增长,专利结构逐步改善,专利质量明显提升,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蝉联全市第一。

1、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营造知识产权创造良好氛围。一是组织大型宣传咨询活动。联合区人民法院、工商局、文广新局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多家单位在湖塘针纺城举行了4.26知识产权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发放资料1000多份;二是举办系列培训讲座。邀请上级专家及资深专利人为全区100多家企业举办专利预警分析讲座和专利知识培训,参训人数达2000人;组织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班、专利人考前培训班,累计参训人数达100人次。同时,围绕高企培育,分行业对企业开展“一对一”培训,参训人数达2500人次。三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在市级以上知识产权局网站、《科技报》、《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我区专利示范典型经验。

2、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组织34家企业申报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以及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的各个环节。3家企业成为2013年示范创建绩效考核优秀企业,企业获得省、市知识产权计划立项20项。组织申报省、市、区级科技进步奖,立项数分别为4项、15项、45项。福昌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免助有机化工废渣焚烧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功解决了低熔点、高粘度、低热值等有机化工废渣的处理难题,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对全区范围内的大型商场、商品批发市场及超市进行专利执法检查,对商场专利产品的销售情况、商场进货时对专利有效性的审查进行了重点排查,涉及的32100件商品、展品中,专利商品近400件。全年累计帮助企业维权6起,调解侵权纠份1起。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工作良好氛围。此外,区法院与高新区、经发区签订了“创新型园区”建设知识产权共建协议,为推进“一核四园”建设进程创造了良好环境。

(七)实施科技富民行动计划,幸福建设不断推进

围绕我区农村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统筹项目和平台建设,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实施农业科技项目等方式,不断提升我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水平和优势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市级以上农业项目20项,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支持6家市级优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和知名品牌。围绕我区花卉苗木、畜禽等农业特色经济,加快建设现代花木科技园、常州立华畜禽、常州市鸿图生猪等省级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增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重视民生科技进步。针对我区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着力打造民生科技,承担了11项省社会发展类科技项目(其中生物医药类8项)、23项市社会发展类科技项目(其中生物医药15项)和2项医疗类(基础研究)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常州国际医疗器械城入驻经发区,将形成医疗器械科研、转化、生产、展销的国际化多功能基地,为医疗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科教城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建筑体化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已建成1.0994MW示范工程,现已正式并网试用。民生科技的实施,为我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八)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

坚持培养、引进创新团队和创新创业人才,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今年申报“国家”2名(已进入面试答辩)、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名、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4个。引进省创新创业人才43名(其中创新1人)、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3名、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97名(其中创新人才5人)。列入市应用基础研究人才计划7名。大力实施“英才”计划,组织60多名当地高层次人才、我区40多家重点企业50多人参加了分别在上海、杭州、深圳、北京、武汉、天津、广州等地举行的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并做好项目的宣传发动、调研摸底和组织申报工作,首批共引进54名常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创新4名,创业50名)。

(九)实施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围绕“一核四园”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园区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高端服务业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1、充分发挥科教城的创新引擎作用。作为我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核”,常州科教城是全市集教育、科研、孵化、金融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大平台,也是我区重点研发机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区。我局坚持“一条船、一家人、一个目标”的宗旨,遵循“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模式,通过派出工作人员挂职、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与科教城的工作互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人才落户。科教城申报的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达401项,在已立项的48个部级项目中,科教城占16项。科教城创研港等一批重大载体的投入运行,为我区创新创业平台锦上添花。科教城已成为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创新经济驱动的重要引擎。

2、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我局认真贯彻《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战略决策的工作意见》、《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围绕《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指南》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四大专题园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完成了创新型园区入驻企业的申报工作,落实了44项上级科技项目的匹配资金,完善了科技企业资源库,培育了43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园区内企业总数的31%),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为29%,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达5件。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功能平台和特色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提供了强大支撑。

3、参与制订科技长廊方案。今年,我省提出了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拟整合苏南五市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把苏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区,带动全省创新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在全区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科教城-常州大学-低碳示范区”科技长廊的构想,我局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资料,参与研究制订初步方案,并向省科技厅作专题汇报,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促进科技长廊纳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布局。

(十)实施科技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镇区科技工作突飞猛进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型机关”和“双政三零”科室为契机,实行机关科室联系基层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和制度建设,提升工作效能,在全系统营造了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有效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各镇、开发区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区科技创新事业的超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各镇、开发区均加大了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纷纷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加快创新投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建设研发平台等进行奖励。如:洛阳镇召开2013年度工业经济表彰暨2014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大会,对获得科技进步奖的11家企业进行了表彰;遥观镇在《遥观商会》刊登了周斌书记在全区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和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横林镇编制了每月工作简讯,及时向企业传递最新科技工作动态;横林、湖塘、嘉泽等镇建立了科技工作QQ群,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经发区、湟里镇、郑陆镇、横山桥镇、经发区对科技企业实施了定期调研制度。高新区积极配合做好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复核和答辩工作,并参与《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经发区、嘉泽镇、前黄镇、横林镇等镇专利申请工作名列前茅。横林镇全力搭建横林新兴产业创业服务中心和横林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二大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研发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到工业集中区一条龙服务。各镇、开发区还自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如横林镇组织党政企业代表团赴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对接;洛阳镇党政领导率洛阳电机电器业商会20多位企业家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进行对接;牛塘镇党政领导带领企业赴四川大学、成都有机所进行产学研对接;邹区镇党政领导带领50多家企业赴深圳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5项合作意向;经发区则借助“省科技镇长团”的作用,成功组织了功能新材料产业园和东南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经发区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对接活动。在繁重的科技统计工作中,尤其在研发经费统计、高新技术产值统计和调整高新产业代码等工作中,各镇、开发区投入了大量精力,收到了良好成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列全区前三名的有高新区、牛塘镇、遥观镇;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列全区前三名的有高新区、礼嘉镇、牛塘镇;高企申报数和认定数均占前位的有高新区、遥观镇、经发区、横林镇和郑陆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列前三名的分别是高新区、经发区和湖塘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列前三名的分别是高新区、经发区、遥观镇,争取经费前三名的分别是高新区、奔牛镇和遥观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全市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中的科技创新部分总分16分,我区仅得11.09分,排列第5名;受我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不快;受统计方式繁琐、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影响,R&D研发经费统计应统尽统有较大难度;受省级以上项目限额申报的影响,争取上级项目和经费难度逐渐加大;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制约,发明专利数量增加压力较大;受申报要求提高的影响,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全区孵化器的服务能力、队伍素质跟不上在孵企业的发展要求;执行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绝不能因为取得的成绩而有丝毫松懈,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第二篇 今年以来,全区科技工作以“拼搏两载,超越期待”为导向,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紧扣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

(1)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36%;

(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71.6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1%;

(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2件;

(4)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120人;

(5)创新型园区内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5.24%;

(6)全区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278家;

(7)新公示高新技术企业88家,累计将达296家。

2、知识产权保护

全区专利申请量16088件,专利授权量61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044件,发明专利授权422件。

3、产学研活动

组织科技对接活动2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5项。

4、争取上级科技项目

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90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47项,争取经费2.54亿元。

二、科技创新“八大行动”成效显著

(一)“创新园区建设行动”强力推进

1、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提速。围绕“两个一千”和“研发总投入占比达5%”的目标,加快项目推进,加强平台打造,全力推进“一核四园”建设。组织编制了“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路线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了“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复核。重点支持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围绕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区第二个千亿级新兴产业打下基础。四大园区入库企业167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5.38亿元,同比增长61.9%;园区企业研发总投入经费支出21.25亿元,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5.2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请专利1117件,其中发明专利242件,授权发明专利56件;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3项,获得经费11610万元,其中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占全区43%;新增两站三中心21个。

2、西太湖科技城产业规划蓝图绘就。西太湖科技城建设是加快常州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抓住重大机遇,坚持“围绕碳科技做文章,建设以石墨烯为突破、以碳纤维等先进碳材料为主导、以其他相关新材料为补充的部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的定位,瞄准“建成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突出亮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端产业,长三角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的目标,认真组织产业规划的编制。我局积极参与规划的制订完善,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努力推进筹建工作。目前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已开发全球首款手机用石墨烯电容触摸屏,并走向市场。冯冠平教授领衔的石墨烯产业化团队落户。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签约,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碳纤维材料企业—鹰游集团神鹰碳塑等一批碳科技企业。

(二)“高新企业培育行动”成效显著

1、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以“510”行动计划、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一方面组织53家高企参加复审,通过(含公示)51家,通过率达96%;另一方面全力培育新高企,组织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等96家企业申报高企,公示88家,高企总数首次列全市第一。此外,140家企业成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12家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知识产权创新企业14家、民营科技型企业652家。

2、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深入实施《常州市区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方案》,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全区90%以上的大中型内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专利资助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组织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34只,新增省高新产品311只,省高新产品产值达134.7亿元。研究开发项目备案达1095项。

3、高新技术产业更快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培育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以先进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绿色建筑等三个千亿级新兴产业为目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围绕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克关键技术,开发重大产品,打造创新平台,培育优势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新材料产业成为全区第二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和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常州国家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常州湖塘新型色织面料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三大“国”字号基地功能。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7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0.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7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1%,增幅14.8%。

(三)“科技项目突破行动”取得实效

1、重大科技项目亮点频现。在上级科技项目采取限额申报的情况下,我局根据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上级科技部门指引方向,深入挖掘项目源,努力争取上级资源,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动力。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90项,立项347项,争取经费2.54亿元。其中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的“生物活性可降解吸收的医用镁合金骨植入器件研发与产业化”等7个项目入围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占全市的47%,创历年之最;28家企业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8家中小企业获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列全市第一;12个项目获省科技支撑(工业)项目支撑,项目数和经费数列全省第一,其中机器人、半导体照明、碳材料产业等领域的6个项目入围重点项目,占全省的11%、全市的86%。

2、区级科技项目精心组织。精心编制区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围绕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引领产业向高端攀升的目标,衔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鼓励企业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储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共立项66项,重点突出对现代农业、民生领域和科技平台的支持,计划涵盖农业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等五个方面,同时对上级科技计划项进行匹配支持。

3、科技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启用新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既方便企业操作,又有效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区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全程参与区级项目的评审,加强监督指导,确保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的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和透明。加强对项目合同签订、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规范管理,形成《常州市区科学技术局项目执行情况年度报告》,建立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狠抓上级项目的结题率,市级应结未结项目大幅减少。

(四)“创新平台提升行动”步伐加快

1、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全区首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中心)正式启用,为我区半导体照明关联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在未来3-5年内,将带动我区LED相关产业产值200亿元,形成规模化LED照明灯具龙头企业5-8家,把我区打造成为立足长三角、服务华东地区、辐射全国的LED照明产品重要研发与生产基地。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通过搭建石墨烯材料及应用的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创业投资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国内外本领域科技人才和团队开展研发测试、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项目、创办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已建有石墨烯制备及性质研究、新能源应用研究、生物医药应用、光电子器件应用研究等四个重点实验室和石墨烯新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引进6个团队48名研发人员,孵化第六元素、二维碳素、碳元科技、碳宇纳米等4家高技术企业。研究院被认定为省产业研究院。

2、孵化平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出台了《关于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在孵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细化了对孵化器、在孵企业的支持,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能力,全区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孵化器。部级孵化器西太湖国际智慧园、部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相继挂牌,西太湖医疗产业孵化园、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科创中心充分发挥“一团三盟”组织架构(创业孵化器联盟、海归软件企业联盟、知识服务业联盟,创业导师团)和“五大服务平台”的作用(“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三网一刊一窗一展示厅”对外信息共享平台、网上公共服务共享平台、项目申报平台、衣食住行无缝对接8小时在线服务平台),建成全区领军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海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孵化器4家(津通信息技术孵化器被认定为部级孵化器、大连理工常州科教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孵化器总量达23家,其中部级5家。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佰腾科技、维益专利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技术开发与转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技术合同34份,合同登记金额达7162万元。区科技信息中心成立高企服务中心,创建了科技企业资源库和高新技术企业服务门户网站,为全区科技型企业、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培训、科技项目申报辅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服务。佰腾科技、维益专利事务所、津通工业园等知识服务型企业,努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佰腾科技作为全省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利服务,被评为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先进集体。全区科技服务业收入25.548亿元,同比增长39.97%。

(五)“知识产权创造提升行动”成绩斐然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出台《区“十二五”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大专利资助力度。全区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市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提升,增幅达93.2%。

1、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联合区人民法院、工商局、文广新局、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单位,开展4.26知识产权大型宣传咨询活动;举办“天安数码杯”知识产权有奖知识竞赛、“知识产权宏观形势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题讲座和上市培育企业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班,组织参加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标准化管理培训班、市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班。围绕高企培育,分行业开展“一对一”培训。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电视台播放知识产权专题片,在《科技日报》、《日报》上登载宣传文章,局领导和业务科长走进“政风热线”节目普及专利知识,帮助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意识。全年培训达3000人次。

2、扎实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知识产权计划项目,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省专利产业化计划、市知识产权计划等项目的立项数分别占全市的75%、100%、61%;新增市知识产权创新企业14家、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贯标示范企业23家,分别占全市的61%、50%。灵通展览公司成为全市唯一获省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项资金资助的企业。此外,我区企业有1项发明专利被评为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发明专利被评为省优秀发明专利,占全市的75%。企业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分别为4项、16项。我区还顺利通过省级知识产权区域的考核验收。

3、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市场氛围。对全区范围内的大型商场、商品批发市场及超市进行专利执法检查,对商场专利产品的销售情况、商场进货时对专利有效性的审查情况进行重点排查。帮助企业维权6起,调解侵权纠份1起。区法院与高新区、经发区签订了“创新型园区”建设知识产权共建协议,为“一核四园”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我局与法院、公安、农业、文广新、质监、工商等部门联合出台《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为第八届花博会的顺利举办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伞”。

(六)“产学研合作深化行动”影响广泛

1、活动内涵日益丰富。依托“一核四园”、产业联盟和省科技镇长团,在开展好“5.18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9.20科技经贸洽谈会”等活动的同时,精心策划各类专题科技对接活动。4月组织农业科技对接活动,7月组织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企业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11月组织30多家企业走进大连理工大学、青岛大学。5.18活动期间,举办了院士、人才高峰论坛等8场专题活动;9.20活动期间,举办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科技“111”信息平台围绕能源与环境、金属材料等领域举办了5场会。全年共组织较大规模对接活动20场,其中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2次。签订合作意向项目292项,正式实施项目105项,新增投入11.2亿元,引进6家单位来设立研发机构,新建产学研基地和研发中心19家。遥观镇成为全市首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2、长效合作机制加快形成。为建立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名校资源汇、创新创业共发展”的新格局,巩固并扩大产学研合作成果,我区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知名高校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与高校建立了更为稳健、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就建设合作平台、设立研发中心、培养输送人才、干部交流锻炼、开展技术转移与转让、实施联合攻关等方面展开了多形式的合作。

3、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拓展。组织实施防冻抗冻型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系统研发及示范、车用雨量智能感应控制系统等国际合作项目9项,争取经费700万元。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各种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2次。组织参加省、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3次。引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果或研发机构成果5个,新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1个。中以(常州)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面启动,作为首个在以色列工商业协会备案的工业基地、我省最好的以色列产业转移和合作基地,已集聚以色列企业12家,其中乐康瑞德、滕氏医疗器械、PTL等6家企业实现了直接投资,并开始生产经营。另有Heycafe、Afikim等10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产业涉及高端医疗灭菌器械、食品营养强化剂、残疾人电动轮椅等。该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七)“民生科技促进行动”惠民富民

1、农业科技助农增收。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面向我区优势特色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高效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促进农民增收,确保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名列全省第一方阵。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认定3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累计7家,去年认定的4家园区已完成投资3.7亿元,建成区面积达3000亩。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全年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4项,下达区级农业科技项目16项,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切实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新增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农业科技再创佳绩,水稻单产再次夺冠,实现了全省“十连冠”的目标。围绕花博会,培育农业科技企业,申报科技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区花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2、农业产学研活动成果丰硕。4月12日,组织农业政企代表团走进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江南大学等六所院校,开展农业科技对接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天之内有80名农业企业家与110多名专家教授进行了广泛交流,签订了一批合作意向,内容涉及花木、林果茶、瓜蔬、水产、畜牧、粮食、农机、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我区与扬州大学共建技术服务中心分中心,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注入了活力。

3、重点关注民生与社会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对改善民生、服务和谐和幸福建设的支撑能力。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社会发展项目88项。重点围绕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和示范。围绕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建设,实施低碳建筑推广示范项目并初见成效。目前,首期1.8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的“绿色小镇”基本建成,英国零碳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技天正低碳建筑技术研究院、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晶品光电(常州)研发中心等20多家研发企业和创新平台入驻,低碳会所、低碳研发中心和低碳孵化器等一大批功能配套项目全面启动。此外,实施惩防体系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项目,促进了全区党风廉政建设。

(八)“创新服务强化行动”深入推进

1、完善落实科技政策。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培训,重点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开展“创业种子基金”、“省科技成果补偿贷款资金”、“科技支行贷款”、“担保公司贷款与担保”等服务,拓宽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全区128家企业享受高企减免所得税税额3.65亿元,246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7.65亿元,5家企业获820万元政府创业种子基金有偿扶持,17家企业获得3700万元银行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7家企业获得46万元常州市科技金融专项贴息支持。

2、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和团队。依托创新园区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基地建设、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组织一批省“双创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团队、“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与团队。今年共申报5个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3个团队进入面试答辩,其中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银凤翔团队被确定为资助对象,实现了零的突破。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的钱福卿团队等6个人才团队入选省科技厅第二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对象。申报17名省双创创新人才,5名入围;申报18个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项目,2名入围;引进市“龙城英才计划”创新人才3名,新增省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对象4名。今年全区有136个领军人才签约,形成了“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孵化企业,培育产业”的创新创业氛围。

3、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隆重召开了全区科技创新推进大会,表彰了10名“2013-2013年度常州市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56名“2013-2013年度常州市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在全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创新开展“科技创新月”活动,53场活动引进科研院所12家、签订各类项目44项、引进国家人才10名和领军型人才89名,集聚了更多的创新资源。扎实推进“三型机关”建设,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入研讨,印发了《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工作手册》、《科技创新简明手册》,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助理员深入企业咨询辅导。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8场,参训人数达4000人次,有效服务了基层、企业。加快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用有限的政府投入带动更大的社会投入,全区先后引进了中银国际、中信、光大等5家证券机构,集聚了力合、红土、九洲等22家创投企业,培育了恒立油缸、常发制冷、创生医疗等12家上市公司,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瓶颈。

(九)基层科技工作稳中有进

各地认真贯彻全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积极组织参加全区“科技创新推进月”活动。高新区、湖塘镇、遥观镇、前黄镇、牛塘镇、嘉泽镇等修订完善了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加大了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奖励力度,遥观镇成为全区第一个设立产学研专项奖励资金的乡镇。全区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好的有高新区、经发区、湟里镇。高新区和郑陆、横林、前黄、遥观、礼嘉等镇的高企培育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各镇均把申报和实施上级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75%的乡镇完成了申报任务,郑陆镇的申报数与立项数居全区各镇第一,高新区3个项目、经发区和遥观镇各1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平板显示用彩色光阻及黑色光阻关键材料高感度光引发剂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打破了国际垄断,完善了国内平板显示配套产业链。高新区、经发区、遥观镇争取上级经费居全区前三,其中高新区超亿元,经发区近4000万元,遥观镇超1000万元。在科技平台建设上,经发区的“以色列科技孵化园”成功申报“中以(常州)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常州市以色列产业“两园一中心”之一。西太湖国际智慧园晋升部级孵化器。全国首家石墨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以及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投入运营。横林镇新兴产业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孵化器,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牛塘镇、高新区、横林镇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牛塘镇1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在产学研合作上,各镇、开发区各显神通,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牛塘镇与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遥观镇与东南大学、高新区与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洛阳镇与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对接活动。在“科技创新推进月”活动期间,高新区举办9场系列活动;遥观镇全年组织产学研活动20余次,成为全市首批“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基层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继遥观镇之后,横林镇成为全区第二个省创新型试点镇。

从总体上看,我区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了拼搏,实现了超越,呈现了精彩,展现了作为,我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管理压力巨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艰难;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压力巨大;对已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管理需要加强;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亟待增强,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领军型创新企业较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研究解决。

第三篇 2013年,全区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国家、省、市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紧扣发展创新型经济这条主线,全面推进高新产业倍增、平台建设跃升、知识产权强区、产学研深入推进、农业民生科技惠民、科技项目引导、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科技环境优化、乡镇科技管理加强等“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为促进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坚持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今年,我区按照新一轮高新产业倍增计划的要求,围绕五大产业,特别是LED、风电装备、轨道交通、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产业,从规划布局、项目组织、平台建设、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成推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家,总量达155家,增幅达28%;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10家,总量达467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80只,累计933只。新认定旷达汽车织物集团公司、不锈钢管厂等20家省创新型企业,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今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91.6亿元,较上年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47.5%;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74.75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工业投资的42.4%;16个镇(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例超过40%有8个。以安格特、新誉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幅较大,分别达33.4%、82.1%,成为全区经济的新增长点。轨道交通产品群已形成研发、制造、配套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区优势产业,被列为省首批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基地之一。LED、风电等新兴产业链已基本成形。常发股份、旷达2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创生医疗在香港主板上市。高技术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73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新增省风电装备科技产业园、省半导体照明科技产业园等2家省级科技产业园,建成“国家火炬计划湖塘新型色织面料特色产业基地”,常州国家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通过专家论证,国家半导体照明及背光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主体结构封顶,于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将为打造部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区、发展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而在提升我国半导体照明及背光应用产品质量检验、科研、标准制修订和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依托科教城,新增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常州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机构4家,累计达47家。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培育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在农业科技平台方面,建设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家禽研究所、畜牧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等3家农业科研平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加强基层科技创新组织建设,遥观镇成为首批省创新型乡镇。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业平台。全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7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8家,孵化面积达63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700余家。科创中心努力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对外信息平台、计划咨询申报平台、联盟服务资源平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8小时在线寻呼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了“一团三盟”(创业导师团队、孵化器联盟、海归软件企业联盟、知识服务业联盟)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创业导师辅导、个性化服务等八大服务特色,为海归企业、中介机构和全区孵化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年底,科创中心与湖塘科创园进行资源整合,成功创建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加快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我区科技金融服务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常州市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资至2亿元,为47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担保发生额55692万元,较去年增长34%,公司的资金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铭隆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了招商银行6300万元的信贷支持,11家企业享受了301万元科技贷款贴息扶持,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的形式,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1400万元。区科技信息中心围绕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创建了科技企业资源库,努力实现科技服务的网络化、电子化和现代化;佰腾科技、维益专利事务所、生产力促进中心、津通工业园等知识服务型企业,努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技术市场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116项,技术合同登记总额达13135万元;据常州市抽样调查,截止8月底,全区科技服务业收入6224.3万元,增幅达101.6%。

三、坚持以科技计划项目为着力点,努力培植企业发展后劲。

积极组织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科技项目,并做好项目实施的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争取项目和经费数再创新高。全年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32项(其中科教城313项),实施338项(其中科教城99项),立项率为40%,争取经费2.3870亿元。其中实施省级以上项目151项,争取经费1.81095亿元。争取项目和经费数分别比去年增长了5.6%和64.4%。二是争取国家项目有新突破。今年,我区共承担部级科技项目44项,争取经费9174.5万元。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国家科技支撑1项,国家创新基金23项,国家科技合作3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1项,国家火炬计划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6项,国家专利资助4项。其中北大众志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安全适用计算机CPU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5200万元的经费支持。争取国家项目数与经费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213%。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新进展。积极做好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与跟踪管理服务工作。2013年,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其中Ⅰ类创新药“复方左卡尼汀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等2个民生科技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获得补助经费833万元;中科来方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铭赛的电声作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等6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省财政4000万元的资金扶持,立项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全市的60%、44.9%,取得了较大突破。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我们按照“突出专项、兼顾大局”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设立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半导体照明等三个科技专项,大力扶持能形成或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项目。

四、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我区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为契机,通过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企业行、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建设、知识产权项目实施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积极性。一是专利申请质量明显提高。全区专利申请量达6142件(不含科教城),较上年增长28.3%;授权专利达2882件(不含科教城),是去年同期的1.85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392件,授权发明专利量达172件,分别较上年增长1倍和58.7%,增幅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在常州市第十届专利奖评选活动中,龙城精锻有限公司的“汽车发电机关键零部件用精锻爪极”等3项发明专利被评为金奖,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发明专利被评为优秀专利奖。二是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强化专利产业化项目示范作用,6家企业被列入市专利产业化项目,7家企业被列入省、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17家企业成为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三是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区知识产权局联合区人民法院、区工商局、区文广新局以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单位,在湖塘针纺城举行了4.26知识产权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企业行”活动,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试点企业及零专利企业开展“一对一”的知识产权宣传服务和政策咨询;与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企业参训人数达300余人次;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对全区范围内的大型商场、商品批发市场及超市进行专利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五、坚持以产学研合作为渠道,持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为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搭建我区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全年共组织开展了18次科技对接活动,签订合作意向项目349项,新增实施产学研项目125项。共建产学研研发中心及基地20家,年新增投入9.2亿元,年销售收入35.6亿元,利税6.2亿元。一是重大活动与专题活动并举,产学研工作呈现新亮点。今年,我们组织了“机电行业-大学对接活动”、“机电行业-南京理工大学对接活动”、“区政府与常州工学院签约仪式”、“区政府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对接会”、“区政府与中科院控股企业恳谈会”、“2013科技经贸洽谈会科技资本人才对接活动”、“党政企业代表团赴华南、华中产学研活动”等重大产学研活动,其中9.28科技资本人才对接活动为历年来科技成果展示层次最高、吸引省内外科技成果最多、参展单位规模最大、参展领域最广的一次产学研合作盛会,参展科技成果500多项,参加对接洽谈企业近千家,达成合作意向120项。今年9月,我区启动了“111”科技信息平台,启用了专用信息厅,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围绕区的一个重点产业,邀请科教城及国内其他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一次最新的成果。目前已组织了LED、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风电、金属表面处理、国防科技成果、功能新材料等6场成果会。二是发挥“一城、一团、双挂”桥梁作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一方面,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常州科教城的工作联动,在产业发展、招科引智、产学研对接、资源共享、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反担保等方面努力搭建与科教城的合作桥梁,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动机制。“常州科教城研发机构行”活动先后走进湟里、邹区、嘉泽等镇。科教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另一方面,通过“省科技镇长团”、“双挂”干部的牵线搭桥,我区与中科院、清华、北大、南大、交大等高校院所建立了更加和谐融洽的关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高技术项目落户我区。目前,我区已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区内企业与国内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企业技术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和带动效应。如,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的2-3.5兆瓦近海及海上风电机组联合研发等3个项目被列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补助经费624万元,立项数和获得资金数均为近年最好成绩;后互联网时代中英文社会媒体实时分析项目被列入省国际合作项目;380Km/h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厨房系统等9个项目被列入市国际合作项目。同时,我们不断深化与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的科技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新加坡-创新合作高层论坛及技术对接大会、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等对接洽谈活动,通过有效构建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平台,推进国际技术转移与合作,努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大力发展农业与民生科技

通过申报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研发平台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涉农科技工作进一步深化。一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新增中东集团、常州神龙饲料等2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累计达5家。新增鸿图生猪、立华养鸡等2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的立华畜禽、家绿园艺、康乐农牧等25家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完成销售35.28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税2.16亿元,同比增长12%;带动农户16500户,带动农民增收面积93500亩,带动增收总额38600万元,研发投入1.12亿元,引进和开发新品35只。龙潭湖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评为常州市优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完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在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示范与大面积生产应用,并全面完成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二期“长江下游()粳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经专家组现场测产,实收单产822.9公斤,实现了年初预定目标。三是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我区花卉苗木、畜禽、蔬菜和水稻等区域性农业特色经济,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为传统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如,在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建设了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家禽研究所,在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建设了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研究所,在()水稻研究所建设了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位于省农博园的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花卉苗木研究所、位于龙潭湖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的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正在筹建中。农业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坚持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为目标,加快集聚科技人才

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区、人才强区之路,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全年组织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组织申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6名(其中创新人才16名、创新团队8个计75名),立项13项,争取经费850万元;引进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88人(其中创新人才8人)。此外,还申报首批省产业教授5人、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项目17个(立项5个)、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博士创新项目48个(列入省企业博士集聚项目7个),列入省“333”工程培育对象科技资助项目2人,列入“831工程”培养对象科研项目资助5个。申报市青年人才计划17个,立项12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加快集聚,为企业加快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八、坚持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今年6月,我区召开了“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修订了《常州市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常州市区专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大会还隆重表彰了10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15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工作氛围,激发了广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我局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政策联席会议这一平台,积极与财税部门沟通,强化宣传培训,把落实政策作为推进科技工作上水平、登台阶的重要抓手。2013年,120家新标准高企享受15%税收优惠减免所得税额1.5090亿元,同比增长92%;86家企业享受了1.9917亿元加计抵扣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二是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今年区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全年达2.4623亿元,较上年增长12.78%。在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区R&D研发投入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31%,较上年增长0.41个百分点。财政科技经费很好地发挥了政府投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三是加大考核奖励力度。一方面,继续实行对各镇、开发区进行科技创新目标考核以及对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好的地区、单位和相关个人,给予一定奖励,较好地发挥了考核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为激发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认真组织区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今年共评定区科学技术奖42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7项。组织12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四是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我局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双政三零”、文明单位、“组织联建、共促党建”、党员示范岗、五好机关等各类创建活动,打响“科技在线,服务无限”品牌,增强科技系统工作人员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同时,强化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发挥纪检监察、政协的监督职能,加强对科技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全程审计与监督。在区级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中,坚持区外专家独立评审、局党组集体讨论、区分管领导审核、向公众征求意见、相关部门会同签发、财政监察部门全程督察的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快完善“三合一”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建立科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努力打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机关。

九、坚持以提升基层科技工作为着眼点,乡镇、开发区科技工作日新月异

各镇成立了科技管理科,两个开发区充实了科技经贸局的力量,科技管理工作由原来的一个科技助理单兵作战转变为科技管理团队的集合作战,科技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高新区、遥观、礼嘉等镇出台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文件,经发区、牛塘、湖塘、邹区等镇也把科技创新考核纳入镇工业考核奖励的范畴,营造了全区上下良好的创新氛围。各镇把科技计划申报和组织实施上级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80%以上乡镇完成了项目申报任务,遥观镇的项目申报数与立项数位居全区各镇第一。对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成为重中之重,经发区、牛塘镇、邹区镇、礼嘉镇各有一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2800万元经费支持。其中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优质高效抗逆肉鸡新品种雪山草鸡的繁育与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农业项目入围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空白,获得600万元奖金扶持。高新区、遥观镇争取上级经费超过2000万元,牛塘、礼嘉、邹区镇争取上级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平台建设上,湖塘的东华科技创业园和高新区的常州滨湖低碳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经发区湖滨科技园自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器后,今年湖滨科技园又斥资1300万元,在南区占地329亩的基础上,扩大园区规划范围,成立了西太湖国际智慧园,目前入驻企业共56家,营业总收入达12亿元,利税总额达1.1亿元。高新区围绕“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风力发电”三个专题园区建设,做好产业规划、政策宣传和产学研活动。各镇加大专利保护与运用工作力度,横林镇为加强常州市专利示范镇建设,组织企业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郑陆镇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干燥设备标准16项;邹区镇二家企业的专利获第十届常州市专利金奖。在产学研工作上,各镇除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区各类产学研活动,还自行组织符合本镇特色的专题对接活动,遥观镇与东南大学、邹区镇与上海交通大学、牛塘镇与清华大学、湖塘镇与6所纺织院校等均开展了专题对接活动。经发区利用自身的产业特色专门组织了功能新材料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把国内各大新材料处于领先的科研院所集中到经发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新区、湖塘等镇加快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高新区吸引68个领军型海归团队项目签约或意向落户,申报了“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郑陆、经发区、前黄等镇依托畜禽、蔬菜和水稻等产业特色,围绕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挂牌,分别成立了畜牧研究所、家禽研究所和水稻研究所。嘉泽镇立足农博园建设,正在筹建花卉苗木研究所。各镇、开发区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科技资源,提高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一年来,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值得珍惜,做好明年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不足。如:对国内外科技形势的把握和分析需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科技进步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需进一步拓展,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需进一步集聚,科技管理服务能力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为全面建设“智慧、低碳、幸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为“十二五”科技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方科技局工作总结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ongjie/kjgzzj/63398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