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

科技工作总结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主要做法与成效

1、科技工作氛围日趋浓厚,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广泛宣传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和省、市科技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持续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营造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全县科技进步稳步推进。一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市委全委会召开后,县委召开了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县上下科技工作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二是科技宣传服务活动有效开展。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日”为载体,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学校社区广泛开展科技宣传服务活动,大力宣传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发展成果,坚持从宣传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理念、共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面向公众、面向农村、面向校园与社区、面向企业,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注重清台科技合作实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县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20多场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材料和科技致富技术小册子10000多份;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6场,张挂各类科普挂图25套380幅,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465人次,举办科普讲座4场,听讲人数达1200多人(次),科普赶集2场,咨询服务群众2000多人(次)。三是科技服务的目标明确,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针对我县一些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不理解,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和程序不清晰等问题,我局主动介入,主动作为,一方面,我局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对接,建立了县科技远程视频培训基地,并举办了2期远程视频培训班,为我县企业培训研发人员、管理人员30多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召开科技创新座谈会,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项目申报培训班以及牵头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镇)、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现场解疑释惑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活动,让广大企业主和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全年召开科技创新座谈会1次;举办企业科技政策培训班3期,参加人数260人次;组织企业有关人员参加市级以上举办的培训班5期,参加人数35人次;深入乡(镇)、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7期,参加人数1200人次。

2、着力培育产业重点,大力实施科技项目计划。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2012年在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科技政策及项目申报指南,帮助企业寻找项目亮点,引导技术创新和研发,走科技创新的路子。集中力量组织策划生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力度,实行滚动申报,项目工作持续保持较好势头。至9月底,在花卉苗木、水产养殖、林产化工、电子等产业,全县共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5个,其中部级1个、省级3个、市级1个,已获项目扶持资金60多万元,预计全年可获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100多万元。已申报2013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个。

3、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支撑。继续以建设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台湾和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在不断加强苗木花卉、林产化工、电子、台湾优质茶果蔬、黄羊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示、农产品、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2012年,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又在鸿翔农庄花卉种苗组培中心的基础上,联合森源兰蕙公司、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建立了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花卉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同时申报国家科技部2012年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获国家科技部立项。通过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全方位,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创业园企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2年,闽山化工公司被省科学技术厅、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总工会确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正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县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鑫磁电子公司被省科学技术厅、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总工会确定为“第五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县医院有一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来,我局着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各项机制,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动力,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开展。认真参与县委、县政府关于专利申报奖励政策的起草和制定和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等创新活动,明确了奖励标准,强化了奖励的操作性,确保了政府对知识产权的激励和支持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同时,我局转变机关作风,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始终把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和科技人员当中,积极主动为企业、科技人员和专利人服好务、搭好桥、当好保护神。充分发挥专利成果对我县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12年度的省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计划项目。做好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帮助企业以专利获得信贷支持,促进创新成果的专利化,商品化,产业化。健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组建企业知识产权联络员队伍,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委托中介下企业面对面服务时,分发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联络员推荐表,提高知识产权工作覆盖率。截至2012年11月,全县共有申请专利16件,其中:发明5件、实用新型8件、外观设计3件;授权专利12件,其中:发明2件、实用新型8件、实用新型2件。

5、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得到有效落实。一年来,我县县、乡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科技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推动全县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特别是今年9月,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创了我县科技工作新格局。在机构改革中,科技管理部门机构稳定,人员得到充实,充分发挥了科技职能作用,为我县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县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3%以上,实现了科技投入与财政同步增长。

此外,我县认真按照上级的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职能作用,整合科技资源,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国防科技动员、科技拥军、科技助残和挂包村等工作有效开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企业科技意识不强,只求扩大生产规模,对科技创新,产品深加工不够重视;二是一些企业专利意识不强,全县申报专利技术的企业仅有少数几家,现有企业科技含量较低,高新企业难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三是清台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2013年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科技法规宣传力度,不断建立健全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提高科技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显示度,努力营造重视科技,善抓科技,依靠科技支撑发展的浓厚氛围。

2、继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对我县苗木花卉、淡水养殖、豆腐皮加工等重点特色产业进行认真策划、包装,全力申报国家、省“富民强县”项目。目前已为七星岩食品有限公司、鸿翔农庄、花仙子花卉科技有限公司、闽山化工、市益晟农林有限公司等申报了2013年5个省级科技项目。

3、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力度。重点支持鸿翔农庄公司、光伏新能源公司全力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在数量上有较大的突破,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2013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53.5%。组织实施部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4项、部级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组织实施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省企业博士创新项目4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发展计划6项。新认定省创新型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15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6项。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家。上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突破400万元。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招引内资2810万元,新增入驻企业15个,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开票销售8000万元,纳税60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848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4项以上,专利授权336项。

二、主要工作措施

1、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坚定服务发展信心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和省、市、区委部署的重大的政治任务。根据活动要求,我局确定以“加强科技支撑,推进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载体,在联系企业推进项目、创新创业转型升级、为民办事服务基层、夯实基础提升“三力”等方面创先争优,积极帮助企业掌握政策、争资金;积极为企业找项目、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积极为企业解融资难、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按照支部、党员“五好”、“五带头”的标准,制定支部和党员创争规划,公开党员承诺,切实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当前工作和支部党员创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创先争优活动阶段性工作任务。

2、以科技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抓创新,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深入全区镇(街)和重点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四新产业”发展要求,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雄厚发展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各类科技计划指南的项目,积极做好项目的培育申报。2013年,组织申报部级各类计划项目13项,省级各类计划项目70项,市级各类计划项目29项,冬庆数控等三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实现了我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突破”。组织申报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1项、市级18项。罡阳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郭艳玲博士已通过省考察组现场考核,可望获得省100万元资助。组织申报2013年度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企业创新类),7家通过省考核,每家可获得15万元资助。组织申报省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工程4人,在培育期内为不低于50%的培育对象累计提供1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或人才项目经费。组织申报省产业教授1人。

二是抓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来我区转化。微特利与哈工大合作的新能源电机项目、罡阳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大学的电控液压助力转向器、泰州现代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引进大学的履带全喂入式纵轴流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等一批技术的引进,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三是抓招商,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深化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交流,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开展科技招商,由香港建隆集团投资建设的LED大功率路灯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区。赛福电子、云涌电子、锋硕电子、智视通、日高冷机、欧菱自动化等其他项目的加入,拓展了我区新兴产业的空间。

四是抓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截止到目前,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引进35个项目入驻孵化。另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在洽谈之中。

五是抓落实,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落实我区已出台的《扶持激励重点和成长型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泰州市区专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泰州市区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激励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通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并深入镇(街)企业开展专利调研与专利培训,严厉查处专利假冒侵权行为,协助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调处2起专利纠纷。

3、以培育创新平台为手段,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以“企业院校行”、“专家企业行”等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罡杨动力转向器、宝锐石油、液压等3家企业先后与有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明星集团、宇成集团、冬庆数控等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企业先后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区落户、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区科技信息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2013年,我们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充实力量。全年网站点击次数已超过2万人次,科技信息2000多条。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35家企业先后入驻,预计可实现销售1.2亿元,利税600万元。

三是推进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区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成为引导全区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知识律师事务所、创为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地益专利事务所、乐信机电商情网等科技服务机构,成为服务我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4、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上争项目资金和人才资金

为了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资金的资助,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注重发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网站、快报等多种途径,将各级科技计划的申报信息及时宣传到企业。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到全区262家重点成长型企业,排查科技项目源,帮助企业申报,并组织力量跑省跑部做好项目申报后的跟踪服务。全年共组织组织申报部级各类计划项目13项,省级各类计划项目70项,市级各类计划项目29项。罡阳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郭艳玲博士已通过省考察组现场考核,可望获得省100万元资助。组织申报省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工程4人,通过评审后,在培育期内为不低于50%的培育对象可获得1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或人才项目经费。

5、强化科技宣传,激发公众支持和参与创新热情

今年我们加大了科技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明确责任,确化科技宣传意识。年初,在各科室目标责任状中明确了各科室的信息宣传指标,将科技信息宣传工作责任到人。二是通过实施机关干部挂钩联系制度,主动向企业全面讲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和享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推进《纲要》实施,大力开展科普活动。通过科普宣传周、科教进社区、三下乡、评选“科普示范型家庭”、举办社区科普讲座等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区内群众的科学素质。四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信息快报》和区内外媒体,推介科技成果、宣传科技创新。

6、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机关干部素质和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能力,今年我们把机关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着力增强效能意识。局党组把每周的周六定为机关学习时间,从纯理论的学习,到机关内部业务知识的交流培训,从机关作风建设的大动员到主题教育活动的大党课,基本形成了领导带着学、工作人员互相学的良好气氛。同时,我们坚持一手抓理论学习,强化思想的大解放,一手抓务实工作,强化思路的大创新,扎实将主题教育活动抓出成效,机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效能意识明显增强,真正练就为争作贡献的本领。二是通过挂钩联系制度的施行,有力推动全局干部职工变开会、发文件指导为深入一线指导,变浮在表面听汇报为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走访、调研、检查、督导等多种形式,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对重点突出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基本形成“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方法。三是建立例会督查制度。在每周一的党组工作例会上,不仅要传达学习区以上会议精神、研究讨论近期工作安排,更要对上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在每月的中层干部工作例会上,不仅要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更要汇报上月工作的完成情况。四是以考核为手段,着力健全约束机制。年初,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具体要求,将各项目标任务全部分解到机关每一个科室,以科室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将压力传递到机关每一个人,形成了一层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已经出台的《否决事项报告制度》、《问责制》、《限时办结制》、《效能建设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强化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加强学习和建制约束等多种途径,激发了机关工作人员想干事的热情、能干事的本领、干成事的魄力,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在抓好机关作风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参与了文明城市创建、抗震救灾、拆迁包保、招商引资等政府重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机关作风建设的推动下,机关面貌焕然一新,班子成员内部空前团结,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空前高涨,工作中主动加班的现象时有发生,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第二篇 2013年,科技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服务为先、注重实效”的科技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以“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投资者”为主题的“三服务”活动,紧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落实措施,强化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项目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2.98亿元,同比增长93.78%;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共建产学研联合体16家;完成市级科技成果鉴定10项;签订科技合作项目40项;成功举办区第二届科技成果信息暨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大会,各类科技成果信息1000多个,现场签约18个科技合作项目,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个;顺利通过两年一度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验收;罡阳股份郭永丰、卫岗乳业赵景阳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共获得各130万元资金支持;上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310万元;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号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6个科技项目入驻“孵化”,引进资金2800万元;完成专利申请量785件,其中,发明专利136件,百企三创企业完成专利申请超过50件。

一、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坚定服务经济发展信心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党中央和省、市、区委部署的重大的政治任务。活动开展以来,区科技部门坚持一手抓理论学习和调研,强化思想的大解放,一手抓实践活动,强化思路的大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突出解决问题,坚持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活动期间,先后组织学习各类报告、摘编和重要文件数十篇;深入镇(街)、企业和社区开展工作调研和科技服务,撰写心得体会19篇、调研报告6篇;组织召开科技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镇(街)科技助理赴沭阳考察学习。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作为着力点,边学习、边调研、边检查、边整改,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发展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成为统一全局思想、坚定发展信心的根本保证。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区委学习实践考核评估组的高度肯定,并被推荐为泰州市委对区委学习实践活动四个考核评估单位之一。

二、以科技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科技工作注重五个方面。

1.抓创新,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深入全区镇(街)和重点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根据《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半导体照明、等十大高技术新兴产业和中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工程机械、节能与电力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功能材料等十大高技术优势产业,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雄厚发展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各类科技计划指南的项目,积极做好项目的培育申报。2013年,组织申报部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1项,申报省级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科技支撑计划2个、重要技术标准1项、创新型企业家3个、博士创新项目2个、公共服务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1个以及社会事业项目2项,申报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兴农富民”工程项目5项,获上级科技拨款310万元。

2.抓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先进、适用和科技成果来我区转化。宇成动力引进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半喂入花生联合收割机和油菜籽收割机项目、泰州现代塑料引进山东省科学院的超强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胶带技术、泰州机械厂有限公司引进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柔性制造技术、罡阳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大学的电控液压助力转向器、泰州现代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引进大学的履带全喂入式纵轴流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等一批技术的引进,为我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3.抓招商,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交流,加快新材料、电子元器件及智能化设备、新能源及储能设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引进和本土化,推动我区企业提升、产业发展。金阳光电极箔、慧能储能设备、LED大功率照明路灯、智能化电网远程控制设备、自动洗碗机及后橱设备等拓展了我区新兴产业的空间。

4.抓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截止到目前,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引进26个项目入驻孵化。另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在洽谈之中。

5.抓落实,助推高新技术产业。整合当前国家、省、市、区各类科技政策,组织编印成册,发放到企业,使企业更好的了解政策。全面落实我区已出台的《扶持激励重点和成长型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泰州市区专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泰州市区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激励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先后深入九龙、罡杨、苏陈、城东街道、城西街道、春兰机械厂等开展专利调研与专利培训,组织区属企业38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市知识产权培训班,严厉查处专利假冒侵权行为,协助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调处2起专利纠纷。

三、以培育创新平台为手段,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以“企业院校行”、“专家企业行”和“科技成果信息会”等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冬庆数控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在全区建立院士工作站,被命名为“省院士工作站”并获100万元资助;申视塑料、泰州机械厂有限公司、春兰机械、中盛光电、春兰冷冻、卫岗乳业等6家企业先后与有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是前二年总和的二倍;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中心泰州分中心成功落户,16家企业先后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区落户、转化和产业化;国际产学研合作有新突破,7月份我们成功邀请日本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松下电器专家西野敦来我区中盛光电、璞瑞电池等企业访问,帮助解决重大技术难题。11月份韩国Nu-master与浩邦科技洽谈合作共建洗碗机后橱设备研发机构,目前正在注册之中。

2.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区科技信息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2013年,我们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充实力量。全年网站点击次数已超过2万人次,科技信息2000多条。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完成1号孵化大楼及配套工程建设,26家企业先后入驻,并顺利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聘请2名科技专家担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顾问。

3.推进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企业的中介服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地益专利事务所已成为服务全区企业、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力军;泰阳科技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已为多家企业的科技项目申报提供帮助;乐信机电商情网成功与阿里巴巴机械频道联手,共同打造我区机电产业的重要商务平台,2013年8月,乐信机电商情网被授予“省民营科技型企业”称号。

四、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提高科技队伍整体素质

1.组建科技创新专题服务团。由局领导牵头,打破科室、人员身份限制,组成项目专家组、项目采集组、专利服务组、政策宣传组,以企业的服务需要为第一信号,以为企业服务的效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为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活动。年初组织项目专家组蹲点申视塑料、中盛光电、宇成集团等重点企业,现场指导企业组织申报材料,帮助企业找准申报关键点,先后为申视塑料、中盛光电、宇成集团、冬庆数控、三星机械等10家企业申报各类计划项目21项,通过预审项目16项,项目申报数同比去年大幅攀升;项目采集组多次组织小分队赴北京、上海、山东、厦门、南京、无锡、常州等地高校院所,并邀国内外专家来区企业考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专利服务组先后为城东街道、春兰机械等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政策宣传组结合当前科技创新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国家、省、市、区现行科技政策简明扼要地进行梳理、编印了《科技创新政策汇编》,并及时送到企业家手中。今年还三次组织科技创新专题服务团集中到春兰机械、申视塑料、浩邦科技进行全方位科技服务活动,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区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实行刚柔并举和以项目带动人才的策略,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组织6家企业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其中罡阳股份郭永丰博士、卫岗乳业的赵景阳博士通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有望各获得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3.加强机关干部职工业务培训。5月份,组织中层以上干部赴沭阳考察学习,大家为沭阳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大力推进经济、科技工作的经验做法感到震撼。今年,我们还通过专家论证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大家更加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软环境。

第三篇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服务为先,注重实效”的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紧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落实措施,强化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全区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项目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一、夯实工作基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年初,及时将市、区下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R&D经费支出和专利申请”等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街)园区,制定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考核细则》,进一步强化对镇(街)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定《科技局、科协机关干部挂钩联系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中层干部分别与镇(街)园区、重点成长型企业及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挂钩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新产品研发、重大技改、技术难题需求、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科技人才等情况,指导做好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和科技统计等工作。参与组织召开全区工业经济暨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先进,兑现奖励,围绕工业经济5411工程目标,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步伐,营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氛围。7月份,召开全区重点成长型企业科技工作汇报会,邀请各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负责人、科技助理、企管站长、统计站长参会。会上,不仅对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等科技工作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而且邀请统计专家对R&D经费支出等科技统计的方法进行业务培训。针对我区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度高的特点,及时派员参与特种加工机床行业协会组织的技术研讨会、交流会和理事单位联席会议,积极宣传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及进驻企业相关优惠政策》,修定《泰州市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鼓励支持企业和有识之士进行“创新、创业、创优”。为了巩固创新成果,我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知识产权宣传周、报告会、讲座、百企三创、正式正版正货承诺等工作,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一系列工作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亿元,比去年增长90.5%,增幅将继续高居全市榜首。

二、创新活动方式,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组织开展以院企“双向行”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在调研了解企业项目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组织8支由局领导带队、科室和企业参加的小分队,分赴沪浙、北京、武汉、东北、西安、兰州、广州等地高校院所,由全方位了解国内前沿科技动态,采集适合我区产业发展的项目信息,并邀请有关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我区指导和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的科技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解决一批企业重大技术难题,转化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近8个月的筹备,今年9月17日,我区成功召开了“科技成果信息暨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签约大会”,会上,来自中科院相关科研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4家高校院所的30多位专家教授带来1200多项科技成果信息,相关高校院所与我区签订锂电池封装、去乳糖牛奶、军用飞机数据线等15个产学研和科技招商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上,预计到2011年可形成年销售超过10亿元。在一系列重大科技活动的推动下,我区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2013年,全区新成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完成市级科技成果鉴定15项,评选区级科技进步奖20项。R&D经费预计投入超过一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16%以上,专利申请量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件,国际专利1件,完成授权专利280件。

三、突出项目带动,促进创新载体建设和科技招商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一年来,先后成功引进上海科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滞后,成为我区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的“瓶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上半年,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先后专题听取科技工作的情况汇报,对建好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区政府领导专题视察了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财政拿出1200万元用于创业中心的基础建设。按照区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总体部署和部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要求,我区全面启动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的建设。目前,已完成创业中心的规划修编、一期工程16.2亩土地挂拍、六层8000平方米主体大楼全面封顶,年内将竣工验收。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招商工作,专门成立招商小组,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广泛与各地商会、中介机构、高校院所和各界朋友接触,吸引高端科技项目来我区落户、吸纳前沿科技成果来我区转化。先后引进济南先河科技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管材项目、上海科星生物公司的“无糖奶”项目、北京快一拍公司的“锂电池项目”、天津赛福公司的电器项目、安徽淮南白蓝公司的地源热泵空调项目以及美国ESA公司的医疗器械项目等成功落户我区。同时,充分利用深圳招商会的时机,主动拜访在当地影响较大、投资实力较强的深圳总商会福州商会,并成功邀请该商会20多名会员来我区参观考察和投资洽谈。我们还多次赴厦门、苏州、上海、温州等地进行投资洽谈,与当地商会、投资咨询中介等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

四、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上争项目资金和人才资金

为了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资金的资助,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注意发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网站、快报等多种途径,将各级科技计划的申报信息及时宣传到企业。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到全区202家列统企业,排查科技项目源,帮助企业申报,并组织力量跑省跑部做好项目申报后的跟踪服务。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项,其中,工业项目13项、农业项目5项、社会事业项目1项。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心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1家、省自主创新产品1项、省优秀成长型企业1家;我区首个国际合作项目,中盛泰通光电有限公司的“二轴追日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已进入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指南并进入答辩阶段;冬庆数控的白博士和微特利的崔教授分别获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各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强化科技宣传,激发公众支持和参与创新热情

今年我们加大了科技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明确责任,确化科技宣传意识。年初,在各科室目标责任状中明确了各科室的信息宣传指标,将科技信息宣传工作责任到人。二是通过实施机关干部挂钩联系制度,主动向企业全面讲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和享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推进《纲要》实施,大力开展科普活动。通过科普宣传周、科教进社区、三下乡、评选“科普示范型家庭”、举办社区科普讲座等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区内群众的科学素质。四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信息快报》和区内外媒体,推介科技成果、宣传科技创新。全年累计编印《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信息快报》9期,发送各类科技信息300多条,被区政府网站录用86条,市科技局网站录用108条,省科技厅网站录用38条,同时,以科技为主题的宣传稿件被泰州日报刊载5篇(其中头版头条2篇),《科技推动进步创新引领发展》、《关于泰州市区R&D经费投入的分析与思考》调研文章,先后被《情况》、《科技信息》等杂志刊载。

六、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机关干部素质和服务能力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最优创新发展生态

1.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关于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编发了《市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摘编(2020)》。“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特色创新创业生态”纳入全市2020年第一批信息化推进民生领域制度创新改革经验,予以全市推广。

2.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与恒丰银行、济宁银行等签订协议,合作银行数量达到15家。全年共为17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办理贷款237笔,金额达到96209.7万元,同比增长183%,贷款利率4.47%,低于全省平均利率,其中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93199.6万元。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信通电子、齐芯微系统等8家企业入选首批科技型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库,数量居全省第3位。

3.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市已纳入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1111台(套),原值达到8.8亿元。全年共申请省创新券270单,兑现总金额38.71万元。落实仪器设备供给方奖励政策,获得仪器设备供给方省级补助金额19.75万元,按照省补助金额的20%给予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市机电泵类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等4家单位奖励资金4.15万元。

4.加快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持续优化科技营商环境。积极落实“一号改革工程”,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承接省级行政权力下放事项1项,承接省科技厅委托收件政务服务事项7项。21项政务服务事项共实现减流程27个、减材料38份、减时限360余个工作日。实行告知承诺制事项9项,可容缺办理材料11份。全年共办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2119项,一次办好率100%。

二、科教创新赋能行动成效显著,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1.实施专班专责制,全力攻坚克难。紧扣全市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之“科教创新攻坚行动”、“六大赋能行动”之“科教创新赋能”、“八个聚焦聚力”等重点工作部署,结合全市科技工作实际,量化分解年度重点工作,统筹组建了科技创新“十个工作专班”,制定了《关于组建科技创新“十个工作专班”的实施方案》,实施“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机制,聚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多项重点工作创造性地实现破题,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2.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创新培训与督导形式,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强化市、区县联动,扎实开展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工作。联合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分区县组织专题培训会9场,培训3000余人,发放科技政策1000余册。2019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05.9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91%,占比升至全省第1位。956家企业共获得2020年度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1.4亿余元。

3.持续推进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制定了《2020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实施局领导挂包督导机制,为重点企业提供“巡诊式”服务。开展线上高企政策培训会3场,共培训2796人次,在线答疑110余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5家,总量达到707家,增幅达38.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达到900家,增幅68.22%,数量居全省第5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2.5%,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扩量提质。全年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部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工作站1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新增市级重点培育孵化器10家。共推荐申报部级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完成对24家市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评价,制定了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省实验室建设方案。完成高端合成润滑材料创新中心和能源研究院2家研究机构的注册、运行工作。山大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科创中心在高新区落地建设。北京工商大学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生物发酵产业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我市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兑现2019年新建11家院士、14家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建站扶持资金750万元。

5.积极探索市场化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22个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居全省前列。兑现2019年度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奖励资金270万元,6个项目获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补助资金113.08万元。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家,全市省级备案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6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张店区和高青县获得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县荣誉称号。全年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登记97项,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2000余项,交易额达到178亿元,总量位列全省前列。

6.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淄川区)成功获批第九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了我市“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新突破。精准对照国家、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支持方向,开展了重点科技项目的储备、遴选、组织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省资金政策支持,全年共对上争取各类科技扶持资金3.5亿元。其中,13个项目分别获得“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16个项目被列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获批立项,实施各级引智项目66个。

三、加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构建形成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新格局

1.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关于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落地落实,市人民政府与产研院签订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高新区管委会、先进陶瓷研究院与产研院合作共建“产研功能陶瓷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研院分院)全权委托省产研院建设,目前,研究院建设效能初显,已储备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类项目12项。

2.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省先进陶瓷创新创业共同体成功获批建设,成立理事会,召开成立大会;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成立共同体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省科技厅绩效评价获得扶持资金1600万元。主动对接全省18家先进陶瓷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探讨建立“一企一策”对口合作或帮扶关系。组织申报2020年度第一批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27家。

3.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意见》,规划布局10个左右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链式产业集群,创建联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有效融合。目前,通过新建、整合、优化等方式,组建了先进陶瓷、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家,聚集企业及科研机构超过200家。

四、产学研高质高效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创新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1.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暨第中国()新材料技术论坛。本届博览会暨论坛以“新材料、新平台、新动能”为主题,共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海外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的34名院士,42名部级高端人才及97所高校院所专家教授200余名参加。博览会展厅面积达到3万余平方米,华为、富士康、比亚迪等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的217家企业、平台机构参展,接待市内外观众6万余人次。论坛会期间,举办了1场主旨演讲、3场学术论坛、4场专题成果对接洽谈及省材料大会、硅酸盐学会工作年会、2020年国际先进车用材料创新应用峰会、第十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表彰奖励大会等多场平行活动,我市1200余家企业、2100余人次参加洽谈,共达成合作项目281项。

2.推动校城融合向实处发展,向深处推进。完成2020年市重点研发计划(市外校城融合)项目评审立项工作,共受理申报项目249项,立项73项,安排市级财政支持资金3000万元。组织开展了2020年驻淄高校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平台建设类)申报工作,立项34项,安排市级财政支持资金2000万元。通过校城融合发展计划支持理工大学等驻淄高校引进博士人才185人,拨付补贴资金3072万元。组织第三方机构完成2017年校城融合项目验收工作。全力推进“环理工大学创新带”(齐创大厦)建设,组建了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院、工程陶瓷研究院、精准农业航空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3.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工作持续发力。全市新增国家外专重点人才工程专家1人,8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荣获齐鲁友谊奖。获批省专属技术经纪人推动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试点,组织成立市技术经理人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齐心共创·赢在鲁中”市创业大赛决赛路演,10家创业企业和11个创业项目荣获优胜奖。举办了第三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4个创业类人选获得优秀奖。突出产业领军示范带动作用,选树40名“树标对标夺标”科技领军人才代表,评选出22名英才计划人选和21名创业类人选。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市级高层次人才储备库达119人。积极开展引进外国专家智力工作,建立了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库和引智平台培育库,入库专家项目54项、平台企业32家。全年引进外国专家330余人次,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252人次,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5家,入选部级高端专家项目3项,省级“外专双百计划”7项,评选市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9项,建立市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6个。

五、科技服务民生,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

1.深入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技下乡服务。举办以“科技战疫创新强国”为主题的2020年市暨张店区科技活动周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和创新政策,累计向市民发放各类宣传册500余册、口罩500个、消毒湿巾1200余片。组建科技惠民服务小分队开展了2020年“科技下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册,开展政策咨询150余人次。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公众提高理性认知水平和科学战疫技能,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于民。

2.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巩固提升科技扶贫成效。全市共注册科技特派员530余人,开展各类科技技术服务1400余次,加强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实地调研督导,印发了3期《关于科技扶贫工作调研督导情况的通报》,根据不同区县、村存在的问题,开展“靶向发力”式问诊,指导完善整改措施,实施动态化“台账销号”督导管理。全年获批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项目4项,22人入选省选派服务基层科技人员,2家星创天地、14家农科驿站绩效评估优秀,给予资金扶持180万元。承办了省2020年第二期科技扶贫干部培训班,组织市农科院专家参加广播电台“决胜全面小康,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直播节目,宣传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举办省农科院科技扶贫专场对接交流洽谈会,7位专家现场成果30余项。

3.拓展科技扶贫协作方式,深度提升对口帮扶质量。总结交流科技扶贫经验,与滨州市、石柱县科技部门开展科技扶贫协作对接活动4次。联合举办了“—石柱科技人才培训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共培训科技人才206人、科技致富带头人60余人,输出农业实用技术2项;组织召开了-滨州科技扶贫协作座谈会,通过会议研讨、现场考察等形式交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经验,邀请滨州市科技局来淄参加了博览会暨新材料论坛系列活动。

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夯实党建思想基础。深入推进“两学一做”“理论中心组学习”“”及“主题党日活动”等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年共组织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14次,交流研讨活动6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体验式教育以及专题学习26次,累计学习教育700余人次。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一)内引外联,一批高科技项目落地

今年以来,经济开发区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和中心工作,紧盯市场、产业和国家政策投向,不断增强项目建设的预见性和超前性,选择了一批符合产业规划、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使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快提升。全年全区共实施投资超千万元项目22个,总投资102.4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总投资59.8亿元;新建项目16个,总投资42.62亿元;在实施的超千万元项目中,竣工项目5个。储备项目26个。明年拟安置入区项目12个,总投资15.2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总投资13.8亿元。

其中,总投资16.8亿元的圣春冀暖散热器有限公司新建太阳能新能源一体化集成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亿元的春风集团新建年产3000万片新型散热器项目已竣工投产;总投资20亿元的优尼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高品质铸件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可耐特公司高等级复合材料项目继续建设,优尼克项目6座1万平米的车间和可耐特项目两座3.4万平米,一座1.4万平米车间主体均已完成;总投资4亿元的葵花药业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天鸿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香精香料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天然气综合站项目和天然气汽车改装检测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北京太阳大地公司新建数码影像喷绘材料及新型数码打印机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京冀防爆电器仪表有限公司阻燃复合型电缆桥架项目开工建设。

(二)围绕龙头,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经济开发区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坚持做大规模和提升水平两手抓,积极引导项目建设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污染粗放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力引进优质高效、科技创新项目,膨胀产业集群,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采暖铸造产业,以春风集团汽车精密铸件、优尼克高端铸件、中申标准件等项目为龙头,以工业大学铸造研发中心、春风采暖铸造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技术支撑,采暖散热器由原来的铸铁散热器为主,向轻型散热器与铸铁散热器并重,同时加快发展汽车、工程机械、高速铁路精密铸件,发挥短流程铸造优势,努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绿色现代铸造产业基地。化工产业,以晋煤银海精细化工、中科能源煤拔头等项目为龙头,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技术为支撑,加强与冀中能源、昊华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对接千亿吨盐矿开发,启动盐化工园,加快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努力打造全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玻璃钢产业,以可耐特公司、中意公司为龙头,以可耐特聚合物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意复合材料行业技术中心为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大型柔性智能制造设备、双层油罐、电解槽、净化槽、风机叶片等高端产品,配套发展玻璃纤维、树脂等原材料产业,努力打造中国复合材产业名城。

(三)统筹服务,扶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今年以来,经济开发区主动与市科技部门对接,强化科技项目选题、跑办力度,积极抓好科技项目培育、储备、实施,确保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的提高。2014年,区内中科能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中科、中意、可耐特、春风银星、华冲)。市暖气片有限责任公司“智能螺旋扰流换热式燃气采暖热水炉”项目、可耐特公司“高安全性S&F双层储油容器”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可耐特公司“乙烯基酯树脂混凝土整体浇注电解槽”项目,“玻璃钢固废低成本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和市天鸿精细化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乙酸异戊酯合成新工艺”项目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并获得无偿科研经费支持;圣春冀散热器有限公司承担的“钢制散热器数控多枪自动焊接系统”、春风铸造有限公司承担的“高炉—中频双联短流程铸造铁路精密扣件研发及产业”等两个省级科技计划通过验收。同时开发区还配合市科技部门积极组织筛选申报2013年国家和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

(四)完善载体,谋划科技创新新平台

今年以来,经济开发区积极按照特色化、专业化、优势互补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安排科技项目入驻各专业园区,着力调优项目布局,促进专业园区内企业配套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把产业做大做强,把专业园区做大做强,在建设现代铸造园、复合材料园等专业园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谋划建设了南部工业新区和西王循环经济园。其中,南部工业新城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5000亩,是今后几年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南部工业新区按照“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加强与华夏幸福基业等公司合作,引入专业园区运营管理公司进行建设和管理,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企业、优质项目入驻,建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0.6平方公里的西王循环经济园,精心谋划编制产业规划和园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毗邻宁晋盐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化工、精细化工。目前确定或初步确定7个项目进驻循环经济园。其中,亚东集团投资16万吨POP及研发中心项目计划提前入驻建设。

(五)强化意识,开展专利提升行动

今年以来,开发区加大了“专利提升行动”的宣传力度,积极园区内消除零专利企业,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与企业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服务,继续开展园区专项提升行动,全年消除零专利企业10家,为8家企业开展了专利服务,有2家企业分别申请了6件和4件专利,5家企业专利申请文件正在撰写。同时加大对可耐特公司、冀能公司等省市专利创新试点示范企业以及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的帮扶力度。

二、各项年度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2014年全面推进开发区主体园区,现代铸造园、复合材料园、医药物流园等“一区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企业入驻承诺“九通一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把园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全年开发区内培育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各类型产学研示范企业、科技创新企业10家以上,组织区内企业引进、开发新产品并申请专利分别达25种以上。同时充分发挥开发区创业中心和兴冀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园的综合服务作用,主动对接我市优势产业,吸收了2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入驻。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年来,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工作呈现出七大亮点:一是成功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动员会议,市主要领导把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三项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成功举办“中国金凤凰计划科技人才博览会”和“上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暨百家企业进名校活动”,首次大规模组织企业分行业赴高校考察交流。三是省级创新平台工作进展顺利,新凤鸣纤维材料技术研究院成为我市继巨石玻纤研究院后第二家企业研究院,320创意广场被认定为省级专业科技孵化器,嘉兴皮研所被认定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省级重大创新平台的县(市)。四是完成两批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聘任11名专家教授为大院名校科技特派员;完成第五批农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被评为第八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五是招才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配合组织、人社部门组织申报国家2个,培育省2个,有10个项目获得嘉兴精英引领计划,获得嘉兴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3个。六是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园区重点工程建设环境,规范招标程序,狠抓施工进度,严保质量安全,10月11日,市科技创业园区大楼主体工程顺利结顶。七是信息宣传工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采用信息372条次,关于《科技经费减免税的问题建议》等4篇信息得到嘉兴市领导的批示,其中《市以“三个结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获得嘉兴市柴永强副市长与祝亚伟副市长的批示肯定。

(一)优化科技环境,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

1、研究和部署全年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重点、抓好三项工作、建设四型机关,确定了2013年科技工作思路。分片召开了镇、街道、开发区科技工作会议,部署了各项工作任务。王尧祥副市长就如何发挥科技工作的驱动力、渗透力、服务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出了工作要求。同时加大科技考核力度,调整出台了对镇、街道科技工作的考核办法。

2、成功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了高规格的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动员大会,这在全省是首次。会议表彰了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盛勇军市长作主题报告,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龙根到会讲话。卢跃东书记作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三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把科技、人才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落实和完善国家、省、市科技政策。优化市级层面的科技政策,积极开展浙商创业创新工作;调整《关于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科技创新部分,鼓励企业实施科技项目、建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等;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制定并实施《市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修改《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扩大贷款惠及范围与上限额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加强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继续完善科技系统信息考核办法,提高信息宣传的数量和质量。全年采用科技信息报道372条次,其中省厅采用111条,《今日科技》采用9条,《科技报》采用37条,位居市党务、政务信息前列。《基层建议:对企业科技经费拨款应给予减免税优惠》等4篇信息得到了嘉兴市领导的批示,其中《市以“三结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获得柴永强副市长与祝亚伟副市长的批示与交流。围绕科技工作重点难点,局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企业调研,撰写的勤政周记得到市主要领导高度肯定。

(二)培育创新主体,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培育高新企业,形成梯度发展格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备选排摸工作,针对备选企业实行前期整体培训和后期一对一的辅导,进行梯队培育。通过引导企业选择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培训,加强与省内中介机构联系沟通,发挥中介机构在材料组织上的专业特长,辅导企业组织申报工作。通过排摸,完成“十二五”高企后备企业库建设,形成备选企业90家,培育企业60家,优先企业20家的梯度培育格局。2013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恒隆化工、恒通化纤、无限新能源、永发电子、汉邦化工、新纪元钢管),通过复审5家(恒石纤维、京马电机、比华丽、嘉名、嘉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4家。

2、强化项目引导,帮促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积极开展创新型科技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在构建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行业带动能力创新型科技企业。2013年,培育认定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易锋机械),省级试点(示范)企业总数达到8家,培育市创新型企业8家,总数达到36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总数达到112家,培育市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总数达到297家。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扶持我市新特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全市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立项7项、部级星火计划项目立项3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省重大专项立项5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申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446项,立项394项,居嘉兴市首位。

3、加强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我市毛衫、皮草产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建设。320创意广场被认定为省级专业科技孵化器,目前入驻企业达59家,并成立设计师协会;崇福皮研所被认定为省级重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并挂牌启动;新增省级研发中心2家(新东方油墨、耀润电子),总数达到21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新凤鸣),总量为2家。新东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列为我市首家省计划培育单位。二是加强市级研发中心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内部科研设备购置、科研人才引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2013年培育嘉兴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家,创历年之最,认定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家,总数达到68家。

(三)突出管理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与社会科技发展工作

1、完成特派员总结和派驻工作。第五批12名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各镇、街道,下达专项科技计划项目12项,多个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得到了省农业厅领导的肯定。同时,对第四批科技特派员派驻期间的成果进行总结,编撰《市第四批科技特派员成果汇编》供特派员学习参考。组织参加了嘉兴市农业科技大会,并作了交流发言。我市获得省、嘉兴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省、嘉兴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共8名先进个人和1个先进集体,总获奖人次居嘉兴县市首位。

2、加强农业创新载体及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研发中心建设。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总量均达10家。首次将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认定范围,认定市级农业科技企业8家,市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召开了高校专家与本市农业科技企业交流座谈会。二是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杭白菊和董家茭白分别已被认定为省级和嘉兴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农乐园艺农业公司组建并申报了嘉兴葡萄水果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原猕猴桃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调整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首批认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2个。

3、做好防震减灾和站台建设。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创建学校2所,总量达13所;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小学校中组织开展网上知识竞赛,有12名同学在竞赛中获奖。“5.12”纪念日前后,全市几十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组织地震逃生演练。做好防震减灾监测台站的管理工作,强震台通过省级验收,站台建设工作获得省地震站台观测资料评比第一名、站台资料评比先进单位和嘉兴市地震站台监测工作二等奖。在嘉兴地区县市区中最早启动了《市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创新对接方式,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交流

1.完善技术难题收集机制。坚持三管齐下收集技术难题,深挖企业“潜在需求”。截至目前,征集技术难题和需求73项,就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组织专家与企业直接对接30余次,达成合作协议与合作意向22项。开展第二批大院名校科技特派员工作,聘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10所大院名校的11名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为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指导。

2、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2013年共开展科技合作活动40余场次,服务企业500多家。5月,由王尧祥副市长带队分别组团到合肥工大、安徽农大、中科前方合肥研究所、合肥智能所和农林大学进行科技对接,明欣饲料厂与安徽农大程茂基教授就共同开发“无抗生态发酵猪饲料”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多次推介和洽谈,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研发的菊花茎叶提取黄酮素项目与恒基生物达成合作协议。传媒学院、英国考文垂大学与产学研合作启动,英国考文垂大学选派一名教授和9名研究生来相关单位实习调研,与濮院320毛衫创意广场进行交流合作,与无限新能源进行合作研发。

3、举办大型活动加强科技对接。一是成功举办“上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暨百家企业进名校活动”。全市140多家企业负责人在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四组赴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四所高校考察参观最新科技研发成果及部分重点实验室,并与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洽谈。会上有9家企业与上海高校进行合作项目签约,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举办2013中国·“金凤凰计划”科技人才博览会暨国际科技创业园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周翔,上海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150多家企业负责人等共36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会上,市政府与东华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有3家科研院所与国际科技创业园达成合作协议,4个创业项目签约入驻市科技创业园区,5个校企合作项目成功签约。

4、引进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新建创新载体5家,其中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蒋士成院士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并与东华大学签约共建东华-新凤鸣低碳环保中心;中辉皮草与陕西科技大学共建“中辉皮草有限公司-陕西科技大学皮草研究院”;飞虎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共建东华大学-飞虎科技研发中心。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上海理工三所高校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签约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站,并于3月正式启动。科技局指定专人配合两名入站老师工作,到目前共走访调研企业50多家,达成签约合作项目9个,合作意向7个。

5、招才引智加强人才体系建设。与组织部、人社局协作,进一步加大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全年会同组织、人社部门接待海外人才18批39人次。一是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申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大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积极吸引精英人才与高端项目落户我市。由我局推荐上报精英计划项目21项(全市共推荐31项),其中10个项目获得嘉兴精英引领计划。二是国家和省项目申报。由我局推荐申报2013年第二批国家和省各2个,引进1名国家来我市创业,培育2名省。三是重点创新团队工作。由我局推荐上报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9个,其中3个团队获得嘉兴市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开展了我市2010年度嘉兴精英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和2011年度创业项目和重点创新团队项目的评审工作。

(五)强化专利管理,进一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动员大会,邀请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龙根作重要讲话。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契机,在濮院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并到有关镇、街道开展培训、组织申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2.知识产权示范体系逐步完善。我市以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为契机,制定《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的创建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实施。通过示范工作的层层推进,进一步夯实基层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提升基层知识产权创新与运用能力。新增省专利示范企业3家,嘉兴市专利示范企业7家,目前嘉兴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共31家。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嘉兴市专利示范企业复核。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拥有专利示范镇4家,洲泉镇、河山镇正在争创嘉兴市专利示范镇,高桥镇、龙翔街道争创市专利示范镇。

3.专利申请、授权质与量同步增长。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专利申请量2924件,同比增长41.7%,其中发明专利307件,同比增长65.9%,实用新型专利1445件;专利授权量2353件,同比增长92.9%,其中发明专利97件,同比增长38.6%,实用新型专利1119件。各镇、街道都相继出台了专利申请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励企业对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专利申请从外观设计专利占主导地位变成了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从食品等传统行业扩展到机械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六)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打造综合型科技孵化器

1、科创园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规划占地33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科创园区主体工程进展顺利,10月11日,市科技创业园区大楼主体工程顺利结顶,园区在建设阶段得到了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市委书记卢跃东、市长盛勇军、副市长王尧祥等亲临工程现场视察并指导工作。市人大、政协领导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也多次视察工程现场。园区预计2013年建成后投入使用,可同时入驻科技企业200家左右,目前已通过嘉兴市建设协会项目工程优质验收,进入全面装修阶段。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力争年近6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争取项目资金额度不低于往年资金数量。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强化监督,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发挥科技项目集聚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作用,以科技项目的实施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做出努力。

二是强化科技政策支撑,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科技意识,营造有利于加快我州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体制的政策环境,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使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是加强科技示范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做好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和科技示范园建设,重点支持州农牧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及新村、青珍牧委会科技示范村建设,力争把州农牧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成我州科技示范样板,建成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基地。做好“社会主义新牧区(农村)建设项目”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科技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建设,培育科技示范大户、科技带头人,促进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引用。

四是认真筹备和开好“州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

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学协会会员、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总结州科协“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基本经验,从思想认识、组织体系、章程制度、会务组织等方面进行筹备,顺利召开州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起来,凝聚发展力量,积聚发展智慧,贡献发展作为。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一)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指导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复审工作,会同县税务部门举办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班1期,引导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使更多的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昱辉阳光等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顺利通过复审,新增市高新技术企业16家。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众成包装、恒丰包装两家企业被列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凌龙纺织被列为省创新型示范企业,首次认定县级创新型企业16家。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省科技型企业23家。

2.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我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企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决定科技项目支持方向,集中组织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为我县优势产业发展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昱辉阳光的“铸造类单晶硅片”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景焱公司承担的“高效全自动多工位TRAY盘包装芯片测试机”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列入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3项,神州毛纺列入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222项,组织申报省重大专项20项,组织实施县级科技项目93项;推荐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6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验收141项(省级新产品验收134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08.78亿元,同比增长8.5%,新产品产值率41.7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7.96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4%。

3.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了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创建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方案,部署落实各项措施。加强乡镇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大云镇通过市级专利示范镇验收。引导企业加强专利保护,全县申请专利2144件,同比增长55%;授权专利125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件,同比增长105%;列入专利示范企业省级2家、市级7家、县级23家。积极推进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评估工作,景焱公司的发明专利经评估后获银行质押贷款300万元;欧本公司通过专利权评估后,将专利权作为技术出资进行了增资。加强专利行政执法,成功处理3起县内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组织开展了“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举办了知识产权培训班、知识产权竞赛、校园知识产权兴趣小组等活动。

(二)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

1.推进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提升发展。继续推进电声产业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举办了“扬声器系统设计和音质评价技术研讨会”、“意大利最新电声检测技术研讨会”等;与豪声电子、新嘉联、斯贝克等电声企业开展了全面合作,为企业提供产品测试、优化设计等技术服务。中科辐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与我县新材料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准备将辐照改性技术应用于无油润滑轴承、包装材料等高分子材料领域,能有效提升产品性能和寿命,中心研发团队被列为县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分所开展了弹簧机数控系统、8轴钻床数控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并积极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新光源研发中心开发了多款特殊用途LED光源驱动电源,并向LED企业进行了推广。中科无线授时与定位研发中心、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分别在导航系统、无人机遥感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2.继续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企业研发中心的培育和管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机构、人员、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配置,做大做强企业研发机构。华震图像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计划,新增浦江缆索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景焱智能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华瑞赛晶等县级企业研发中心16家。

3.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累计已有注册会员193个,科技成果、产业技术交流、技术难题登记三大版块共科技信息139941条,通过技术网店成功进行成果对接58次。县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服务机制,为企业申请专利159件、许可1项,商标、软件著作权等服务24项。与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专利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维护、维权、战略制订等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我县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模式得到了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肯定和支持。

(三)加强招商引智工作,推进孵化产业基地建设

1.推进县科创中心建设。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引进、培育符合我县产业导向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县科创中心被认定为市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和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县科创中心新引进孵化企业23家,其中创新型领军人才项目4项,项目涉及生物技术、光机电、节能照明等高新技术领域,毕业企业5家。举办了“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引进了IIOM(国际外包管理协会)并注册了公司,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2.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大与上海等城市及海外高层次人才互动,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县科创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17人(其士8人、硕士6人、高级职称人员3人、留学人员3人),美节陶瓷的陶再南博士入选省“”,常鹏博士的“智能视频传感器”项目列入省钱江人才计划,亿米光电邹军博士获得了“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3.健全完善孵化产业链。加快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土建工程通过了市优质结构验收,装修工程有序进行。推进科创中心加速器建设,开展了罗星加速器建设的前期调研考察和建设方案制定等工作,与县内民营企业沟通洽谈,拟租用民营企业的厂房建设新的加速器。

4.进一步完善孵化器管理运行体制。完善服务机制,举办了光机电企业和新光源企业负责人沙龙,组织开展入驻企业青年员工联谊活动,为孵化企业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根据孵化企业需求,举办了多次培训活动,提高孵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孵化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共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8项。

(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合作交流

1.深化科技融入上海。根据我县科技工作实际,深入落实“与沪杭同城”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融入上海工作。加强与上海、北京两个科技联络站的交流探讨,积极与上海张江、紫竹等园区进行交流,组织参加了上海海外留学创业创新人才、行等活动,吸引上海高校院所和孵化器毕业的高科技项目到落户。

2.积极开展科技对接活动。根据我县产业特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组织开展小规模、专业性、富有实效的科技对接活动,全年组织参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民用技术对接交流等各类规模科技对接活动27次,邀请专家77人次,参加企业527家次。全年共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协议87项,实到资金3.18亿元,同比增长60.6%。

(五)打造科技民生工程,促进统筹发展

1.加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机构。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1家。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选派第六批9名科技特派员驻各镇(街道)。入选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1人、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1人,3人被评为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2.推进农业农村和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围绕发展精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强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选育、设施农业、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等重点农业科技项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列入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1项。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社会科学项目12项。

3.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组织各镇(街道)制订了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在新闻网开设了防震减灾宣传专题栏目,开展了第四个“5·12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地震知识讲座、防震减灾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广场咨询等活动。惠民小学、大云中心学校被列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六)强化服务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县。贯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制定了《省级创新型县建设总体规划》和《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创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我县建设省级创新型县的各项工作,推动科技事业、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城市功能、体制机制全面创新。

2.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认真落实好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举办了两期“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抵扣新政策及科技项目申报培训班”,培训企业125家,参加人员284人。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经县财政核定下达高新技术扶持资金946.09万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3季度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89亿元,同比增长46.9%。完善和落实镇(街道)、部门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

3.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激情干事创新业、创先争优作示范”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动员部署,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承诺履诺。不断探索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以联镇、联企、联平台和帮扶困难党员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一帮扶”活动,走访企业300多家次,走访农户48户。

4.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落实,扎实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抓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审批、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三公经费管理、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等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会议制度、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财务审核报销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洁身自好的科技干部队伍。

第二篇 2013年,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发挥科技支撑转型、引领发展、改善民生的“三大作用”,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县连续第六次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创建成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转型升级

1、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贯彻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新兴产业发展和推进工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实施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专项”,共组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11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18项。主要围绕我县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重点技术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战略产品开发和重点科技工程建设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战略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群。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努力扩大企业科技活动覆盖面。组织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和复审工作,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昱辉阳光、长盛轴承列入省创新型示范企业。2013年全县2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利税总额10.8亿元。

3、加快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了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工作,7月份经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建立高分子材料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力争通过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资金、人才等向基地集聚,推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的高地。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5.6亿元,同比增长40.2%。

(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1、推进孵化产业链的完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孵化器建设发展定位,县科创中心新引进孵化项目19项,其中涉及装备制造、环保节能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5项,新引进各类人才45名。健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模式,完善、壮大与孵化器相配套的加速器和产业化基地。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主体工程已结顶;加速器二期完成部分车间装修,新引进企业10家,入驻企业总数达到20家。

2、加快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由政府引导的多元投资、产学研结合模式,完善我县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与中科院遥感研究所联合组建了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无人机遥感、三维虚拟现实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转化服务。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组建了新光源研发中心,重点开展LED新光源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推广,提升我县以LED为代表的新光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做好院士工作站管理工作,与张齐生院士签定了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已组建平台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检测等服务能力,中科电声研发中心与县科技局、质监局共同组建了省电子电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2013年6月经省质监局批准成为省级检测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分所生产销售的车、铣数控系统等产品,预计实现产值400万元左右;中科无线授时与定位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惯导系统AHRS产品已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3、完善优化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常州佰腾公司合作建设了县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声产业专利数据库,面向全县产业集群和企业,提供行业专利检索、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服务。深化县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申报、托管和咨询等服务,与全县105家企业签订了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协议,开展企业专利托管1399项次,商标服务17项,软件产品登记21项。

(三)强化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1、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培育并认定县级企业研发中心22家。昱辉阳光建设的省太阳能硅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实现了我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引导、支持企业在研发场地、人员、设备和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加强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2、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力度。全县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196项,覆盖73家企业;列入部级科技项目13项,其中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获得无偿经费资助270万元;列入省级重大专项1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验收17项、完成省级新产品验收(鉴定)173项,完成县级科技项目验收108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98.23亿元,同比增长36.1%,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7%,居全省前列。

3、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新修订了《县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进一步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县共申请专利1384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70%;授权专利1401件,同比增长9.6%。加强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工作,新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1家、市级3家、县级8家。开展了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指导我县4家企业通过司法、行政等途径进行知识产权维权。

(四)深化科技合作交流,集聚科技资源

1、探索组建主导产业专家服务团。围绕我县电声和新材料产业,选择一批与我县企业有合作基础的行业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于6月份正式启动。专家服务团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技术培训、咨询、诊断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制定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努力攻克一批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

2、深化科技接轨上海。加强上海科技联络站建设,充分利用上海科技和人才资源高地的优势,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上海高校院所的产业化前景良好的研究成果项目到进行转化。推进企业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层次科技合作,利用上海的科技资源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3、积极搭建科技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了“2013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系列活动”,举办了第一届“科学发展与县域系统工程”高层论坛、LED产业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专家服务团“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长三角硕博士服务企业专题活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专家暑期行活动、“百场科技对接”活动等,通过举办活动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吸引各领域专家为我县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全年共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9项,合同金额1.99亿元。新增县级产学研基地3家。

(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民生科技

1、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精品农业发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探索建立有效的、可持续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农业创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全年列入国家星火项目4项、省级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列入省农业科技企业2家,组织实施县级农业科技项目14项。加强与国内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农业农村科技支撑能力。

2、加强社会领域科技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低碳经济、公共卫生和教育科研等领域的科技项目,加强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增强科技服务民生能力。全年共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项目5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17项、教育科研项目3项。

3、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抓好强震台建设和运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认真组织第三个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新认定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实效。

(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优化发展环境

1、完善落实科技政策。认真做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等具体政策的宣传培训与贯彻落实,积极落实我县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经财政核定下达高新技术扶持资金1006万元。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13全县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7.48亿元,同比增长30%,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强。

2、不断拓展科技投融资渠道。对股权投资进行尝试。今年我县由科技局牵头、四家股东单位发起成立县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已投资1352万元入股孵化器内一家企业,对科技型企业和拟上市企业给予扶持。推出了第二期“银善皓月•中小企业债权信托基金”共6000万元,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资金。与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沟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寻求贷款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3、完善、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以科技创新绩效为目标,完善、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结题、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项目管理科学性。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严格执行项目经费使用有关规定,提高经费使用绩效。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应用,重点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承担科技项目,加强重大项目主动设计,合力抓好组织实施。

(七)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1、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围绕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三大行动”。围绕“九问”,深入开展“科学发展如何示范”大讨论活动,组织召开座谈会,理清科技发展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形成发展共识。以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着力在打造“五型机关”、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努力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认真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对重点岗位风险度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控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扎实开展基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切实规范从政行为。

3、切实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完善局领导联系重点企业、技术难题跟踪服务、科技政策培训等服务企业制度,扎实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破难题、送服务”活动,全年走访企业200多家,收集企业技术难题45项。深化联镇挂村工作,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日、进村入户联心结对等活动。扎实推进社区共建活动,围绕省文明县创建工作,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劝导、巡逻值勤等活动。

第三篇 2013年,我县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全面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导向,坚持“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发展产业、引领方向”的方针,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努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全面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支撑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1、科技创新带动示范作用明显。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力度,积极承担各级科技项目,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县全年共列入部级科技项目14项,其中友菱机电承担的“高效风力发电变桨伺服控制天线”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共获得220万元经费资助;组织实施县级科技项目83项;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337项,同比增长15.4%,立项数继续保持全省各县(市、区)首位;完成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验收221项,增长46%。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37.72亿元,同比增长56.8%;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6.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新产品开发的不断加速,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

2、高新技术企业群发展壮大。坚持“抓大”与“扶小”相结合,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一大批中小科技型企业向自主创新方向发展。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科技型企业30家,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家;神州毛纺等2家企业列入第四批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013年,全县2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6.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总额18.1亿元,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达到3.9亿元,同比增长4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数量上只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6%,但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占规上工业的比例分别为14.8%和37.4%,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和重要增长极。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产业上围绕数码电子、装备制造、光伏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中支持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的配套,加强区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4.47亿元,同比增长47.3%;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20.5%。

4、全面实施专利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申请专利,提高专利质量,扩大专利申报企业的覆盖面。2013年,全县共申请专利1571件,授权专利1278件,分别增长43%和117%。全年新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1家、市级3家、县级6家。专利战略的实施,提升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1、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持续推进。继续推进县科创中心建设,坚持“外引内育”,调整完善孵化企业的产业定位,对符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入孵企业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拓展服务领域,完善和强化孵化企业的入口管理、在孵管理和出口管理。县科创中心新引进孵化企业18家,新毕业企业5家,新增高层次人才2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0人,高级职称3人,留学人员1人)。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完成地下工程建设。大云加速器投入运行,目前已有神光电子等8家企业入驻,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2、行业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产业需求,优先、重点支持数码电子、装备制造、光伏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我们继续按照“引进一家载体、共建一个平台、服务一批企业、支撑一个产业”的指导思想,启动了“中科无线授时与定位研发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分所”等行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运行。至此,我县在数码电子产业,引进了中科院声学所、微电子所;在装备制造产业,引进了中科院应物所;在新材料产业,引进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在光伏能源产业我们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究院,从而基本实现了我县主导产业科技公共创新平台的战略布局。经省科技厅批复同意设立了省电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推动我县乃至全省电声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传统的木业产业我们按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的创新体系进行建设,有二家木业企业正在积极筹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继续把扩大重点行业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覆盖面作为工作重点,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全县新认定各级企业研发中心29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市级研发中心7家,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到73家。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体现了企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和综合研发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极大地支撑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深化校(院)地合作,科技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果

1、科技接轨上海不断深化。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与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了“2013年科技中介机构峰会”,吸引了全国各地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中介机构、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成果转移中心等机构的300多人参会,扩大了我县的影响力,建立了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渠道。

2、科技对接活动成效明显。继续加强科技联络站建设。根据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以小型、专业化为主,主动设计科技对接活动,突出实效。全年组织市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对接会等科技对接活动34次,签订科技合作项目协议54项,合同金额1.3亿元,着力解决制约行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加强与大院名校的合作交流。以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为牵引,继续加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力度,广泛吸纳优质科技资源,集聚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中科院遥感所、植物所、软件所、中核九院等进行了对接,探讨共建创新载体等合作事宜。新认定县级产学研基地2家。

(四)突出精品农业发展,农业和民生科技进一步加强

1、强化精品农业技术研究。围绕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目标,整合科技资源、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大力开展优势农产品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县级农业科技项目18项。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研究和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2、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取得进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大户和工商企业兴办农业科技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精品农业和农业规模经营。新认定省农业科技企业2家、省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列入科技特派员县级科技开发项目6项。

3、科技惠民不断加强。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注重加强民生科技项目的实施,组织实施了“EM菌对生活污水有机物的降解及应用”等县级项目27项,涉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努力用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5.12”防灾减灾日专题宣传活动,抓好强震台建设和运行,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管理。

(五)完善落实科技政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1、完善落实科技政策。认真做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等具体政策的宣传培训与贯彻落实,会同财政、税务部门组织政策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397人。积极落实我县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经财政核定下达高新技术扶持资金769万元,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企业所得税1002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1201万元。

科技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一、2019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科技宣传和普及,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一是抓科技宣传。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有利时机,组织科技骨干在各企业、各乡镇开展科技政策法规、科技创新、专利申报等方面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了“科技兴市”的发展氛围。5月22日,由科技局牵头,联合13家市直机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在黔城镇飞龙超市门口开展了“2019年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活动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展览、科技咨询服务、科技知识竞赛等方式展开,为群众送去政策宣传、科技培训、农资供给、科技入户、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解疑释惑,受到群众欢迎。活动现场,共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8000余份,发送实用农业技术手册1000套,并接受群众现场技术咨询3000人次。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科技意识,激发大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二是抓科技培训。围绕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入企,以科技成果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高企认定、产权保护为重点,市科技局多次组织企业及合作社参加各类科技业务知识培训及专家讲座4次,邀请市、市农业技术专家到洗马、铁山、托口等乡镇进行科学技术普及讲座,培训农民群众4500人次,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0个。

(二)实施科技项目带动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我局始终把科技项目的申报与争取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的联系,深入重点企业调研筛选,举行项目申报培训,严把材料审核关,推荐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科技项目。经过努力,全年组织企业及相关单位申报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5项,其中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一万亩洪按樟原料原料基地建设及提取物全产业链示范》、林泉药业有限公司的《黄精系统研究与产业链开发与示范》、市雪峰药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雪峰山射干、黄精、重楼等优质中药材创新创业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市绿能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市晚熟柑橘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等5个省级项目已经进行了立项公示,市级项目立项3项,获得资金支持206万元。二是积极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就验收工作。根据上级部门对科技项目绩效及中期评估的通知,及时组织企业完成各项评价工作。4月,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开展2018年度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积极做好我市《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目前相关项目资料已上交。同时积极完成3项省级项目验收工作。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开展2018年度科技创新计划验收工作的通知》,通知相关单位市雪峰药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组织资料,并积极协助省科技厅到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同时,林泉药业有限公司、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公司分别对2017年申报的《黄精中药材长产业链研究开发与示范》《白及栽培与示范》项目提出了提前验收的申请,均获省厅同意并通过验收。

(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先后分二批新申报5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两批申报的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沃世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绿城绿化苗木开发有限公司、市安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都已经通过公示,等待授予高企证书。

(四)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为贯彻落实省、市科技扶贫及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以科技示范带动、科技项目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为重要抓手,加速推动科技精准扶贫,根据《市2018-2019年市派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特派员开展实地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等相关工作,促进农业增效、贫困村脱贫致富。同时积极申报2019-2020年市级科技特派员,目前有黔阳雪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丰高新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市分公司、市丰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市湘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企业和医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并申请市级科技特派员项目,3家获得立项通过。

(五)努力完成小康指标任务,加速推进全面小康。

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任务21.5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目标18%;研发经费投入年度总量任务2.59亿元,研发经费目标强度1.9%。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8.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占GDP比重13%;完成研发经费投入2.6亿元,占GDP比重1.93%。

(六)扎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我局积极组织召开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专题会议,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来抓,通过到企业宣传发动他们申报、定期组织召开认定管理工作视频培训会业等多种形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家,2019年新认定6家,分别是市茂丰菊业科技有限公司、市酱香和有限公司、市红圳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市绿城绿化苗木开发有限公司、省沃世达安达有限责任公司、恒祺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取得了入库编号。

(七)积极做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统工作。

2018年底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20家,入统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合计38家,2019年新培育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1家、入统高新技术领域企业5家。按要求完成“研发准备金备案与研发奖补”申报工作,截至目前有酱香和公司完成奖补申报,并通过上级审核公示;“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财政奖补”有市安达、有生集团、港翔管桩三家企业申报“获批高企”事项,现待财政拨付奖补资金。

(八)认真做好科技扶贫及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做好脱贫攻坚计划及部署工作。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局党组每月坚持研究了一次脱贫攻坚工作及每月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传达和学习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同时积极部署本月脱贫攻坚工作。二是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结合我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对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每月进行一次以上的走访,对贫困户在“两不愁、三保障”及其他生产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排查,有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问题较大的上报上级及时解决问题,并将每户存在的问题建档建卡。三是落实了“下访群众工作日”机制。积极组织我局帮扶主要负责人及党组书记深入铁山乡苏宝顶村开展了每一季度为期一周的集中帮扶走访活动,进一步了解贫困户生产、务工、子女就学等情况,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强化扶贫措施和完善扶贫手册记录,增加了群众满意度。四是认真开展好扶贫领域干部作风问题自查自纠工作。按上级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局长为副组长,两个副局长为成员的市科技局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扶贫领域干部作风问题整治实施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脱贫攻坚意识,强化了帮扶责任,夯实了脱贫攻坚工作基础,加强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督导管理,本月进行督导3次以上。五是加大扶贫产业推进力度,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献言献策。我局积极组织市财税办、市邮政局、市联通公司等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铁山乡苏宝顶党支部书记,苏宝顶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召开了联合支部扶贫工作联系会议。主要是为如何发展苏宝顶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献言献策。会上,各位领导都结合苏宝顶村的实际情况做了很好的发言。一是围绕产业,抓好经济发展。结合该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尤其是中药材种植方面目前该村现有的一百亩黄精和一百亩枳壳的种植培育;二是收取电站管理费用;三是到外地参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生产;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该村经济。

(九)坚持抓好党建及党风廉政设,全面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我局按照“不划阶段、不分环节”的要求,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抓实调查研究为载体,以深入检视问题为契机,以狠抓整改落实为驱动,坚持密切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把学习教育、专题调研、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贯通起来,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截至目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了7次集中学习,3次专题研讨会、3次知识测试和竞赛、1次党组民主生活会、1次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巩固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精神、四中全会精神推向深入。以支部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全面、系统、深入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点任务,纳入2019年党建工作要点和科技工作年度计划统筹安排部署。党组中心组学习也将理论学习作为首要学习内容来统一安排,及时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领导班子会和工作例会均将意识形态工作列为重要议程,重点研究部署督办意识形态工作12次以上。利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对照上级文件要求,制定“学习清单”和“任务清单”。四是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今年,我们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每个人绩效考核管理中,作为绩效评分的重要考核内容,结果与绩效奖金单位自筹部分挂钩,压实了全体干部职工责任。五是强化党风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员进行廉政谈话提醒制度,抓早、抓小、抓苗头,常提醒、常招呼、常劝阻。教育党员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标准,培育高尚情操,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准绳,坚决守住底线。采取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上廉政党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强化党员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六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抓好党内监督,特别是对重点岗位、重大事项的监督。局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廉洁,杜绝出现雁过拔毛的现象。通过开展述职述廉、谈话和诫勉以及重大事项报告等,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制约,促进党风廉镇建设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推动党风廉洁建设取得新成效。

(九)落实综治平安建设任务,净化治安环境。

一是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科技局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分工。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落实局长谈心日,进一步完善信访调解工作体系,健全信访问题处置长效机制,及时有效解决各类突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每月主要领导带队到托口开展库区移民联系工作,截至目前,未发生群众上访现象。二是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议程,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制度了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部署,紧盯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等重点领域,认真安排部署,开展集中摸排和滚动摸排,截至目前,我局未收到或摸排出有关科技领域的涉黑涉恶线索。三是开展综治民调宣传工作。认真组织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参与到综治民调工作中来,并正面引导干部职工及其亲人、好友在接到省、市民调电话时,对市的社会治安和政法机关进行积极、客观、公正、满意地评价,努力营造全市上下共创平安和谐新的浓厚氛围。

(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和综合督查,夯实安全基础。

一是严格落实节假日值班检查,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尤其是节假日等重要节口,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隐患排查工作,针对局办公区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报告排查情况,从源头堵截隐患。今年以来共开展内部安全专项检查4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5项,均全部整改到位,取得了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的好成绩。二是落实市党政领导带队督查安全生产工作。今年,蒋辉副市长带领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每季度对太平乡开展综合性安全生产督查。深入太平乡政府、市深溪金矿、太平诚信加油站、太平乡中心学校、太平乡烟花爆竹专卖店、太平乡渡口等地点,认真听取了乡政府、企业、学校的安全生产情况汇报,详细检查消防设施配备情况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基本情况。共发现10项安全隐患问题,当场对乡政府、企业、学校进行反馈,并下达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到位,截至目前,均全部整改到位。

二、科技工作亮点工作

1、科技项目申报见成效。

根据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市科技局下达的申报各类项目科技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组织相关企业积极申报。目前,已经组织企业及相关单位申报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5项,其中省级项目立项5项,市级项目立项3项,获资金支持200万元。

2、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通过到企业宣传发动他们申报、定期组织召开认定管理工作视频培训会业等多种形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家,2019年新认定6家,分别是市茂丰菊业科技有限公司、市酱香和有限公司、市红圳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市绿城绿化苗木开发有限公司、省沃世达安达有限责任公司、恒祺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取得了入库编号。

3、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根根据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两批申报的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沃世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绿城绿化苗木开发有限公司、市安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都已经通过公示,等待授予高企证书。

4、完成专利申请资助与奖励兑现。

2019年我局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完成对2018年部分企业及个人申报专利申请资助与奖励的兑现,总计奖励金额24.05万元,为我市专利申请、专利转让等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5、做好科技奖励工作。

按要求完成“研发准备金备案与研发奖补”申报工作,截至目前有酱香和公司完成奖补申报,并通过上级审核公示;“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财政奖补”有市安达、有生集团、港翔管桩三家企业申报“获批高企”事项,现待财政拨付奖补资金。

三、2019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分解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

1、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新增校企合作企业5家以上,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7%以上。

2、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

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加强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和大专院校成果转化转移。目前有黔阳雪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丰高新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市分公司、市丰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市湘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企业和医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并申请市级科技特派员项目,3家获得立项通过。

2、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宣传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激励作用,目前四维港翔管桩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深入企业挖掘培育符合入统高新技术领域条件的企业,做好扩面和应统尽统工作,目前新增5家入统企业,分别是市金土地有限公司、红圳科技有限公司、市春林绿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市绿城绿化苗木开发有限公司、市嘉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3、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任务21.5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目标18%;研发经费投入年度总量任务2.59亿元,研发经费目标强度1.9%。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8.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占GDP比重13%;完成研发经费投入2.6亿元,占GDP比重1.93%。

4、根根据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两批申报的市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沃世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绿城绿化苗木开发有限公司、市安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都已经通过公示,等待授予高企证书。

四、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亦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带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二是我市现有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资源型的产业,科技型企业量少,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名牌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企业财务性指标不足,研发费用达不到要求。四是企业组织管理水平欠缺,没有形成制度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果转化等仍是我市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

五、2020年工作计划

1、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大科技宣传,认真组织企业学习省、市创新发展驱动政策,科学谋划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制定出台科技工作十四五规划。深入开展产学研交流互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校企合作企业5家,开展技术对接动2次,引进来洪工作高层次人才1名以上。

2、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高企申报指导服务力度,根据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计划2020年,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争取2家通过高企认定,同时争取更多企业享受研发投入补助、高企奖励、专利奖励等省、市科技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