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范文

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范文

时间:2022-11-27 08:54:15

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

《现代国际关系杂志》2015年第八期

2015年7月11~12日,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和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80多家单位的190多名学者参加会议。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陈岳教授发表致辞。倪世雄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教授、北京大学的李义虎教授分别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大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主题作大会报告。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政法大学蔡拓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聚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主题,围绕“国际形势新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新安全观与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大国外交”等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一、国际形势新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

与会学者认为,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面临机遇和挑战,其实践不应拘泥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上,要深入推进中国外交与发展能力建设相对接。其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新发展。外交学院杨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外交理论发展从周边外交开启,“亲、诚、惠、容”的新理念,“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新观念,“正确的义利观”、“可持续安全观”、“承担责任观”的新思想,是对中国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及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杨守明教授认为,中国外交形成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公共外交的“五位一体”布局,体现“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即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其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与目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洪波副教授认为,中国外交亟需从利用机遇为主转向主动创造机遇为主,从压力之下反应型外交转向主动作为的动力型外交。西南大学王文余教授认为,加强与传统大国、新兴经济体及周边国家的协调合作,以全球眼光思考问题、制定战略,以全球治理为依托,占据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制高点,才能摆脱“大国政治的悲剧”。其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及影响。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东亚推进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利益与东亚各国利益和区域利益、中国的地区合作机制创设和地区发展行为方式创新与东亚国家参与意愿及预期、中国对地区秩序构建理念和治理与东亚国家关系及主流价值的对接程度。华东师范大学叶淑兰副教授认为,日本作为“第三方”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顾忌心理,建立中美日三国对话机制,实现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良性平衡互动关系是关键。

二、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打造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既充实、完善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也为处理国家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应积极从理论创建到实践创新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其一,全球治理变革与中国模式创新。复旦大学陈志敏教授认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是构建世界秩序的辅成方面。中国已发展出“两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即负责任的国家治理和伙伴型的全球治理。中国模式治理对世界秩序构建有重大影响,做出了中国特色理论及实践方面的贡献。广州大学沈本秋副教授认为,大数据技术为全球治理带来变革,可以促进调查方法科学化、加强预警能力及促进模式创新。中国对全球治理做出贡献,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领域、国际合作、跨部门和超部门机构的大数据建设及运用。其二,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身份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明进教授认为,当前国际安全体系转型包含深刻的中国因素,体现为安全理念博弈。中国提倡的和谐世界观、伙伴关系理念、新安全观与多边合作理念,是“负责任大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大国成长的成功之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胜湘教授认为,中国可以通过“五心”战略化解美国遏华战略,即战略意志和决心、战略克制与耐心、战略信任与疑心、战略目标与重心、战略支点与轴心,避免中美走向大国对抗悲剧。其三,新型合作模式与中国作为。主席提出,坚持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传媒大学何兰教授认为,这从战略高度和全球视角上明晰了中国构建伙伴关系思路。冷战后中国建立基于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的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体现中国创建新型合作模式的信心决心。中国政法大学刘贞晔教授认为,中国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领域应该有更加清晰的理念和策略。加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安全,促进深层合作、求同存异和共同安全,支持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作用,源头防控、削减库存,加强设备材料保管和人员素质,完善出口管制、海关边检,平衡和平利用与控制扩散关系。

三、中国新安全观与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及实践,周边外交的新占位与新理念,驱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周边外交战略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与优化。中国正成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环境的塑造者。其一,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挑战。吉林大学肖晞教授认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有三点:中国安全利益辐射全球,与西方大国传统战略利益发生矛盾;中国在东亚面临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外敌入侵消失,但外部破坏因素渗透加剧,尤其是利用民族分裂势力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辽宁大学唐彦林教授认为,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标志日美同盟完成调整,这将助推日本摆脱“战后体制”并加快政治军事大国进程,激发地区紧张局势,埋下战略隐患,是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风险之一。其二,中国国际安全合作进展与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王勇辉副教授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大多边”、“小多边”、“双边”等模式下展开许多安全合作行动。当务之急是破解四大难题,安全合作机制的制度化水平低、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双方存在结构性矛盾、东盟自身结构性缺陷。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方方副教授认为,以多边合作开展能源外交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在内部面临应对能源国际化合作准备不足,在外部面临国际舆论环境差、“中国能源威胁论”不休等挑战。其三,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及布局。西南大学陈跃教授认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目标、风格和特点正从“维稳反应型”的守成外交转变为“主动维权维稳型”的开拓外交,突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长远谋划,把构建可敬、可靠、不可犯的大国形象作为新常态。吉林大学刘清才教授认为,推行东北亚大国外交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体现,表明中国奉行积极的地区政策,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大国霸权。中国推动建设东北亚地区新型国际关系和公正合理的地区新秩序,为该地区持久和平和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

四、“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大国外交

“一带一路”建设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和国际关系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把握,尤其是不能缺少创新思维和风险意识。

其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与反响。北京大学李义虎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与推行新型外交的双重战略。它是中国首次全面权衡东西两向、统筹海陆关系的国际战略;在全球意义上首次使地缘政治出现软化现象,使国际关系呈现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新常态。苏州大学钮菊生教授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架构,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山东大学刘昌明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有四类反响: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竞争派;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暧昧派;韩国、新加坡、中亚国家为代表的响应派;越南、菲律宾为代表的抵触派。中国应在风险评估和正确认识资本竞争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立场,采取针对举措。

其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外交新变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志民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兼具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涉及陆地与海洋、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复合型国家战略,将催生中国外交思维和理念的新变革,决定中国外交走向。武汉工程大学舒先林教授认为,能源安全与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中国必须回应大周边地区对能源安全与合作的期待,构建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区域和国际能源命运共同体。

其三,“一带一路”建设的布局重点与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李兴教授认为,加强中俄印关系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互联互通是中俄印的薄弱环节,要互利共赢;中印关系是软肋,要拾遗补缺;中俄互信有待加强。吉林大学郭锐教授认为,合理规划、有序推动、统筹布局、加快推动中俄朝韩经济走廊建设,是四国在既定政策下的共同选择。应利用地缘、交通、边贸、资源、人文等有利条件,规避地区安全形势、边界屏蔽效应、边贸实力缺欠、资金技术短板等不利因素。

作者:郭锐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xdgjgxzz/6826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