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

语文教学杂志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1篇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我们能坚持经常写教学后记,写教育论文,坚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许多的有益启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并不是从“写”开始的,而是从“做”开始的,用“写”来指导“做”,用“做”来充实“写”。“做”的过程,既是探索的过程,又是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

基本常识:

1.实践性与理论性

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论文科学可靠与否的唯一标准,教育科研论文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它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同时又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升到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力图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2.针对性与创造性

针对性,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作出的结论都是人们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非常关注的。创造性,是指论文要求有新观点、新经验。此外,有新颖的材料,有新的角度,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新。

3.科学性与逻辑性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们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努力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我们三语备课组工作搞出特色,首先积极完成学校的各项语文教学常规工作,每周

二、周四的备课、教研活动,组员们要准时参加,充分准备,积极讨论,完善教案,及时打印,修改,上交教案。平时能结合常规考核,大家互相听课,评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演练场听课,评课正常有序,要以迎接“六认真”工作检查时的要求,严格检查作业、教案等力求达到学校的高标准,落实“六认真”的新的要求。另外作文竞赛、古诗背诵、单元测试、参观访问各项活动组织要秩序井然,充分深入提高、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如下: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工作意见,以学校办学目标为指针,以"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加强语文教学流程管理,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健全质量调控机制,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继续抓好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创设浓郁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2.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增强教师自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争创优秀学科组。

二、基本情况

我们三语组共有十位教师,在方主席的领导下,他们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组员关系和谐一致。张主任领导工作繁忙,张主席年岁已高,但她们从来都是宁可自己累一点,组内的事也从不少做一份,同时为年轻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得到了组员的敬重;**在工作中毫无保留地把经验贡献给大家,**等几位教师在工作中能虚心请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总之,三语组成员干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都有一颗敬业爱岗之心。我们三年级共有学生五百多人,他们个个勤奋好学,天真活泼和我们的教师共同组成三年级充满朝气的群体。

三、具体措施

1.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准时、认真,真正达到提高成员的上课水平。

2.组织学习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各种小语教学杂志,提高组员的理论水平。

3.聘请学校的语文教学专家、领导作上课、理论研究的指导,切实有效地更新组员语文教学的旧思路、旧方法。

4.积极报名、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协作杯”课堂教学竞赛,在赛场上磨练教师的水平。

5.积极报名、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教学研究的理论总结,参加省“教海探航”的论文竞赛。并积极投稿。

6.合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阵地,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7.开展“提优补差”课题研究,从上课、作业、辅导几方面找方法。

8.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春游、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各班开展自己的特色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9.抓好各项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常规,如早读课、写字课。

10.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的写字竞赛、读写竞赛,力争在大赛中展示我们的学生。

11.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严格把握作业的质量,控制数量,及时批改,及时调控教学。

12.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用好学校组织编写的《日记精选》、《古诗文诵读》、《课外阅读指南》,本学期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测试和调研,并组织展示。

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编写要求

一、每课教案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分配、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几部分,最后在括号中注明教案设计者的姓名。

二、课题采用三号仿宋体加粗,每部分的名称采用小四号黑体,每部分的具体内容采用五号仿宋体打印。

三、每部分的名称前不加序号,具体内容可分四级,序号分别为:“

一、

二、三……”“⒈⒉⒊……”“⑴⑵⑶……”“①②③……”。一级序号后加顿号,二级序号后加小圆点,三级、四级序号后不加标点,也不空格。

四、页面设置:纸张类型宽195毫米,高270毫米;上边界、下边界、左边界各为20毫米,右边界为60毫米。右边界处划一竖线。

3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地句子。

课时分配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教学挂图;

二、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三、让学生预习课文,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一边读一边想,读的过程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找出意义较深的句子。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3篇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进行了引领,老师们的讲解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且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使我深刻地感到自己的认识明显存在局限与不足,老师或幽默或儒雅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震憾,他们精彩纷呈的理论演绎和彰显个性的理念宣扬让人折服。本次培训,好比面对一桌丰盛的大餐,一盘盘“山珍海味”让我们目不暇接。

一、品——课程之丰盛(培训的基本情况)

这次培训课程涵盖面广,内容非常广泛,新课改、教学预设、课题、儿童教育等无不涵盖,既突出了时效性、针对性,又是完美的整体,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又说明了教育部对这次“国培计划”的高度重视,独具匠心。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课外活动上的周密部署,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组织上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令人耳目一新,在学习期间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无止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二、感——理论之精华(名师授课的特点)

不同专家,不同理念,不同视角,不同收获。由于专家教授们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研究领域不同,理论背景不同,正是这样精彩各异的身份才使我们吸纳不同的信息,启发我们多样的思考角度。专家教授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积累融会贯通,思维活跃,视角新颖,于此总结出的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课堂上厚积薄发的从容这给了我们诸多思考。

刘永康教授的《走进新课程改革——十年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讲座,对当前我国十年来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弊端侃侃而谈的独到见解,语言犀利而准确,风趣幽默,让我们惊叹与佩服。他是我认识到,原来我们一直在课改的误区中: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在教学关系上我始终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这一切都是我对课改认识不深造成的。同时在他的讲座中我也找打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一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储备渊博的语文知识,锤炼良好的思想品质。二是避免把尊敬学生搞成无原则的吹捧,杜绝把欣赏和赞美学生演变成上课时奉行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原则。三是不能将愉快的教学庸俗化。

李云龙老师虽说讲的是《教学适切与教研支持》这个话题,但他授课的角度新颖,把具体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预设”,使我明白了教学预设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但是教师的预设再充分,课堂中还是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资源,随机应变,适时引导学生,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而要想提高教学机智,平时就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

肖成全老师关于“课题”的讲座能将复杂的枯燥的问题通过身边的案例化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为我们揭开了课题的神秘面纱,对我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指导用,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课题实际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各种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做微型科研。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必须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做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探究型教师。

罗建良老师从小学、语文、教学三个方面诠释了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幽默诙谐的小故事配合摘录的教学片断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课堂上体现童趣,回归学生的自由天性;有层次、有梯度的引领着我们打造有效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

成尚荣老师带领我们竖起心灵的镜子,追寻教师职业幸福的根源。成老师告诉我们:经验是可贵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经验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发展,固守原有,没有创造。经验能熟能生巧,也能熟能生笨,养成惰性、倦态,而惰性、倦态是阻碍自己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超越自我,可我们不能把自己禁锢在语文专业中,我们要超越学科,学习儿童研究。现在的老师最大的毛病就是忘掉自己的童年时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大人,让学生脱离了童真和乐趣。所以现在我们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儿童回到自由天性上去,回到儿童的伟大之处(儿童的生成性、创造性),回到儿童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上。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天性,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永远不要忘记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把儿童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段您写的很深刻,就没改动)

总之,各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在激情的背后确是一种独立思考光芒的闪射。他们在各自的理论视阈中加以探究、拓展,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跳跃的音符。

三、悟——行动之坚定(关于学习的启示)

“国培计划”虽然短暂,但是却建立起了我们农村教师自我提升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农村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留给我们的必然是终身收益的收获和永恒充实的思考。这次培训,能融入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最先进的人文社会知识。感受到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如此的紧迫。使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与肤浅,自身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很多差距,必须树立勤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4篇

一、教学内容简要———突出重点,传递“真知”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能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陈成龙老师指出“语文学科的真知,就是从语文教材里提炼出来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有机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内容”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学会取舍,把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决不能照本宣科,把一些机械的曲解的片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有的老师为了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先指导学生把诗归纳成“空山新雨图”“明月松溪图”“归浣图”等几个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绘制这样的几幅画面,并将绘制的成果进行展示。姑且不论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论在后世是颇有争议的,指导学生作画已经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反映了教者不解王维的“诗中有画”在于“画意”,而不在“画面”“画技”的肤浅。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绝不属于“真知”的范畴,学了之后顶多也就是知道了一个“诗中有画”的说法而已。笔者特别欣赏的一个例子是王伟华老师为了解决学生记叙文写作不生动而提出的“愿望+障碍=冲突”④的关键知识。这一知识的传授,成功地让学生学会了在情节中设置冲突、写好冲突,使文章变得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这种知识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有别于机械的记叙文“六要素”等,是学生急需的“真知”。

二、问题设计简练———紧扣枢要,不蔓不枝

课堂繁琐最直观的表现是“满堂问”,这实际是“满堂灌”的翻版。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因为教师“目中无人”,时刻以自己为中心,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问题;二是教师“心中无数”,对文本的价值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面面俱到,唯恐有失。在课堂教学中,提问首先要紧扣“枢要”,即依据文本的价值所在提出“主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若只是针对枝节问题发问,必然导致效率低下。例如鲁迅的《社戏》中塑造了诸多质朴可爱的老人、孩子,如八一公公、双喜、大发等等,若是一个一个去问这个人物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特点,势必繁琐不堪,而且问题雷同,惹人生厌。但是,如果这样发问“若你是迅哥儿,平桥村的老老少少,你最愿意和谁做朋友呢?”,很快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诸多人物的所作所为、个性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交流,再辅之以恰当的追问,学生自己就能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提出有价值的主问题,还在于对文本特点的精准把握。袁爱国老师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抓住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称句式的特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散步过程中,‘我’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正是承上启下的中坚角色,所以我必须平衡两边。写这个过程的时候,作者使用的句式也很有意思,也体现了‘平衡’二字。请同学看看哪些句子是‘平衡’的。”这个问题,基于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够很快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中去,从而提高对作品语言的认识,为下面进行语句的仿说、仿写做好铺垫。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于教者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在于教者心中始终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教学流程简洁———任务引领,板块清晰

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⑤教学流程务求简洁,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繁琐、花哨,教师教得明明白白,学生学得清清楚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的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做到任务引领、板块清晰。有一位老师教学《囚绿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绘一幅绿的多情图。让学生默读课文描写“绿友”的片段,模仿“女儿绿”的叫法,给窗外的“绿友”起个名字,并在文章中勾画出自己如此起名的原因。2.谱一首绿的赞颂曲。让学生朗读课文中赞美“绿友”的片段,讨论作者如此喜爱、赞美的原因。3.赏一场绿的反击战。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字里行间读出“绿”绝不屈服的精神。4.忆一个民族的抗争史。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领学生懂得作者笔下向往光明、绝不屈服的“绿友”,是象征着当时黑暗社会中向往光明、绝不屈服的中国人。5.读一位绝代的散文家。结合陆蠡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知人论文,欣赏文章的构思和语言,进一步欣赏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这五个环节处处围绕“读”这条主线,抓住“绿友”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去挖掘文本的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字、词、句、篇的学习、品味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通过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文本到文心,不仅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而且学到了语言,懂得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可以说做到了简洁明了,步步深入,举重若轻。

四、教学手段简单———语言为本,返璞归真

当前语文课,特别是在公开课、展示课上,多媒体充斥着整个课堂。课堂似乎热闹了起来:画面绚烂多彩,音乐不时响起,学生组团而坐,议论海阔天空,展示热闹非凡。但是课堂上的语文味淡了,学生沉静思考的时间没了,听说读写的扎实练习少了。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实是出于对音像规律性(优越性和局限性)的无知”⑥。图像不能等同于语言,因为图像是显性的,是确定的,而语言是以思维为内核的,每个人由语言而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每个人心中想象出来的古代病美人林黛玉,都是不同的,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若真想用一幅图画来表现这种美,只怕不仅不能传神,反让人大失所望。音乐和语言的距离更大。首先音乐的主题是最为朦胧的,是不是能和文本的主旨一致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朗读时配的音乐节奏是不是和文本的基调相符,起承转合是否能够匹配更是一个大问题。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文本思想感情转向低沉而音乐却变得高亢欢快的搞笑场面。至于所选用的音乐是否能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就很难说清楚了。语文活动,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也就是强调学习语文要“熟读精思”,舍此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当然,我们提倡简单教语文,不是提倡“死读书”,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廓清、去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所谓动,还要体现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体现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完善的过程。”⑦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就有了指导思想,任何手段的使用都应该为语言的学习服务,为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服务。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遵循灵活、易用、简约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语文本位,时刻把语言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多媒体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其所役。

五、教学语言简雅———要言不烦,精练雅致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5篇

多年来,在校领导帮助下,在老师们支持下,几番耕耘、几番努力,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好评。年被评为区级“爱岗敬业”先进教师;年被评为区级“优秀中队辅导员”;年参加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被评为区级“先进教科研个人”;年获区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总结——提高,自年以来,在市“新世纪杯”、市“德育年会”、市“教研教改成果”、市“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区“学术年会”、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论文评选中有11篇论文获奖,2篇刊登发表在市教育教学杂志中,编入书中。并且多次在市、区、校做观摩课,心理健康辅导课获市优秀奖,语文课获区“双优课”二等奖,并参与了河东区五年级语文课堂练习册的编写工作,辅导学生有8篇作文刊登发表,下面就本人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以详细汇报。

一、加强修养,以德为重

身为人民教师,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注重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以德为重,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并用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与时俱进,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注重在学生心中的“象征意义”以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同事间能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学习,同组内老师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顺利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求实创新,精益求精

在教育工作中,我不放松日常的每个细微环节,以人为本,教他们做人,教他们自信、乐观、团结、进取。我激励着孩子们不断的进步,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不经意间我会在他们的本中加上一枚红色的枫叶,在他们玩耍时用相机拍下他们的笑脸,给学习进步的学生发张奖状,给成绩优异的学生戴上亲手制作的小博士帽,在整洁的作业本上画张“小笑脸”“大拇指”以示对他的鼓励。这是爱的智慧,这是激励赏识创造的杰作,新奇的方式激励,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切实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学习教学改革的经验,洞察教改动态,新的教学理念。“主题教学”“感悟教学”“立体教学”“诗意教学”等新型教学给了我智慧的启迪。我不懈的学习,网上看特级教师的观摩课,自己订阅新课改的刊物杂志,倘佯其间汲取营养,并把新理念融于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自己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把“把握情感主线,创造激情的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中我力求贯穿学法,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如从学习《爬山虎的脚》课前在绿荫藤下观看寻找爬山虎的细丝嫩茎,到学《故乡的杨梅》共同品尝杨梅的味道,从学《太阳》观看动画后羿射日的古老的传说到学《观潮》聆听潮来时如同闷雷滚动的潮水的声音……并且我还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分别进行了唱、画、演、戏、赛、导、仿等活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们走入生活,激发情感;飞扬个性,放飞情感;开启智慧,释放情感。从而使学生愿学语文,爱学语文,乐学语文,并透过课文这扇小小的窗,把视野开拓到广阔的语文天地中。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更是以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实践去历练。作为班主任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研读班主任工作的专著的同时,大胆尝试把人文教育,赏识教育,自我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融于班级管理中,在班内实行了“合作小组”“多岗位责任制”“板块式班会”“特色日志”“班级法庭”等改革试验,受到教科院教授的好评。此外,我以特有的才艺熏陶感染学生,带他们练琴,写书法,设计板报,排演舞蹈、童话剧,做主持等等。这其中赢来的收益是学生的日益提高。

在教科研方面,我积极参与部级“十五规划”课题和市、区、校课题,作为校课题组成员,我率先在班内开展了“心理辅导训练”、“增强自信”、“只有一个我”为主题的研究型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新型教育的魅力。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6篇

一、文学常识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使用课标卷的省份不断增加,作为识记层级的文学常识试题将会在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种变化趋势影响了很多老师,他们认为此考点不重要,但又不敢肯定高考一定不考,只能本着全面复习、撒网捞鱼的心态,把文学常识定位在识记层级。复习内容多是静态的关于作家、作品、朝代等资料的分条罗列,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详细归纳。教师对文学常识的教学定位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复习仅仅停留在对于作家作品及相关概念的识记上,脑海中盘旋的是熟悉的概念,并不能解决实质意义上的应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北京卷的阅读延伸题,文学常识和写作题的结合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多数就概念谈概念,不会结合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虽然现实的教学让我们觉着文学常识处境尴尬,但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又让我们努力思考如何借助考试引导教学。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会发现文学常识的考查形式在悄然改变,下面结合高考试题做些分析。

二、文学常识试题的走向

新课程强调试题的综合性,提倡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未来对文学常识的测试,形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

1.文学常识和语言运用结合。如2013年四川卷的第20题,“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不仅要求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还要求运用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这样的续写不仅有形式上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对这些文化名人或文学作品形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2.文学常识和阅读题结合。如2013年福建卷的文学常识试题: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觉慧瞒着家里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慧芳,吴孙甫进来,对慧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犯毒死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E.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念头,感到内疚。(《欧也妮•葛朗台》)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例子中5个选项涉及的篇目大多为故事情节较复杂的长篇小说,古今中外都有,都是“课标”推荐的书目;每个选项采用50-60字的语段,来简述小说的某一段“主要情节”让考生辨别正误。所谓“主要情节”,或直接指向作品主题,或精彩刻画了某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如A项叙述的是《家》中克明看到《黎明周报》与觉慧的文章一事的反应,这个情节集中展现新旧思想的冲突;C项概述的是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安置,及爱斯梅拉达对伽西莫多情感的变化,是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一个重要情节。这样的考查使文学常识与学生的经典阅读紧密相连,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绍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此题从复述名著情节的角度来考查文学常识,不仅仅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这种测试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识记作品的表层信息,要求考生能够认真阅读原著,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品的主要信息或核心信息。

3.文学常识和写作题结合。如2012年北京卷的阅读延伸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登鹤雀楼》《题西林壁》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与关系”。对“由景及理”这个名词术语的理解,绝不是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了,还要求学生结合所给定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设题变化,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就不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上了。从2012年的“由景及理”到2013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落实了课标“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种将文学常识的考查内隐在阅读理解中进行的方式,更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引发了人们对命题思路的思考。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7篇

荣格曾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杀”。①也就是说,意象具有普适性,也具有民族地域性。花是中外文学中的意象,但同一花“意”象在中西方的性别的隐喻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水仙花”,在中外文学中都是古老的经典意象。在中国,这一意象来自一个古代传说,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同嫁给舜,舜死后二人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便将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娥皇、女英便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前人据此写下许多赞美水仙花的诗篇,如宋代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②,高似孙《水仙花赋》说:“水仙花,非花也,幽楚窈眇,脱去埃滓,全如近湘君、汀夫人、离骚大夫与宋玉诸人,世无能道花之清也辄见乎辞。”③殷登国先生说:“正因为水仙花神骨清绝,有如洛神,所以世人以洛神为水仙花花神,也因此水仙花有水中仙子之别称。”

④而在西方,这个意象与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塞斯有关。纳西塞斯生下来就有神谕:他长大后,会是天下第一美男子;然而,他会因为迷恋自己的容貌,郁郁而终。纳西塞斯长大后,容貌俊美非凡,许多姑娘爱上了他,但他性格高傲,对她们不屑一顾,后来受到神的惩罚,在湖面看到自己的面孔,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最后死在水边,在他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株水仙花。后来,人们就以水仙花来喻指喜爱自己容貌、有自恋倾向的人。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中,大片开放的水仙花是自然心灵的表现,同时也是抚慰孤独的情感依托。因此,在西方,水仙更多的指向精神上的自爱、自傲。同一意象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性别作家笔下,其隐喻内容也能有所不同。在我国古代,同样写菊花,宋代李清照笔下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菊花的凋零来隐喻女词人年华流逝;而东晋陶潜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以菊花来喻指诗人品格的高洁、坚贞,就算是写菊花的自然美,也得与青松辉映,呈现怒放挺拔之姿。那么,何以出现这样的差别呢?

原来,这是古代女性自我身份模糊、个人价值定位失衡在文学中的体现。在父权文化中,男性通过立言、立德、立功确立社会价值和地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却不具备社会性,其家庭地位取决于德色优劣,“德”要求女子遵循伦理规范,确保家庭安定;“色”为男性提供生理消费和精神享受。因此,女性的身份和价值不具备自为性和社会性,社会价值被剥离。“水仙花”的意象内涵,就算是隐喻了女子(娥皇女英)的人格品质,她们的人格依然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家庭和男性身上。女性身份与地位被客体化、对象化和物品化,隶属男性及其家族,生命价值局限在青春价值、生命绵延功能、维护家庭稳定几个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花貌”和“落花”是最基本的意象表达,以花貌的娇艳美好喻指女子的姿容俏丽,又以“落花”感慨流逝的青春年华。而“花”意象隐喻男子的人格品质,常常指向男子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是个体精神的外在形象呈现,或是德高志洁,或是坚贞不屈,或是淡泊宁静等等。

语文教学杂志范文第8篇

2014年9月10日在北师大教师节上的讲话中强调:“传道”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对人文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来说,“道”即是中国历久弥新的经典背后的思想价值。随着中小学校新型语文课堂的建构,国学素养——主要指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成为语文教师素养的要素之一。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应以给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目标,所以学界提出,语文既是科学工具呈现课程内容,又是人文工具传递人类优秀文化,即“道”。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各类经典,是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正是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教育平台之一。凸显古代文学课程在国学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正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步履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需求。

一、师范生国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和质量的矛盾看,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可以凸显高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效力。一般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听、说、读、写等基本素质,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及相关人文学科知识,初步具备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及教学技能,能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囊括了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却也因为太全面而缺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是凸显高校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效力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往往表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所以,突出国学素养不仅适应了社会教育改革大趋势,而且能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增添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与趋势看,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有利于凸显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当代价值,促进高校教学与社会需要的融合。以武汉市中小学校为例,国学入校已成趋势,依托传统语文课程出现了多种版本的国学经典节选读本。这一新教学内容带来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新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易》《论语》等国学读本,对典籍中的字句、篇章旨意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疑惑。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如果抓住这一问题,将“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作为课程教学重点,无疑可以解决中小学国学师资缺乏的现实问题。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教学后备力量的国学素养的培养,将是高校古代文学学科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师范生国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多则国学新闻报道显示出高校课改的新征程,但国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深圳商报》2008年5月7日有《记者探营高价“国学班”》,武汉大学新闻网2012年11月7日有《人民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2012年11月21日有《我校发起全国本科生国学论坛》,《安徽日报》2013年3月6日有《国学隐士培养出的总理》,《长江日报》2013年3月26日有《武大诞生国内首位国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网2013年3月14日有《短讯:新洲区领导到访武汉大学国学院》……上述新闻内容从三个侧面反映了国学教育的现状:其一,国学由一般学术用语成为高校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名称。本世纪初以来,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二十多所学校相继成立国学院,国学挂靠哲学等一级学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其二,国学已经不是“象牙塔”学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国学成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主动“花钱”品读《易经》、《道德经》、《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等国学宝典。这便显示,高校应承担起国学培养的重要职责,其预期目标就是:培养人才,促进国学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其三,师范生的国学素养培养与常规课程结合性研究,还需要认真探讨。以武汉市现有高校为例,目前有三所大学开办了国学院,培养目标各有特色,总体而言是“高端”路线。如武汉大学国学班,旨在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有深刻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和外文,且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走向,并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集中于道家道教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社会文化、中国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及国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开设国学教学技能培训班课程、国学与行政能力培训班。培训内容有:《弟子规》教学技能培训、《论语》教学技能培训、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以及围绕当前我省公务员队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各行业面临的特性问题的行政培训。可见,相关实践的定位目标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的常规培养存在一定距离。三大现状表明国学春天来临了。值得注意的是国学热背后基础性教学还未成体系。突出体现在国学至今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国学尚未进入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体制内的国学教育缺失,无疑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也因此产生了与中小学语文课改提出的教师国学素养新要求之间的“空当”和新的教改空间。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国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与常规课程结合性的研究,仍是大有作为的。

三、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培养师范生国学素养的途径

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古代文学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丰富的国学资源融入常规课程教学环节,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师范生“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MOOC化教学,变教师“坐而论道”为学生“互动参与”,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让师生互动会话的基础更接近,培养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能力。21世纪以来国外兴起了一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输入了新理念、新资源、新操作空间与手段。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2012年世界MOOC元年的到来,2013年MOOC登陆中国大陆。2011年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规定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类,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同时,教育部计划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2015年建设900门。国内外大批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为古代文学MOOC化教学提供了实践利用的可能性。通过MOOC化教学——即教师设计学习主题,学生先验组织“在线”学习——基本把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堂启发式、讨论式、感知式、延伸式教学,这既充分利用了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又强化了面对面课堂互动,实现了“探究、思辨、互动、实践”全新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结合紧密,可以让师生互动会话基础更接近,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国学素养背景知识和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能力。因为“多位名师教学”比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能力面的提升。正如杜甫所言“转益多师是吾师”(《戏为六绝句》)。现有与“古代文学”各门子课程密切相关,包含大量国学素养的优质课程资源有:东南大学公开课“唐宋诗词鉴赏”(“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西北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安徽大学公开课“儒学•人生•社会”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公开课,课时安排紧凑,内容涉及儒释道文化、中国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等,是高效学习国学的优质资源。

2.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古代文学国学经典教学,制定“古代文学”德育纲要,分类分步骤指导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培养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第一,可以利用本校人文社科师资资源,组织博士教授进行国学经典专题讲座,与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以古代文学学科各门子课程教学为媒介,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及图书馆现有古代文学教学资源,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古代文学国学经典教学。初步拟订六大专题:中小学新课标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网络教学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经典阅读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传统诗词创作及教学比赛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经典研读及科研创新资助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古代文学师生学术沙龙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第二,制定“古代文学”德育纲要,分类分步骤指导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经典作为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身心修养方面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因此,分类分步骤指导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是提升师范生国学素养的重中之重的教学任务。需要高效的课堂指导和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监督,以实践感悟、理论总结等环节,严格训练,培养师范生的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现将“古代文学”内容按照人与自然篇、人际交往篇、人与社会篇、个人修养篇论述如下:(1)人与自然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记载了人和自然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如何彼此相处。今天挖掘中国古代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以自然规律去疏导。《山海经》中“鲧禹治水”,《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而不破坏它,所以大禹治水采用疏导方法成功了,女娲补天用自然界本身的材料,后羿射九日而留一日。又如,面对自然界的春花秋月冬冰雪,人们歌唱祖国山河、抒写友情、爱情、闲情,乃至排解苦闷、失意、落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周南•桃夭》《秦风•蒹葭》等表现美好的爱情,均以自然美景比兴抒情,不仅含蓄、形象,而且体现人与自然情感相通。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魏晋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歌,唐代王孟山水田园诗派,李白的山水诗歌,宋代苏轼、辛弃疾笔下的山水田园词、杨万里的山水诗歌,唐宋、明清近代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张岱《西湖七月半》等等,都通过山水田园题材抒发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的、社会的情感。虽然“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但诗人们却仍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伤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并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界的云山风月,如此通人性、懂人情,实质就是人类经过帝国建设后,感受到自然的可贵。“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人们在自然的启迪中更好地认识自己。(2)人际交往篇现代医学对“健康”的标准除了生理健康之外,还有同等比重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古人对“人和”的探讨十分重视,反映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下来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不少启发。人和人之间应相互尊重,诚实守信、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人不知而不愠”(《论语》),人和人交往中,个体应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人还应自爱。所谓“自爱”即自守贞操气节、保持正直之心,是先秦以来从政者治国者首先必备的道德心。尧舜时期,尧考察舜能否作为禅让的“接班人”时,一项重要素质考察就是观察他对家人的态度,当看到舜孝亲悌弟友妻时,便十分放心地将帝位传于舜。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士阶层修身自爱的哲学理论。《孟子•离娄章句下》:“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子道》:“仁者自爱。”《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由此可知,儒家所言的“仁者”是自爱而爱人的,“自爱”是“爱人”“治国”的前提。只有先修好身,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大学》中总结儒家修养之道为,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爱哲学一直延续,被后世政治家和哲学家不断阐发。如汉代扬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法言•君子》)一个人只有自爱自敬,自尊自励,才有人爱他敬他。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评价这一修身自爱的哲学理论时,曾感叹:“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

注重个人品行修养的考核标准,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里。(3)人与社会篇有的时侯人与人的关系会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那就是一个人将不仅是和人们之间的具体交往,而是社会——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单位、集体和家庭——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思维、行为。人在面对唇亡齿寒的国家危亡时期,应保家卫国、不辱国格、敬业奉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班固《汉书•苏武传》)“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攮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常有。”(阮籍《咏怀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八十五岁作《示儿》)。心存“仁爱”,关怀大众。“仁者,爱人。”(《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如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从中国古代文学史长河来看,爱国主题处于与时俱进的变化之中:乡土故国意识、国家统一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依次推进。从生成空间来看,爱国诗歌表现的爱国情感处于不变之中。(4)个人修养篇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源于身体的锻炼和学养的积累。孔子提出“六艺”教学内容:“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好学、强调修养的故事。“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三字经》)儒家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视。道家也强调人生的修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自我修养强调内省、慎独、慎微。“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