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论文范文

音乐论文范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主体作用

打造更加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让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在音乐的世界里,让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风景,让小学生从高效的课堂中获益更多,使得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都能从音乐世界里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持。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要体现教师一切为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着想的基本思想,要让高效化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向和依据。

一、教师要科学调控小学音乐课堂的进程

要构建高效化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就要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将课堂的节奏精心的调节好,这样可以保证在课堂中有效的完成教学的进度,有效的推进教学的计划。而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一味的跟随学生的表现进行应对性的反应,教学计划可能无法完成。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控性,要保证课堂在有序的情况下向前发展。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把整个课程分成几个部分,例如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把导入环节做好,让学生能够跟随导入,建立起来兴趣,从而保持积极的状态在课堂学习当中。教师尤其要特别注重各种形式的模仿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跟随老师的示范当中,逐渐的提高自己对于音乐本身的感悟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之后学生在模仿视唱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有效的推进学生在课堂中训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成就感。

二、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有带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否则,学生无心听讲,无心学习,教师的努力再多也会起效甚微。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出音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本身的浓厚兴趣,用活泼优美的旋律去打动学生的情感,从情感的深层次角度,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由心底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产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让学生喜欢的也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所以在保证教学进度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体验当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从而成为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宰者,成为自己音乐学习道路上的主人。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小学生们在音乐天赋方面可能相差无几,然而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教师重点要完成的工作,也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轻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谨言慎行,避免,给学生一些负面的反馈,要关注到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优势,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教师一个负面的评价可能就会熄灭小学生的音乐热情火苗。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高效课堂的建设,离不开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有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更加有效的理念,指导整个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新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只要按部就班的把教学内容灌输完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效果极差,所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和作用,这样的课堂才是更加高效的课堂,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相信学生身上有更加充分的学习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这些潜能给激发出来。所以要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而且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给学生带去更加高效的音乐课堂盛宴。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争取更多的专业提升的机会,参与线上和线下的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要增加与同行的交流,在同事之间广泛学习相互借鉴。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构建高效化的课堂,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方法和具体的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要做一名创新型,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小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加高效化的课堂教学组织,为小学生呈现更加快乐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小学生都能够热爱音乐,从音乐中得到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一)小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让学生感受成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踊跃地接受新知识,还要不断地给学生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能够感受来自家庭外的关爱。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效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诲,并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二、小学教学音乐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只有在一个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总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布置课堂,让学生在教室内也能感觉到家的感觉,结合课堂,教师在教授《故乡》一课时,可以把相关音乐家的作品挂在班级的墙壁上,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家乡的照片或者是把自己家乡的景物画出来。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上到《龙咚锵》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节日时的气氛,教师可以自己剪花,自己写对联,粘贴在教室的四周。

(二)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上课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图画、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师在教《侗家儿童多快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以及民俗风情,让学生不断地倾听、欣赏,在倾听、欣赏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以及侗族风俗别具风情的地方特色,然后全身心地学唱歌曲、背唱歌曲。

(三)适时地穿插故事

小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听故事,将音乐与故事相结合,既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应用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故事方式呈现,依托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教师在上到《小红帽》这首歌曲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讲解《小红帽》这个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录音机等播放歌曲,以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共鸣。又如在讲授《牧童短笛》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描述自己内心想到的情景,把它编成一个故事,不同的同学会给出不同的故事,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四)让学生积极创设情境并表演

一直以来,情境教学都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小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善于模仿,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人物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如果运用得好,就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之,则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将教学与情景表演相结合,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加深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教师在上《小青蛙找家》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出小青蛙找家时的情景,在边唱边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智慧,进而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三、结语

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有的学生天生具有很好的音乐才能,有的学生却是五音不全,对音乐韵律产生不了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生识谱时,有的学生接受快,有的却缺乏天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采用了两种学习方法:对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先教他们识谱,掌握五线谱后再教唱歌词;而另外一些学生我就直接教他们学唱歌词,练唱几次,学生就能从大体上哼了下来,在对歌曲旋律熟悉的基础上,学生再学习识谱,就容易得多了。在教节拍时,我在上面示范指挥,学生下边操作,对于打不对节奏的学生,我就选用节奏感较强的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并零距离展示给学生看,或让学生组成互助组,一名学生来打节拍,另一名学生随着该节奏跳起简单的舞蹈,互相配合,互相督促。这种因材施教又不失趣味教学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克服了“音盲”学生对音乐的恐惧心理,还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彰显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二、借助音乐中不同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强,其表现力张弛有度,或雄壮,或悲悯,或万马奔腾,或望穿秋水,或喜气洋洋,或独自哀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的深刻含义和无限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美丽动听的旋律,懂得音律背后所表达的心情和感受。例如,每当雄壮的国歌乐曲奏响时,我们总会心潮澎湃;每当名曲《梁祝》回荡在我们耳畔时,我们就会内心凄婉,当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起疼爱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旋律奏出的是心情,乐曲谱出的是心声,歌词唱出的是心动。通过我的引导和讲解,课堂上的气氛凝固了,学生好像又都沉浸在那些感人又熟悉的歌曲旋律中了。利用这个机会,我便组织学生围绕音乐的感情教育展开讨论,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竞相发言,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基础。音乐课也不例外,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为学生创设展现才华的舞台,体现学生自身价值。例如在班歌的确立过程中,我便让学生按照《少年,祖国的春天》曲谱写班歌,由学生亲自填词,写出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学生十分乐于做这项工作。完成后,每天课前唱响自己的心曲,扬起理想的风帆,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这样的创新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此外,每年班级元旦晚会,我都只做幕后工作,安排学生自己策划,自己排练,并且把他们分成小组,比比哪个小组节目新颖,不落俗套,敢于创新,又能凸显21世纪青少年风采初中学生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和其他小组进行PK。学生表演了结合快板伴奏的街舞,现代旋律版的京剧等,整个晚会的气氛非常活跃,这都得益于平时的音乐趣味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结语

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部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准确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证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第一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情色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五、不在欣赏开始阶段向幼儿园幼儿解释音乐内容

首先明确一个理念“音乐理解无对错”,很多音乐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其实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除了作曲家本人,谁能够百分百地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是作曲家本人,时过境迁后,也很难准确阐述乐曲中的细节到底是在传递怎样的情绪情感。所以带幼儿欣赏乐曲时先不要告诉幼儿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什么内容、什么感情,这样就剥夺了幼儿自主感知、想象、理解、表述音乐的机会,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幼儿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认识过程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机会。要允许并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妄加否定,其实孩子们的感知理解、想象能力往往让我们自叹弗如。幼儿天真的童稚是他们理解音乐的最大资本,他们没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更加有利于他们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如孩子们对《欢乐颂》的想象———“大海边,有很很多很多人在游泳,玩。”“这是足球场,在踢比赛,有好多好多人在看,在加油。”孩子们听《加速度圆舞曲》的想象———“很黑很黑的夜里,小动物迷路了。”“大灰狼来了,在追小朋友呢。”“在晚上,黑蝙蝠飞出来了,在追小朋友呢。”“是在变魔术呢,一个小朋友变成好多好多小朋友,一百多个。”“强盗在别人家里偷东西呢。”“是一条毒蛇。”“小动物遇到了火山爆发。”

六、创设游戏情境,并让幼儿在其中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感知表现音乐

前苏联学者苏菲·别莱叶夫·艾克塞姆普拉斯基研究认为,早期儿童(8岁以前)具有三种音乐趣味:原始音响趣味、运动趣味、故事趣味。早期儿童喜欢音乐其实不仅喜欢音乐本身的音响,更是喜欢这个音乐能让他们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小动物、一种情境,并且让他们动起来。所以教师在带幼儿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用孩子们自己想到的情境作为游戏背景,满足幼儿对音乐故事性趣味的要求,同时教师对这个情境加以丰富、动作化,这种动作必须是契合音乐又很简单很好玩的,以满足幼儿对音乐运动趣味的要求,从而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倾听、理解和表现。以《加速度圆舞曲》教学为例,孩子们想到了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师选取变魔术的情境加以丰富,制作了小精灵变魔法水的视频调动幼儿兴趣,将乐曲的结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渗透在变魔法的动作之中,幼儿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就感知了相关的音乐元素,教师再通过设置前几次变不出魔法水的障碍,引领幼儿分析在力度、速度、结构等方面哪里操作的有问题,在反复的趣味化的操练中使幼儿对乐曲有充分的理解,最终达到能够用动作准确表现乐曲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情境的运用,避免了枯燥的反复练习的弊端,幼儿不觉得是在进行操练,只想着在玩变魔术的游戏,自己也能变出魔术水,一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多种解读与表现的方法(教学媒介)适当运用

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1.流行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应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突破口,没有兴趣的牵引和调动不仅教学过程中吃力,学生也无法在学习环节提升自身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他们的关注对象入手,实施证明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因此结合流行音乐开展的音乐知识教学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流行音乐对阵个教学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利用流行音乐深度整合教学的现象还并没有普及开来。同时,这也为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做出积极贡献。

2.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更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流行音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群体。流行音乐以大众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创作主体,方式简单灵活,思想通俗易懂,节奏清晰鲜明,旋律朗朗上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创作是在遵循音乐规律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青年受众中迅速展开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2]。在这种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音乐教学在这些不同侧面之间的呢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影响到关键作用和前提,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我们在这些教育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作用,从而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能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

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

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利用这种音乐文化丰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流行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的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材的编写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流行音乐的编排与整合,而且这种整合不是将流行音乐内容照搬到教材当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对知识和娱乐的两方面需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正确、合理的发挥流行音乐功能的具体体现。流行音乐创作和传播的自由性使得这一文化现象中不很包含了积极成分,同时也充斥着社会当中各种不良思想,对学生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甄别能力为基础。帮助学生正确的分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糟粕和精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品位,主动思考知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音乐教学中对流行音乐的以来和帮助作用。

3.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流行音乐引入教学需要借助具体的音乐手段,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引入多媒体手段作为重要辅助,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应当结合教学工作需要和具体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师应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表现在流行音乐的引入上,同时还应当更加关注已经引入的这些元素如何有机的、恰当的整合到教学课件当中。

三、结语

音乐论文范文第6篇

音乐教育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持续不断地充实丰富研究内容的目的。另外,由于音乐教育学是从实践中延伸出来的理论,这对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着规范指导作用。伴随着各类科目教学重点的转移,具有近似研究方向的教育族群也参与到现代化教育学的发展进程中去,音乐教育学包含其中。音乐学科教育学差不多已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同类说法,也是作为研究校园音乐学科本质、目标内容与方式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法重点是对音乐学科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侧重于教学法则和理论指导。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学论,同属于音乐教育族群研究范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方向,属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研究范围

1.广域型:它需要有跨学科的视角,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学过程采取的方法进行适时调整,在不断地探索中对各类教学因素进行深刻的研究,达到以“实际论证”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广域型的音乐教育学是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基础,由跟音乐教育学有关的音乐与教育、哲学、美学与社会心理、民族等各类学科的新近成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及各种因素的体系研究,以利于形成统筹、完整、条理清晰的理论系统。音乐教育学的广域不只体现在学科视角和理论层面,也包含教育哲学,重点体现在对音乐教育学中涉及的方法论、价值论、目的论的研究。

2.学科型:由于音乐教育学是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延伸出来的理论,故音乐教育学注重的是学科领域中的实践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学以达成高品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成立“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专题,具体细分到学科组织、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三大领域。

3.专业型:当前较为全面系统地对专业音乐教育学问题的论述专著很少。

三、研究策略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策略,可以由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等各类视角进行研究,通常还以文献、调查、实验、个案、分析、统计等研究法。具体实践中常会将各领域进行综合运用。而调查、个案及实验研究方式极其受重视。伴随着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渐渐深入,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理论同实践结合、跨文化比较、系统及其他各类有效的研究策略的综合应用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也是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策略的发展方向。四、音乐教育学的形成音乐教育学源自音乐学与教育学,它们成为独立学科时均为19世纪。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时期通常认为是在20世纪。20世纪早期,音乐学科教育的研究具备多样性的特性。国外的一些较为著名的音乐教育系统与教学方法,譬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它们为音乐教育学的成型和延伸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为音乐学科教育的研究及音乐教育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石。德国的艺术教育与授课中心研究院自1921年到1927年,于柏林等地持续举行七次以德国学校为主题的音乐周,这使得音乐教育家、教育学家、音乐学家之间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在增强了学术方面工作的同时又具备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美学与作品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默赛尔与格林合著了《音乐教学心理学》,这是一部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指导和教学实践为内容的专著,著作设计领域广泛,观点新颖,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音乐教育学的发展

音乐教育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势态,这种现象持续至今。提到教育学的发展就应当针对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作用进行研究,为了促进全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1953年由UNESCO国际音乐理事会建立起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国际及专家会议,加强不同国度教育学专家之间的联系,商讨与音乐教育学相关的各领域学科的研究事项,解决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195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议,从196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专家讨论会议,其间也会举办大大小小具有针对性的专家讨论会。从我国的发展史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的一些年,乃是中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时期。近10多年与音乐教育学息息相关的学科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提高为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改革伊始,我国引入国外各类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系统,这极大地拓宽了国内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视野,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大幅度转变了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我国对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培养十分重视,各高校也为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这里面不乏有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被视为我国音乐教育学建构的支撑者。

五、结语

音乐论文范文第7篇

1.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音乐新课程改革指导文件中,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突显地方所特有的人文地理及民族文化的课程成为该次改革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这为当前的中小学校本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了创造性地使用国家提供的音乐教材资源外,还应结合本地区特点,充分发挥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服务。“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己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1]在音乐的教学中,让学生继承各民族的音乐财富,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民族精神,在行动中践行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本土音乐,这包括了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音乐类型。如云南的纳西族自治县纳西古乐、东巴音乐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之一,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与发展。而如今的音乐教育现实是很多人对本土音乐不了解、不熟悉、不会唱。因此,作为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音乐教育负有责任将本土音乐渗透于音乐教育中,挖掘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来促进本土音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然而,高师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源泉,如果在培养过程中未建立培养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机制,对于演唱、演奏本土音乐不重视,则会导致该源泉的枯竭。再者,本土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在理解、感受、热爱本民族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愿为发展本土音乐贡献一己之力,故而,受教育者了解、熟悉、会唱本土音乐是必备基础。如果音乐教师自己不具备关于本土音乐的知识和能力,又如何能够去进行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如何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的音乐新课程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中进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进行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前提。

2.全球化视野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潮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地方或本土文化极易被同质化,这是各个民族在全球化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另外,全球化大潮中,文化多元化或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是急需的,因为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是文化多样性的泯灭,它导致本土文化的消失,而文化多样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质的基本要求。文化多样性或文化多元化是承认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凝结了本土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等方面的内容,这是本土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所以,在全球化大潮中,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存在,而不是文化同质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包含了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吸收多样音乐文化等各个部分,坚持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才能保持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又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确认了音乐教育的文化身份。另外,在当今全球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教育工作也势必强调全球化视野中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本土音乐生存与本土的人文环境之中,其所包含的文化烙印,是音乐教育中无法脱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来考察和研究本土音乐的教学,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当然,本土音乐教育还需要从全球化、多元化的视野中来研究,做到本土音乐与教育思想的融合。将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进行联系与融合,从本土音乐自身特质的角度来审视音乐教学,充分探讨和利用本土音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本土音乐的价值,推动本土音乐教育的实施。

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之策略

1.因地制宜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每个地区的高师所在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记录和传递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也表达着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活动所表现的当地人的情感生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本土音乐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如何将这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是高师音乐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师的音乐教育中可以组织教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采集与整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例如,让民间艺人走进音乐课堂,以直观的感受使学生们更为直接地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更加热爱自己的本土音乐。这对于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去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其采用的方法有综合调查类、专题采风类、访问类等等,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聆听到本土音乐,并且结合自身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技术整理音乐、记录音乐,从而发现本土音乐的特色,整理为采风报告,为本土音乐的整理与传承贡献力量。在此过程中体现本土音乐资源引入实际音乐课堂之重要性,有利于本土音乐在学生中的传播。

2.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自近现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一直沿用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本土音乐所具有的课程体系未进行深入探讨,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与体现。在提倡建构该体系时,我们也应该多加了解各种民间音乐的教学模式,在有关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教学实例中,柯达伊提出将匈牙利的民间歌曲作为教学内容,收集和编写以民族音乐作为核心内容的多声部视唱练耳,以此发展学生的民族音乐思维和听觉,让学生在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之下,仍保留着民族音乐的内容,这样模式与内容的相结合,不失为我们借鉴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建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时,笔者以为需要遵循本土音乐固有的传承方式,如本土音乐传承中的即兴、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甚至还可以学习本土音乐的固有的记谱形式,如文字谱、工尺谱等,这些记谱记载着本土音乐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将本土音乐的真实图景展现出来,保证了本土音乐的纯正,切勿让过度改编而丧失其原本面貌的民间音乐进入学生的学习范围,否则也就失去了推行本土音乐进校园的初衷了。

3.增强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本土音乐的文化传承最终要落实到人的问题,教育者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音乐教师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执行者,本土音乐能够走进课堂,音乐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音乐教师需要一种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和激情,要有一种传递本土音乐文化的敬业精神,这种态度与价值观是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必须具备的因素之一;其次是音乐教师自己要熟悉和会唱本土音乐,掌握本土音乐的基础知识及文化、社会背景;再次是需要掌握本土音乐的教学模式和相关的教学方法,在承担本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对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的深入研讨也是高师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所在,是能够顺利进行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的保证。但由于本土音乐教育在高师的音乐教师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是“不屑一顾”,令其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因此,加强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让高师的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的观念、价值观、方法等有一个了解,教育者要认真学习民间音乐,深入调查民间音乐,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握本土音乐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力争用最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本土音乐,这对于促进高师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音乐论文范文第8篇

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美,是审美价值观的意义所在。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我们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使我们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

使我们感受到音乐是有意义的,音乐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我们用心感受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小时候就有着想当老师的梦想,我想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让我们再次感受音乐,领悟音乐的真谛,使之达到一种境界——音乐审美的境界,音乐审美的境界不仅仅是对音乐表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心”的理解,无论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有心动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乐记》中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无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族,谓之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