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秋学期学校意见范文

秋学期学校意见范文

秋学期学校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健全机制、勤俭节约、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服务大局、求真务实、致力创新,以科学化的发展理念为先导,以人本化的制度建设为抓手,以节约化的课程改革为重点,“用事业发展来凝聚人心,用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来促进稳定”,营造民主和谐、安全团结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生态型学校文化的建设,逐步彰显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由发展、自觉行动、自强不息的“五自”办学特色。

二、重点工作目标

1、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员聘任制》、《考核奖惩制》、《目标责任制》等方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在安全卫生、政务公开、行风建设、依法治校、常规管理等市级评比中获奖。

3、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加大各学科教学检查、评比、奖励的力度。

4、深化特色建设、不断加强体育工作,做好省市检查组对传统校的验收和体操班的发展工作。

5、内化科研素养,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积极参加省市课题立项、评估、结题等工作,校本培训有成效。

6、美化校园环境,不断完善勤俭节约的美德,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质性。新晨

三、具体措施

(一)以理论武装为先导,科学发展,谋划学校形象新思路

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得和当务之急,紧密联系师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用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师生的精神支柱,努力把师生的思想统一到重塑学校形象,打造品牌学校的理想信念上来。

1、适应形势,提高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和现实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教育,教育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均衡的、协调的、全面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不仅是理论上的伟大创新,也是各项工作的实践指南,我们应自觉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校改革、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和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2、精心构筑,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是学校的灵魂,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支师德优良、教育艺术精湛、能适应未来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学校将精心构筑四大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①敬业工程。学校加强领导队伍建设,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做到“五个一”,即教好一门学科、分管一个年级、联系一名教师、蹲点一个教研组、辅导一种兴趣小组。全体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牢记“八不准”。以全面学习贯彻《公民道德纲要》为契机,开展修师德、铸师魂活动,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使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

②青蓝工程。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将完善“青蓝工程”,实行导师制,签订师德合同,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努力做到“一年基本规范、二年站稳讲台、三年教出特色”,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促使青年教师尽早脱颖而出。认真做好校、市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选工作,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

③精业工程。让每个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自我发展管理目标”,积极创设条件,提供舞台,帮助教师完成目标。为促使教师不断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每个青年教师要做到“五个一”,即研读一本教育专著,上好一节公开课,研究一个专题,撰写一篇论文,掌握一项技能。同时,学校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举办专题教育沙龙,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事整合”的培训等,让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④名师工程。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开展学术沙龙,集体研讨活动,集中智慧,资源共享,通过“作讲座”、“做导师”等活动,扩充知识背景,显示才能;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形成风格,崭露头角。

3、学以致用,推动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就必须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校主动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呈现团结奋斗、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五种观念”:一是坚持加快发展的观念,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学校形象与教育收费之间、领导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等关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的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四是坚持均衡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法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和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解决好年级、班级、优等生与好生之间的均衡化发展;五是坚持内涵发展的观念,加强教育常规管理,深入开展教学“五认真”工作。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执行综合评比制度、专题调研制度、跟踪监控制度、交流合作制度;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的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健全机制,打造常规管理新境界。

学校的管理,特别是学校行政的运作机制,应从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转变,从管理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转变。为此,我们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逐步淡化强制,突出引导和鼓励,以富有人情味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赋制度以人文色彩,变制度为心灵感召。

1、完善组织机构,不断推行学校网络化管理。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的“三分三合”横式的建立上,即“更新观念、职责上分,思想不合;建立网络,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定规范,制度上分,步调上合”。比如,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级部主任之间调整,将使我校党、政、工在各行其职,各使其权,各尽其责上切实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忧乐与共,甘苦同当。

2、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备课制度的改革,改善学习方式,减轻教师负担,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三定两性”的原则,三定即:定时间、定主备人、定内容;两性即:备课教案对于教师要有实用性,教师将此教案适用到课堂上要有实效性。结合新课程理念,重教科研工作制度,调整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教师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自学制度等等,加大经费投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重新出台常规管理细则。针对学校实际,改革以往的上课、布置作业、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及行为规范的考核等要求,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深化主题教育,不断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切实做好“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教育;诚信教育”三大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秩序,促使每位学生生活活泼、个性化地发展。通过建立、完善兴趣小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确立“提优补差、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思想,做到普及与提高结合,选拔与自由有机结合,扩大活动项目,提高活动成效。要加强体育活动课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排球队”的研究与管理,本着“全面发展、强身健体、形成特色”的理念,做好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图书室、阅览室的使用效率,教导处要同学科教研组,每个年级必读书目,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与指导,组织开展形成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教师阅览登记制度,要求教师每周进阅览室阅读不少于1课时;要继续抓好班级文化,让教室的每个角落会说话,每个角落有名称,每周一诗、每日一名、美文欣赏、新闻报导等,学生提供、学生讲解、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要创新家长学校活动形式,增加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同时面对面坦诚交流的机会,要追求实效,激发家长学习的内驱力,为家长“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堂、参与新评价”提供机会;要创建书香校园,让学校的空气中弥漫着知识的芬芳,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知识的追求者。着重抓好学生“六大”基本能力的形成,即加强写字课的辅导,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强化数学探索与应用的能力,在上课时及作业布置中进行适当的渗透,让部分尖子生掌握书上的加量题及其有一定艰难度的思维练习题;应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还要加强英语的双基训练,高质量地完成英语练习册,重视英语词汇教学,举行

三、

四、五年级词汇竞赛。

(三)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勤俭节约,拓展绿色教育新空间

“绿色”不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构建“生态学校文化”为办学目标,唱响“绿色教育”的主题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绿色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策略之一,是因为“绿色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又是现代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其思想与观念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它将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携手并进。我们试图通过师生自主参与生态学校文化的建设,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温馨和谐的生态特色学校。

1、营造具有生态性的学校物质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人文教育的绿色体验。

“亲近自然、享受快乐、获取智慧”是绿色教育所追求的。我们依据生态系统思想,从舒适、保健、和谐、安全等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使学校环境体现自然性、科学性和愉悦性,更好地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兴趣,激发人奋发向上的志向,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接收信息和个性的形成成为一种科学的、人文的社会实践活动。

(1)设计宣传标语。运用生态的视角建设学校文化,应注意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等生态道德角度,体会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因此,应宣传这些生态道德要求,以构建较为生动完整的生态学校文化,如:在学校里张贴“不要乱扔果皮纸屑,地球妈妈会脏的”;在草坪上宣传“小草有生命,脚下要留情”;在花圃里写上“请不要采花,它会疼的”;在小树林里安放鸟巢,写上“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在水池边写上“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每一滴水”;在道路两侧的树丛写上“让落叶归根,因为树妈妈需要它”……这些宣传标语言辞生动委婉,而且都打上生态道德要求的烙印,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教会他们掌握生态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这样的生态环境绿意沁人,景美怡人,置身其中,会带来“地绿绿,天蓝蓝,人然然”之感。

(2)营造班级文化。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所以教室应作为生态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要鼓励师生针对本班特点,确立班级奋斗目标,设计“班名”、“班徽”并开展生态特色布置,力求让教室成为师生共创、共学、共赏、共享的乐园。在班级“爱心角”里设立:“熊猫金桥”、“金苹果小屋”、“狮子大王”、“小白鸽信箱”等;在学习园地开辟一个“绿园”,设立“绿叶奖”展览,每到周末,同学们可主动来到“绿园”下,参加自评互评,谁在文明、友爱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则可获得一枚“绿叶”,由自己亲手画上。绿叶象征健康、成长,也像征文明、友善,一周又一周,“绿园”里增添了许多新绿,让孩子们以“绿”为荣,以“绿”为快,在“绿色班级基地”里成长。

(3)处理校园垃圾。在“充满绿色、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等原则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植物角,让学生自己选择树种或花草,自己载培并管理,并借助这一绿地进行“叶落归根”生态活动,即把扫到的落叶全部倒在林子里。这样的教育活动,使人和树有了新的关系,落叶再也不是搞卫生时的麻烦垃圾,而成了生态教育的最自然的素材。对于垃圾的处理,还将增加垃圾箱的数量,将其进行分类,在垃圾箱上明确标出该垃圾箱的垃圾种类,如:可回收利用的废纸、废金属等;含有机肥,可直接利用的枯枝落叶等;不可降解利用的快餐盒、塑料薄膜等。这样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可以使学生明确废物回收及再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

(4)开设校本课程。在构建生态学校文化时,我们利用校园环境、学校特色、社区资源等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生态教材。在课程中将学校内栽种的所有花草树木的名称、生活习性等基本常识告诉学生,让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感受并关注那些生命的存在和变化;把化工工业园区作为研究水污染的场所,校门口作为研究噪音或者汽车尾气污染的场所(特别是家长接着孩子时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等;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影响下,逐渐关注起与我们同样平等的生命,增强了生态意识,培养了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绿色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2、造具有人文色彩的学校制度文化,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体验科学教育的绿色关怀。

人本与科学相融的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学校的各项制度,左一个“严禁”,又一个“不准”,都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这与我们提出的“绿”意是相违的。为此,我们以生态发展合理性为最高价值标准的价值观念来完善制度,体现人文关怀。

(1)处理好“行政”与“服务”的关系。在学校行政的动作机制中,党、政、工应各行其职,各使其权,各尽其责,把自己的价值观定位于追求学校事业的成功并用各种方法促进自我的实现。我们力图全面实现从管理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建立“更新观念,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建立网络,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定规范,制度上分,步调上合”的行政管理模式。

(2)、处理好“施管”与“被管”的关系。校长要能够一呼百应,如愿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政纲领”,就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关系,去争取“人心”,将教师紧紧凝聚在自己的周围,从而达到“人心所向,众所望归”的境界。事实上,校长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与教师精诚合作,共同开展学校工作,才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

(3)处理好“做事”与“成人”的关系。新课程倡导“用工作来育人”,这就需要在有效地组织教师来“做事”的同时,又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贯彻落实“成人”之举,致力于教师个人合理目标的实现。因此,采取各种改革措施,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使教师主体与学校主体都有选择余地,那么,“物竞天泽”的结果,带来的必然是教师的自主追求与学校的工作要求高度吻合;校长的“成人”之举,与教师“做事”的自觉行动,就能相互支持、和谐统一。从整体来看,这样的学校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具备了良性发展的生态优势。

(4)处理好“规范”与“人本”的关系。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致力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又要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教师灵活地开展工作,致力于每位教师内在积极性的激发。在教师群体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的价值观念、专业知识、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往往是显著的,要对这样一个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用激励先进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鞭策后进以减少前进中的阻力,我们将采用:①“文化濡染”: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健康的文化教育人,在教师群体中不断构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让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去影响和约束教师的行为,让他们致力于学校事业的发展;②“顺势生成”制度:在教师当中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教师行为引导和约束是非强制性的。为确保教师群体这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将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念提炼出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并贯彻实施。尤其是对其中的最基本要求,还要辅之以强制措施加以贯彻实施,以维护学校最基本的秩序。

3、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促进人自身的和谐,放飞生命教育的绿色向往。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它包括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先进的学校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为此,我们遵循“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和“环境是育人力量”的科学理论,挖掘学校的资源,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以先进的文化、高尚的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整合创新功能,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动力中获得跨越式发展。

(1)密切师生关系。校园中最难堪的情景就是老师和学生,变成“警察与小偷”,上演对手戏。构建生态学校文化的可贵之处是,让“警察”走开,处处都是天使,把监管式教育变成自律教育。学生如同一棵棵直立的树木,不依不靠,自律自强。因此,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态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为突出其首位的地位,学校将完善“常胜小学教职工文明规范要求”,从方向、爱生、学习、创新、效益、举止、协作、守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广泛开展“塑师魂、扬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的活动,强化教育者的现代意识,在育人理念、方法及手段的运用上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与需要,并以此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育人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学生中以《常胜小学一日常规》的养成教育为特色,进行“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系列教育,使学生群体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构建“生态学校文化”的办学理念也因此而得到实现。

(2)推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创建学校文化的动力,更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基于“人本化”教育这一前提,我们采用“条块结合、分头并进”的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其一,品行管理体系:成才先成人,重点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其二,学习管理体系:全面实施分级达标、目标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让学生都拥有学习的兴趣,都充满学习的动力;其三,生活管理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机制,广泛开展体验教育,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

(3)开展达标活动。绿色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将从班级、教师、学科组、学生这四个层面上分别开展达标活动。班级开展“班级管理达优秀、班级环境显优美、学习成绩呈优良、各项活动求优胜、班级特色有优势”的“五优”达标活动;教师开展“能为人师表,能教好一门学科,能当好一名班主任,能指导一项活动课,能进行教育科研”的“五能”达标活动;学科组开展“勤业敬业好,团结互助好,文明卫生好,教学质量好,遵章守纪好”的“五好”达标活动;学生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开展“崇德星、育智星、健体星、创美星、爱劳星”的“五星”达标活动。

(4)丰富绿色体验。“绿色教育”是重情感、重体验的教育活动,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里,在富有童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内心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了拓展教育实践机会,我们着重加强“绿色教育基地”建设。

●建立“绿色家庭基地”,丰富绿色体验。绿色教育,贯穿于家、校生活,沟通于校内外时空。利用家长学校积极宣传的基础上,提出“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要求,并且倡导“为家庭添新绿,为家庭添文明,为邻里添和睦”的“绿色家庭基地”系列活动,既能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在家做好孩子”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巩固扩大绿色教育的成果。

●建立“绿色社区基地”,丰富绿色体验。小学生在社区活动的时空并不大,但培养儿童在社区的文明意识,小学时期则是最佳时机。让学生走进社区,把城南风景区内的龙山宝塔、华罗庚、段玉裁纪念馆、博物馆、青年广场、龙山大桥等作为教育资源,采取“学校——社区”互动式联络,围绕“思想发动在校内,宣传落实在社区;前期准备在校内,亲身实践到社区;总结收获在校内,深化体验到社区”的要求,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情境里获得多维教育。

构建生态学校文化是一个大课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站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学校文化建设以新的认识和实践,如此,学校才会不断发展,我们的事业才会与时俱进,我们的儿童才可能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实现童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