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原泥石流灾害医学地理特征及保障范文

高原泥石流灾害医学地理特征及保障范文

时间:2022-09-17 11:45:11

高原泥石流灾害医学地理特征及保障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高原泥石流灾害的医学地理特征,以及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灾害救援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灾害冲击期、灾后早期、灾后晚期和后效应期对受灾民众的救援侧重点及对救援人员的防护保障措施。对高原泥石流灾后救援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援体系,为今后高原地区泥石流灾害救援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泥石流;灾后救援

我国拥有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占地面积最广以及人口居住密度最大的高原地区,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近年来,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均大幅增加。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不断扩大,高原冰川融化多发,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不断增多,高原泥石流的发生率及危害性不断上升。总结分析以往高原泥石流的发生原因、灾害特点和救援方案,构建适合我国的高原泥石流灾后救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高原泥石流的医学地理特征

高原多指高于海平面1000m的高地,形成于长时间连续的大面积地壳抬升运动。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也是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具有独特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面灾害多发[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上升,大面积的冰川消融,高原水系水量增加。此外,随着对高原地区的开发及利用不断深入,高原人口陡增,使高原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以上因素使得泥石流等高原地表灾害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威胁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2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灾害救援的影响

高原氧含量低,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特点增加了泥石流发生后救援活动的难度。氧含量低可引发人体各系统的自发代偿,以维持机体在高海拔地区的正常生命活动[2]。如高原低氧环境使机体的呼吸功能代偿性增加,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度加深,肺泡通气量增加,以尽可能达到机体氧耗的最低下限;同时,体内血红蛋白浓度也有所升高,以增加机体携氧能力,满足高原居民的日常活动需要。但上述代偿活动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实现。对于初入高原的救援人员来说,需要在很短时间内适应高原自然环境;而且灾后救援工作强度大,救援人员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其高原多发疾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较其他高原人群高(重)[3-4]。高原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容易造成冻伤,尤其是四肢如手、足等末梢毛细血管丰富部位,冻伤会影响人员精细活动等[5],增加了安置泥石流灾后群众的难度。经历泥石流这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后,受灾民众精神及心理状态波动较大;而高强度的灾后迁移活动,使人群的活动量增加。并且,受灾民众尽管可能已经习服高原的低氧、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自然环境特点,但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发生高原特发性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此外,在发生泥石流灾害后,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保障,饮水安全和居住安全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3高原泥石流灾后救援特点

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后时间及救援重点不同可分为灾害冲击期、灾后早期、灾后晚期和后效应期[6]。根据高原泥石流的灾害特点及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对泥石流涉及人群分为灾后人群和救援人群,不同人群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3.1灾后人群救援侧重点

3.1.1灾害冲击期

泥石流灾害发生突然,目前世界范围内都缺乏准确的预警体系;加之灾害发生地带的群众情绪惊慌,面对突然的自然灾害缺少应对技巧,因此高原泥石流一旦发生,灾害冲击期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一时期,救援工作的重心应当是大力搜救、抢救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后送伤员,同时尽早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救援工作组首先应与当地医疗单位进行沟通对接,了解当地医疗条件及受灾群众的伤亡情况,成立灾害卫生应急指挥小组。协同当地医疗力量,制定救援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救援小组的任务,及时、高效处置受灾群众,轻伤人群合理救治后妥善安置,等待相关部门下一步接收;在泥石流灾害现场医疗条件不能处理的危重伤员,尽早安全后送[7]。

3.1.2灾后早期

指受灾群众从泥石流现场撤离迁移到指定安全地域的时期。这一时期因泥石流灾区基础设施被毁,受灾群众安全居住条件不能满足、安全的饮食、水供应艰难。泥石流导致大量水源受到污染,以往可饮用的地表水源消失或不能达到安全饮用标准,所以,安全快速地将受灾群众从泥石流现场迁出,并及时提供受灾群众需要的安全饮水和生活用水,协同其他相关单位提供安全的食物供应非常关键。

3.1.3灾后晚期

指从泥石流受灾群众在安全地域临时搭建居住建筑到可以返乡这段时间,时间长短因受灾严重程度及灾后救援工作的进度而不同。临时安置地域因是临时选址应急使用,可能不具备完善的居住条件,同时由于安置的受灾群众较多,导致居住环境拥挤、基础卫生设施短缺以及安全的饮水和生活用水供应困难。以上因素导致泥石流灾后某些疾病高发,如泥沙堵塞呼吸道导致呼吸道感染[8],饮用不洁水后引发腹泻,或人群居住密度过大引发其他传染性疾病等。此外,在安置地域可能出现的毒虫等生物,需要提前排查预防,必要时协调专业团队进行消毒杀虫[9]。在这一时期,救援工作的重点是积极预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高发疾病防疫。高原泥石流发生后,救援工作组应协调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工作体系和护理体系[10],尽早对灾区的水源、食品卫生、遇难群众及家畜家禽的死亡地点,以及本地常见疾病等进行了解登记,并采取相应的卫生防疫措施[11];每天安排专人定时定点对当地群众的饮水、生活用水和食品安全进行抽样检测,对临时安置点的厕所和垃圾堆放地每天进行消毒。在日常救援工作之余,安排一定人力对当地群众普及相关防疫知识。

3.1.4后效应期

指泥石流受灾群众返乡到灾后重建的时间段。泥石流灾害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当地疾病谱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出现以往未曾流行过的新种类疾病。救援工作组协同当地医疗力量应尽量准确预估可能流行的疾病,坚持完善卫生防疫工作,提前备好相关医疗器械和药品,做好受灾群众防疫知识普及工作。受灾人群经历泥石流这种严重自然灾害后,周围房屋倒塌,亲人逝去,财产和生命安全遭遇严重损害,心理状态波动较大。医疗力量应及时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疏导,对灾后民众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防止出现严重后果。可以制定分层次、类别的干预计划,对受灾人群进行创伤后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传授心身放松训练活动方法,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12-13];对情绪波动较大的重点人群可以进行单独晤谈等支持性治疗,尽量减轻其心理压力、纾解不良情绪;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可适当给予对症药物,同时辅以持续的心理咨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灾害发生1年后、5年后等时间段可对受灾群众再次进行心理测评,视情况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等进行及时干预,长期观察[14-15]。

3.2灾后救援人群防护重点

3.2.1灾害冲击期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救援部队接到紧急救援任务,立即准备相关物资,短时间内从驻地赶往高原泥石流发生地域。救援人员来不及进行常规的高原环境习服,容易发生高原疾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不仅严重降低救援人员的劳动能力、影响救援工作的推进,还可能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在这一时期,救援部队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及时做好准备工作,在前往灾区之前或在路途中,对救援队伍进行高原地理环境和常见高原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形式要多样,表达要具体,条件允许可以播放相关指导视频或进行现场演示等,尽可能减少救援人群高原疾病的发生。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在进入高原前服用红景天、藏天露等药物以缓解高原缺氧[16];制定系统紧急应对方案:如有人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可立即进行吸氧、询问病史、体征检查、药物治疗(碳酸酐酶抑制药、糖皮质激素、钙离子通道阻滞药,镇静催眠药等配伍治疗)[17]。此外,对救援人群进行心理指导,使之克服对高原环境的恐惧心理,理性看待任务,备好足够的衣物及药物,预防感冒等。

3.2.2灾后早期

在此期间救援人员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原本患有高血压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者容易因过度疲劳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呼吸骤停等严重疾病,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救援工作组应合理安排救援任务,保障救援人员有基本的休息时间和适宜的休息环境。泥石流发生后,灾区基础设施被毁,居住条件恶劣,安全的食物水源供应较困难。救援工作组应力所能及地保证安全饮水和生活用水,协同其他相关单位提供安全的食物供应,保障救援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3.2.3灾后晚期

临时安置地域为临时选址使用,多不具备完善的居住条件,同时由于安置的受灾群众人口较多,日常作业和生活面临诸多不便。各部门应统筹安排,尽可能协调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物资、器械等分配,在不影响两方基础配置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救援需要。同时,灾后晚期救援力量大多投入基础建设中,救援工作组应对救援人员宣教该地域典型疾病如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简单的紧急处置办法,预防救援人员劳动能力受损和救援人员减员,必要时进行集中的卫生指导和疾病预防宣讲教育,积极预防泥石流灾害后的高发疾病。

3.2.4后效应期

救援结束后,不便于带回的基础设备等救援力量多交付于当地相应机构,以援助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重建。对于执行救援任务者,医疗力量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疏导[18],对救援任务完成后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解答,防止出现严重后果。可以制定分层次、类别的干预计划,对救援人群进行创伤后危机干预,即对所有参与救援任务的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同时组织开展群体心身放松训练活动,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重点人群,可以着重进行支持性治疗;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辅以持续的心理咨询[19-20]。

4展望

对高原泥石流灾后救援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援体系。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高效地展开救援是目前救援工作的难点,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提高救援能力、减少受灾地区的损失,需要重点探讨以下问题:救援队伍如何拥有更快速的机动能力,以便尽可能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救援队伍如何与当地救援力量合理分工、协同指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援能力[21-22];如何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保证救援队伍有充分的后续物资保障[23-25],不仅满足受灾群众的需要,同时满足救援队伍自身需要等。

作者:苏雪娇;陈郁;陈兴书;罗勇军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原泥石流灾害医学地理特征及保障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cqykdxxb/7198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