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民族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0-24 08:25:46

民族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五期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特点

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和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与内地高校相比有诸多的不同特点,凸现民族属性,民族属性既是民族地区高校的靓丽特色,也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难点,因势利导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对高校管理者来说是需要运用高超的智慧和管理的才能。

(一)地域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都地处偏远地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封闭的地域,落后的社会经济,影响大学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高校生源大多来自偏远贫困的农牧区,其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固守传统习俗,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有一定困难,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受家庭及农村传统习俗和浓厚宗教氛围的熏陶,世界观的形成受到一定影响,给大学文化的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民族性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师生比例较高,民族文化习俗呈现多样性。农村全民信教和宗教信仰复杂性的影响,以及特殊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使得在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由于认识和习俗不同而发生纠纷,特别是朴素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导致个别学生带着错误的是非观对待学校的教育管理,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从事宗教活动,如任其发展,进而容易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煽动与蛊惑。

(三)多语性多民族、多语言是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双语教育水平低,民族学生双语基础差。如何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在提高母语文化水平,搞好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强化国家共同语的学习,是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力提倡各族师生互学语言,对加深民族文化风俗的理解认识,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感情,促进各民族师生的交往,强化民族团结,有重要的促进意义。这也是无形的文化力量。

(四)社会性民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大都有全民信教的历史,近年来社会和家庭的宗教氛围不断加重,有神论的社会、家庭;无神论的学校,加之大学生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家庭、社会、学校时,不同的环境、时段,其思想有不同的认识。在彰显大学文化正能量的同时,宗教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有效杜绝,特别是当前宗教极端思想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没有停止过,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中面临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长期的、复杂的和严峻的。

二、当前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起步晚,社会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对当前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的影响“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在探讨民族地区文化对当代大学文化的影响时,绕不开多元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影响。1.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性对大学文化产生复杂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主体的广大师生的民族属性决定了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存在形态的多元性:一是民族地区高校的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用不同的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呈现出多种语言、文字共生景象。二是不同民族节日的活动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民族地区高校在重要节日都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而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每次庆祝活动的亮点。在文化表现符号上,民族地区高校的不同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服饰、民族艺术展、艺术表演等都在该地区高校中展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内涵,交相辉印,相得益彰,同时也彰显出强烈的民族特质。三是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风尚、教学风格、学习气氛等具有很深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高校文化发展形态。如何有效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形成多元一体文化建设生态,引导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始终要重视的重大系统工程。2.民族心理对大学文化产生内在的影响。“民族心理是指特定的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民族地区大学校园内,各族大学生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会超越民族的界限,相互交流大家关心的国际、国家、民族等问题,但是涉及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学习生活交往,各族师生的认识不尽统一,一旦出现问题,有时就很容易用本民族意识来进行解读。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为前提,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消除看不见的民族心理差异。

(二)宗教因素对当前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的影响“宗教因素,是指与宗教思想、宗教文化相应的、相化的物化形式。它包括宗教自我的形式以及基于宗教或与宗教相应而化的意识形态、社团组织(或者国家实体)、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等”[4]。1.宗教因素对民族大学生思想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宗教事物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宗教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宗教对学校的影响和渗透也在不断增加。对宗教教义的正确解读能增强个民族大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是,近年来,宗教极端势力活动加剧,披着宗教外衣从事非法宗教活动,散布宗教极端思想,宣扬圣战,大搞暴力恐怖和民族分裂活动,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反渗透、反分裂形势和任务异常艰巨和严峻。2.宗教因素对民族大学生行为也产生着不良现实影响宗教在民族地区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渗透,表现部分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同时少数学生出现行为上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的宗教倾向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学生穿戴宗教服饰的现象。二是个别学生收集、保存或传递自我信仰的宗教文化方面的视频、资料、文物等。三是个别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少数学生在封斋月封斋,以此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虔诚。

(三)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决不可认为只是高校自身的任务,同时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1.自然环境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带来不利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大多存在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信息闭塞,环境恶略,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也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人文、教育理念等方面也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大学文化的建设。2.经济发展水平低限制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发展。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入和发展,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在传统的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当地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压力,对高校大学文化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三、加快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大学与时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大学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必须把大学文化作为一项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落实在大学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以大学文化的建设推动现代大学的发展。

(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5]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推进'三化'”的战略选择,这是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坚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的理念,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落实大学文化重在建设的原则。挖掘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着手,努力培育一种浓厚的氛围,旗帜鲜明地发展现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坚决抵制和剔除腐朽文化,理性批判和改造落后文化。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讲清楚唯物主义无神论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区别、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的渗透,清除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文化修养。要全面正确地宣传民族地区的发展历史,以及民族地区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文化建设离不开投入支持。要切实加大大学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文化建设条件,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强化内涵建设,夯实大学文化建设基础大学文化建设,要注重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丰富和充实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各族师生的利益诉求,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做到统筹兼顾,通过这些制度措施,协调利益关系,形成激励机制,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大力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注重加强各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师生团结互助关系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广泛组织师生参加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注重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扬人文精神,营造人文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大学文化的现实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师德建设活动、教学行为养成活动,科研团队活动、社团活动、文化创新实践活动、演讲会、主题班会等一系列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自觉地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统一起来。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它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一所学校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对师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各种校园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即时性、针对性、思想性、娱乐性等方面体现文化建设要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体现大学文化的特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稳定与发展、人文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关系,实现物质与文化相互渗透与有机统一。要处理好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以稳定保障发展,以改革促进发展,实现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法制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法制文化意识增强法制意识是提升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的基础。增强社会法制意识也是实现新疆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迫切需要。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要将法制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程抓紧抓好。首先要抓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应当遵循从认知规范到接受规范、从消化规范到信仰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必须从民族地区大学学生实际出发,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以案例分析为主,形象生动解释法律知识,摒弃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要加强法制实践教育,开展模拟法庭、实地旁听法庭庭审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实地体验法律应用,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文化意识。法制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和德育的协调配合,让学生认清法律与道德在引导约束意识行为的关系,既要发挥道德对人们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更要强调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渗入道德教育,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融入当代法律精神,使法律至上的文化意识、法制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是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公民素质、增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群众国家认同感的基础性工程,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双语教育是民族地区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和桥梁,语言不通,就不能交流与沟通。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通过它不仅可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新知识,共享各民族创造的现代文明。当前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语言交流困难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要想缩小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必须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民族地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都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能力,才能在更加广泛的领域生活、工作,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创新本民族文化,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生命力。

作者:赵明单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