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2-08-20 09:54: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继而阐述了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提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报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担当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自觉性,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1]本文通过对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和意义。本次调查通过易班平台开展,共发放问卷513份。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遵循其内在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科学规划、探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和理想追求的教育载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的志愿者活动,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先进价值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志愿服务作为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开展的公益服务活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二、以大学生志愿活动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找到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的教育载体,将其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精神内涵传播开来。志愿者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精神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功能。志愿服务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原则、核心内容和要求高度契合,文化底蕴互通,主要功能共融,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合理性。调查显示,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占到72.1%,未参加但有意向参加的达到了22.3%,志愿者来自不同系、专业、年级,分布广泛,覆盖面广,影响力深远。志愿者组织这一特征,使其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利用志愿者活动这一载体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学院团委为依托,成立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各系建立起青协分会5个,各班团支部建立起志愿服务小队97个。目前有注册志愿者总计近450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68%。在校内建立校园志愿服务固定点4个,开展“文明校园,志愿者在行动”专项活动。充分发挥了志愿活动在实践育人、思想引领和组织青年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练概括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和政治认同感指明了方向。人的思想来源于实践的总结、积累,是对日常所见所闻,参与社会活动的反思和升华。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们获得了深入接触社会实际、真实了解与认识中国国情、参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志愿者不是被动地开展服务,而是边服务、边观察、边思考。志愿服务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祖国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抱负。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民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调查显示有86.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唤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75.8%认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很快乐,78.3%认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志愿服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

3.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答了我们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可以用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实施原则等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大学生志愿者在满足赢得社会尊重,挖掘自我潜力的心理需求基础上,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自身的良好道德习惯相联系,不计报酬,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逐渐内化自身的精神自觉和内心需要,继而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提升人生境界。[2]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提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在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为我们完善志愿者活动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努力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让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提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1.完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调查显示,每学年参加志愿者活动1-3次的占46.5%,4-6次的占16.6%,7次以上的占8.9%。这说明大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但缺乏连续参加的积极性。缺乏成熟规范的激动措施,而仅仅依赖一开始的激情与好奇很难维系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与热情。我院在创建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把是否为注册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时长作为评优条件,把团支部注册志愿者人数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列为“五四红旗团支部”评选内容之一。规范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的计量、评估、激励、表彰和惩罚机制。通过这些激励制度的设计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志愿活动持续、深人开展提供保障。

2.完善志愿者培训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是通过培训、实践、指导、评估等方式,使志愿者具备志愿服务必需的知识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而培训一般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志愿服务质量的决定环节。志愿者组织应对志愿者的自我认知、权利与义务、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安全风险防范、紧急情况应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问卷调查显示,16.3%的同学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自己受到冷遇,不被理解和接受,便会认为志愿活动没有意义,继而会选择退出志愿者活动。因此,培训中应特别注意将志愿精神、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对核心价值观和志愿者文化进行解读,并深刻理解其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青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3.营造校园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激发情感认同。置身于校园中的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志愿者文化氛围。网络是当下新思想、新思维的主要宣传阵地。新媒体的便捷性能够消除地域的限制,更有利于传播主流思想,宣传正能量。志愿者组织可以建立一支学生新媒体宣传队伍,发挥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挖掘宣传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分享志愿精神,体验志愿文化。通过易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强度。从大学生关注的视角出发,创新表达形式,激发情感认同,达成价值共识。有效地提升愿服务活动的传播力、引导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的行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3(1).

[2]李春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2-11-17(10).

作者:姜碧纯;周维妍;杨必忠;王蓉蓉;钱佳琦 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