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探析范文

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探析范文

时间:2022-12-28 05:52:38

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探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年第6期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输血提供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的4359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9例发生输血反应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输血未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输血反应与输血成分的关系及两组患者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结果本研究共有输血患者4359例,发生输血反应29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7%。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5例(51.72%),过敏反应8例(27.59%),输血过快导致呼吸困难2例(6.90%),不明原因溶血反应1例(3.45%),其他输血反应3例(10.34%)。输注悬浮红细胞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高于冰冻血浆,过敏反应低于冰冻血浆(P<0.05)。观察组患者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为(45.12±7.89)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1.76±5.21)min(P<0.05)。结论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及不同输血成分均会影响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中应给予积极护理,减少输血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反应;相关因素;输血成分

临床输血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体内,是临床治疗与急救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医学领域无可替代[1]。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及输血规范操作等,输血治疗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血液复杂性、自身限制性等因素存在,输血并非绝对安全[2]。输血在有效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输血反应,即输注血液、血液制品或输注用具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与原发疾病无关,临床中应给予及时处理,积极预防护理等措施,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输血反应,遵守护理常规。输血护理质量与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的4359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探讨其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防、护理等干预性措施方法,旨在探讨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有效合理控制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的4359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输注血液成分包括:冰冻血浆6782U,4526袋,悬浮红细胞7738U,5261袋,机采血小板213U等,其中输血反应发生29例。本研究将此29例发生输血反应者作为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21~49岁,平均(37.28±5.42)岁。随机抽取同期输血未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平均(37.89±5.6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2000年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输血反应[3],输血后1~2h发生输血反应,且持续时间达0.5~2.5h。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前体温正常,输血后1~2h体温升高1℃以上,排除溶血及细菌污染等原因所造成的发热。②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新发的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皮肤过敏,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哮喘等呼吸道症状及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③不明原因溶血性反应: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血清胆红素升高,但复查供患者血型均正确,交叉配血合格。④其他输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紫癜、空气栓塞剂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1.3研究方法

所有输血患者均回顾性记录其基础疾病、输血次数、输血类型及输血前体温等资料信息,根据标准规范输注我中心血站血液,密切观测患者皮肤状态,做好全程记录。当受血者诊断发生输血反应后,立即给予停止输血及对症治疗,采取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获取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信息反馈输血科,并核对上报。总结输血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1.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共有输血患者4359例,发生输血反应29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7%。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5例(51.72%),过敏反应8例(27.59%),输血过快导致呼吸困难2例(6.90%),不明原因溶血反应1例(3.45%),其他输血反应3例(10.34%)。

2.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与输血成分的关系

输注机采血小板未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及过敏反应。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1例(73.33%),输注冰冻血浆4例(26.67%);在过敏反应中,输注悬浮红细胞2例(25.00%),输注冰冻血浆6例(75.00%);输注悬浮红细胞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高于冰冻血浆,过敏反应低于冰冻血浆(P<0.05)。

2.3两组患者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为(45.12±7.89)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1.76±5.21)min(t=13.373,P=0.000)。

3讨论

临床中,输血反应主要分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4]。发热反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输入的血液制品中含有药物、杂质、细菌性致热原、病毒性致热原及患者机体免疫反应中白细胞破裂释放的内源性致热原等,受血者在较短时间内体温升高、皮肤潮红、出汗、寒战等[5],其发热强度与输血速度及热量相关。临床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及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等,对输血器及剩余血液作细菌培养。本研究29例输血反应患者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5例,所占比例为51.72%,输注血液成分以悬浮红细胞11例(73.33%)为主,提示发热反应与血液储存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相关。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于输注悬浮红细胞,表现为输血后先发冷再发热,体温升高约1℃,发烧持续时间一般为输血后12h以内,原因可能是输入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与血小板和白细胞相容[6]。过敏反应多发生与输注冰冻血浆后,推测原因是在制备和储存血浆时,白细胞活化会产生白三烯、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皮肤瘙痒,面部潮红等过敏症状。本研究就输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观察组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明显较对照组更长(P<0.05),提示血液离开冷链环境后,血液质量下降,与输血反应密切相关。临床中为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应严格把握血液质量安全,执行输血操作规程,做好血液离库后的安全管理工作[7-8];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及禁忌症,高危人群应给予抗过敏类药物预防用药[9],加强心理护理,避免神经功能紊乱。

综上所述,发血至输血时间间隔及不同输血成分均影响输血反应发生,临床中应给予积极护理,减少输血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佘廷志,朱昭琼,龚涛武,等.围手术期临床用血调查分析推测改进输血治疗指征的必要性[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5):71-74.

[2]孙斌,钱宝华.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策略[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22-925.

[3]王维娜,邢志勇,闫沛云,等.157例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7):812-814.

[4]刘赴平,何子毅,祁妙华,等.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5):701-704.

[5]周吉成,沈德才,谭彬宾,等.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连续对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405-407.

[6]孔令杰,蒋蕊,郭英.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6):92-92.

[7]蒋富生.加强血液冷链管理、预防输血事故发生[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0,2(1):22-22.

[8]杨振宇,谭萍,张福,等.浅谈血站冷链的关键控制点[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221-223.

[9]刘红超,王斌.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特点观察及控制策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8):272-273.

作者:邓娟 单位:安康市中心血站办公室

被举报文档标题: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lcsxyjczz/71037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