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

医院感染论文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1篇

1.1小儿肾病综合症医院感染状况:在110例肾病综合症患儿中,36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占总人数的32.7%。而36例感染患儿中,有28例出现1次医院感染,占25.4%;6例出现2次医院感染,占5.5%;2例出现3次医院感染,占1.8%。

1.2小儿肾病综合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36例肾病综合症患儿的感染部位多以呼吸道为主,然后依次是泌尿道、消化道、腹膜腔、皮肤和软组织,如表1所示。

1.3小儿肾病综合症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医院感染状况除了会涉及到患儿年龄外,还会涉及到患儿住院时间与血浆白蛋白含量,但其与患儿性别、抗生素预防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等差异不显著(P>0.05)。患儿中,36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其中26例使用有1种以上抗生素预防,占医院感染人数的72.2%,另74例无感染情况,其中47例使用青霉素类替代预防用药,占无感染人数的63.5%;73例使用抗生素,占总人数的66.4%,见表2。

1.4医院感染对小儿肾病综合症造成的影响:36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的肾病综合征患儿中,29例感染期间发生尿蛋白不断上升现象,感染患儿住院费用对于非感染患儿。

2讨论

根据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率不得超过10%。但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医院感染率为32.7%,也就是说小儿肾病综合症属于医院感染的多发群体。2例肾病综合症患儿于住院期间出现多部位严重感染情况,1例肾病综合症患儿因多部位感染而引发感染性休克,1例肾病综合症患儿因感染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这说明肾病综合症患儿出现医院感染状况,不仅会使病情加剧,还会加大治疗难度,最终导致小儿肾病综合症的死亡率不断提高。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针对小儿肾病综合症展开早期预防感染作业,并强化医院感染的管理能力,以有效降低小儿肾病综合症的感染发生率。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2篇

1.1医院总感染情况由全院总感染情况调查可知,该院2012及2013年感染率分别为3.59%、3.10%,感染例次率分别为3.91%、3.37%。可以认为2013年的感染率与感染例次率均低于2012年,两年的感染率与感染例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1.2医院各科室感染情况调查可知,该院2012年感染率最高的科室是儿科,外科次之,感染率分别为:4.73%、4.12%;而2013年感染率最高的科室是儿科,妇科次之,感染率分别为:4.41%、4.02%。该院2012年感染例次率最高的科室是儿科,外科次之,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91%、4.73%;而2013年感染例次率最高的科室是儿科,妇科次之,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69%、4.24%。2012年与2013年医院各科室感染情况比较发现:两年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及其他科的感染率与感染例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科和儿科的感染率与感染例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2013年医院各科室感染率及感染例次率在内科、外科、五官科及其他科较2012年均有所下降,而在妇科较2012年有所上升。尚不能认为2013年医院各科室感染率及感染例次率在儿科较2012年有所下降,且不能认为在产科的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比2012年高,见表2和表3。

1.3医院总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调查可知:该院2012年感染部位比重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表浅切口;其构成比分别为:37.93%、30.45%、8.36%。2013年感染部位比重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及表浅切口;其构成比分别为:37.06%、24.05%、9.00%,见表4。将年份当做处理因素,感染部位当做区组因素,做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因素及区组因素的感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不同时间,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率有差异,与2012年数据对比,该院2013年上呼吸道部位感染比重明显下降,而泌尿道、胃肠道、表浅切口、深部切口、血液等部位的感染比重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见表5。

1.4医院各科室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调查发现该院医院感染好发部位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及表浅切口。该院2012年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类、及其他部位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室均为内科,构成比依次为:52.69%、42.30%、43.56%、60.74%、46.30%及38.46%,而腹腔内组织、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血管相关及血液部位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室均为外科,构成比依次为:56.25%、80.43%、90.00%、50.00%、44.90%及44.68%,见表6。该院2013年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及皮肤软组织类部位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室均为内科,构成比依次为:50.85%、42.87%、37.42%、62.43%及48.72%,而腹腔内组织、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血管相关、血液及其他部位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室均为外科,构成比依次为:55.36%、72.26%、91.03%、81.25%、39.29%、47.25%及46.28%,见表7。

2讨论

医院感染是影响现代医学发展与进步的一大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医院感染状况,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院2013年的感染率及感染例次率均低于2012年,说明该院在近两年的感染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感染率有所降低。该院的2013年的高发感染科室是儿科和妇科,而2012年的高发感染科室是儿科和外科,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外科相关管理在2012年之后有所改善,而妇科的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另外,不同科室间医院感染患病率的差异是由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免疫状态和侵入性操作等的不同所引起。此外,可能由于各科室监管力度程度不同,工作人员参加医院感染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程度也有所差异。儿科感染率居高不下,主要跟患儿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和防御功能低下有关,且儿科病房的陪护和探视较多,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所以,儿科病房应该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减少交叉感染。

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手术切口是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感染,尤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此结果和国内其他报道相一致。就感染部位分布而言,2012年及2013年感染率中,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及皮肤软组织类等部位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室均为内科;而腹腔内组织、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血管相关、血液等部位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室均为外科。分析其原因,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因为住院时间长,病情相对比较严重,抗感染能力低下,各种治疗和操作均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内科与外科病人多数是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的患者且接受了侵入性操作等,因此可能增加了感染几率。因此,对于发病率高的科室,应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采取适合的干预措施,缩短住院时间,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减轻病人痛苦。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3篇

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比综合医院护士差。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对防控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缺乏自身防护的知识,或在工作中操作不当,无菌观念不强,甚至有的护士在进行无菌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还有的护士穿着工作服随意离开工作区域;在做各种治疗及护理中,不洗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器械或物品等的清洗、消毒不彻底,导致院内感染的现象屡有发生。

2原因分析

2.1护士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足:本次调查中护士对医院感染的总体认知方面,精神病医院护士较综合医院护士差,这与2组护士服务的病种人群有关,精神患者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比例小于综合医院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又注重精神疾病的护理,精神病医院收费相对较低、护理服务与收费不成正比有关;同时,精神病医院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医院感染率约为8.4%,据此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约500万,医疗费用增加10亿元[4],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2.2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本次调查显示精神病医院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的掌握低于综合医院护士,医院感染的定义只有23.7%护士能掌握、诊断标准仅有11.8%的护士能掌握,分析其原因:①护士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②临床带教中,忽视院感知识的传授与教育。③在精神病医院主要涉及的护理服务也以精神疾病护理为重点,因此,从护理重点与护理实践上都忽视了医院感染。④精神病医院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医院感染方面的学习,知识陈旧老化,对医院感染的新进展了解不足等。

2.3护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学习需求积极性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提供学习机会很少、护士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和应有的架构不健全,甚至没有设立专职的感染管理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监控落实不到位,没有及时检查、督促及整改。

3护理管理对策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强化控制感染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的重点在于手卫生、医疗废物的防护和管理、感染监测、灭菌药械、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应用监测、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等;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对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在岗前培训中加入相关的院内感染知识,并要求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工作。考核制度可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强化学习效果;为护士提供更多学习医院感染新进展的机会。

3.2加强精神科病房管理:精神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改善精神科病房的管理,做好食品的管理检查工作[6],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加强康复训练,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机体免疫力。

3.3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作用:护士长是控制科室感染管理的关键。护士长应把预防医院感染、监督、指导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基本工作来抓,并随时监督执行;采取多种形式的院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护士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积极性。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4篇

1.1洗手意识淡薄保洁员的工作量较大,洗手意识淡薄,常发生接触污染物品后不洗手或不进行手消毒又接触清洁物品,造成清洁物品的污染,而且保洁员不了解洗手的正规程序,包括洗手六步法等,现场考核洗手方法无一人正确。经手部微生物检测发现手污染严重,46名保洁员中检测出细菌菌落数≥13cfu/cm2有38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人,其中有2人细菌菌落未超标但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为0%,及易导致交叉感染。

1.2培训不到位保洁员入院前院内感染管理科对保洁员进行传统的培训,但未了解保洁员的文化水平,导致培训收效甚微,保洁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知之甚少。

1.3消毒隔离知识缺乏由于培训未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保洁员清洁、消毒隔离意识淡薄,不了解清洁区、污染区划分的重要性;为尽快完成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容往往交叉进行;含氯消毒剂配制比较随意,有浓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医疗废物有分类不清、密封不严、标识不清等漏洞,易造成交叉感染;使用过的布巾、拖把未按要求清洁、分区使用;清洁患者床单元之间不更换布巾;多重耐药菌患者、传染病患者固定的拖布与布巾有随意使用的现象。

1.4缺乏防护意识保洁员缺乏标准预防知识,对医疗废物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导致防护措施的实施存在严重问题。如保洁员不了解防护需求,工作时不戴手套,整理医疗废物时直接用手接触;用手捡针头等锐器医疗废物;用手去挤压收集的医疗废物袋;对暴露后处理措施不了解;隔离防护意识淡漠,成为流动载体穿梭于不同患者、不同病房之间造成极大的交叉感染隐患;医院对保洁员发放的防护用品有口罩、帽子、手套、洗手液、干手纸巾等,均由科室负担消耗费用,科室只强调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导致防护用品发放不及时,数量不足,2012年问卷调查显示保洁员锐器损伤发生率为21.74%。

2对策

2.1建立健全制度并加大管理力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院内感染科、总务部、护理部共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保洁员工作制度》、《保洁员工作流程》、《保洁员工作职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保洁员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及《奖惩制度》,将全部制度纳入各科院内感染绩效考核细则中,对考核不合格或是有违规行为的保洁员要根据得分情况扣除奖金,以便护士长协同管理。

2.2加强培训以提高保洁员的认知水平保洁员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导致院内感染业务知识系统培训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难点,院内感染科首先对保洁公司的总经理、部门负责人、医院总务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分期、分批、分文化程度对保洁员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多媒体、宣传栏、宣传册、现场表演等形式,不断循环强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培训内容,便于保洁员理解和接受[1];培训的内容与日常工作密切结合,如含氯消毒液的正确配制及使用、环境清洁与分区、清洁流程、清洁工具如何按颜色区分、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以及如何处理排泄物、分泌物、医疗废物,现场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与他们的工作相结合加以指导,以提问、演示的方式进行考核,知晓率达到89.13%,从而培养保洁员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贯彻落实具体的工作措施,以减少交叉感染[2]。

2.3加强督导与检查总务部门与保洁公司管理人员负责保洁员工作程序以及对工作质量的检查,科室院内感染质控人员与院内感染科专职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对保洁员的工作进行质量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奖励大于惩罚,以减少人员流动,调动保洁员的积极性。通过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到2013年10月,保洁员洗手的正确率达87.0%,手部微生物监测46人中有6人手部细菌培养有细菌菌落数生长,不合格者3人,(≥10CFU/cm2)未检出致病菌,合格率为93.5%;消毒液配制合格率达100%;增加了大利器盒,将安瓿全部放入利器盒,并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截止到2013年10月,保洁员无锐器损伤现象;医疗废物处置、区域划分、清洁工具分区使用均符合要求。

2.4加强保洁员的劳动保障医院免费给保洁员发放口罩、帽子、防护围裙、工作服、一次性手套、手消毒液、洗手液、胶鞋等,每年免费给保洁员进行体检,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如在工作中不慎出现职业暴露时免费给予预防、控制及治疗。稳定保洁员的情绪,以便其安心工作。

3小结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5篇

1.1口腔护理:在给新生儿喂奶前大人一定要先洗手,以免手上细菌带入新生儿口腔,引起细菌感染。喂两顿奶之间适当喂点温开水,不仅能为新生儿补充水分,还有助于清洁口腔。如果新生儿嘴里出现白色的分泌物,则可能是患了鹅口疮,如果是人工喂养要注意奶具卫生消毒,口腔可用1∶4的5%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进行清洁,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口腔,严重者可口服制霉菌素每日20~40万单位,分2~3次口服。

1.2脐部护理:新生儿容易“病从脐入”,然而脐带却往往是护理的盲点,有的新生儿因为护理不当造成新生儿脐炎,而严重的脐炎甚至可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所以脐带周围始终要保持干燥、清洁,脐端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直至脐带脱落。

2病区细节管理

2.1严格执行各项操作:①操作前必须洗手、戴口罩。②液体现配现用。③静脉留置针必须记录时间,3~4d必须更换穿刺部位。④胶布尽量不遮盖针眼处,有利于观察有无感染,有些新生儿出汗多,易感染。严格规范交接班流程,避免针眼处感染导致不良后果。

2.2新生儿隔离病房管理:科室对患有传染性疾病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分病种按病情轻重进行相应隔离,床头贴隔离标识,严格手卫生等消毒隔离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素,由专人进行监管,严防传染性疾病和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中传播。

2.3医疗、护理用品的消毒:虽然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用于临床,但是还有很多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品,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心电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表、剃头刀等,这些用品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一人一用—消毒尤为重要。湿化瓶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洗净晾干保存备用;呼吸机管道使用高压灭菌处理,对使用呼吸机超过7d的,给予更换管道;心电监护仪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各导联线,更换患者均做终末处理;听诊器用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若乙肝表抗阳性患儿使用后用0.5%的有效含氯消毒液擦拭;体温表一人一用,然后统一用0.5%的有效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清洗擦干备用;剃头刀片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2.4物体表面和房间的清洁消毒:水龙头、门把手是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最多的地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清洁工每日2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清洁。每天按时对新生儿ICU室、病房用紫外线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对治疗室、处置室进行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周一清洁空调和消毒器的过滤网,每日对操作台、婴儿称、治疗车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2.5无菌物品的管理:每天操作前,固定早班检查无菌消毒包和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有效期,检查所用消毒液的浓度。紫外线消毒时要求打开无菌柜门,使照射更全面。

2.6新生儿培养箱的消毒管理:对住有新生儿的暖箱,内侧每日清水清洁,遇血迹、奶渍污染随时清洁消毒处理,每日更换无菌水,避免水槽内滋生细菌引起感染。新生儿出院后,进行终末处理,暖箱内外500mg/L84液擦拭,窗套、门套、密封圈均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备用,水槽彻底清理、清洗。

2.7手卫生管理:手是院内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科室在重视洗手的同时,规定所有医务人员随身携带小瓶快速手消毒液,以方便随时使用。对于新生儿家属,手卫生是宣教的重点,管床医师对其讲明手消的重要性,凡住院者,自费一床一小瓶快速手消,并特别强调在接触新生儿前、用钱和上卫生间后,一定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

2.8防蚊虫管理:蚊虫是一些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等。2010年10月东莞市就因为蚊虫叮咬发生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蚊虫叮咬皮肤后也可因抓挠致皮肤破溃或感染。每到夏季,医院常使用84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病房安装纱窗等方法进行防蚊。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6篇

1.1导管留置所导致的感染1~3次/周是血液都系患者的正常治疗次数,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会经常性的穿刺和插管,因此病原微生物会从皮肤穿刺点或者是透析管路接头的地方进入身体从而引发的感染,导管插入的时间越长就会增加感染的几率,或者是不规范的操作也会发生感染,并且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频频接受侵入性的操作,都是让感染发生的原因。

1.2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感染患者因为生病的原因不能正常的饮食,所以无法供身体正常能量的摄入,特别是在透析时更会影响饮食。这都会让身体无法有正常的蛋白量摄入;身体中营养成分不足,也会导致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营养的摄入不足也会容易导致感染。同时出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的水平越来越低的患者感染的几率也很大。

1.3关于年龄与发生感染的几率在患者中,老年群体是主要的群体,因为年龄的原因身体的免疫能力和抵抗力都下降以及尿毒症的病程时间长,还有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加上病情的反复,都会增加感染几率的发生。据资料报道,老年人发生感染的几率更大。

1.4外界因素与感染的关系当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或者是在使用过后的透析器以及血滤器、体外循环管路等污物处理以后,不能够做到及时的消毒和清理环境,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2护理措施

2.1环境加强,避免感染作为医院的环境必须是要保持整洁和干净的,室内要保持空气的正常流通,还要安装空气消毒仪器对室内的空间进行定期的排查。环境一定要定期的检测,患者在每次透析结束以后,医护人员必须都要及时的更换床上用品,每次都要对透析的物品和地面进行消毒清理,各科室的抹布和拖把要做好明确的标识。

2.2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工作因为血液透析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要做侵入性操作,治疗的时候需要反复的输血,身体的免疫能力本身就低,就会出现感染的状况[2]。因此医务人员加强注意无菌操作,事先一定要对导管的出口处做好皮肤的防护措施,待皮肤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或者是需要对导管进行留置的患者,在透析时要安装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处理,并且要以导管出口处为中心向外消毒一定的范围,用透析性并且无菌的材料对伤口进行处理,在治疗时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肝素封管,治疗结束后,要及时的关闭静脉管路并及时的使用止血夹。可以看出加强插管技术和治疗后的防护措施也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

23合理营养血液透析患者要想良好的配合治疗,就要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合理的饮食,多食用蛋白类食物,提高身体所需的营养,食用含蛋白质尽可能低的食物,可以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少食盐,拒食豆类和坚果类食物。

3讨论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7篇

检验科在实验室的建设和装修时按BSL-2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布局,整个检验科采用了盒中盒的结构,将各实验室有效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平面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还设立了缓冲区。检验科医院感染来源于每天检测的大量临床标本,这些临床标本带有的感染性病原体在处理和检测过程中会有各种感染隐患发生的可能,为此检验科在标本的接收、运送、检测、储存、最终处理方面对实验室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设置调配,形成了流通程序并切实执行:所有标本由病房用统一密封盒及时送到检验科标本接收间,检验科工作人员统一核对后按各专业分类排放好放入密封盒由专人分发各实验室,防止标本意外打泼引起的人员和环境污染;对标本检测前、中、后的安全防护制定了具体要求及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所有已检测标本放入专用储存冰箱放至7d后按感染性废物的要求及时处理;标本运送路线经过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尽量避开人员流动过多的线路。实验室要求内务整洁干净,各种仪器、冰箱等摆放合理便于操作,离心机统一放置于有气流外排的试验台上,防止气溶胶污染;各实验室实验用具如加样器等严格区分使用;各区洁具分开专用,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严禁清洁区和污染区混用;实验室与外界隔离,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

2加强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管理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工作人员,检验科不但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比较多,还要通过多次工序对患者体液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检测分析,这些过程都有可能使检验人员造成感染,检验科为加强个人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控意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科室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认真学习国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工作人员要求牢记本实验室的相关生物安全具体管理条例及职业暴露处理规程,提高检验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并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当中。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医院感染知识的严格考核,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要领,避免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保证他们以正确的意识、操作技术和工作习惯展开工作。检验科还分批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考核合格证[4]。

2.2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检验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档案中包括工作人员具体身体状况,每年相关体检资料,是否有职业暴露及损伤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要根据《医务人员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理(SOP)》相关要求及时处理,分析事故的原因,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追踪的全过程。

2.3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在检验科各实验室中,感染性标本在检测和操作过程中难免溢撒,产生的气溶胶污染最为常见,也难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个人防护对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非常必要有效。为此,检验科对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防护操作程序进行了培训,各实验室按照分区实施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要求实验室操作必须严格遵守个人防护原则: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如工作服被污染要及时更换消毒;试验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帽子且一次性使用;规范个人行为,在工作区不要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存放食物等;微生物实验室、PCR实验室、HIV实验室配备防护服和防护眼镜,以上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工作中要预防锐器对操作者的危害,锐器伤是一种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意外伤害,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5],实验室必须佩备降低锐器损伤风险的装置,尽量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容器和使用锐器操作[6]。据报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从感染源排出后,需要经过连续的传播途径才能到新的宿主体内定植或感染[7],加强医务人员洗手,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一步,可降低50%的病原感染率[8]。在工作中当手有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标本物质污染及离开实验室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要求的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用手消毒剂消毒。在实验室内必须穿防水、防滑,能有效保护脚部的工作鞋。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执行

3.1增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监管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检验科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负责相关的管理和监测工作,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担任组员,感控小组负责依据相关的法规要求及时制定、修定和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督促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对工作中出现的生物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建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各实验室操作产生不同的危险物质和试验危害,制定了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力争达到实验室所有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有据可依,所有过程均有记录可查,分别制定了《工作流程图》、《环境监测管理程序》、《菌种管理程序》、《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报告、储存及运输程序》、《医疗废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管理程序》,以上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依据实际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完善。

4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

4.1检验科环境的消毒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一切物品,包括空气、水体和所有的物表、地面等均被视为有污染危害,都要对其消毒处理。每日工作结束后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1h;地面、物表每日用清水湿式擦扫,被污染时,及时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先覆盖污染表面,作用30~60min,然后湿式擦扫;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等尽量一次性使用;需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材应立刻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接种培养过的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再刷洗;实验室仪器可用2%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消毒剂的配制和浸泡时间、高压灭菌器的温度和时间都必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册的消毒和灭菌程序进行[9]。

4.2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来自病人的检验标本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和传染性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都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引发医院感染,检验科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所有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使用过的吸头、试管、酶标板等一次性检验用品放入消毒桶内,经高压灭菌后,放入黄色废物收集袋中;损伤性锐器放入黄色塑料利器盒中,盒外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感染性废弃物包括各种标本及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物品、病原菌的培养基、菌种保存液等高危废弃物,置于黄色废物收集袋,在实验室内进行高压灭菌后,用垃圾袋包装密封;实验室内的废纸、口罩、帽子等未直接接触标本或细菌的传染危险性较低的废物,集中放置于放有两层医疗垃圾袋的垃圾桶内,交由专人包装封口处理。各种废物在运出实验室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经培训的专人进行交接,并有记录登记。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染片、洗板等)集中收集到已加入消毒剂的容器中,大于消毒所需时间后倒入下水道,进入医院排污池统一由专管部门消毒处理[10]。

4.3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实验室相关感染是指在实验室活动中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发生的实验因子的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原因主要有误食、皮肤切割、针刺、动物抓伤、气溶胶吸入等,尤其以吸入气溶胶感染最为常见。实验室感染事故,大部分是由于疏忽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中强调规范人员操作过程,改进操作技术,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扩散和吸入,避免工作人员受伤,降低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5讨论

医院感染论文范文第8篇

1.1疾病病理分型按照WHO制定的LN分型标准,包括Ⅰ型:轻微病变,本组无此类型;Ⅱ型:系膜增生型8例;Ⅲ型:局灶节段增生型13例;Ⅳ型:弥漫增生型14例;Ⅴ型:膜型18例;ⅥI型:肾小球硬化型7例。

1.2观察指标感染部位、病原菌构成、临床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LN各病理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LN不同治疗方案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特征对比。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60例LN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46.67%;主要感染部位依次为肺部、泌尿道、消化道及皮肤,见表1。

2.2病原菌分布28例LN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中以细菌为主,真菌感染次之,见表2。

2.3LN临床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尿检异常型与终末期尿毒症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率最低,其他临床分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率最高,见表3。

2.4LN各病理分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随着病理分型的提高,感染率也随之而增大,见表4。

2.5LN不同治疗方案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方法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住院时间、血红蛋白、24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SLEDAI评分、补体C3及肌酐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