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

医学本科论文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尽管目前重症医学拥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在众多三级甚至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也作为临床专科独立建制,但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尚未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统一的危重病医学教材是由麻醉领域的专家编写,仅限于在麻醉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纲中也多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实习内容。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教育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专科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实际上,危重病医学教材建设的不规范和严重滞后也影响着麻醉学高等教育。而临床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不仅限于重症医学科病房(ICU),其他各临床专科同样也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突发危重症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形。但现代医学高度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以及各专科繁忙的工作节奏,致使专科医生只注重狭窄的自身专业,思维和技能过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症抢救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囿于精细专业化的“管状视野”,常常不知所措,结果使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重症医学课程,让学生熟悉重症患者的基本病情评估方法,学会认识患者潜在风险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症脏器监测与支持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抢救重症患者的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根据重症医学的特点,其课程安排应该置于临床医学整体教学中去统筹考量。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各临床专科理论课程结束后,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考虑到重症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联系紧密,重症医学具体课程教学也可紧接着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后开设。其他学科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肠、肾、脑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营养、输血等内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症医学课程讲授,除了理论授课和见习之外,还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对医疗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时间到ICU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心肺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认识和了解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ICU常规操作技能。

2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4小结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1.1资料收集: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焦点组团体访谈法和个人访谈法相结合的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选择安静、舒适、没有外来干扰的房间,在约定的时间按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引导受访者深入挖掘其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感受。访谈过程中记录关键词及受访者的特殊语气、表情等,待受访者认为无新的内容后停止,时间为60~90min不等,每位受访者访谈1次或2次。10名访谈对象分为3组并进行编码,分别为Gl-G3组。焦点组团体访谈1次。样本的大小按照资料饱和的原则确定。

1.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6h内将访谈过程逐字、逐句地进行回忆记录,并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在资料的分析中采取Colaizzi7步分析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1.3质量控制:本研究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研究的可信度:(1)有目的地选样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代表性;(2)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长达3个月以减少霍桑效应;(3)在收集资料时采用会谈结合观察的方法,分析资料时连续、反复并将结果与原资料不断比照以提高资料的效度;(4)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结果与分析

2.1科研训练的收获及感受

2.1.1明确了科研要求,掌握了科研方法,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明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项目的提出、课题报告的书写、项目的论证、工作计划的安排、科学研究的进行、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等。“了解了科研课题的立题、申报、结题等一系列流程,起到了科研扫盲的作用。”“从一无所知到入门,再到提高。”培养了科研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表现为提高了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学会了文献检索”;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想法和做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拒绝被洗脑,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怀疑精神”;提高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对科研论文的书写有初步认识”;提高的选题的能力,“做这个课题前,觉得一切都是兴趣使然,真正着手项目后,才明白不是这样。选定一个研究方向,首先要对它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只有对它深度了解,发现它的科研价值,才有利于项目的开展。”

2.1.2增强了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5名受访者表示通过科研训练,深入了解了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巩固了专业思想。“指导老师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工作方法、人际关系、带教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态度”;“有了这次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后,有了将临床与科研结合的意识,我将在日后累积临床工作经验的同时,勤思考,勤发现,勤总结,勤创造。”

2.1.3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技巧:7名受访者认为科研过程陶冶了情感和人格,“经过科研工作和学习,培养了我的自律性、思维的严谨性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3名访谈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作为科研团队的组长,首先要明确团队成员所擅长的方面,才能更好的分配工作”;“感觉仅凭一个人的能力要完成科研项目是不可能的。”

2.1.4导师在科研训练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受访者都提及了导师在科研训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院和临床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比较严谨,收集后的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纳入标准一律筛除,耐心细致地给我们反复指导和修改文章”;“教师为我们的选题指导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选择的题目逐个进行了分析和引导”;“在科研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求助教师,导师都能让我们受益良多。”

2.2科研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2.2.1科研基础差,建议加强早期科研培养: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科研训练前自己对科研的认识很模糊,9名受访者建议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建议把开设在大三、大四的文献检索和科研方法导论提前,把课程性质由原来的选修改为必修”;“大一大二培养科研意识,大三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即使不参与项目也有科研意识”;“临床型科研难,但调研型简单,可以作为早期入门”;“可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科研常识,少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科研,其他同学不参与也不至于对科研知识一片空白”;“建议在项目开始前作一个统一培训,为大家提供一些经验。”

2.2.2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建议搭建大学生科研项目平台:8名受访者提到了的缺乏获得信息途径的问题,受访者均提到了搭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如网络平台,“建立科研兴趣QQ群”;“在校园网弹出窗口将重要信息通知大家”;“建议开办讲座、交流会,既宣传又讲授”;“成立社团,在学生中找带头人”。

2.2.3科研资源、经费不足,建议加大投入:5名受访者认为科研项目经费不足,“自然科学项目需要买试剂,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出钱在买”;“试验小鼠很贵,又容易死亡,需要更多的经费完成试验”;“希望学校将提供的专门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公布出来,合理使用。”

3讨论

3.1科研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训练是对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1]。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专业思想得以巩固;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技巧。科研实践对提高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实践质量的措施

3.2.1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创新教育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的奖励,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2.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中[2]。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限于讲授现成的真理,要把自己的科研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新动向,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创新知识,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2.3建立大学生科研实践网站:借用学校网站平台,随时公布有关学生科研的各类信息,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申请报名,网上评审,网上公布验收和评优结果等,提高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工作效率,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

3.2.4加大对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的投入:除了逐步加大学生科研立项经费预算外,还可以扩大学生科研立项资金的来源。吸收社会资源,如通过校企联合,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际生活中需要的研究课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孵化,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学生科研经费得到更大支持。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修完大量理论课程。以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生为例,前3年半的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必修课达40余门,而且这些课程多深奥枯燥,因而许多人认为医学就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所以,医学本科生更容易把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用于大学的学习,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考试的机器。然而医学同样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理论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着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理论学习阶段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而第二课堂活动是一项广为采用的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组织形式上,第二课堂不同于大班授课那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座上听,其强调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即时交流与碰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内容上,第二课堂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和教学大纲,学生的思想可以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飞翔。在评价方式上,第二课堂的评价方式不再是分数等级,而是思维实践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的认可。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现实是教师少、学生多,师生比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这种国情下,大班授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保障学生平等教育权利的必需。然而,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就成了在当前国情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种不二选择。因此,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及成效

根据本校“建设一流创新性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本部近年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欢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通过以下5种形式来开展:(1)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级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教师当自己的本科生导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自己的导师求教。学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的变化更换自己的本科生导师。(2)本科生进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实验室间进行轮转,使之对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有了进一步了解,便于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有灵感的科研领域。(3)本科生学术论坛。通过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全校范围的本科生学术论坛,这既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全校学生一种宣传,从而让更多的有科研潜质的学生投入到科研活动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动。该活动提供了一个本科生成才的平台,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动中经过相关领域的专家论证后,就会给本科生提供实验平台,并提供一笔启动经费以及相关领域的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研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作品还会被送去参加全国“挑战者杯”本科生创新大赛。(5)本科生进课题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培训之后,对那些表现突出且对科研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带教教师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课题中来,直接参与严肃的科学研究,甚至在带教教师的支持下进行独立的研究,进行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显著提高。以往的医学本科生都想着毕业之后就去当医生,重视临床知识的获取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医学生对科研活动有了直接的认识,很多学生一改过去对科研工作不了解、没兴趣的状态,表现出对科研活动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医学院校很多课程都开设有实验课,然而由于受我国国情所限,很多实验课也是以大班授课形式。教师把所有实验仪器设备都准备好,所有相关试剂都制备好,所有实验步骤都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就像一个机械臂,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做完实验交上实验报告就了事,而学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所有的实验前准备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必须烂熟于心。通过自己准备实验物品、操作实验步骤、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技术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同时学生对利用所学技能去解决科学问题也会产生极大兴趣,这就产生了获得技能-产生兴趣-获得新的技能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再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学生要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要进行科研综述的撰写,还要进行科研思路的汇报。这些科研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锻炼,为他们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2013年度本部发表的103篇SCI论文中,约25%是本科生发表的。同时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水平也不断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发表SCI文章最高影响因子超过8.0,论著最高影响因子超过5.0。因此,本部举办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既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对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双赢。

3存在问题和不足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核医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其检查项目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同时还涉及核物理、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防护等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核医学功能影像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尤其在肿瘤学、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及时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同时紧扣临床实际应用,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优势,在有限的学时内,精简内容,重点讲述核医学优势项目,如:(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知识扩展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1.1未能突出壮医学专业特色由于壮医学高等教育起步晚、经验少,考核模式多参照传统中医学,未能突出壮医学的特色,还需不断整理加以探索。

1.2主观因素多考核方式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整体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评价手段“一刀切”,出现“60分万岁”的现象。

1.3缺乏合理性能力评价内容缺乏“标准化”和“关键评价指标”[3],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与效度受到影响。

1.4标准差异大主考人(评分人)与考核评价组“一致性”差,训练不足,评价成绩标准差异性大,客观性不足。

2壮医本科专业考核评价新方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2.1.1以培养具有壮医药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开展考核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广西壮医药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规范阶段,特别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使培养具有壮医药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可能。在汲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考核模式的同时,要时刻考虑壮医学专业的本身特点,围绕壮医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沟通能力、壮医基础知识和技能、壮医临床能力、中医(西医)基础知识和技能、中医(西医)临床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等11个方面展开培养[4]。提高壮医专业本科生的复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1.2以学生为中心,以壮医优势病种为考核突破口开展考核评价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并非为了及格和毕业而考核,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壮医专业本科生是壮医学教育的主体,可以借鉴PBL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考核内容制定过程中来。在考核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同时,选取一些壮医的优势病种为突破口,重点考核。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及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学好壮医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发展[5]。

2.2考核原则

(1)过程强制原则[6]:学生必须通过课程形成性考核达到一定标准后才有资格参加课程终结性考核,任何学生不能例外。(2)量化原则: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应做详细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资料应进行合理的数字量化,使其考核结果由量化统计分析得出,可充分避免教师凭主观印象给分或掺杂个人好恶。(3)多样性原则:一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选择原则上一般不低于3种[7]。(4)灵活性原则:根据具体学生具体问题可灵活变通,避免刻板。(5)简便性原则:考核评价要简便,以避免给予本科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壮医学本科专业考核评价新方式的主要内容(百分制)

3.1综合素质考核评价(20%)素质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取向、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体验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精神等。以多样化原则为出发点,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调整:(1)采取课堂提问、小组学习讨论等学习形式促进在讨论中逻辑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及合理性,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2)制作PPT并进行汇报演讲等学习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语言交流表达能力。(3)撰写小论文、综述、调查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在获取资料、信息加工以及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4)设计实验、病案讨论以及临床教学查房等方式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实现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2专业知识考核评价(20%)此环节以笔试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壮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学说、脏腑气血骨肉理论、毒虚致病的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大法等[8]。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大环境下,要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及掌握“简、便、廉、验、捷”的壮医诊疗知识,以适应壮族地区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需要[9]。大力提倡病例探讨的考核模式,力求考核内容贴近临床。

3.3专业技能考核评价(60%)专业技能的考核评价是所有考核环节的重中之重,加大此环节的考核评价百分比,更有助于学生从临床实际出发,掌握临床技能。壮医学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与方法可适当参照执业医师考试流程,将壮医学专业特色知识融入到考核环节中,具体有以下三个子环节:

3.3.1面试(20%)由3~5名壮医专家组成评委,每个学生以抽题的形式进行问答考核。

3.3.2现场操作(20%)操作技能考核划定为5个组成部分:临床判断、临床技能(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操作技能)、人道主义品质,职业作风,医疗文书。根据量化原则制作相对应的评分标准量表。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6篇

在接到培养临床医学本科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时,学校即组织专人到总部了解留学生的国家、语言、学习基础等情况,以及总部对留学生教学的要求,从而对于留学生的培养需求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同时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和相关教研室负责人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行调研,学习他们留学生学历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总部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调研情况,编制了留学生培养方案,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与军队其它承担本科留学生教育的院校也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学习,吸取好的做法。学生入学后,定期开展学生调查与座谈,了解其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保证其学习质量。

2建立教学体系,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2.1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既强调要完成医学教育的基本训练,具备相应的各项能力,又强调学生毕业后能为其本国军队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军队和人民的感情。

2.2培养方式

根据总部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汉语进行教学,与学校中国学习同班施训。为保证教学效果,将组训模式确定为两阶段“1+5”模式,即:1年汉语预科教育、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

2.3课程体系

汉语预科课程。为使学生能在专业课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听、说、写,并能运用汉语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保证教学质量,要求留学生要达到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水平。为此,我校设置了语言类、文化类、语言实践类三大类课程,使学生既掌握语言,又熟悉中国文化。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校所有留学生全部通过HSK四级考试。临床医学本科课程。因采用同班施训的教学模式,留学生的临床医学课程与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似,即按通用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军事医学四个模块组织教学,达到“宽基础、厚人文、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又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政治课改为学习《中国概论》、《中国文化》等课程和时政解读讲座,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实现其对我国文化的认同。

2.4教学方法

汉语教学。汉语教学采用小班化教学,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备课,因材施教。两周进行一次小测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灵活采取教学方法。课余时间对成绩后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组织中国学生进行一对一帮带,帮助留学生掌握汉语。临床医学本科课程教学。临床医学本科课程的学习,采用预科学习、同班施训、课外辅导的模式。预科学习:在留学生进入某门课程的学习前一个学期,开展预科教学。例如学习《解剖学》前,参考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章节先学习《生命科学》,重点阐明人体系统、组成系统的器官名称和大体位置描述,结合人体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生命基础及遗传和变异等,并引导学生反复口述和书写有关器官和重要结构的名称,对人体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高等医用数学》、《医用化学》和《医用物理学》等公共基础课前,参考高中数学、化学和物理课本学习有关知识点,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都能达到我国中学生的水平,使其在后续大学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在预科学习阶段,授课幻灯采用中文、拼音和英文三种表达方式,使留学生便于理解,能够跟上教师授课节奏。同班施训:所有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采用中文授课。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到留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安排他们与人数少的班级一起上课。例如《解剖学》与中医学专业同班,《医用化学》、《高等医用数学》和《医用物理学》与护理学专业同班,这些班级的中国学生均只有十几名学生。小班化教学既能使留学生得到任课教师的更多关注,又能使教师采用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授课幻灯采用中英双语,有利于留学生及时把握知识点,跟上教师的讲授节奏。课外辅导:由于医学课程专业术语多,学生听讲时有时会来不及反应,影响听课效率。因此,需要课外辅导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每周设立一定次数的辅导课。辅导课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由学生提出没有完全理解或存在疑问的问题,或是由教师提出重点和难点,对提出的问题采取与学生共同谈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或使用举例说明、形象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加印象,或是配以典型命题,详细讲授,通过辅导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课外作业的同时,布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外辅导时,还进行分层测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为其制定的短期目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其达到相应目标。辅导课也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特别是难点问题,提前让学生进行接触,能使其在上课时较快掌握。同时利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一帮一互帮活动,课后有问题,还可以向中国学生寻求帮助。

2.5教学评价

临床医学本科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与中国学生相同的评价方式,平时作业、实验和最后的卷面考试都和中国学生相同。但在考试的答题时间上给予留学生较多的时间,并允许其使用英语答题,因为专业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学习内容,不是考察其汉语水平。从已经考试结束的几门课程来看,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差不多,例如《解剖学》留学生平均成绩86.2,中国学生88.1,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管理体系,确保教学组织有章可循

3.1管理队伍

本科留学生的行政管理归学员大队管理,设立留学生队,与中国学生队一样,配备两名专职管理干部,具体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提供各种事务性的服务。由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配备管理干部时,选择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英语水平较好,且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干部担任留学生队管理干部,不但能够给予学生生活和管理上的帮助,还能在学习上也给予相应的帮助。

3.2管理制度

在制订留学生管理规定时,既遵循国家教育部和军队颁发的有关规章制度,又从学校和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留学生守则》、《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留学生日常管理规定》、《留学生见习手册》、《留学生考试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从教学管理、行政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作出了严格、规范的制度要求,使留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4建立质量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4.1师资队伍

由于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要求高,学校在师资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留学生教学的师资队伍。一是建立师资选拔标准,遴选教学经验丰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作为留学生教学的师资;二是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师资的教学和英语能力;三是外聘少量教师,弥补不足;四是鼓励教师开展留学生教学研究,给予制度和经费的保障。

4.2教学督导

学校组织专门的督导专家组对留学生教学进行督导,督导组成员均是教学经验丰富、有过出国经历的副教授以上高年资教师,督导办公室安排周密计划,保证留学生所有的课程、所有任课教员都能被督导到,使学校管理部门能全面掌握留学生教学的情况,同时将督导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通过督导专家深入一线的听课和指导,不但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对留学生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了留学生教学的质量提升。

4.3教学准备与试讲

对留学生教学的准备工作,学校专门出台相关的制度,要求相关教研室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安排好教学进度。同时组织试讲,请学校督导组听试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所有课程都达到学校要求。

4.4教学信息员队伍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学报;科研院校

学报不仅是一所院校展示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与医学价值转化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也是培养在校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医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报更有助于其科研成果的产生。

1转变发展方向,优化运营策略

随着移动终端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网络媒体在逐渐步入公众视线。而微信公众号是互联网潮流中一个优秀的产物,其研发、使用的成本较低,宣传较为方便,受众广泛,创作者和院校学生添加相关公众号即可完成校报学术期刊的订阅,稿件查询和移动出版。创办院校学报的微信公众号版本能够极大地方便研究人员对学报的查看和投稿,自然加强了院校学报对本校科研成果的促进作用。当然,刊办工作人员也要建立完善的订阅体系,注意平台消息推送的完善度。相关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大量的院校学报推送频率过低,例如《温州大学学报》在五个月中仅发表了两条推送。而《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则做到了上百条推送的。保持微信平台的推送频率在一天一次或一周三次、一周一次有利于使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反之,若推送频率过低或推送频率不固定容易导致用户的黏性下降,不利于平台的维护。其次,要丰富推送方式,例如,《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推送内容丰富,其推送结合音频、视频和链接等,内容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院校学报可以与其他医学类本科院校的学报进行友好合作,例如优秀学术文章共享,共同推广学报,组成联盟来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论坛,都是新时代推动学报与科研相互结合的重要手段。

2拓宽稿件渠道,关注前沿领域

医学本科院校的学报稿源相对于其他专业较为缺乏,是制约学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可以主动寻找相关领域项目研究小组,定期与项目负责人约稿,我们可以进行免费审稿和寻找相关领域专家提出建议等措施,以此吸引首次进行项目研发的优秀课题组年轻教师、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进行投稿。其次,我们可以强化与校内领导岗位干部和退休中老年教师的联系,鼓励没有在科研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社会企业相关专家进行投稿。例如,高校院报可以加强与相关医疗设备公司、药业公司研发人员的联系,邀请企业人员进行投稿,对优秀的校外稿件的提供者可以给与适当的经济奖励进行鼓励,以此拓宽稿件渠道,也丰富了学报的内容范围以及扩大了学报的服务对象,有助于本校科研创新的发展和学报影响力的提升。而在本科院校学报的涉及领域中,稿件的立意不够新颖,质量不够优秀是学报编辑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现行的科研评价系统和职称评定相关规则的限制,科研人员群体更倾向于将质量较高,课题方向新颖的到业界影响因子较高的权威期刊,所以影响因子较低的院校学报就只能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各位教职员工应对单位任务或晋升职称所科研论文的期刊,其对作者的意义不大,其文章引用数量,转载数量都比较低,因此进入不良的循环中。应对此问题,学报可以尝试以院校优势专业为依托,在学报中开创特色专栏,关注行业的前沿发展领域,以此吸引较为优质的稿件,逐渐形成行业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专业领域学术报刊,以此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认可,也能够对本科院校的科研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四川师范学院理科学报》曾因对大熊猫等珍惜动物的研究和细胞遗传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3融合科研历程,优化编辑背景

医学本科院校的学报与其科研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校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进展需要学报的宣传和记录,而优秀的科研成果又能够提升学报的专业地位。因此,学报的创办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记录本校科研成长历程,对其进行深化和推广,两者协调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考虑到高校学报的编辑队伍专业性不高,大多都是来自于学校行政管理岗位,缺少对编辑工作的正确理解、认识以及相关经验,因此作为校方,应尽可能提升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例如,加强对编辑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编辑队伍的准入学历门槛,提高其待遇以招揽编辑人才等措施,提高其业务水平。

4结语

医学院校学报与科研关系密切,学报管理者应顺应可以防范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的健康负责,医院必须高度重视,改善医院的护理条件,如此才能确保老年人不会受到其威胁。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隐患及应对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100):264-265.

医学本科论文范文第8篇

1.1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医全科医学生临床教学实践体系主要是在强调本科生掌握基本中医医疗基础和技能的同时,善于与患者沟通,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疾病预防体系,真正做到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病案,并利用教学基地的优势,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提高学习效率。体系的构建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学生医德医风的修养;②加强在三级医院临床轮转的学习能力,提高对各专业的认识;③深入社区医院,在带教教师引导下学习常见病的诊治能力,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④与带教教师一起建立社区患者基础服务医疗体系;⑤加强各教学基地间的学习交流;⑥建立相对完善的临床实践评估体系。

1.2临床实践构建存在的问题中医全科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在发展初期会遇到诸多问题,譬如:①其临床实践不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拥有完善的临床教学大纲,需要在探索中学习、总结和完善;②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患者可能不会配合临床教学;③经验缺乏的带教教师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中医全科医学;④学生在现阶段教学模式干预下无法更好地实现对本身的定位,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全科医学的学习中。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分阶段或总体对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实践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快速而充分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中医全科医学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中医全科医学的教学水平。

2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1医德医风修养的提高几千年来,中医所提倡的医德伦理都是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为根本,注重“德才兼备”,历代医家言传身行,故而经久不衰。中医学生对医德的学习有利于言行标准的确立,突出中医的人文特征和思想基础,有利于继承、发扬古代医家千百年来的高尚医德。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第一要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告诫医者必须有“仁心”[3]。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关心和同情患者,为患者着想,这也正是中医全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临床实践中把医德医风修养放在第一位也源于此。没有了医德,再好的医疗技能、方法都无从谈起。因此,一方面要求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不断学习医学伦理和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学习古代医家勤奋钻研、不虚假伪善的精神,一方面也要鼓励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向带教老师学习,努力培养正确的医德医风。此外,以多种形式对医德医风进行考核,使每一名学生都不放松对医德医风的学习和培养,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学工作者打下基础。

2.2三级医院临床轮转对专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培养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一个重要的实习环节是三级医院的临床轮转。与其他专业的中医学生相比,全科医学本科生没有专业科室的限制,在轮转学习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更多。全科医学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社区和卫生院工作,要面对不同的患者,遇到各种各样的病症,在转诊之前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个能力在毕业前的临床实践中应该得到很好的训练。首先,需要在科室轮转效率上下工夫,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转科,加大各种技能的学习,尽可能创造动手机会,增加交流,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紧急救治的科室,轮转时间可适当延长。其次,带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一味的填鸭式灌输,要让学生先讨论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再到具体科室进行学习,回来总结,如此反复,强化记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定期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和培训,提升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深入理解。另外,培养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中医全科医学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很多,仅靠短暂的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后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2.3通过社区医院常见病的学习加强沟通能力传统中医一般在特定范围进行治疗,治疗人群相对固定,多采用深入家庭的诊病方式,这与现在的社区医院很像。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同样需要到基层社区医院进行学习。现在社区开展“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针药并用的治疗手段最能发挥中医的特色。此外,慢性病治疗、“治未病”、养生保健等也是中医所擅长的。为此,应注重本科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中医药方法与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熏蒸等技术,增强中医药治疗意识。在社区医院,学生不单单应学会诊断、治疗,还应具有社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结合中医特色,体现中医全科医生基层服务水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实践进社区,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地域分布、发病特点、发病时间、治疗用药等相关知识,结合自己的全科专业知识,更快、更系统地掌握基层疾病诊疗特点。在带教教师引导下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结合中医特有的诊断手段进行辨证论治。

2.4与带教老师一起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由于工业进程快、人口密度大、工作压力激增、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等因素导致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亚健康人群高发,使医院长期就诊的患者增加,医患矛盾时有发生。随着医改步伐的加快,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所逐渐被患者接受。中医全科医生可以“因地制宜”,着眼区域性疾病特点,长期综合干预、治疗以及服务患者。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应学习带教老师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经验,在与患者沟通及实施治疗的同时,建立患者档案,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干预,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特色,对患者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状况等进行多方位管理,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从生活其他方面进行干预。学习如何帮助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上恢复健康,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些单单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靠社区医务工作者认真细心的照顾来完成的。一个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光靠带教教师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需要一届一届的实习生共同努力去实现。为此,学生应加强对各种慢性病治疗手段的学习,同时在与患者接触时特别留心学习与患者的沟通和注意事项,以便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

2.5教学基地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①积极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将日常积累的病例特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带教教师则对典型病例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联系临床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②在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利用互联网途径来补充临床实践中的知识欠缺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以学校网络为基础,建立中医全科医学论坛,上传与临床实践相关的短片和电教片,便于学生查询。学生通过论坛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放到论坛中共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③运用网络视频工具,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参加不同教学基地的临床病案讨论,共享文档、演示和操作,扩大学生接触面,增加学习提高的机会,解决教学基地病案单一、数量不足等问题。④以年级为单位建立网络微信平台,学生可通过微信平台将自己的疑问上传,其他各学科老师和其他医学工作者共同学习、讨论、解答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问,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2.6探索建立并完善评价机制目前,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还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不能对学生和带教教师的临床实践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估,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因此,确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做好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必不可少的。首先,中医全科医学带教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其次,倾听教师意见,量化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建立薪酬奖励机制,完善带教教师考核制度,提高带教教师综合水平。第三,对实践学生进行分点、分阶段考核,考核成绩直接计入总成绩,保证制度的严肃性,敢于对毕业学生说不。分阶段考核可以在不同临床实践阶段进行,转科实习阶段以科室为节点进行专业和临床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方可去社区基地实习。社区医院实习阶段,可以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分,包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常见病的处理能力、中医技术在社区中的服务能力,以及社区医疗体系的构建能力等等。特别应对病案讨论中主动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习质量。最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临床实践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实践制度,保证社区临床实践工作的顺利完成。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