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实施工作制度范文

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实施工作制度范文

时间:2022-02-09 08:29:04

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实施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推动品牌、科技、质量、生态、和谐创新,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率先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和科学、高效的质量监管体制。通过实施质量计划,即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发展、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四大工程,扎实推进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技术服务、质量信用体系、质量管理基础、质量惠民工程五大建设,推动全市质量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

1.产品质量目标

(1)品牌培育和质量管理方面:重点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名牌产品,每年新增省名牌产品5—8只,开始争创全省第一位,到末达到140只。指导企业贯彻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各类质量管理奖项。卓越绩效推进工作保持全省第一位,每年评定市市长质量奖1家,争创市市长质量奖1家(确保获奖企业居市第一),并积极争创省长质量奖。

(2)技术标准战略方面:全市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少于60项,其中主导制定的比例不低于40%,新制定企业联盟标准3项;加大对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管理,推进优势领域进军国际标准化、计划提交国际标准提案3项;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对已建示范区的管理,组织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40项,满足市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确保采标数每年增加15%以上;继续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新建15家标准化良好企业试点;深入开展服务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基本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3)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方面: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保持全省领先;国家监督抽查我市产品质量合格率及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争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2个,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3-5个。

(4)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力争新建1个世界领先、国内权威的国家检测中心和2个国内领先、省内权威的省级检测中心,并有效运作好品牌平台。国纺中心争取成为A级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国纺中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承担5-10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个部级科研项目。

2.工程质量目标

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竣工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争创8-10个省及省级以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工程。”

3.服务质量目标

推进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服务业及重点领域发展要求的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服务业标准化、系统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服务品牌建设,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龙头品牌企业。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逐年上升并继续位居市、省领先水平。力争建立服务标准化基地和试点1-2个,制定服务业标准3-5项,省服务名牌产品3-5个,省服务质量奖2-3个。

4.环境质量目标

落实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流域水质加快好转,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公众环境满意率不断提高,全市生态环境实现由“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向“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转变,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切实促进质量强市大发展

1.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牢固树立“大质量”概念,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强市”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大力开展质量兴业活动,按照主导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围绕全市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引导推动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模式向产业汇集、效能集聚、品牌集群转变;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推动企业继续抓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诚信体系等基础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2.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名牌战略推进机制,加强对名牌企业的分类指导。按照培育储备一批、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名牌产品培育与保护力度,培育具有地域产业特色和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名牌,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物联网等领域高新技术名牌,积极开展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争创出口名牌,加强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

3.技术标准战略。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战略,逐步健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标准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新材料、新能源和物联网等关键产业中标准引领作用的形成,发挥标准化在保护产业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起点,带动产业规模有序扩展中发挥作用。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进程,把标准化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融入城市运行、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结合全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继续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满足农产品发展和食品安全需要;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确保信息支撑准确有效。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加快品牌建设,做好标准的制定、宣贯和推广工作,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

(二)全力提升四大工程,着力夯实质量强市基石

1.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突出监管重点,优化监管资源的配置,以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等产品为重点,建立市、镇、村三级产品质量监管网络,提升监管效率和有效性。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原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设备和现代纺织等产品的抽查力度。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地方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质量的监管,切实提升我市制造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提升住宅工程质量,确保住宅工程通病防治工作、分户验收、铭牌设置的落实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任务到纸、质量到户、责任到人、实惠于民。加强建材检测监管,做到按单位工程现场抽检建材,从源头把控工程质量。进一步强化见证取样制度,加强对现场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的监督。提高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把建筑节能作为监控重点,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积极运用,严格控制其进场准入要求,坚决制止不成熟技术、不合格材料在工程中使用。

3.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经济、现代旅游业、服务外包、新兴服务业等五大服务领域。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服务业名牌。通过服务质量提升推动商贸零售、旅游休闲、餐饮消费等生活服务领域更具活力,进而带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进程,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标准化,在港口物流、科技园区等领域树立标杆,扩大辐射范围;继续拓展传统服务领域的标准化,不断满足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探索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准化,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4.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脱硫脱硝工程、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治污能力。强化深化污染物减排、水污染、城乡大气环境、固废污染、噪声污染、农村环境等方面的防治,改善环境质量。强化重金属污染、核与辐射环境、土壤环境等综合治理,保障环境安全。优化生态功能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城乡绿色屏障,建设生态和谐的绿色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5%,

(三)扎实推进五项建设,努力实现质量强市新跨越

1.质量安全保障建设。进一步构建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行业协会和群众广泛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对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质量安全防控能力。完善打假责任制度、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2.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质量检测、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服务三大平台。依托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把国家纺织中心建成纺织品检测专业、检学研结合紧密、技术支撑力强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在建成省船舶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建成国家船舶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塑料及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成以食品包装为主体的各类包装材料检验中心。提高质检科研水平,合理利用社会科研资源,多方参与科研学术交流,通过与企业、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来拓展科研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检验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扩大影响力和权威性。

3.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整合质量安全信息资源,推进质量信用平台建设。全面实施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产品质量记录为重点,分类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制度,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和信息制度,建立质量信用“红黑榜”制度,加大对违法、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倡导企业开展诚信文化建设,树立质量信用形象。

4.质量管理基础建设。鼓励推行六西格玛、5S、零缺陷、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宣传和普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组织宣贯培训和交流,利用各种媒体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继续推行市市长质量奖评价工作,积极组织申报省长质量奖、市市长质量奖。继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专家库,要发挥好专家库作用,组织管理人才到企业进行讲座、指导,有效推进全市管理水平上新台阶;要利用好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这个平台,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动向,使之成为卓越绩效管理的培训基地、人才基地和示范基地。

5.质量惠民工程建设。要下决心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每年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切的质量问题,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工程质量惠民行动、环境质量惠民行动。着力解决好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上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市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质量强市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业务指导、工作协调、检查督促和目标考核等具体工作推进。建立质量强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质量活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统筹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各项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质量工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相关激励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标准、质量改进、品牌培育和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企业形成稳定的质量提升经费保障机制。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加大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符合政府采购政策的市级以上品牌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和省级优秀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对部级质检中心等检测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实施工作考核

根据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目标任务,加快制定质量强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将“质量强市”工作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由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确保质量强市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营造工作氛围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质量工作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质量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大力宣传普及产品质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主体意识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保护意识;加强舆论监督,曝光严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和个人,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被举报文档标题: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实施工作制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idu/guanlizhidu/58982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