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服装产业现状及战略研究范文

服装产业现状及战略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26 09:50:32

服装产业现状及战略研究

服装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是都市产业和低碳产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无污染、创汇高、就业多等特点。大力发展服装产业,对于济南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与南方及我省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我市纺织服装的现状、发展前景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制约我市服装业发展的瓶颈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建设具有竞争优势、体现济南特色的服装产业链条,形成有关产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新型纺织服装工业体系。我市服装产业应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变革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品牌创新的战略,进而实现从服装加工迈向服装设计的转变。

1发展服装产业对于推动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意义重大

1发展服装产业对于推动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意义重大

1.1服装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国内市场的角度分析,衣食住行,“衣”着需求是永恒的,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的需求必然增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仅再是生存的需求,而是更加注重舒适、健康、环保、美化生活、张扬个性等功能性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人均纤维量的消费情况看,我们还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据2008年统计,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达到15公斤,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28%,但距离发达国家水平(如北美38公斤、西欧24公斤)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服装正由产品单一、档次不高向高档化、品牌化发展,通过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服装技术品质,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上品牌”、“创名牌”,走品牌经营的道路,实现产品品质、品牌的完美统一。在这方面,我市服装产业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行业的发展取决于这个行业在城市产业和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就我市而言,要建设成大都市,服装应该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服装工业在我市具有传统优势,服装工业应该定位在大力扶植的行业。

1.2发展服装产业链、打造服装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中相关企业发展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从而壮大了产业经济,给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以服装产业链为纽带,延伸产业加工生产的深度;以企业综合配套,加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联动而做强做大;逐步兴起专业、特色的产业企业群体,构筑服装产业集群经济支撑框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

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较早的江、浙、广等地为我们创造了成功经验,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市场趋动和政府引导的结果,它产业链配套,资源配置效率高,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兵团式的集群经济,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如江南小城嵊州的领带,年产量达到3亿条,“系”住了全球三分之一版图的国家和地区,1300余家领带企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占国内市场总量的90%,全球市场总量的40%,过亿元企业达10家,最大的巴贝公司达11.04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再如浙江湖州织里小镇,通过产业链条的拉伸和产业集群的打造,实现年产童装销售额130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30%,占全国童装总量1/4,安置18万人就业。

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工厂”。济南纺织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纺织压锭、机制转换、调整重组,但由于在产业层次提升上一再错失机遇,终究没能实现根本突破。这些年来随着我市“调结构、转方式”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纺织服装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的步伐骤然加快,产业链从纺纱、织布向高档面料,再向高档服装产品强劲延伸,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

1.3服装产业是重要的都市型工业

服装在产业链条中是最终产品,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能耗少、能安置大量劳动力,可以承载文化和创意,可以有很高的附加值,是典型的都市工业。

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业及更高层次的时装业,已经从以前的单纯追求内容规模经济向外部规模经济转变,集聚效应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括:使时装业内的不同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技术集群和地区产业优势、凝聚力;利用都市的地位,吸引和集中各种行业的高水平的服务与支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时装业依靠外部规模经济,适当集中,形成一定的区域,可以有效利用城市的经济和服务系统,如:商业、贸易、信息、出版、传播等。纽约、米兰等时装中心的时装制造、展示等环节都具有积聚化的特征。

都市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区域积聚化的主要原因,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是都市型工业的重要依托。像巴黎、纽约、伦敦、米兰,无一不是服装名都,国内的大连、青岛、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多年前就把服装定位于城市的名片。以大连为例:大连用了16年的时间,培育起了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核心的“服装名城”,大连市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即有的“大大连”战略中,已经将服装产业作为大连三大重要支柱产业提上一个发展的高度。

大力发展富有文化内涵、集多产业于一体、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综合现代服装产业,对优化我市服装产业资源,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引领生活时尚,拉动都市消费需求;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济南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2.1发展基础

2.1.1服装发展的历史

济南服装业历史悠久,由最初的手工业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自有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轻工业管理机构以来,服装一直由轻工联社管理,80年代济南服装业有着闪光的历史,“鲁花”牌童装、“堂堂”牌标志服、“大岛”牌西服、“天桥”牌衬衣、“秀奇”牌女装、“飞鹰”牌裘革制衣等等,在省内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知名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机制、体制不适应市场要求,企业逐渐衰败,90年代服装划归大纺织管理后,随着外资的进入,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贴牌”为主的合资企业陆续成立,济南服装业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期:继济南针织厂成为我市第一家与日本进行补偿贸易合作的企业后,“冠益”西裤、“冠和”西装、“冠世”童内衣、“恒舜”休闲装等合资企业均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最高年份(1995年)出口创汇额达9903万美元。目前,自主品牌如“元首”、“九羚”、“MANOK”、“美若仙妮”、“西格玛”等都有着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其他一些服装企业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均是外销日本等地,如“冠益”、“冠和”“冠世”等企业。全国纺织经历了90年代艰苦的压锭、调整、转型后,2000年后进入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年增长速度在20%左右。以纱锭数为例,98年国家压锭时的计划是由4000万锭压到3000万锭,山东省是由600万锭压到450万锭,济南是由48万锭压缩到30万锭,但到2009年末据官方报道全国纱锭已突破1亿锭,据权威人士分析,实际已突破1.3亿锭,2009年山东省3246.63万锭,而济南市现在正常生产的纱锭还不足50万锭。由此可见,我市纺织的发展形势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2.1.2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运作,我市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装企业。比如,元首公司以对日合作为契机,在引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同时引进管理,从而带动了企业整体发展。“元首”品牌连续多年蝉联山东名牌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在国内外针织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创汇名列全市工业企业前茅,具有膨胀发展的重要基础。元首针织产值、利税在10多年间增长了2倍,成为全国同行业十强品牌,并获全国最有潜力提名奖,在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500强中排名314位,2008年跃升到134位。山东璟华标志服厂(山东兴昊制衣有限公司)在省内同行业中连续三年排第五名。济南冠益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男式西裤的中外合资企业,年产量、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领先。齐鲁宏业集团公司近年来紧跟行业发展形势,深入开展产品研发与创新工作,不断加深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日前被授予“国家纱线产品开发基地”称号。

我市的民营、合资服装企业,如九羚华诚、冠世时装、华玫制衣等10多家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具有机制活、效益高、外向型的显著特点,已支撑起我市服装业的半壁江山。济阳、商河作为产棉基地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已形成印染、针织、服装等比较集中的纺织工业集聚区,企业发展较快。济北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济南市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吸纳我市和国内外纺织企业投资入驻。

2.1.3服装市场初具规模和影响力

济南以银座商场、洛口服装市场等为支撑的批发零售网络发达也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流通快捷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辐射效应也是服装产业发展的助推力。泺口商圈是以泺口服装市场为龙头,吸纳周边多个服装批发市场形成的山东最大的服装批发商圈,其龙头市场为泺口服装市场,从80年代末建设至今,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山东省十大专业市场之一。市场经营面积25万余平方米,经商业户50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日客流量30余万人次,商品辐射山东17市地,年营业额超60亿元。

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目前已经设立了针纺织品服装市场专业委员会,参与者有济南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制造商,以及泺口商圈的纺织服装商城。通过打造产销一体化的新型联合体和信息交流中心,并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重振纺织服装业。

2.1.4省会人才资源优势较为明显

我市有不少服装纺织专业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存在无疑为发展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人才库。至今为止,地处我市的三所大学、四所职业技术学院均开设服装专业(系),被调研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华女子学院、济南大学,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职学院为专科外,其余四校是本科。调研中了解到:教学定位普遍以工艺为主,设计为辅或工艺与设计并重;毕业学生就业单位多为国有企业或外资、合资企业;就业地区多为济南市外的山东省各市,但同学们都愿意留在济南工作;就业途径一般为学院推荐、亲朋介绍或招聘会;就业职位多为设计师、销售人员,还有版型师。这些住济专业院校对培养高素质服装人才提供了有效保证,也是未来支撑我市服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根基。

2.2存在问题

2.2.1企业家群体不够壮大

企业家队伍建设非常薄弱,企业家培育机制非常落后。企业家数量偏少,素质尚待提高;企业家生成渠道单一,市场化选配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尚待规范;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制约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某些瓶颈尚未打破。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因部门、所有制、身份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即使流动也大多数在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内进行,未能进入大市场。从被调查的企业来看,济南企业家获取现任职位的途径分别是:上级组织任命占51.41%、董事会聘任占25.3%、自己创业占12.45%、职工选举占2%、市场选择仅占1.61%。而高达34.97%的企业家希望通过招聘等市场的方式来选择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

2.2.2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市2008年的轻重工业比例为20.9:79.1,应该讲,我市抓住了重工业发展的机遇,但也形成了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失衡的局面,对全市产业结构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重化工业发展依托的是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也是历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全市产业发展影响极大,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扬,使济南工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对济南工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威胁。而服装产业恰恰无污染、低碳、承载都市文化,因此要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应优先发展服装等轻工产品。我们在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时,他们也普遍认为应着力发展服装产业。

2.2.3企业规模较小

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较少,布局较散,缺乏骨干企业和集团,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有1个,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只有5个;区域服装经济发展慢,生产基地松散,块状式、集群式发展服装的格局尚未形成。

济南地区服装产业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即使在山东区域也已趋于落后,2007年全国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201亿件,山东25亿件,截止2009年底,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32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服装6005万件,其中梭织服装948万件,针织服装5057万件。2009年济南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05亿元,比2008年增加5.58亿元,占济南纺织的比重为19.5%。几乎没有能支撑地方经济的明星企业,也没有多少名片式的著名品牌和商标,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企业还不如南方的一个产业集群镇的产值和规模。在济南“银座”“贵和”两大高档服装商城很难见到本市服装的影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元首、安莉芳、美若仙妮、九羚华诚等。即使在洛口服装市场,济南品牌也难觅行踪。

我市服装产品尽管在品牌的道路上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走,不少企业对品牌概念的认知尚存在一定偏差,使企业的经营理念无法激发品牌内在的战略价值。我们在商场调研时看到,我市部分服装品牌产品,包括个别较有知名度的品牌,其在商场柜台店面的摆设很不讲究,有种受挤压的感觉,让人感受不到产品品牌的运作力度,感受不到品牌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品牌和企业文化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品牌策略正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和文化品味的浓缩。

2.2.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研发创新缺乏前瞻性。企业只注重于产品的研究,而开放型的调研和对外交流不足,对国际服装业的材料变化、工艺变化敏感度不高,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吸收不够,研发人员视野及思路相对比较狭窄,缺乏高瞻远瞩。在自主创新研发中对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产组织流程付诸于生产上的应用缺乏进一步的掌控和研究。在成果的总结推广、申报专利方面重视不够,不能及时与社会分享科技成果和研发效益。先进技术装备更新慢,应用普及率低;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慢。阻碍了行业产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设计人才严重不足,服装设计及技术人员不足从业人员的1%,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及技术创新的要求。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是由产品向品牌发展的过程,产品设计是服装生产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企业的载体就是品牌,而品牌的灵魂则是设计师。高素质的服装设计、技术人才是当前我市服装产业面临的最大难关。我市大部分服装企业由于长期从事“贴牌加工”业务,对设计、技术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做好人才储备和人才结构调整,诸如服装设计师、商品企划师、陈列设计师、高级制版师、高级物流经理以及高级生产经理等岗位,极大地制约着我市服装企业发展和产品档次提升。

调查中发现,拥有专业学历证书,从事服装设计、制版、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许多服装企业几乎没有设计类人员。虽然每年毕业学生达万人,但因行业发展落后,难以吸引人才,即使进来也难以留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服装专业毕业生有50%转行。

2.2.5技改投入少

由于山东是产棉大省,济南纺织占全国纱锭的1%,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但以初、粗加工为主,1990年,服装只占济南纺织的13.1%,1999年服装占济南纺织工业比重只有7.7%,尽管多年来一直主张发展以服装为主的深加工产业,但现实并非如此,以1990年-1999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数字为据:化纤行业基本建设投资132746万元,技术改造投资16362万元,合计149108万元;棉纺行业基本建设投资5536万元,技术改造投资70361万元,合计75897万元;服装基本建设投资160万元,技术改造投资6935万元,合计7095万元。化纤的投资是服装产业的20倍以上,棉纺织投资是服装的10倍以上,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由于济南化纤行业技术含量低、规模小、附加值低,加上石油价格的飙升,济南化纤行业全部停产。国有棉纺织企业也基本停产。反而原本弱小的服装业由于自身竞争力较强,顽强地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表面上看,比1999年7.7%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是我市化纤和棉纺织萎缩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形并不乐观。

2.2.6我市服装产业尚未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我市纺织服装业在快速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中,形成了化纤、纺织、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等行业体系,涌现多种纺织服装产业形态,但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还未显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大部分的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原创知识产权,没有竞争力,只能在全球产业链条低端以贴牌生产、接单加工求生存。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纺织服装业积极走创新升级之路,建立创新机制,引进国际最新技术设备和生产加工工艺,加快人才培育,加强纺织纤维、面料的开发研究,使我市纺织服装的品质得到提升,产品逐渐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区域特色日益明显,一批具有区域特征的纺织产业集聚地和服装企业群体雏形已经具备,但效应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高、配套还不完善、生产成本较高、产业与市场互动不够突出,因而其带动效应和关联效应并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以“元首”落户济阳的针织服装基地,以“宏业”为首的商河棉纺织基地等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实现有效对接。

如今,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特色镇的命名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批。这些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代表了中国纺织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地域分布,只有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已在全国命名100多家产业集群的名城名镇,而我市尚无一家。

2.2.7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的融合度不高

服装企业经营落后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这些公司普遍缺乏先进的成型的信息研究与市场推广机构,企业产品与设计的落后与信息尤其是时尚信息滞后有相当大的关系,成长型的公司,作为跟随策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市场信息尤其是对流行、时尚信息要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在相当的程度上,也许一个信息就可以使一个工厂的设计水平提升数倍,这就是信息的力量。

我市服装企业整体表现为: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大企业不够大,小企业不够精,企业间、区域间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团队实力不强,缺少产业竞争的内在活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信息采集与传递、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等环节中应用不够普及,高质量、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企业对信息和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比较少,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速度慢,缺乏对服装发展趋势的把握,影响质量、品牌创新能力。

2.3原因分析

2.3.1企业改制明显滞后。

我市尚未从根本上打破依靠国有、集体企业发展服装产业的格局,企业改革、机制转变明显滞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企业改革进程比较缓慢。民营企业数量少、内部机制僵化、发展迟缓、竞争实力弱是影响济南市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服装产业在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时尚意识、市场意识、设计创新能力、信息反应速度、整体联动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产品的创新设计研发能力不足,普遍存在疏于产品的创新设计,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研发,重仿制轻独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无序竞争,难以培育出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服装产品。

2.3.2企业家培育缺乏力度

优秀的企业家是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动机,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才能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备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条件。而我市缺少针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由人才市场配置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低,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培训力度和广度不够,效果不显著;存在要么激励过度,要么激励不足的现象,在政治待遇、精神激励方面尚有欠缺;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对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监督约束的方式和途径还存在盲区。

2.3.3体制、机制创新滞后

全国纺织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全国纺织业97%以上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只有不足3%,而济南纺织进入21世纪后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由于冗员、债务、机制、体制的矛盾交错在一起,使企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纺织业如此,服装行业尤为突出。由于服装企业多为集体所有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先败下阵来。我市一些骨干纺织服装企业仍以国有控股为主,冗员、债务、机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元首针织能坚持发展到现在已实属不易,但过去远不及我们的青岛即发针织销售收入已接近50亿元,而我们还在2~3亿元上徘徊,济南的改革没有让这些困难企业改制新生,而是简单破掉了部分银行债务,另一部分债务和人员全部分配到了较大的国有纺织企业。目前这一部分国有企业,也都面临着破产。90年代兴起的一部分合资服装企业,也由于投资主体-国有企业的拖累而逐渐衰败,如冠益、冠和均是金冠毛纺投资的合资企业,鼎盛时期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但实现的利润主要用于安置老厂的职工,企业得不到发展。同时还为老企业担保了大量不良贷款,自身陷入困境。

2.3.4企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

经济要发展,环境是关键。发展环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使之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长。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市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非常重要。有了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发挥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我市工业经济。在当前,影响我市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发展环境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应作为我们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思想观念转变不了,就无法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程度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程度而推进的。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是在执行中往往打了折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解放不够,造成执行力的缺乏和落实上的差距。

目前,我市企业的环境还有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地方,政府对服装产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缺乏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使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发展环境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成长。

3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3.1总体思路

根据济南市“十二五”总体部署,我市服装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上水平、调结构,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实现全市服装产业健康发展。以企业家培育为抓手,支持、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抓住机遇,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竞争力。加快生产经营困难大、没有发展前景企业的破产重组进度。对于装备好、产品优、工艺先进,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企业及名牌产品予以优先扶持,重点帮助,使其尽快做大作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服装企业由分散向园区聚集,由市区向县域转移。县域服装业要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培育特色产品,发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由散而全向新、特、优方向发展。

3.2发展目标

2011-2015年,全市服装产业形成3亿件服装的生产能力;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个,过亿元企业3-5个;建成2个省级产业化基地,新增省级著名商标2个,新增市级以上技术中心3家。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15%。

3.3发展重点

服装行业门类很多,按产品结构可分正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童装等,按面料的加工可分为机织服装、针织服装及无纺类服装等。本课题在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以针织服装为主,兼顾正装、休闲装、衬衫等其他类服装的主导方向。

3.3.1针织内衣为主的针织系列服装

以“元首”针织服装为龙头,建立针织服装产业集群。针织服装以其舒适柔软、弹性好、吸湿性好大量应用于内衣,这个市场是极其稳定的,而近年来随着针织外衣化、时尚化、运动化的开发,使得针织服装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梭织服装。据海关统计,2008年针织服装出口已经超过了梭织服装,而且增速依然不减。2009年山东省服装总量28.94亿件,居全国第四位,其中21.99亿件是针织服装,且多数是对日出口。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50多年来稳定发展,与日本成功的合作经验,曾在全国推广,称为全省乃至全国针织行业骨干企业。

借鉴元首的经验,近年来各区县也相继成立了不少以出口为主的针织企业,如“思迈尔”针织内衣,“妮奥”一次性成型针织内衣,以及“九羚”华诚的羊毛衫及运动系列针织产品也已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引进的港商“安莉芳”,属于知名国际品牌。因此以元首公司为龙头建立针织服装产业集群,以高品质内衣为基础,延伸到针织时装、针织职业装、休闲运动装、针织童装、居家服装等高档针织服装,辐射和带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拉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给整个济南市服装业注入活力,应当是济南服装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3.2发展休闲装

我市目前运动休闲装、户外服装自有品牌的生产厂家有元首、九羚、美若仙妮、水手、马基奴、思远、赛班等;其中元首和马基奴品牌企业的主体经营仍然以出口为主,内销品牌产品只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0-15%;其余几家总体规模大多在几百万到几千万的年销售收入。这些销售收入中,运动休闲服装占了至少40%以上的比重。我市这些休闲服装品牌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3.3.3发展正装和发展衬衫

以“冠和”、“冠益”、“舜田”等为龙头,大力发展正装。目前,山东璟华标志服厂和山东兴昊制衣有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700万件套,“冠益”和“舜田”西裤年产220万条以上,“冠和”西装年产10万条,均出口日本为主,在此基础上以提高产品档次、创自主品牌和扩大销售区域为主,同时兼顾能力建设。

以商河“新华”衬衫、济南“丹侬”衬衣为主,发展衬衫系列产品。地处商河的新华制衣厂,95年前北京“天坛”牌衬衫,95年后自创“爽士达”品牌,目前年产衬衫120万件,出口比例最高时达到95%,主要以美洲为主。丹侬衬衫与皮尔卡丹合作,也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以面料创新为主,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是衬衫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加快我市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实施品牌战略

名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搞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实施名牌战略是济南市服装业发展的关键,根据现有企业的不同情况,培育品牌模块梯队,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大体可分国家一流品牌、世界名牌授权、省、市级名牌等多个梯队。

4.1.1发展大众品牌

优秀中小企业,做普通工薪阶层买得起的服装,适合大众消费者,行业协会牵头,政府支持,以纺织科研院、住济高校服装教研、设计团队参加成立“济南市服装设计中心”,挑起科研开发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重担,为企业提供信息网络、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品牌定位(风格特征定位、目标消费群定位、终端销售网络规划定位、产品价格定位)和产品线设计、运作模式设计等服务,帮助企业培育成省、市级地方名牌。贴牌或创牌由实力决定。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自创品牌,服装生产企业都做品牌是不现实、不科学、也不可能的,目前而言,是继续贴牌还是创牌还需量力而行。我们倡导做品牌,但是也鼓励做贴牌,这两种形式企业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体现,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国外市场,要结合自身品牌战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取得优势。贴牌生产贸易可使中国企业了解新产品、新技术,在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中能学习他们的工艺以及管理体制、质量保证体系、世界市场最新动态等全方位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培养自己的专家及技术职工队伍,通过外力努力创新,走上产品种类丰富、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产品逐渐增多的道路,为自己的品牌争取时间或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快速实现品牌的低成本扩张。

4.1.2争创国家名牌

如元首针织具备创国家一流名牌的条件,同时在主品牌“高品质内衣”前提下,通过品牌知名度的移植和目标消费群的移并以及名牌的联想效应,拓展品牌涵盖范围,开辟新的品牌领域,如元首童装、元首家居服、元首运动装、元首职业装等,构成品牌族,实施细分市场的跨越,从而扩大品牌知名度,拓宽品牌宽度,加大品牌经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创国家名牌。

4.1.3实施世界名牌授权发展战略

世界名牌授权模块发展战略,就是设备、管理条件好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实行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进一步积累资金和经验、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知名品牌,如“丹侬”衬衫与“皮尔卡丹”的合作,“恒舜”与日本“蝶理”的合作,“冠益”与日本“奥田”的合作等企业正是这一类模块。

4.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要创建我们自己的服装品牌,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明显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归根结底是要有一支推动这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必须在教育培训、引进和优化环境机制上下功夫,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或许,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他们十分重视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但不包办企业事务,造就了众多的名牌企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一方面重视对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但同时又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与企业和企业家良好的合作关系,基本上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给企业和企业家营造最宽松的环境上。这就使得企业经营者能够自主地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和规律运作、发展,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创立名牌,求得发展。通过多年努力,青岛市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4.2.1搭建服务平台

为了实现企业家队伍建设长期有序发展,搭建政府与企业家之间的联系服务平台,以团结、凝聚、培养广大优秀青年企业家为中心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和事业发展;搭建企业家之间的联谊交流平台,使得企业家之间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搭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优化配置的市场服务平台,协调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市服装行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高级专家、企业家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4.2.2建立工作机制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企业家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品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建立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以及有利于提高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机制,建立激发企业家创业动力的激励机制和有效规范企业家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很重要的意义。

4.2.3创造良好环境

创造平等竞争、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以及鼓励干事创业的宽松政策环境;营造尊重、关心、崇尚企业家的良好舆论环境;创造文明执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创建鼓励创新、尊重创造、激励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4.3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拉长服装产业链

服装产业链条较长,知名品牌均有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整体设计开发和快速反应及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如鲁泰的高档衬衣,即从纺纱、织布、染整、缝制,产业链中每个环节均具世界一流水平,保证了其高档品牌的整体形象。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实际状况,加紧对一批破产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按照产业链分工与配套要求,实现产业集群显著、产业链条完整、企业规模扩大、行业特色鲜明和知名品牌众多、整体竞争力增强的全方位发展新格局。

通过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创造的经验,棉纺织以齐鲁宏业集团为核心也正在向商河县集聚,元首针织落户济阳后,政府加以引导,在元首工业园周围,提供土地、厂房及其他配套设施及优惠政策,以元首针织为龙头企业,形成针织服装的产业集群。

4.3.1打造休闲服装产业链

围绕休闲服装产业链,以九羚、马基奴、思远华诚、水手服饰为依托,鼓励本市相关企业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推进联合、参股、合作,形成共同发展休闲服装的格局。注重休闲服装的流行趋势,发展新型功能性纤维、面料产业集群:齐鲁宏业集团自主研究开发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及差别化合成纤维的纱线;济南齐鲁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以再生聚酯瓶片为原料开发生产有色、三维中空、阻燃、产业用等功能性差别化涤纶短纤维;济南三太阻燃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新环保型阻燃纤维面料;济南丽丝特纤维有限公司研发真空物理溅射镀银纤维及织物;济阳大鲁阁织染有限公司的运动休闲面料(梭织)开发。

4.3.2打造正装和衬衫产业链

围绕正装产品链,依托“冠益”、“冠和”等企业对正装的生产研发,加紧对正装面料的研发,以及自主品牌的创作尝试。围绕衬衫产业链,加紧对衬衫纤维面料、辅料的研发。

4.3.3打造纱线供应链

围绕针织服装产品链,抓好以齐鲁宏业集团为核心的纱线供应基地,重点开发纯棉及多种纤维针织用纱,包括元首集团重组后围绕元首新上15-30万纱锭。

4.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

4.4.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搞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普遍改造,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4.4.2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加强服装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技术投入,不断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力争更多服装企业达到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标准;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创建市级或企业的服装设计展示与贸易中心、服装信息中心、服装文化研究中心和服装教育中心,提升服装文化层次和知名度。

4.4.3加强服装科技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山东工艺美院、山东轻工学院、济南大学、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对现有人才进行“充电式”培训,并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要引进国外、国内智力,进行联合办学和服装设计开发;建立组织国内外服装专家来济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组织服装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服装设计大赛;通过多种渠道和活动,培养一大批适应服装发展的各类人才。

4.4.4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融合,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柔性制造和诊断等技术,大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设计生产、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水平。

4.5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政府公共平台作用,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和管理。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服装产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趋动和企业行为,但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推动也是至关要的。加快企业改革重组问题,补上改革这一课,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推动,进一步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积极落实国家及山东省、济南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改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并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在产业集群推动、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支持力度等等。

4.6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

4.6.1政府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学会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大力支持、依靠行业协会、学会,要扶上马,送一程,给予政策层面的实际支持。我市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工业各行业协会的成立和完善,但多年的停顿使得无论在人才、资金、办公场地等方面均需要政府推动一把。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推进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工作。对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和学会,政府部门应依法将部分职能逐步转移、授权、委托给行业协会和学会,特别是根据法律规定行业内的行业培训、行业统计、公信证明、价格协调、行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资质资格认证、行业标准和行规行约制订、行业发展和行业科技规划制定、行业领域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反映行业诉求、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协调对外贸易争议等职能应完全交由有资质、有公信的行业协会和学会承担。行业协会可接受政府委托参与制定行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参与符合国家、地区产业政策的行业生产、经营许可和相关的资质审查,参与相关产品的市场建设等工作。

4.6.2行业协会、学会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当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等方面,要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配合政府做好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期调研及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参与行业规划和振兴规划的组织调研和制修订;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组织研究和制修订;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和行业发展动态调研;配合政府和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强行规行约和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积极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经济、技术、产品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交流等等。同时,行业协会、学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观念和行为越来越趋向市场化的要求,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逐步趋于自治化和规范化。

5结语

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大量的国际品牌进入,使服装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复杂。从新形势下服装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产业格局的变化、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等多个角度,搞好我市服装工业结构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服装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市服装工业振兴。

被举报文档标题:服装产业现状及战略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xlw/fzsclw/59856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