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连锁零售企业转型范文

农村连锁零售企业转型范文

农村连锁零售企业转型

内容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城市零售企业应当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流通连锁网络。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大型现代商贸集团,实现目标市场区域和经营战略上的重大调整和转型。这种战略调整无论是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对城市零售企业自身都意义重大。本文试图探索城市零售企业转型,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零售企业现代流通网络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连锁零售的必要性

(一)连锁化经营发展现状

连锁化经营是与传统的单店铺经营相对应的一种经营模式,是由若干家统一形象、统一标志的店铺,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组成网络化的多店铺经营系统,以共同经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组织架构。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构建多店铺的经营系统,从而实施连锁化经营:即直接投资建设、运营的直营连锁;通过转让特许权招摹他人加盟的特许连锁;以及收编其他门店的合同加盟(自愿)连锁。连锁化经营自1859年在美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显著的规模优势,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零售组织形式,倍受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欢迎。连锁化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发展十分迅速。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零售企业店铺总数16665个,实现销售额4910.4亿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20.7%和30.9%,涌现出一批如百联、国美、大商等知名零售企业,无论是门店数量还是销售规模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与国际零售巨头相比,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城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近饱和

在国内

一、二线城市,零售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家跨国商业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城市市场竞争激烈。以青岛市为例,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家世客、麦德隆、易初莲花等纷纷在此设立店面,国内零售企业国美、苏宁、大商等也纷纷抢滩登陆。2005年全市批发、零售等网点总数达到22.66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由2001年的175.4个提高到2005年的306个,四年猛增了74.5%。在我国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已到了相当密集的地步,发展空间已接近于饱和。

(三)我国农村连锁商业潜力巨大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连锁商业几乎是个空白,商品流通和营销模式亟待提升。我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有9亿,占总人口的73%,但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只占全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0%。因此相对于竞争激烈的城市,现代商业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为此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三年内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

城市连锁零售企业向农村发展的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城市零售企业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上山下乡”发展农村连锁,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具有深远意义。

实施“蓝海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零售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内部竞争激烈,群雄割据,外部又面临着国际连锁的强烈冲击与挑战。因此,在跨国商业巨头进入我国城市争夺市场之时,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直面竞争,不断巩固和扩大城市市场,另一方面率先进军外来者陌生的农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可以跳出竞争激烈的“红海”,实施“蓝海战略”,培育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与跨国巨头抗衡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降低农民采购支出,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捷径。城市零售企业“上山下乡”建立连锁店可以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连锁店以集中采购、低成本、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就整体而言,会使得流向农村的一些大众化的日用商品、农资产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度降低,即使在农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也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相对提高。据商务部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问卷调查,传统夫妻店改造为连锁店以后,销售额一般增长2—8倍,物流成本平均下降5%-6%。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镇开业后,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了10%—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是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卖价高低,连锁企业可以在农产品进城解决销路和降低损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在一些超市商品中15%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近24%商品销售与农副产品有关,因此连锁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与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通过收购农副土特产品纳入到超市销售,或者就地对其加工后,再纳入超市经营,这样不仅为农副产品打开了销路,而且还能构建“基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运输、存放损耗,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些积极性。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了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吸纳了富余劳动力35万人,带动地方企业投入70个亿,使近1亿农民直接受益。例如山东“家家悦”超市一年采购当地农产品就达6个多亿。

改善农村购物环境,提高文明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乡镇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农村零售业缺乏主渠道,90%的县以下的市场由个体、私营经济占领,流通组织数量虽多但分散,进货渠道杂而乱,又加之一些个体和私营业主法制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环境差,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大型连锁企业的进入,首先有助于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和销售,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购物环境,为顾客构建更为舒适、自由的购物空间,享受现代商业文明;其次,将先进的业态和经营方式带入农村,对农村市场和乡镇企业具有示范效应,有助于推动农村市场的有序竞争,规范当地的商业秩序;再次,大型零售企业进入农村,新建或收编农家店,并对其进行改造,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最后,大型企业的进入,还可以整合当地中小型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完善并优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把农村真正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密切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系,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破解我国的“二元制”经济结构,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商务部长指出:城市连锁企业“上山下乡”的意义,用农民的话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他们系上了“安全带”,搭起了“方便桥”,编织了“实惠网”。试点企业不但取得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连锁零售的可行性

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村乡镇连锁经营的发展。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

2005年3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目标就是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力争年内再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东部地区试点县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区由20%提高到60%,具备条件的地方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标准化农家店覆盖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乡镇;2005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在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目标和类型、支持试点的政策措施、试点企业申请条件及程序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出台资金支持政策,明确对试点企业配送中心贷款予以贴息扶持,中西部地区贴息率可不超过3%,东部地区贴息率可不超过2%,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每个乡级店补助2000元,每个村级店补助3000元,中西部地区每个农家店分别增加800元。2006年国家又提高了对农家店的扶持标准,每个乡级店补贴3000元,村级店补贴4000元,中西部地区分别再增加1000元,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专门下发评审指导意见,对商务部推荐的重点企业及项目,向各分行下达支持计划,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用政策性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主动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为鼓励连锁零售业在新农村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措施。如浙江省义乌市规定,从2005年起,凡市内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集镇每新设一个符合要求的连锁超市门店,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新设立一个连锁便利店给予3万元补助。此外,在用电方面还提供优惠政策,对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附属的大型冷冻、冷藏设备,经电业部门确认后,按其用电设备单独计量,执行同业电价,而且还安排一定的仓储用地指标。对年度销售额6000万元以上、纳税额200万元以上、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可安排一万平方米以内的仓储用地指标,地价按照工业用地标准进行出让;北京3年共安排4300万元资金,对每个乡级店补贴3万元,每个村级店补贴1.5万元;天津对农家店每平方米补贴100元,每个配送中心补贴20万元;广西对每个农家店补贴1200元;湖南安排1000万元作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山东、浙江、安徽等省的地方政府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指标;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河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政府,还出台了土地出让金、农家店税费优惠等很实际的政策。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各地政府的鼓励措施,给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意愿逐渐增强。中央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如果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按照5%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期末将达到4154元,由此产生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约2.2万亿元,加上农民对生资需求,支出总量将超过3万亿元。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1万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手机的农民比例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巨大的、现实意义上的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消费安全已成为重要问题,城市零售企业下乡是构建农村“绿色商业”的迫切需要。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劣质奶粉事件,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主要在农村销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导致农民种粮绝收的情况也屡见报道,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另据商务部调查,高达74.8%的农民曾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广大农民买真货的愿望非常强烈,对现代流通方式下乡进村热切期待。在农村发展现代连锁可以堵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的渠道,从而构建农村绿色商业网络。

不断升级的农村消费趋势和落后的消费环境呼唤现代连锁零售企业。随着农村消费观念的升级,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优良的服务、优质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但农村商业“黑屋子、土台子、劣商品”的消费环境已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城市零售商采用连锁化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提高农村商业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消费环境,顺应新时期农村消费求真、求廉、求便、求全、求美的发展趋势。

供销社特有的经营网络为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几十年努力开拓,供销社原有网点已遍布乡村每个角落。目前供销合作社有2.2万个基层社、1.4万个专业合作社、11.3万个综合服务社、240万职工。城市零售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店,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

较少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可以为农村连锁店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发展农村连锁无论在店址选择还是内部装潢上要求均较低,可以大大降低资产投入。开架销售、电子化管理和各门店之间统一采购,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支出、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压低商品进价,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一批城市零售商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自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涌现出江苏“苏果”、河北“36524”便利店和山东“家家悦”等一批成功企业。目前,“苏果”有门店1500余家,其中60%以上的门店设在县城及农村,2005年实现销售额180亿元,其中52%以上的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

新农村建设中连锁零售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村集镇为网点,以工业品和农资下乡以及农副产品进城为主要任务,抢先占领农村市场,通过建设以地市城区店为龙头,县区店为枢纽,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四级现代流通连锁网络,实现城市零售企业转型和目标市场区域上的重大战略调整,形成城乡一体化规模优势,提高壮大企业竞争实力,抵抗外来商业资本的竞争,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以经营业态多元化、连锁网络城乡化、物流配送现代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服务内容系列化为特征的大型商贸集团,打造我国的“沃尔玛”。

(二)发展步骤与路径

按照“小超市(便利店)、大连锁”的原则,先本省,后邻近省份的先后顺序,实现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村建店、全面开花的“地毯式”布局,在地级市建立以大型直营购物广场(5千-1万平方米的综合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社区店为两翼的地区总部;在县市通过购并或特许加盟建设中型超市(3-5千平方米)和专业店作为网络枢纽;在乡镇与供销社合作合资建设小型综合超市(1000平方米左右)和专业店作为网络接点;在每一个交通便利、千人以上的自然村通过收编、改造“夫妻店”为加盟便利店(不小于100平方米),作为“示范店”、“放心店”和销售、收购前沿。共同构建综合现代流通网络。其中建设的重点是乡、村两级超市和便利店,尤其是村级便利店,在建筑面积、店容店貌、商品陈列,售货方式、配送比例、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要符合商务部的建设标准和规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将村级便民超市与村级综合服务站融为一体,既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日用消费品,又向农民收购或代卖农副土特产品,也可用自产的农副产品换回所需的生活用品,并提供报刊、电信、文化、摄影录像、农业技术等必要的服务项目,将乡村便利店打造成为乡村综合服务中心。

(三)经营模式与特色

以超市、便利店为主体,专业店、社区店为两翼,采用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质检、统一配送、统一宣传、统一店面、统一培训、统一策划、统一服务,做到商品齐全,服务周到,价格低廉,环境优良,购物方便,保证质量。

(四)配送、物流及信息系统

在抓好网点建设、改造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收购、加工和配送中心,延伸触角,打造双向流通的产业链条,形成以中心辐射周边的“两级1小时高效配送物流网”,用现代流通方式把乡镇网点和村级店联通起来,形成“地市龙头店配送中心或基层配送站村连锁店”的连锁配送模式和“总部→配送中心→乡村农家店”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提高商品配送率和市场覆盖率。为加快配送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快捷化进程,为每一个村级店配备电话电脑设施,并接入统一的总部电子商务网,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联网,提高沟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收购、配送的信息化水平。

(五)运营模式

在发展店铺网络的基础上,开通统一电话呼叫中心和电子商务,建立一支送货上门的配送队伍和统一收购队伍,从而形成“店铺网、电话网、互联网、人力配送网和收购网”相互整合、全天候服务,形成“五网并行”的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宋玉军.试析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积极效应[J].商业时代,2006

3.孙德明.加快发展农村超市[J].商业时代,2004

4.齐永智等.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

5.邹心之.中国连锁超市经营的挑战[J].企业经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