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范文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范文

时间:2022-09-20 08:58:46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2014年第八期

1观察方法

1.1观察周期以8周为观察期限,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记录有关的试验资料。

1.2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4]。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80%;有效:积分降低50%~80%;无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50%。②反流性疾病问卷(RDQ)[5]:以一周为观察单位,无症状为0分,症状发生<1d、1d、2~3d、4~5d、6~7d分别记为1、2、3、4、5分,以此描述烧心感、反酸、胸骨后疼痛和反食发作的频率。而上述症状严重程度则划分为:无症状0分;症状不明显,经提醒后发现记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需要服药记3分;症状非常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要长时间服药记5分;间于1、3之间为2分;间于3、5之间为4分。③生存质量量表: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患者生活质量[6]。

1.3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由专人采用SPSS22.0forMac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脱落与基线情况80例患者共2例脱落。治疗组1人由于时间安排问题不能按时接受治疗,对照组1人由于疗效不显著终止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RDQ、WHOQOL-BREF总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DQ评分、WHOQOL-BREF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RDQ、WHOQOL-BREF总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RDQ、WHOQOL-BREF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GERD最常见的一类,目前多认为该病为特异质性疾病[7],其发病机制除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外,与食管壁及咽喉部粘膜对反流物质的高敏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也有关。目前治疗GERD最重要的方法是抑制胃酸分泌[8],临床常用PPI作为基础用药。药物治疗虽然能有效地缓解反流症状,但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或担心停药后反复发作等,易导致患者睡眠障碍,引发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将该病归于“吞酸”、“反胃”、“胸痹”、“呃逆”、“痞满”等范畴中,认为病机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现反酸、嗳气等一系列表现。董氏奇穴之天皇穴与阴陵泉穴相合,肾关穴(天皇副穴)位于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董氏认为该二穴解剖对应六腑神经,且向后斜刺,可视为一针透刺脾肝肾三经,倒马应用可治疗倒食病,胃酸过多。《灵枢•经脉》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则鱼际络赤。”肺经“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董氏掌诊认为,土水穴与胃及大、小、十二指肠关系密切,用治胃肠病乃根于此[3]。本研究采用天皇穴、肾关穴倒马针法配合针刺土水穴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对于患者不同情志问题采用配穴辅助治疗。结果发现针刺配合PPI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烧心、反酸、反食等症状发生的频率,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方便操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湘力王升旭杨路林泳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lcyxgczz/6543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