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场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市场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04 10:50:24

市场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一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尽管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但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总体偏低,就业矛盾依然突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外,高校毕业生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足都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1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定位上的盲从性现在部分高校定位存在很大的盲从性,为了学校知名度盲目地设置专业,围绕各种专项计划和评价指标长期激烈竞争,导致高校办学出现同质化趋势,使得高校很难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和社会需要,专心办学,走特色发展之路;急功近利,未对未来人才需求作出预测,不断扩招,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没有系统性,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毕业生工作能力偏弱,特别是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弱;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不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教育资源没有优化配置,大量经费没有用在教学和科研上,而是用在申请项目、应付各项检查和评审的过程中。

1.2培养层次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于企业,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需要的创新型实务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呈现培养层次单一的问题,多注重培养知识型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意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度调整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规模。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学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学非所用,学用脱节。

1.3在课程体系上权重失衡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许多高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一些比较旧的版本,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脱节。另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培养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对企业岗位需求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不注重,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进入企业开始工作后,无法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能力差,职业能力薄弱。

1.4在培养方式上缺乏实践根据《用人单位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沟通交流能力和工作态度,分别占88.5%、89.7%、93.9%,普遍希望新招聘人员进门就能使用,而对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兴趣。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遇到困难中,缺乏实践经验所占的比比重高达53.29%,位居首位,可见高校毕业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有所欠缺。我国当前高校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上,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如此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很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缺乏在工作中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工作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

1.5师资队伍上结构单一就我国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来说,这些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直接来自高校本身,他们并没有实践的工作经验。在给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时,并不能够了解学生在毕业后所要面临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高校过度重视教师学历的培训,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2构建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内增加实训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在校学生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接触,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习的有效结合。

2.1科学设施培养目标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用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道路,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为社会培养道德品质优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实践型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高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专业布局,开办特色专业,以特色取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大力推行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制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常规教学与虚拟班级的结合、网络学习与社会实践、书本学习的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努力实现社会资源教学化,为学生发展、学科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2.3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高校要深化人才培养、人事、科研、院系管理综合改革,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让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向自主学习者。社会要在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实践机制上求创新,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制度突破和文化氛围,共同培育经得起社会考核的人才。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自主展开信息化教学探索,与科研院所联合,主动申请建立课题项目,综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即时通讯软件、模拟电台、教学视频等,破解教学难题。运用信息手段实施精确教学管理,对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信息采集、质量评估。课后,根据视频回放,学员们进行交流互动、复盘研讨,突出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立足主题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经验,综合运用知识,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课程实施关系到课程构建的成败,也是课程合力构建的最有力的说明。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利用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4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企业、高校要共同投入,共建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平台的协同机制,共同参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的协同机制,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自主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举办或参与院校发展,校企双方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订单式教育培训与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促进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互补融合发展。积极完善校院(企)合作机制,形成了以就业指导中心实习管理科为主的校院(企)合作平台,该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与权利,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效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改进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结合行业、专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全面推行“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真正确立和推行“双向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与合作医院(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资源信息等领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的运转机制,并建立校院(企)合作双驱互促、互利共赢的系列激励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校院(企)合作人才共育新机制,让更多学生到企业和社会充分实习实践,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让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更多硕果。

2.5建设“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生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培养一批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及考核十分有必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校内教师到相关企业和岗位锻炼成长,把校内教师培养成为既懂专业技术、又熟悉技能操作的新型人才,打造一支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教师队伍,针对高校发展实际,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考核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优化培养模式,坚持专业知识培养与技能操作相结合,以能力优先、用数据说话为原则,切实提高培养效果。成立培养与考核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人才的培养与考核工作,定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还要开展交流会,聘请行业专家讲解领域的最新发展前沿,与教师进行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高校要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致力课程建设,力争进一步凸显自身特色,整体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吕广才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市场需求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