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语言艺术论文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文人作戏,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免不了酸溜溜、文诌诌,不易写出人物的神韵,以古文上的词藻代替生活的语言去写戏。所以,写出来的唱词死气沉沉。有的竟云天雾地,不知所云。产生上述这两种腔调的原因,其实质就是四个字:“空洞无物”。而空洞无物的根源就是生活贫乏,对社会、对事情、对人生缺乏了解。这无须多做论证。因为对社会、人生缺乏了解,自然也不可能会有生动活泼的语言贮藏在胸中。因此在唱词写作上除了陈腔俗套、寻章摘句、敷衍成篇,别无他法。

二、唱词是唱腔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水断,勉强挤出几滴来,也是烂泥浆。生活就是源头活水,生动充实,生活语言丰富,写起来自然会滔滔滚滚,淋漓酣畅。写戏曲唱词如此,写其他文章亦如此。可以这样说:一个戏曲作者,如果生活底子厚,对人的了解深,他的剧本语言至少不会是空洞无物的。即或是音律上、音韵上有值得推敲之处,但总会比满纸陈词俗调,堆砌陈腐字句要强得多。因此,生活是写好戏曲唱词的基础。

那些好的、成功的唱词绝不是作者关起门来冥思苦想而编造出来的,它必须是那些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在作者的头脑中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出来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怎么会了解人?不了解人,如何熟悉人物的性格?如何会有生动的性格化语言?至于哲理性的语言,那更是非得从生活中提炼不可。这种高标准的语言,凡是搞创作的人,无不以其要求自己,但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提倡戏曲作者首先努力向生活语言的目标靠近。当然,这不如性格化、哲理化的提法动人,但这样的唱词一目了然,不拐弯,不生涩。它要求作者必须到生活中去淘金。我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性格化、哲理化的东西就会不求自来,就会在你的胸中笔下逐渐显现。这种必须从人物身上迸发出来的东西,不是一个作者冥思苦想所能够得到的。

戏曲演员都知道,要想更好的表达剧意,必须有好的唱词做基础。当你沉浸在人物的感情深处,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在翻腾起伏的感情浪潮中,凝练出一句精美、准确的语言时,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创作境界啊!在传统的戏曲唱词中,很多大师为我们留下了这方面的宝贵经验。例如关汉卿的《单刀会》的第四折:关羽乘着小舟,单刀赴会,船到中流,周仓说:“来到大江中流也!”

关羽说:“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也!”随即唱出了[新水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千叠。”这一句把关羽的英雄气概融进了万顷波涛的东去大江之中,接着作者就写下了“无数吊古伤今”这充满对汉家山河破灭的惨切情怀的词句。当周仓说:“好一江水”时,关羽说:“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眼前的“大江东去浪千叠”,竟全是英雄眼中的英雄血!这种豪迈悲壮的语言,如果不是作者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与精力,怎么会迸发出来?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心准备新课导入,用富有节奏感、简洁明了的话语带动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先用简明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复述一下,问学生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的会说有,有的会说没有,教师接着说“古代还真有一个这样的人,不信咱们看课文。”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迫不及待的看课文。

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活跃课堂教学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毅力不强,注意力不能持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变化语言表达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语文课堂最忌讳教学语言的平淡无奇,语文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时重时轻、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和语调,使课堂教学充满旋律美和节奏感,学生听起来也会舒适悦耳,津津有味。其次,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接受到教师的意思,比如在讲《乌鸦喝水》时,教师问“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升高的?”学生看书后说“渐渐升高的。”“怎么渐渐升高的?”在前一问时学生只理解了乌鸦将石子放入瓶中才能喝到水,经过后面一问,学生才更准确的理解了课文,原来是因为乌鸦嘴小,只能将石子一粒一粒的放入瓶中,所以水才算渐渐升高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用一些含有启发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多用疑问性提问、发散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及疏导性提问,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受到启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时,让学生看完课后题,问学生“你们觉得教师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经过短暂思考,争先恐后的说“什么是账单”、“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妈妈的账单什么样”、“小彼得为什么要想妈妈开账单所要报酬”,等等,这时教师说“你们的问题都很不错,那么在学完课文后,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吗?”这时又有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题目叫妈妈的账单,而不是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后会想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穿插一些精当的评价性语言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教师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在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十分重要,它关乎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鉴于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让自己的语言尽量通俗一些,多样一些,然后再辅助于肢体语言,尽力去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灵感。例如:提问学生时,你可以这样问:“你能帮我找出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吗?”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程度的问题。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吗?”对于智力较好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例如:“你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这种分层次多样化的提问,不但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勤于动脑,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学生正确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的梳理和条理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和要求学生表述有条理,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共同探究,在教师和自己互动中去思考、去感悟,并在问题讨论中各抒已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加上自己理解,然后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化的语言批评学生,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语气要尽量婉转,语调要轻柔,结合具体问题淳淳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幽默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讥讽他。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你可以这样说:“小心,不要丢了东西哟。”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可以问:“你梦见吃没堡了吗?味道怎样?”这样,课堂气氛在教师的调动下,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再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数学语言应在逻辑性的基础上力求亲切,富有情感性。只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肢体语言的结合使用,会让这一效果更加完美。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说,人语言的魄力的25%来自于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可以辅助肢体语言,进而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把摸一下学生的头表示鼓励,故意夸大表情让学生加深记忆等。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形美所谓“形美”,就是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讲述把事物或事件的情景讲述得生动具体,学生听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扪其形,如嗅其味。

讲究教学语言的“形美”,就要做到:

1.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对偶、排比、拟人、反复、夸张、顶真、互文、摹状等修辞格,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很重视,也很清楚该怎样做,我就不再赘述。其实我们语文老师还可以从相声、小品、快板、演讲、辩论、旁白、解说词等这些重语言表达的艺术门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2.多种句型句式的运用。语文教学语言句式应富于变化,灵活多样,绝不能一成不变,单调乏味。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主动句、被动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长句、短句等等,都可以运用。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时,教师可能会经常说:“同学们一起读!”偶尔这样说无可厚非,但一直用这种固定的习惯句式就不好,可以换成“来,一起读,一、二!”“我们一起读,开始!”“预备起,开始!”等等,长句变短句,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虽然经过认真思考,但还是答错了,教师这时就不要说:“你的答案是错的!”“你简直是胡说!”而最好说:“是这样吗?再想想?”“我不太同意你的意见,再思考思考?”这样把感叹句变成疑问句,句式不同,语气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二)音美所谓“音美”,就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

1.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教师上课若说话慢了,像“老牛拉破车”一样,学生就会感到厌倦疲乏;说话快了,像“打机关枪”一样,学生思维跟不上,听课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声音低了,有气无力,学生的兴趣就调动不起来;声音一直很高,对学生刺激太强,学生会从兴奋转入抑制状态。因此,教学语言要讲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利用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语气的升降,长短句等的变化,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轻松地学习。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早期京韵大鼓的接受者文化层次较低,识字水平不高,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和城市周边的农民。虽然这些接受者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对于艺术同样有自己的追求方式。以京韵大鼓为代表的通俗艺术作品不断从精英艺术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从题材内容上来说,京韵大鼓的唱词涉及到了精英文艺作品的各种题材。比如《子期听琴》就是取材于俞伯牙、钟子期之间以琴觅知音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双玉听琴》《黛玉焚稿》《宝玉哭黛玉》取材于《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易于被普通市民所接受。同时,京韵大鼓对于这些作品也做了大胆的改造,使之与普通市民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这在京韵大鼓的语言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比如为了使唱词符合说唱表演的特点,并适应接受者的欣赏水平,更加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京韵大鼓对语言做了很多改进:在接受子弟书等曲目的基础上,对其整一化的八字句加以改造,变为以七字句为主,辅以十字句、五字句、八字句等灵活句式。同时,在板式上也相应地将一板一眼调整为了一板三眼,加入了大量的口语化的衬词、衬句、垛句,并灵活地使用了方言词、拟声词。

由于这些作品适应了广大底层民众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因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使观众欣赏、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及人文掌故,客观上起到了扩大民众知识面的启蒙作用。为了达到启蒙的效果,京韵大鼓的表演者还特意对唱词进行通俗化的改造。对此,梅兰芳在与刘宝全的一次谈话中这样说到,“刘先生说‘子弟书’每回大半是八十句左右,而我唱的大鼓段子,总得半点钟上下才够数,所以要加点东西进去,开头七言八句:‘壮怀无可与天争,泪洒重衾病枕红。江左仇深空切齿,桃园义重苦伤情。几根傲骨支床瘦,一点雄心至死明。闲笔墨小窗哭吊刘先主,写临危霜冷秋高在白帝城’。后面两句韩老先生还把自己的名字嵌了进去,很有意思,但我们觉得太文雅,怕有些座儿听不懂,就把这两句改成‘闲消遣,酒后茶余谈今古,唱一段先主托孤在白帝城’。”③

二、说教色彩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社会伦理、教化思想的影响,京韵大鼓带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上层情感基调的说教风格,很多曲目、唱词就取材于充满封建说教色彩的文本,其唱词中充斥着大量的说教性话语。表演者通常就唱词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展开伦理道德评判,与接受者的情感预设展开对接,寻找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怀德别女》中就有这样的话:风尘寄迹叹飘蓬,高怀德失时落魄似困虎蛰龙。遭不幸已经结发妻亡故,在膝下只有盘头女桂英。借银两多蒙窦公的恩情重,做经营怎奈是爱女又年轻。因此豪杰难出外,少不得江南贸易遣义子高童。有谁知一去三年音信杳,这豪杰养命安身眼看着就要不能。这豪杰左思右想舍不得爱女,无奈何事到急处把心一横。

需要说明的是,京韵大鼓的《怀德别女》源于子弟书中的曲目《千金全德》。《千金全德》的道德语言和道德评判更加明确,即对高怀德无奈卖女求取功名的行为表示肯定,对其女的行为表示褒扬。上面的这段话带有明显的惜英雄、怜英雄的情感色彩。其中,用“飘蓬”“困虎蛰龙”等来比喻高怀德的英雄落魄,进而将表演者的思想倾向展露无疑。在设定好情感基调之后,开始叙述高怀德进京赶考被迫卖女的事件,从而赋予了高怀德抛家、弃女、求取功名等行为正面的价值判断。唱词的最后说,“这一回高怀德别爱女到京都夺帅印,到后来衣锦还乡酬谢窦公,他们父女们好相逢。”即通过高怀德别女之后夺得了帅印、父女重相逢来肯定之前卖女的行为。其中,“好”字充分表露了表演者认同封建教化的价值观。从我们现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看,高怀德“卖女求荣”的行为是否具有正面价值很值得商榷,但从京韵大鼓有关唱词来看,创作者对这种行为的肯定态度却是无可争议的。由此可见,它对于封建社会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方面具有浓厚的教化功能和作用。

同样,在《宁武关•一门忠烈》中也有很多对封建礼教、家国伦理所规定的道德准则展开说教的唱词。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有意识地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作为反面形象和背景形象,暗指他们是造成周遇吉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而将与之抵抗的明朝守将周遇吉作为正面形象,这本身就表明了创作者所秉承和宣扬的是封建社会所奉行的正统价值观念。当然,这种忠君价值观念是否完全错误还有待商榷。到后来,周遇吉家人为了让他安心报国纷纷主动自杀,创作者对此予以歌颂式的充分肯定。这也明显地暴露出了对于忠君报国教化思想的认同。全篇以“全功尽孝”点题,成为这部唱词所要贯彻和弘扬的基本价值观念的总结。

三、语言演化中的伦理精神

中国的社会从根本上说属于一个伦理型的社会,人们的主要情感依托和来源就是伦理关系。在漫长的自我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京韵大鼓一直没有远离中国民族的话语伦理系统,它从底层民众的所思、所感出发凝练语言、改造语言,赋予唱词语言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也就是说,力争使我们的艺术语言技巧与整个社会的伦理精神对接。既出现了《将相和》《七星灯》《闹江州》这样弘扬忠义思想的作品,也有《伯牙摔琴》这种展现真挚友情的作品,还有《孟姜女》这种质疑统治者、赞颂真挚夫妻关系问题的作品,《击鼓骂曹》《红梅阁》等抨击丑恶、与强权做斗争的作品,《文人与酒》《卧薪尝胆》等展现个人才志抱负的作品,《黛玉焚稿》《大西厢》《剑阁闻铃》《许仙游西湖》等反映真挚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民众的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因此才被广泛地流传,即使是经历了岁月的变迁、社会的演化也仍然泯灭不了它们的光彩。而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接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语言、话语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基调具有积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义,即其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信条能够体现出正面的价值、正能量。新中国成立之后,京韵大鼓曾经长期湮没在广大的曲艺大家庭中,它能够获得全国人民的重视和喜爱,其实离不开骆玉笙表演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部曲目。下面我们对其语言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做一些分析。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谈它作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所获得的传播力量,而仅从唱词中所反映出来的伦理精神,以及这种伦理精神带给唱词的力量来加以说明。从京韵大鼓漫长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语言、语意也蕴含着一个丰富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始终在寻找与整个社会的伦理精神、道德信条的某种契合点。而该曲虽然前后总共只有4句唱词,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家国伦理情怀却打动了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唱词构筑了这样一个意境:“千里刀光影”将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予以形象化,“为雪国耻身先去”意在说明志士仁人的前赴后继,“万缕慈母情”是抗日志士怀揣着的温馨与柔美,“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不可磨灭的乐观精神和热切希望,从而共同构筑出了“美好与和谐被刀光剑影摧残”的语境。在这个背景之下,整个唱词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美好家园的深厚眷恋和挽救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规范地使用教学语言。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不注意规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有听课活动时才用普通话授课,平时上课多用方言,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会夹杂很多口头用语。在这种语言氛围下,有的学生会跟着起哄,有的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要使用规范的授课语言。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的交流中都要使用普通话,教师要精确的用普通话传递课堂内容,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情感,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美感,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语言美的环境。如在讲《白杨树》的时候,就要在教同学们的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进行标准的示范阅读,运用普通话进行讲解,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用普通话朗读,让小组成员相互监督,找到彼此的错误或者发音不标准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二)老师讲课时运用的语言一定要有依据,避免虚浮的夸夸其谈。也就是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言尽于实,不能空发议论,不能偏离文章的主题,进行不必要的渲染。不能给学生一种语言的虚浮感,要在语言优美的同时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感觉到语言的真正艺术,领悟到语言的真谛。

例如,在讲解《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书本和实际的内容对为人民服务的做法和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要让学生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能言过其实,让学生反感,要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文章的内容,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在课程讲解结束后,还可以举行讨论会,讨论的内容围绕着在当前这个讲究利益的经济社会,是否还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这个讨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三)在授课时运用具有丰富感情的语言,从而增强语言艺术性的运用。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语言的感情,语言的感情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把有感情的语言融入到课堂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例如,在对《少年闰土》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运用丰富优美的语言对闰土进行详尽的介绍,因为闰土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把这样的一个角色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描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要去深入的了解闰土这个人物形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使语言艺术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之中。

二、结束语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洛奇在《巴赫金之后》一书中,对许多著名作家作品中的双向话语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并指出,由于小说中不仅具有作者和人物的语言,而且还具有自由引语和双向话语,由此赋予了小说文本较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导致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得小说具有了其他文学形态所不具有的独特性。总而言之,这种对话性表现了小说两大基本因素,即笑和杂语性(许丽青,2012:93)。所谓的笑,就是传统民俗活动中对所有话语形式的一种嘲笑。而所谓杂语性,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家在小说中对各种人物语言的模仿,一是指双向双重话语。这两大基本因素不仅有效避免了小说意义强加性和单一性问题,而且赋予了小说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洛奇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分析当代小说的文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现代派作家,强调尽量消除人为创作的痕迹,非常重视模仿的自然性。但是意识流小说家经常采用的“记忆独白”,实际上是人物自我的一种对话,是自己在对自己讲故事。所以现代派的重模仿是一种纯叙述性的模仿,但后现代小说,却更加重视叙述,比如小说中经常会包含其他文体形式,包括报刊杂事和口头语言等,尤其是在元小说中,作家成为了小说中的人物来客观分析自己的作品。但是和意识流手法相对应,后现代派总是大段描写人物对话,缺乏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此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小说“对话流”。不同于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属于一种模仿性的叙述(许丽青,2012:82)。但是这种模仿却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动形象力求真实的模仿,也不同于现代派的屈于模仿的模仿,它属于一种揭露模仿虚假性的“反模仿”。

客观来讲,所有的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也不例外。洛奇认为,若是语言本质是对话性的,那么为何还存在独白式话语小说或独白式问题小说呢?以巴赫金的观点来讲,理论上并不存在纯独白性的文学作品。就算是纯粹的抒情诗,也不应将其视为独白性作品,更不应将其视为作家情感的文学表达。因为诗歌并非真正的语言行为,而是一种语言模仿行为。洛奇认为,巴赫金的解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对话性,导致人为遮掩了独白体存在的事实,进而取消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但是洛奇又指出,巴赫金的偏激想法并不代表对话理论的浅薄性,并不是说毫无深刻性。实际上巴赫金想要指出的是,整体而言,对话性在小说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并非是独白和对话一分天下。在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时,要将小说视为作家对社会语言的一种模仿,要从小说语言的对话性入手,从小说与社会关系、小说中的对话以及小说与读者间的对话等方面入手,对小说意义加以挖掘和分析(李利敏,2012:95)。可以说,洛奇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洛奇在小说语言对话性方面不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究,而且还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对当代小说理论界和批评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维护了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学研究合法性,而且为叙述话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2.后现代:讽刺幽默下的解构

语言不仅是小说的形式外衣,而且是小说的内容切入点。小说的整体风格首先是通过语言得以彰显。语言作为小说的重要媒介,小说家必须要依靠它实现艺术创造。洛奇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小说家,他在实际创作中对叙事技巧非常关注和重视,他的小说既不同于传统叙事,又有别于现代主义,既没有传统叙事的严肃自然,有没有现代主义的庄重冷峻,他的小说通常以讽刺幽默的笔法对主题加以解构,具有非常鲜明的戏谑性,表现出一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最典型的当属他的《小世界》(安杨,2013:28)。在《小世界》序曲中,洛奇笔下的现代研究会成为了古代基督徒朝圣,参加会议的学者成为了古代基督教圣徒,但他们要比古代圣徒幸福的多,他们有着比古代圣徒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免去了朝圣路上的坚信跋涉,还能充分体验旅行的愉悦,但表面上却给人一种进行严肃自我完善的印象。可以说,他们参加会议只是一个幌子,有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便能够到各种有趣的地方旅行,去做所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旅行、会客、建立各种关系,等等。而且这些人的花费基本上可以报销,很少有自己掏腰包的情况出现。不难发现,这些描述中带有明显的戏谑色彩。

洛奇非常擅长用讽刺幽默的笔调去塑造现代学者形象。这种语言描绘可以说贯穿了《小世界》的始末。比如知名小说家佛罗比希尔的创作源泉已经彻底干涸了,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从未有过新的作品出现。他已经完全丧失了基本的文学创作能力,而导致他无法进行创作的原因却显得非常荒谬,那是因为有一天邓普塞教授用计算机对佛罗比希尔的作品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他的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是“grease”和该词的所有衍生词。可怜的佛罗比希尔由此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思维泥淖:每当写作需要一个新的词汇时,最先进入脑海的就是“greasy”。同时,罗德尼•温赖特丧失了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每当写道“因此问题是,当文学话语本身……”就写不下去了,或是费尽心思不能下笔,或是将稿纸全部撕碎扔掉。语言成为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大干扰,这无疑是对当代学者的莫大侮辱和讽刺(张艳蕊,2012:89)。洛奇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来描绘一幅当代学术界的众生相,任何一位读者在读了之后都会产生荒谬的感觉。同时也对学术界敲响了警钟,让无数学者掩卷之余,开始反思。普通读者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戏剧情节或幽默画面,而学者却能够看到本质问题,探寻深层的本质内涵。

洛奇在其“三部曲”中对当代学术界的不学无术现象进行了全面揭露,并以讽刺幽默的语言进行凸显。但洛奇的讽刺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讽刺大师们的风格和特色。传统讽刺基本上是针砭时弊、直言不讳、辛酸尖锐,主要是为了揭露和抨击。但是洛奇的讽刺却含蓄温和,是一种圈内的善意戏谑。洛奇也曾明确指出,所有有创作力的作家都要对“学院派神话”加以一定抵制,这些小说的讽刺只是一种旨在挖掘暴露的消极尖刻。洛奇的这一思想或许是其广受读者喜爱的一大原因,洛奇好像是要告诉所有读者,将学者文人看作是一群完人是多么荒谬的事情(梅丽华,2010:41)。而他的这种语言艺术观点与文化研究打破阶级格局,消除贫富贵贱之分的努力如出一辙。

3.戏剧性:反讽的笔调

反讽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辞技巧,它凭借在情节铺排、人物刻画、表达情感等方面具有委婉深刻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小说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反讽甚至被看作是所有叙事文学必须具备的一种修辞技巧。在小说创作中,反讽不仅是指一种语言修辞,而且还指隐含在文本中的暗示、对照或结构方法等。洛奇在其“三部曲”中,将反讽这种修辞技巧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功。他不仅擅长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基本反讽手法,而且还善于运用双重结构的手段达到反讽效果(余丹,2009:37)。在《小世界》中,洛奇就通过语言反讽、人物反讽等手段,为整个文本的戏剧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上文所讲的,在《小世界》序曲中,洛奇将当代学者形容为基督圣徒。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之处,就是都能让参加者充分享受到旅行中的种种乐趣;但两者又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古代基督徒在朝圣时是非常虔诚的,将上帝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加以崇拜,但是当代学者只是“似乎”在严肃地进行自我完善,洛奇用“似乎”一词,指出了学者的虚伪性。学者们参加学术会议,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和幌子,实际目的并非如此;其次,古代基督徒讲究清心寡欲,但当代学者却以开学术会议来获取名利,他们借参加会议的幌子去旅行、吃饭和聊天;最后,当代学者有着古代朝圣者所没有的便利,即他们所有的开销基本不用自掏腰包。由此形成的鲜明对比就蕴含了浓浓的反讽。洛奇以此来讽刺当代学者们的不学无术和学术界的普遍堕落,而这种反讽手段无疑增强了文本的喜剧效果(王树杰,2013:51)。

“四月,甘霖阵阵,把三月的旱魃,连根拔去.每一寸土地都被晶莹的液体滋润着,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那时候,正如许多年前杰弗里•乔叟所写的那样,人们渴望着去朝圣。而在今天,学者们把它称作开研讨会。”《小世界》序曲中(徐琳王维佳,2010:166)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大自然的一派盎然和生机,衬托了学者热心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积极心情。但是随后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引用了著名诗歌《荒原》(艾略特)中的首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这样的一个转折,就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两个情境,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做了铺垫,也为随后学者们的情绪失落做了铺垫。当参加会议的学者们发现住的吃的都非常不合心意,而且每天都在“会议综合症”的折磨下艰难度日,失望感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洛奇将前后相反的两种情景进行对比,先扬后抑,反讽色彩非常浓厚,也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李利敏,2012:61)。在《换位》中,洛奇将一系列互呈反讽的情节进行并置描写,将相互平行和对称的两条线索,通过交叉剪接的方式加以描写,并让故事情节充满了强烈的巧合性。两位主人公同一时间下飞机,都巧遇了同一个关键性人物,都去看了脱衣舞表演,两人居住的地方也同时出现了意外事件,两人同时入住了对方家中,双方的妻子在同一时间收到了告发丈夫婚外情的匿名信件,等等。小说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对照性并行叙述,并随着场景的变化而极具内涵和意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讽效果。

此外,小说《换位》中的两位主人公之间也充满了强烈的反讽性,不管是两人的性格还是两人的经历。扎普是成功的学者,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但是性格粗鲁、过于自负,以讽刺挖苦他人为乐,正当风生水起之时,却因为婚姻破裂而选择暂时逃避,情非得已之下来到了令人感到低沉的鲁米治。而史沃娄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毫无可圈可点之处,性格懦弱、胸无大志,由于职位竞争而被临时调走,但却因祸而得福,让他捡了个大便宜,来到了风光秀丽、条件极好的尤福利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待。洛奇将两人完全相反的性格和命运并置叙述,产生了非常鲜明的反讽效果。生性粗鲁、斗志昂扬的扎普和性格懦弱、非常普通的史沃娄形成了强烈反差;封建保守的英国和思想开放的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两个格格不入的人物被置于同各自性格完全相反的两种环境中,极大地加强了文本的反讽性和戏剧性(李开拓王翠,2013:150)。同时,小说《换位》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查尔斯•布恩的个人境遇也具有很强的反讽性。他在英国鲁米治读大学期间,他是众人眼中狂妄自大、惹是生非的不良学生,史沃娄将他称为“系痞”,在英国到处碰壁,虽然史沃娄为其写了许多推荐信,但却很难找到一份工作,甚至连不要求学历的搬运工都得不到。而此时的他根本没有得到史沃娄的正眼看待。但是当他来到美国后,他创办了一个叫“查尔斯•布恩节目”的热线电话节目,并凭此节目摇身一变成为了传媒界的传奇人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思维又常常从提问开始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是课堂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并非所有提问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提问同样讲究艺术。有的老师看到学生上课打瞌睡或是做别的事情,为了惩罚他们便搞突然袭击,提问他们。结果使这些同学在大家面前丢了丑,从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对这门课也失去了兴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还有的教师提问太简单或是太难,都会使提问失去意义。还有的老师为了监督学生课前预习,一上课就连珠炮似的对学生发问,弄得学生不知所措,效果自然不好。有经验的老师,在提问前先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愉快的语言场景。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常说“触景生情”有了客观存在,才会有思维活动,作为思维表现形式的语言是与客观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浓厚的语言情景才能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轻松气氛可减轻心理压力。通过提问,大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讲完课文后,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让大家课后准备下次课发言,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提问时,教师还应随机应变,必要时增添一些幽默情调,在诙谐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导的话题的最佳状态。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学生问题,他结巴半天回答不上来,若我再问下去,他很可能说不知道,这是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小幽默,我对他说,你别着急,先想想,我给大家讲个笑话。Teacher:Whatarethethreewords,Student:WhichpupilsusemostoftenatschoolStudent:Idon’tknowTeacher:correct同学们大笑起来,我因势利导,对那个学生说,我不希望你给我的回答也是这三个字。这位学生不好意识拒绝回答,终于尽自己的能力圆满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由此,我体会到,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一个巧妙提问,一句幽默的语言或一个细小的表演而激动,而深思,从而处于美好的创造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在备课上下一番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表演的艺术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声调和手势、动作等来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教师的表演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也有一个表演艺术问题。有些教师上课语言平淡、动作呆板、缺乏激情。学生上课不带劲。教学效果自然差,而有些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再辅之以适当的动作表情,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激情高昂,时而低沉深情。教师想一个高明的指挥,调度学生思维的千军万马。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方能感动学生,使他们也进入角色。在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中,我充分利用表情、动作的形象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启发学生来表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体态语言,大家兴趣浓厚,这样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下课了大家还在一起讨论生活中的体态语言。实践证明,用形象教学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将教学寓于乐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