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作用范文

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2-11-26 03:58:32

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作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年第4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症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睡眠进程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睡眠进程及PSQI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睡眠时间均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减少,PSQI评分均著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个睡眠进程指数及PSQI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可更有利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失眠症;护理干预;个性化;睡眠质量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等。住院患者由于疾病影响、环境变化、仪器设备噪音、心理因素等,极易发生失眠症,可能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1]。药物对于失眠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出现依赖性。因此,对于住院患者失眠症而言,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睡眠护理干预非常必要。我院前瞻性地分析了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对住院失眠症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病例选择标准

住院时间≥7d,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CCMD-3)[2]中的诊断标准,均神志清楚且能配合临床护理与调查。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智力、人格与语言功能障碍者,病情危重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排除具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排除近期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了书面的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1.2分组与基线资料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症患者112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0~82岁,平均(50.23±1.35)岁;失眠病程1个月~7年,平均(4.13±1.46)年;31例首次住院,25例再次住院;疾病类型:12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心血管疾病,11例脑血管疾病,10例肾脏内分泌疾病,7例消化系统疾病;文化程度:16例初中及以下,27例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睡眠障碍情况:35例原发性睡眠障碍,21例继发性睡眠障碍。对照组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2~80岁,平均(48.97±1.66)岁;失眠病程3个月~9年,平均(4.25±1.63)年;30例首次住院,26例再次住院;疾病类型:10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心血管疾病,12例脑血管疾病,11例肾脏内分泌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文化程度:15例初中及以下,29例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睡眠障碍情况:31例原发性睡眠障碍,25例继发性睡眠障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情况、疾病类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治疗方案一致,护理实施双盲分组护理,两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学历及职称无明显差异。

1.2.1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睡眠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并遵医嘱于每晚睡前予以抗焦虑、催眠药物阿普唑仑片口服,1片/次。

1.2.2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均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睡眠评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睡眠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了解其困扰睡眠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评价其应对机制以及自助睡眠方法,结合患者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既往生活习惯、原发病以及睡眠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2)环境干预维持病房内整洁、安静和舒适,调节室内温湿度适宜,确保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左右,并维持必要的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根据患者的个人习惯及生物节律,科学安排睡眠时间,并尽量将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日间,如必须在夜间进行的操作则应尽量集中进行,避免影响患者睡眠。严格限制探视时间,避免夜间陪护。病房内信号灯、报警声以及监护仪声音调节至最小范围,将不必要的仪器设备撤离。

(3)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全面评估其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诱因,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消除或缓解其不良情绪。针对患者的失眠原因及需求,指导其掌握放松训练方法,予以头部及穴位按摩、看书调节、音乐疗法、热水泡脚等。

(4)睡眠卫生干预①认知干预:讲解睡眠卫生相关知识,强调良好睡眠习惯对于病情康复及健康维持的重要性,提高其改善睡眠质量的主动性。介绍催眠药物的正确用法及药物滥用的危害性,鼓励其尽量避免依靠药物睡眠。②制定个性化睡眠卫生习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睡眠行为干预方案,与患者共同分析其不良睡眠习惯及失眠原因,并采用其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纠正不良睡眠习惯。例如,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嘱其午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30min,确保夜间睡眠充分。避免睡前4h内避免饮咖啡、浓茶、吸烟、饮酒、过饱、过饥等,睡前2h内避免过度用脑或者阅读刺激性的报刊,以维持睡前身心放松。睡前30min洗漱、热水泡脚、自行按摩足底穴位等,以促进睡眠。③睡眠行为干预:a.刺激控制疗法:鼓励患者尽量在出现睡意时再卧床准备睡觉,对于卧床后15~20min仍无法顺利入睡者,则强制起床。设定晨起时间,无论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均必须准时起床,以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激发睡眠节律。b.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合理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应不低于5h,以提高患者的睡眠渴望,有利于缩短非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c.放松疗法:指导患者进行无张力活动、肌肉等张收缩以及等长收缩,有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进睡眠。每日通过播放CD或磁带等形式,让患者根据提示进行训练,可起到渐进性改善睡眠的效果。确保睡眠环境安静、无光源刺激,根据患者的喜好予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音乐声音分贝控制在40分贝左右,鼓励其取舒适体位卧床,听音乐缓慢入睡。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7d后,评价患者的睡眠进程,包括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觉醒时间以及觉醒次数等;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得分越高则睡眠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睡眠进程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睡眠进程的各个指数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的睡眠时间均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减少,PSQI评分均著降低(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的入睡潜伏期较对照组更显著缩短,睡眠时间较对照组更显著延长,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较对照组更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获得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失眠症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认为与生活事件、心理因素、病理生理因素等有关[3]。若某种因素的刺激性影响持续存在,或当事人无法从心理上适应这些刺激性因素,那么就会导致失眠症的延续。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推移,环境中存在的许多无关性因素也可能诱发成为失眠症的条件刺激,导致患者原有的失眠症附加习惯性因素,最终致使失眠症形成慢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长时间睡眠剥夺可导致患者产生烦躁情绪、情志失调、疲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4]。住院患者常存在疼痛、咳嗽、心悸、呼吸困难等病理生理表现,容易受到消毒水气味、仪器设备声音刺激、灯光刺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患病后心理压力大、心理应激反应明显等,均将导致睡眠障碍,诱发失眠症[5]。住院患者失眠症不仅将影响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且将干扰原发病的治疗,影响临床预后。应用催眠药物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暂时性地缓解失眠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催眠药物滥用可能出现副反应、药物依赖等,不适合长期使用[6]。故而意味着:针对失眠症产生原因,通过环境干预、积极治疗原发病、睡眠行为矫正、心理护理以及睡眠卫生指导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解除或减少失眠诱因,从根本上改善睡眠状态[7]。大量研究报道中均明确指出:失眠症本身并不能反映患者身体内部出现了何种情况的器质性改变,而是大脑抑制功能与兴奋功能暂时性丧失平衡的表现,与患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点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关系。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够特异且针对性的治疗失眠症,而睡眠护理干预强调从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偏差入手进行干预,故能够弥补现有药物治疗方案中存在的局限性,成为对失眠症进行多元化治疗的一大重要部分。睡眠认知偏差是导致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纠正其认知偏差,有利于增强其维持良好睡眠质量的自觉意识,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简历健康的睡眠习惯。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放松训练有利于降低警觉性、转化睡眠方向并降低心率、耗氧量以及呼吸节律等,有利于促进睡眠行为[8]。同时,睡前实施放松疗法有利于转移患者对睡眠问题的关注度,并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促进睡眠。期间配合音乐疗法能够增强身心放松效果,改善睡眠状态[9]。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积极分析失眠原因及患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改善睡眠环境、加强心理护理护理干预的同时,配合睡眠认知干预、制定个性化睡眠计划及睡眠行为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睡眠时间较对照组得以明显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获得显著降低。干预后两组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各项因子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改善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与张丽华等[10]报道相似。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是失眠症临床治疗的重要辅助组成部分,开展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有利于弥补药物治疗疗效的不足,辅助增强和巩固药物的治疗效果,帮助从根本上消除失眠原因,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等。军人失眠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40(1):11-1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67.

3.刘玉娥。睡眠障碍孕妇生活质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3):87-90.

4.黄婷,易妍。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的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826-827.

5.冯兰芳,郭爱松。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在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3):2780-2782.

6.张光翠,姚永玲,周琼,等。护理干预对顽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41-542.

7.刘林林,吕美娜,苏振,等。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2014;11(6):232-233.

8.孙静意。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天津护理,2014;22(6):511-512.

9.黄凯敏,范淑玉,陈玉兰,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失眠症疗效的观察。医学信息,2012;25(1):198-199.

10.张丽华。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12-114.

作者:唐秋枫 徐恩美 田春艳 吴文文 单位: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薛城门诊部 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急诊科

被举报文档标题: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作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gjjsbxzz/70010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