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视纪录片市场化发展范文

电视纪录片市场化发展范文

电视纪录片市场化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存境况并不乐观,在走过一段繁荣发展的高峰后又开始步人一个低谷,文章就制约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因素和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市场化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影视艺术形态中,纪录片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它不像新闻是易碎品,是可以传之于后世的。为什么?无非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它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二是它本身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三是它理性、深刻的叙述,可以让广大观众掠去虚浮的、浅薄的、复杂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质。这些特点,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纪录片也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彷徨,在形式与意义之中纠葛。建构在历史碎片与影像重现之间的纪录片,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惑。

一、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障碍

(一)片面强调国际化,忽视了个性化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记录片工作者为了能“走向世界”,迎合国际口味,国内出现了突出的“老少边穷”现象,于是老人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边远地区题材、贫穷者(包括残障人士)生活题材成为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但是这些记录片在拍摄角度上往往停留在对生活形态、自然形态的猎奇点上,缺乏文化上的理解,却暴露出没有深度的、没有历史性思考的、仅仅停留的浅薄的内容呈现形式。

(二)国际市场的被动地位

目前的纪录片市场主要是被国外的强势媒体集团所控制,一些国际级的交流会上一些国际强势集团常会在会议上谈论他们的标准,对于弱势团体来说,一些纪录片制作上的标准和规格多是他们说了算,即使不是完全照搬,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外的纪录片起步较早,发展形态比较成熟,长期以来中国的记录片都是在学习西方的记录片而进步。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记录片的大部分市场还是被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和相关集团所占有。

(三)选题过于狭窄

题材是作品的最基本构成因素。所谓电视记录片的题材,就是创作者从客观现实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组成作品的材料,具体展示在荧屏上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现象。较长时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创作题材狭窄,视野不开阔,选题中猎奇现象严重。纪录片所传达的有效信息越来越少,观众通过纪录片难以把握生活的真实本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纪录片创作的选题中对社会问题关注较多,自然问题关注较少,虽然近年来,自然问题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如央视的《探索发现》、《天地人》等),这是可喜现象,但相对其他题材而言还是少了些。比如说,水利、环境污染,人类要维持长久繁荣与长久,必须采取措施维护生态环境,让人们了解其重要性;在社会问题选题中,创伤性题材过多,过多记录人的艰难困苦以及现代人所承受的压力,忽视了人类的自我张力,忽视了对人类潜力的发掘;在自然类选题中,对自然现象记录过多,对知识探索较少。

(四)表现模式僵化

它一方面表现在:长镜头、跟踪拍摄手法的运用,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拍摄。以率先采用长镜头、跟拍手法而著称的《望长城》出现以后,长镜头、跟拍的运用似乎成为一种定式,这种千篇一律的手法令人啼笑皆非,以至于有人误以为纪实主义就是长镜头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盲目追求“纪实”,导致自然主义倾向。当前,一些创作者出于对纪实感的肤浅理解和片面追求,一味强调“纪实”无节制、无目的地滥用镜头,刻意地记录庸常琐碎的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是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复,风格单

一、节奏拖沓、内容杂乱等弊端,毫无美感而言,丧失了纪录片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纪实主义不等于自然主义,不等于纪录片工作者漫无目标地、不加选择地记录毫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抓取索材,必然要经过筛选、组织、裁剪,那些有闻必录的纯暴露并不能代表纪实,为纪实而纪实的片子是没有价值可言的。

二、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在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这样的西方成熟纪录片栏目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观众的眼球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界心情复杂:纪录片对电视媒体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内所认识,这应该是中国纪录片创作者难得的大好机会。实践证实,市场化道路是纪录片栏目唯一的生存之道,也是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走市场道路,就必须要从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现存的纪录片栏目进行改革。

(一)制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1.注重题材的选择。对纪录片来说,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可谓比比皆是。不过要在繁杂的题材中选准切入点,跳出只关注边缘人的框框,找出能准确反映百姓心声、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人和事,还需创作者格外的用心。选好题材决非简单的命题作文,更重要的则是要本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眼光,带着问题,在观察社会、感悟生活、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使人产生思索和升华。如《故宫》中,镜头由外向内钩沉挖掘,穿过故宫的高墙大殿,长巷门阙去寻宝、亮宝,将那些世界级的国宝展示出来,并讲出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于是,人们终于可以见到以鲜嫩而淡雅风格旷世古今的酒器极品斗彩三秋杯,也终于知道君臣关系的另一面:在进贡的名家作品面前,贪心的大臣竟敢以卑劣的作弊手段欺上瞒下……另外,还要突出特色。一个栏目、一部电视作品,都应该树立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说首先在拍摄手法表现方式上要有所把握。

2.注重艺术表现模式。同样一个题材,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模式、不同的镜头语言、不同的理念和制作技巧,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听效果。首先是细节刻画。一个人物、一段经历、一种知识,无不是由大量细节所构成,它使得整个节目更加清晰、明了、丰富,印象更深刻。长镜头、特写、同期声等都是很适合纪录片细节表现的手法。如《故宫》在制作过程中,积极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量采用了延时摄影,耐心细致地捕捉到了光影移动的明暗变化留在红色宫墙上的轨迹、风云际会行走于角楼上空的绚烂图画、四季更替岁月笼罩故宫时转瞬间的缤纷景象,巍然凝重的故宫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了难得一见的动感,在自然的变幻中有了令人难忘的表情。这种有意识地在一部纪录片中大量采用同一摄影技巧的做法还不多见,表现了《故宫》的摄制者濡染故宫历史文化之久独出心机的智慧和坚持创新的勇气。当年《望长城》普及了长镜头、跟踪拍摄、同期录音等技巧,丰富了中国纪实性纪录片创作的手法。如今《故宫》又让人们认识了延时摄影的功用和妙处,探索出一条拍摄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新路。单纯的表现技法无所谓好与坏,只有合适才是最好。

(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市场化作为纪录片栏目扎实生存根系、扩大发展空间的命脉,已被业界普遍认可。虽然部分强势媒体对此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对于一个栏目欲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持久魅力而言,还远远不够。要想让纪录片栏目走得更好、更远,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1.加快栏目纪录片制播分离的步伐。网台分离、制播分离,是美国三大电视网的基本运作制度。节目的制作、营销有专门机构负责,电视台不直接参与,这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制播分离应该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的关键词。在把握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应把相当一部分节目的制作权转移到节目制作公司。我国现有大大小小几千家制作公司,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影视剧、娱乐节目和信息类节目上,竞争惨烈。如果开放纪录片市场,允许一些制作公司、中介组织、非媒体机构如企业参与生产和经营,就可以盘活资源,在融资、制作、营销等方面获得商业经验和动力。目前在这种体制创新上做得较好的是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创作力量,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播出平台的身份与广大“中华青年”合作。这样不但栏目播出的作品活力十足,而且购买作品的播出权每期只用1500~2000元人民币,实现了栏目的低成本运作。

2.多种销售手段,跨媒体经营。电视纪录片并不是“寂寞”的产业,要讲究营销策略。这方面,国外的电视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在目前中国电视纪录片播出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得有一种新思路。比如,取得企业赞助,做贴片广告。同时,注重纪录片本身的广告宣传,利用纪录片的内容资源,做成相关书籍VCD、DVD等,多次销售,媒体互动,跨媒体经营。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最近深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就是这么做的。该片在未开拍前就召开新闻会和研讨会,在制作同时又做了大量的宣传,播出时同步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3.集约化生产。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慢工细活的那种“创作”式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规模要求。同时,为节省成本、应付播出,栏目化的纪录片更要探索制作模式、经营模式,这比探讨纪录片的属性、类别等话题更现实。电视纪录片栏目要想实现流水线制作,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性的多快好省的模式。超越(而不是舍弃)以往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小作坊方式,向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模式靠拢,至少是纪录片市场化初期的主要策略。

实践证明,我国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依然是纪录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创新,电视纪录片必将成为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影响力也将惠及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