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产品营销述评范文

农产品营销述评范文

时间:2022-05-07 04:36:56

农产品营销述评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焦点的发展

1.从产品视角到管理视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的探讨大致基于两个视角:产品视角和管理视角。产品视角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生产止于销售的过程,通过产品标准化、信息收集、运输流通等活动协助产品价值的实现。管理视角以营销管理为学科基础,关注于消费者需求,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市场止于市场,涉及信息收集、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定价、渠道、促销等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呈阶段性发展: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以产品视角研究为主,此后以管理视角研究为主。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人们对我国农产品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以及研究的焦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以产品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过剩时代的到来。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始凸现,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视角探寻农产品经营困境的问题所在,将农产品销售渠道作为一个独立于产品生产、定价、储存、促销等系统活动之外的行为加以认识。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焦点问题是流通渠道不畅,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流通主体不成熟、政府宏观调不完善等(张治安,1995;左尔钊1994;贾益东1995);农产品过低的比较利益、小农业对大市场的不适应、价格信息传导滞后是农产品大流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吴振先,1994)。此时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探讨主要限于宏观环境范畴,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农产品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营销研究的微观性特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研究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营销研究”,但却是此后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础和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3.以管理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虽大为改善,但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研究者们意识到“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营销系统的总体开发”(陈良珠、蔡雪雄,1995),开始以管理的视角审查农产品营销活动系统。营销缺陷成为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焦点: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有“营销观念陈旧,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价格定位不准,营销手段缺乏,渠道网络建设滞后”等缺陷;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营销管理体制,营销主体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的障碍(吴兴安2005;李玉珍、张旭2005;王杜春2006)。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绿色消费浪潮和绿色贸易壁垒在使我国农产品营销体制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李崇光,2002;惠献波,2006;何均琳、陈瑜,2003)。由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农产品经营开始了宽视角多角度的研究,在秉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地从宏观、微观多个层次上对农产品营销活动展开讨论。

二、营销策略研究的发展

随着研究视角和焦点的变化,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

1.注重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内容主要限于农产品流通问题。流通市场和流通主体构建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关键环节。贾益东(1995)提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高效灵活的流通调控体系、新型的经营组织体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思路。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构建,可以选择“主体形式多元化,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目标模式(纪良刚,1995)。崔晓文(1996)进一步认为应当从提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贸农一体化,交易方式规范化等几方面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者们基于产品视角从宏观层面上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2.多元的系统化策略研究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大,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范围也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按照营销学的理论体系可归类如下。

(1)需求研究。需求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需求研究是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本内容。基于需求行为理论和价格行为理论的分析,影响食物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者收入,它们的变化是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依据,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科学的食品市场价格体系引导人们的食物消费(高飞1999)。各类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因此对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周曙东(2003)采用二阶段预算估计近乎理想化的线性需求系统的方法,估计出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变化数据。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消费习惯、饮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也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不同地域的类似的实证分析所见甚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除了受价格、居民收入影响外,还在于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强度(强度大小主要在于绿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消费目的的能力),以及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唐华仓,2006)。刘晓昀,辛贤(1998)运用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和均衡理论,建立了由农产品生产的各种投入、农户农产品生产和需求、流通厂商对市场投入的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和供给构成的系统的农产品市场模型,探讨了农产品市场预测方法。

(2)目标市场策略研究。“供需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农产品销售难的根本问题已成共识,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实质是农产品市场上某一座标点上的消费者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显性或隐性的新的需求点,因此市场空白是绝对的(李苏、韩科锋2004)。如何发现这些市场空白成为关键。李苏等进一步指出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市场机会,但是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避免走入“多数谬误”误区。差异化营销策略是目标市场营销者比较理想的选择(漆雁斌,2005)。黄维梁(2000)进一步指出,差异化策略的实施有两个途径—产品差异化和营销手段及过程的差异化,但差异化营销也伴随着“需求变动、竞争者模仿、经营成本上升、实施不当”等诸多风险,值得关注。

(3)产品策略研究。农产品营销已进入质量营销的时代。产品质量分为性能质量和适用质量。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质量营销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性能质量(黄祖辉、吕佳、刘东英2004)。分级和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性能质量的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李燕、琼范高林2002;高丽晶2002;卢向虎2004)。但是无论质量高低,任何一种农产品都有一个从入市到退市的市场生命周期。薛莉(2005)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延展策略,给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产品延展生命周期的措施,以使产品在有获利性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最大限度地保持获利的势头,并使有衰退迹象的产品重新获利形成新一轮的增长。品牌策略是农产品产品策略分析中的热点问题,形成了研究专题。张劲松,何德文(1998),王策之(1999)陈良珠,蔡雪熊等(2000),邱琪,张旭东(2005),王杜春(2006),阿迎萍(2006),张萍,项英辉(2006)等等诸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谈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构建农产品品牌的策略建议。

(4)价格策略研究。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主要是有关营销活动主体的价格制定和策略选择的研究。对农产品的农户价格和零售价的合理价差问题,辛贤(1998)在改进价差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价格策略方面,李东升,高彦彬(2005)认为差异化定价策略适用于鲜活农产品的定价。有关绿色农产品的定价,张秀芳,史建民等(2005)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指出绿色农产品应该采取价格歧视策略,靳明,李爱喜(2005)则认为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有关农产品定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蒋侃(2005)运用消费者意愿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给出了消费者购买超市农产品意愿支付价格构成,对超市农产品定价具有参考价值。

(5)渠道策略研究。营销渠道的研究形成了几个主题:一是对流通体系的继续研究。根据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应当通过加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做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李志萌,2005)。二是对渠道模式和结构的研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农产品竞争的加剧,垂直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多渠道农产品营销系统是可选的农产品渠道模式(孙剑、李崇光,2004)。针对农产品现有渠道体系的弊病,邓若鸿等(2006)基于电子商务理论提出了“协同模式”的渠道结构系统;陈善晓,王卫华(2005)则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三是渠道选择和渠道组织的研究。农产品渠道的选择应当基于交易费用节约的基础(包玉泽,2005)。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是一种多元的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商等(孙剑、李崇光,2003)。农产品超市销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零售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刘东英等(2005),杨金风,史江涛(2005)对超市的经营行为以及农产品流通超市化对农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农民作为重要的渠道成员是近年渠道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能力低、谈判能力弱,建立合作组织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章胜勇、阎竣,2004;严太华、战勇2005)。

三、研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1.研究发展的特点

(1)回归本位的研究。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理论基础营销学具有微观性特征,它着重于微观营销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研究。近年来对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内容逐渐回归到围绕生产经营者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营销活动展开。

(2)广视角的交叉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营销学交叉性较强。农产品营销学更加强化了这一特点,它以农业经济学和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型边缘学科(李崇光,2004);同时农产品营销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与工业品相比受到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大,决定了农产品营销活动必须从多个视角、运用多种理论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农产品营销研究从宏观、微观层面,以产品的和管理的多个视角进行,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及农业经济学中的理论,弥补了营销学理论的某些不足。

(3)多热点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形成了多个热点。对于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我国农业,如何面对市场全面开放的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以及我国农产品如何走出去开展国际营销是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热点之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技术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是农产品渠道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绿色观念的兴起,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进行绿色营销成为了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之后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研究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停留于理论探讨实践性差。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研究中,缺乏结合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的具体特点对农产品营销规律深入探究;缺少按农产品类别进行的分类农产品营销研究;缺乏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对我国各地农产品营销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不利于本土化农产品营销学的发展。

(2)缺少实证分析研究。目前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偏少。据笔者对“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文献的统计,与农产品营销相关的文献中实证研究仅占4.2‰;在有关农产品实证分析文献中,仅有2.2%的文献是关于农产品营销的。缺乏通过市场调研对农产品需求、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使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打了折扣。

(3)部分研究缺失,泛化营销功能。目前农村产品营销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策略,而且多是关于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农产品营销环境、农产品营销道德、农产品定位,农产品推销策略,农产品营销策略效率等营销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及难点问题缺乏广泛的探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泛化农产品营销的功能。将“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都与农产品营销联系,认为做好农产品营销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势必夸大了农产品营销的功能。营销活动作为一种微观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实施组织战略目标的整体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不宜将其功能过分扩大,否则会进入“重流通,轻生产”的误区。农业的发展关键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营销活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得以更好地发挥。

四、总结

无疑,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渐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农产品营销问题将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若干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力求做到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特点,发展出适合中国“农情”的本土化的农产品营销理论;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走入农村和城镇开展广泛的实证研究,增加所提策略的适用性、可实施性和科学性;发扬探索精神,关注与农产营销相关的所有问题而非仅限于热点问题,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研究方法不拘一格,研究视角多样化。

[摘要]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近年来对农产品营销的研究基本呈现出两个阶段:产品视角阶段和管理视角阶段。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研究的焦点问题和相应的策略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特点。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呈现出广视角的交叉研究和多热点的专题研究特征,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研究述评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产品营销述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xlw/scxslw/54697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