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范文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范文

时间:2022-12-28 05:49:52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年第6期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输血患者760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输血期间及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不同血液成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9%,以血小板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红细胞悬液,最后为血浆,其他血液成分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6例输血反应发热占32.6%,过敏占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输血反应高于≥18岁者,有过敏史、输血史高于无过敏史、输血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白细胞滤器使用率为100%,可显著减少血小板与红细胞输注时发生发热反应。结论:血小板、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后易发生输血反应,且过敏反应最常见,其影响因素为过敏史、输血史及未成年人,需高度关注此类患者。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输血为临床常用治疗与抢救措施,主要采用静脉输注血液的方式,不仅可抗休克,补充血量,还可将低带氧能力诱发的急性缺氧症或红细胞减少现象纠正,补充各类凝血因子[1,2]。输血一般使用同型血,还需交叉配血,不存在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后再进行,但受到血液成分及患者个体差异因素影响会引起输血反应或传染病。若输血反应轻微且及时处理不会影响病情,但若输血不良反应严重则会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临床按照不良反应体征与症状划分输血反应为4种类型,即细菌污染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及过敏反应,以红细胞血型不合诱发的细菌污染性及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为严重,但临床比较常见的反应为过敏与发热反应。现选取我院收治的7600例输血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输血患者7600例,年龄1d~87岁,平均年龄(51.7±12.6)岁;输血成分主要有阴性全血、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血小板、冷冻洗涤红细胞等共18450袋,均来源于血站。

1.2方法

按照2000年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我院实施不良反应回报制度。一旦不良反应发生医师需结合患者实际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填好后送至输血科。回顾性调查分析7600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住院号、姓名性别、输血日期、成分类别、过敏史、输血史、不良反应类型、所属科室及是否应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等。

1.3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受血者体温上升不低于1℃,伴随出汗、恶心呕吐及寒战等症状,将其他体温上升影响因素排除,即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受血者新发荨麻疹、皮肤瘙痒、红斑、过敏性休克及难以呼吸等症状即刻判定为过敏反应[3]。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输血成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8540袋血液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9%,其中以血小板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红细胞悬液,最后为血浆,其他血液成分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6例输血反应中15例发热,占32.6%,31例过敏,占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男女性输血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输血反应高于≥18岁者,有过敏史、输血史高于无过敏史、输血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受血者而言无论输注何种血液制品均存在一定风险,据统计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0%[4],我院为0.249%,较低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血管中心加大监管力度,医院也开展输血安全与质量管理,临床医师输血经验也更加丰富,掌握更多技巧;或部分医师输血前给患者用药,掩盖部分输血反应,漏报或未能及时诊断导致上报率比实际发生率低。但这也体现出本院对输血管理的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培养临床工作者对输血反应的重视,若因技术原因导致输血反应未被及时诊断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科室要强加培训。因全血成分比较复杂,输血反应最高,因此现在多采用成分输血法,降低全血使用率,患者缺什么就输注什么,可确保安全性与输血效果。成分输血不仅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还可节省血液资源。本组不同血液成分中以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以过敏反应为主,其次为红细胞悬液,以发热反应为主,最后为血浆,以过敏反应为主。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关联于多次输注HLA不相合的血小板或白细胞,妊娠或多次输血产生血小板、白细胞凝集素或淋巴细胞复康体,再次输血后诱发免疫反应,溶解血小板、白细胞后将热原释放出来诱发发热[5];受血者多次输注后变为过敏体质、产生抗IgA抗体及被动获得性抗体等导致过敏反应。文献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关联于发血至输血时间[6],因此临床应尽量简化该过程,缩短耗时,将保存条件变化对血液成分产生的影响减少。一般规定发血到输血间隔时间应在0.5h内,每次发血应在4U以内。

输注血小板前血站送血前应先联系临床了解是否能及时输注,若不能需先保存于血站,输注前再送来。若临床发生特殊状况无法及时输血应由输血科代为管理。本组结果表明年龄<18岁输血反应高于≥18岁者,有过敏史、输血史高于无过敏史、输血史者(P<0.05)。由此可知,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关联于过敏史、年龄及输血史,因此临床要高度关注未成年人、多次输血者及过敏史者。有诸多因素会诱发输血不良反应,除上述因素影响外,临床、血站、输血科等工作人员均会导致输血反应,为将输血安全性提升,需重视以下几点:(1)血站需结合临床需求及时供应血液,如患者多次输血且发生过发热反应,临床高度怀疑应白细胞抗体诱发,此时血站应去白细胞红细胞;同时还要确保血液质量,严格清洁消毒与保存,防止污染,按照规定要求制备成分及运输血液。(2)输血科需将输血前检查制度严格落实,包括筛查意外抗体、复检血型及交叉配血等;尽量全面了解患者,高度重视输血史及输血反应史患者,临床应多联系输血科,共享信息,确保血液成分最适合患者;强化库存管理,了解临床血液成分及使用情况,将储血计划制定出来。(3)临床医护人员需对输血指征予以严格把控,预防不良反应,同时结合患者实际合理选择输注成分,详细了解过敏史、妊娠史等,密切监控输血过程,做好病程记录。

综上所述,输血风险较大,各科室需密切联系,严格掌控输血指征,最大限度减少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罗虎成,高烽华,于艳文,等.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2):361-362.

[2]王从刚,陈靖,包建国,等.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安徽医学,2016,37(4):457-459.

[3]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294.

[4]龙永疆,裴巧云.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8):3571-3572.

[5]章爱华,章爱梅.关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5):183-184.

[6]余红亚,付谦.150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3):1662-1663.

作者:曾晓新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中心血站

被举报文档标题: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lcsxyjczz/71037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