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

银行发展论文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1.1农户抵押担保物缺失目前,新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各地多种植棉花、特色农产品等作物。这些作物的种植,在产前、产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农机、化肥、地膜、滴灌等农资,而农户资本金有限,急需银行的贷款。但是,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规定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很难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加上农机、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还不完善,致使农民没有合适的担保物作物抵押。最终,村镇银行面对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因其担保物的缺失,虽想贷却不给贷。

1.2风险管控存在隐患当前,新疆村镇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与信贷风险。在操作风险上,由于开发银行数据库网络系统成本高昂、维护费用高,多数村镇银行无力支付。对此,新疆村镇尚未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不能与央行的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无法准确预警金融风险[2]。在信贷上,村镇银行的贷款客户主要为农民与小微企业。而一些农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时常出现欠账不还、签字不认等情况。村镇银行本身注册资本就比较少,死账、坏账等不良账积累过多,会影像银行资金周转,严重时可能导致钱荒。

1.3非农化现象日渐突出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是有效的解决“三农”融资问题,弥补农村金融资金短缺困难。然而,新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受利益驱动,将贷款资金优先安排给易于收回贷款的优质项目,即使给企业放贷,也多是打擦边球,贷给一些以工业为主且附带从事农产品加工或运输的企业。不少村镇银行甚至将款项贷给建筑企业与房地产企业。村镇银行这种放贷方式,未发挥“支农”、“支小”相应的作用,使广大农村弱势群体没有获得应有的金融支持,不利于他们的脱贫致富。

2主要对策与建议

2.1优化出资结构,构建多方出资平台多方参与多元出资组建的村镇银行,可充分利用各方在融资、管理、研发及人才的优势,有效防控风险,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一是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与大型企业合资组建村镇银行。国有银行与大型企业不仅资金较充足,而且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村镇银行长期稳定发展。二是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模式与农民共同经营农产品[3]。村镇银行应积极与之合作为农户提供相应的贷款。

2.2均衡区内发展,加快南疆网点布局步伐新疆村镇银行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经济较发展的城市,易出现“虹吸”效应,不利于区内金融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对此,应该完善新疆村镇银行的布局。一要在税收上给予南疆等地区的优惠[4]。自治区金融办应将南疆三地区作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点,在南疆兴办村镇银行,可在税收给予相应的优惠。同时,可规定在北疆地区有网点的村镇银行,南疆也应有相应比例的网点。二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南疆地区主要出资人国有商业银行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没有北疆地区雄厚。因此,在南疆成立村镇银行要特事特办,给予特殊的政策。适当降低在南疆地区成立村镇银行的最低注册资金。如在县与乡镇成立村镇银行,可将原来的最低注册资本300万与100万,分别调低至200万、80万。

2.3创新农村抵押贷款方式,拓宽贷款领域在农村抵押贷款上,首先要完善原有的贷款方式,优化贷款程序,积极引导农户有序的贷款。特别是要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采取灵活的贷款与还款时间,不搞一刀切。其次,要探索创新以农用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机具以及运输工具为抵押的方式贷款。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将农户的农产品收益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在贷款领域上,要将贷款领域扩大到“三农”整个范围。村镇银行要改变贷款集中在农业企业的做法,要将更多的资金贷给普通农户,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改善生产生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金的支持来带动农村环境的改变。

2.4严控各类风险,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对于当前村镇银行现有的操作与信贷风险,在操作风险方面,一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村镇银行要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特别是提高员工对央行支付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二是要强化内部的管理[5]。由于村镇银行出资方比较复杂,管理上可能会出现不协调与不统一现象。因此,应加强各出资方的协调沟通,加强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努力避免因管理低下而造成操作风险。在信贷风险方面,新疆村镇银行应根据新疆各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风险防控机制。村镇银行可以为每个贷款的农户积极建立相应的信用账户,记录每个贷款者的每次贷款信用。放宽信用度高贷款户的贷款期限、贷款金额,严格失信贷款户的管理,最终实现信贷环境的优化。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传统银行金融产品的冲击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应该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传统银行金融产品是资产及负债业务,互联网金融只是在整个资金流动里面用技术搭起了两座桥梁而已,远不足以取代传统银行,但就是这两座桥梁却对所有的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余额宝”占据筹资入口,“虚拟信用卡”要把持消费出口,在入口和出口之间才是传统银行,传统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则成了彻头彻尾的“打工者”。“余额宝”和“虚拟信用卡”通过稳定的高息和灵活的使用吸引存款,把大量的资金在货币市场进行高价拆出,转手间便将银行的利润纳入囊中,钱依然在银行,但银行的筹资依存度和付息成本都大幅提高,目前看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了提高,但长远看银行的筹资成本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信贷资金的投放上,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最终体现在商品价格上。但目前“虚拟信用卡”的支付只能支付“余额宝”和签约银行账户资金,一旦“虚拟信用卡”与所有银行都签订了协议,实现多银行多账户的资金集中统一,结果就是支付和消费功能脱离银行。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传统银行金融产品造成冲击的原因作为传统银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银行间金融服务工具重复且不互通。之所以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因为各条大路之间相互连接,这些连接就如同身体的脉络一样,起到协调稳定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络的活力。而银行的金融服务工具重复和不互通具体表现为所有的银行都有网银和信用卡,绝大多数银行的网银业务都发展了移动客户端,而且很多客户都有不止一家银行的多张信用卡,虽然目前有超级网银服务,依然只是跨行支付本卡资金,而不能实现跨账户跨卡使用。只要少带一张卡,那么这张卡上的钱就无法使用。二是没有打通线上和线下关口。在使用环节,信用卡只能在POS机和ATM上使用,而所谓的移动网银业务也只是对本账户的线上操作,无法实现线下支付,这些手段缺陷在小商户或者小摊位前能力尽失,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缺陷将是致命的。

二、用互联思维破解传统金融的路径选择

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巨大冲击,传统银行要在未来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又符合市场的道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是基本思维,科技推动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央行暂停支付宝“虚拟信用卡”的原因主要是“依照相关规定,去银行办理信用卡业务需要遵循本人亲访、亲签、亲核的‘三亲’原则,而虚拟信用卡在落实客户身份信息等方面存在缺陷。”实体银行没有这一问题,所以目前是难得的机遇期。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新技术下的一个发展思路,传统银行不能否认这个思路的正确性,关键是要在新思路下积极去适应,去发展,才能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自身的互联互通赢得市场份额。

(一)可行性分析

1.有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为依托,有超级网银的基础,非常有利于超级账户业务的开展。

2.各银行账户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各家银行提高服务。因为超级账户使得资金流动性进一步提高,篱笆被拆除,一定程度上影响资金的稳定性,但就整体而言会导致资金回流,各家银行解除了互联网金融的压力,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开展特色金融服务,也符合现代金融的发展方向。

3.可以实现公平竞争。通过超级账户的建立,目的并不是打击互联网金融,而是打开了与支付宝等互联网产品的合作渠道,网络金融大潮势不可挡,而在这个范围内,支付宝同样也不可替代,因此合作共赢将是最好的结果。

4.可以协同政策性银行共同发展。政策性银行具有特殊的业务范围,因此在支付结算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的不足,但是通过参与超级账户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比如农业发展银行肩负着农民直补等任务,多年来因为没有个人账户,在补贴最后一公里处受阻,如果有超级账户,便可在行内建立农民虚拟账户,通过个人超级账户实现补贴资金的快速发放,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未来的住房政策金融业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避免重复建设。

5.可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力,谁先建立规则和标准,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二)具体路径选择

1.多账户协同运作实现超级账户。通过研究支付宝“虚拟信用卡”的特点,一旦拥有了“虚拟信用卡”,客户可以绑定自己的多张信用卡,从而实现“一部手机走天下,从此不带信用卡”,而传统银行也应该从这方面下手,依托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网络实现多账户协同运作。一是通过各银行间的合作,提出超级账户的概念。每个人的任意银行账户都能随机成为所有账户的主账户,用户只要带一张任何银行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任何一个网银客户端就可以实现跨行个人账户的操作,而且这张信用卡或网银账户不用固定,无论带哪张卡或者使用哪个网银账户都能实现全账户操作,最大程度上方便客户的使用和选择。二是建立统一的支付模式。目前各家银行的手机网银的界面各不相同,支付过程也各有特色,一旦超级账户建立,就应该建立统一的网银支付模式,实现各个网银支付界面的一致性,方便客户使用。三是建立统一的安全验证机制。以上步骤实现之后,还会面临安全验证问题,也会出现被迫携带多个U盾或者密码器的尴尬情况,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简便可行的密码验证机制。首先是进入账户的验证,面部识别签到仪应该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利用手机前置摄像头采取面部识别方式加上图形密码等方式,进入账户统一安全验证,进入账户后,如果使用资金再经过统一的随身密码器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二次验证,确保使用安全。苹果手机已经实现了指纹解锁,相信只要提出技术需求,移动设备生产商肯定会提供支持。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1、村镇银行网络嵌入方式基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的嵌入占位联结方式。信息生态群落理论证明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知识集合群———网络知识社群是当前互联网信息生态群不可或缺的群落之一。例如,“百度百科”、“搜搜问问”、“豆瓣小组”、“知乎”等社会知识集合群,在某些层面来说,其提供的知识信息更新颖、更大众、更实用。基于社会网络“联合战略”理论的多元联结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拓展各种性质的不同网络,将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网络进行组合连接,即为社会网络中的“联合战略”。“联合战略”指的是集合资源要素“新联合”,通过系统设置、科学规划、创新方式,最终形成“网络联盟”,从而改变传统的分割化现状。

2、网络嵌入影响信用贷款的机制首先,村镇银行可以与村镇各机构、团体保持长久稳定网络联系及合作关系;其次,村镇银行在社会网络支撑下,可以顺利处理村镇银行内部人员之间出现的人际问题,实现村镇银行内部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共享。再次,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外部内部构建的网络构架,为其社会网络各节点的每位成员交流沟通提供了合适渠道,方便村镇银行信贷信息、内部重要数据的及时传达。但是,村镇银行社会网络构建本身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导致村镇银行社会网络具有明显排他性,内部各成员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以及社会网络垂直结构造成的网络节点个体信息资源的不公平待遇等。

3、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及风险控制在社会网络嵌入的影响下,探索网络嵌入下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需要意识到镇银行信贷增长路径和风险控制重点。村镇银行的信贷增长主要通过与社会网络节点中的个体、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与资源信息透明度,来提升社会网络内部信息安全系数与共享程度,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及分享,以社会网络嵌入信息共享、社会联系的优势,推动信贷合作双方利益目标的实现。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主要通过构建防范借贷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信用约束机制,以及自身紧凑合理的信用追踪完成风险控制工作,为村镇银行金融交易及社会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二、构建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网络体系

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即村镇银行组织与个体或其他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纽带。通俗来讲,是村镇银行为主体的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社会团体及组织之间存在的关联,包括传统关系、非传统关系、常规关系、非常规关系。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进行剖析,可以将村镇银行及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视作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村镇银行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个体、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线段”。

1、网络要素主要包括:(1)网络目标:村镇银行网络运行的方向,在网络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协调资源、协同合作,实现携手共进。(2)网络结点:村镇银行网络结点具有互动性与活性且具备处理信息与决策的功能。贡献网络价值以及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大小决定了结点的作用与地位。(3)经济联接:通过一定的沟通路径和经济联接方式将结点串联成网络构架,经济联接方式包括资本性与契约性两种。(4)运行机制:对村镇银行的网络组织成员行为产生激励、约束及协调作用。(5)网络协议:是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成员个体的约束所在,规范每个成员的经济行为。

2、网络结构村镇银行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农村地区,所处社会也是农村周边地区的“小社会”,因此,村镇银行所在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结构为传统的社会网络,这种模式也占据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主导地位。目前,村镇银行社会网络结构基本上为传统型社会网络,农村地区主要是围绕亲情、宗法伦理等为主,围绕个人核心展开的放射形规模的,与个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社区及工作圈有紧密联系。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以一个“同心圆”的模式展开,网络结构中的群体关系包括血缘、亲缘、业缘等关系,社会关系圈自然分成不同领域的圈外和圈内。3、网络监管由于村镇银行在面向广大农村客户进行信贷业务时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且在网络嵌入的环境下会迎接金融市场带来的全新挑战,因此,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监管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利率、借款人资格、经营活动、信贷业务操作规范等,通过以上部门有力监管规避运营及交易风险。

三、社会网络下村镇银行发展检验与评估

1、研究对象选取10家成立时间比较长的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正式进行问卷调查前,根据XX市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现场作答、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回收问卷时,对于问卷内容缺失较多的计入废卷处理,对于内容缺失少的,通过当场提醒或者邮件回复的方式已获得完整的数据。总计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包括后期补充问卷共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

2、社会网络体系的检验结果第一,问卷调查中有96%村镇银行认可社会网络体系构建,并对社会网络嵌入后的经营效果感到满意。这说明社会网络的嵌入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明显正面影响,经过对以上村镇银行进行调查问卷及短暂访谈,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中具备的六项社会网络特征均能够影响村镇影响绩效,尤其是网络结构及网络稳定程度,对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而社会网络中的网络中心度、网络异质性、网络密度等对村镇银行影响力较小。第二,社会网络体系为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是,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嵌入及社会网络构建为村镇银行金融隐性知识共享及核心竞争力提高有正面影响。而村镇银行隐性知识共享、核心竞争能力与村镇银行运行三者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隐性知识共享实现与村镇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的中介载体为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网络嵌入的作用发挥需要借助于前两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质量可观,从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增长中可以对网络绩效进行评估,得出社会网络绩效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成正比。第三,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得知,村镇银行当前所处网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60%的村镇银行对社会网络运行环境还抱有怀疑态度。由此可见,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等网络节点所建立的信任关系还不太稳定,而其构建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网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共同推进村镇银行发展逐步进入稳定均衡的程度。

四、社会网络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策略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1.发展同业业务会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商业银行通过对同业业务进行创新,使得资金在资产负债表表内和表外之间运用,而表外业务并不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同业业务创新还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总量和结构,这就导致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下降,表明一部分M1转换为了M2(据图2可以看出)。同业负债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上升,使得商行向央行缴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同业业务规模的手段改变存款吸收数额,这就变相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2.发展同业业务会影响宏观调控政策商业银行通过发展同业业务,与证券、基金、信托和保险等公司合作,于央行的监管指标外发放贷款。经济发展较快时,实体经济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旺盛,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中的信托等渠道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进行央行监管不到的信用创造;相反,经济发展较慢,发生地方债务危机和房价下跌等迹象时,商业银行为了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就会出于预防动机而倾向于回笼资金持有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收缩了信贷规模,可能会引起“钱荒”。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3.发展同业业务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商行发展同业业务获取利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追求短期高利,这极容易导致资金产生期限错配问题。在把短期负债进行长期投资盈利的过程中,当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时,商行可通过向同业拆借的方式取得资金来维持高额利润的链条。然而,当央行收紧银根时,商行再发展同业业务就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业同业之间资金关联度十分密切,某家商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传递给其他商业银行,而且可能在整个银行间市场、甚至金融市场间传递,因此流动性风险处理不当,完全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引起整个宏观金融体系动荡。

二、发展同业业务的建议

1.加强立法规范从立法到监管方面,管理层应多层次多角度加强监管,对同业业务的发展给出较为具体的“允许与不允许”做什么的规范,并且严格执行,提高同业业务发展的透明度,使得我国发展同业业务有相关的权威法律法规可以参照,并且相应的法规应该不断在实践中就发现的监管真空进行改进完善。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金融体制改革,为同业业务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制度环境。

2.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同业业务的发展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所以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改革要基于系统性风险。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服务对象优势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这些大银行服务对象更青睐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尤其是对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些被称为“铁公鸡”的政府投资项目情有独钟。城镇毕竟是由农村发展而来,没有知名或者大的型的企业,一般而言,都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支撑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城商行在组建早期,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和改革、发展的方针,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银监会2011年报提出的城商行应“立足本地、服务小微、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与大银行错位竞争”。这些都表明,城商行一直以来都是以本地经济和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

二、双赢对策

让城商行和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双赢的对策如下:

1.信息公开化。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切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民众的权利得到保障,矛盾自然而然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阶段,维系社会秩序稳定。因此,要做到信息公开化必须从当地政府和城商行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政府公开政务信息,创新沟通模式。政府应积极创新群众沟通模式,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保障群众权益。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相关信息,还可以设置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设施,公开政府信息。另一方面,城商行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城商行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特定对象坚持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明确界定小微企业、三农、弱势群体等领域相关金融服务的优惠对象范围,公布优惠政策、优惠方式和具体优惠额度,切实体现扶小助弱的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平。

2.政策明确化。不管是政府还是城商行都要坚持政策明确化,不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一方面,政府要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以及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要有明确的税收优惠办法,并按国家规定执行。另一方面,城商行要明确政策扶持的项目类型和项目的贷款及贴息政策。项目类型是第一产业如农产品加工项目、种植养殖基地项目、还是第二产业如重点龙头企业的一些项目还是第三产业如交通设施项目等,一定要明确,并在明确有关项目的基础上,明确贷款及贴息政策。

3.城商行要加大创新力度,拓宽业务品种。城商行应该审时度势,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城商行的业务结构调整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如低碳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城商行必须高瞻远瞩,进行业务创新,与之同行。

作者:闫双娥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第二篇:社区银行发展的机遇

一、文献综述

(一)社区银行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均在银行规模和业务范围上进行了界定,银行规模方面,龙超,邓琨等学者认为社区银行资产额多数介于200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业务范围方面,何梅(2013)认为社区银行特定行政区划内组建,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长期合作的小银行。该标准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是难以进行量化区分。在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划分上,不同学者的研究存在分歧。晏露蓉,林晓甫(2003)认为如果按照私营为主、区域经营、规模较小、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的特征进行衡量,国内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王爱俭(2005)在认同社区银行的规模和经营范围界定之外,提出社区银行应当限定为小型民营银行。实际上,严格根据资产额度对社区银行进行界定缺乏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ICBA的报告中也将资产超过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银行纳入社区银行的统计体系中。社区银行的界定应当从市场职能出发,文章按照银行业务范围,认为我国主要为区域内居民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均属于社区银行的范畴。

(二)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与缺陷晏露蓉,林晓甫(2003)将社区银行的比较优势划分为定位差异优势、人缘地缘优势、集中经营优势、风险识别优势、灵活便捷优势。赵世勇,香伶(2010)则从市场定位、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社区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强大生命力。陈雄兵,杨莹果,张伟峰(2013)认为即便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发挥自身优势,依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社区银行近年来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钱勇,洪福生(2009)通过对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特征的分析,认为社区银行除了存款吸收难度大之外,“软信息”的处理困难和还款保障不足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对其经营不利。杨小玲(2013)认为随着社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社区信用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同时,一些社区银行由于规模小未融入整个银行体系,功能受限也成为其发展中的硬伤。社区银行要最终发展成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社区银行发展状况分析社区银行在国外发展迅速,其中美国社区银行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乡村和郊区。Hein,KochandMac-Donald(2005)认为,社区银行由于其独特性,在各国金融活动和社区经济运行中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2003)还对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小的社区银行的赢利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大的社区银行的赢利能力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孙章伟(2009)对比了金融危机前后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的经营绩效,发现危机前社区银行亏损比例高于大银行,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逆转。由于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稚嫩,对国内社区银行发展状况以案例分析为主,鲜有系统的宏观研究。陈一洪(2012)以泉州银行开元支行和江南支行的发展为例,提出了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围绕市区商圈和专业市场构建社区银行的基本思路。钱勇,洪福生(2009)肯定了临汾市尧都区信用联社的发展模式,充分肯定了其解决发展难题的各项举措,为农村信用社社区化经营树立了典范。

(四)国外经验及我国发展模式探讨社区银行作为金融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加成熟的发展。外部环境方面,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王爱俭,2005)、政府扶持、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人才的培养(龙超,邓琨,2011)对社区银行发展意义重大。社区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王爱俭(2005)认为社区银行的设立可根据地区经济环境,采用多元化的机构形式。邓向荣,苗萌萌(2012)还认为社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经营的业务范围,限制跨区域经营,控制经营风险。许多研究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晏露蓉,林晓甫(2003)认为在股份制前提下,可通过民营企业资本组建、现有小银行改造和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三种途径设立。王爱俭(2005)则认为在目前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监管极不完善,宜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对中小银行进行改造。周鸿卫,文慧(2011)通过对中小银行内外部因素分析,认为只有城(郊)区的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才是社区银行改造的最佳对象。通过对于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多从理论角度阐述社区银行的发展优势,缺乏相应数据支撑,也未能与一国具体经济环境联系。此外,针对国内社区银行发展的状况,鲜有文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从这些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试图探索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新思路。

二、社区银行的发展机遇和问题

(一)社区银行的市场作用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背景是经济结构不均衡和经济效率的低下,在商业银行领域,银行结构失衡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国内外数据显示,社区银行在抵御系统性风险、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应当成为当前银行领域的发展重点。1.社区银行有效抵御系统性风险。本文将美国银行按照资产规模分为三组,分别为1亿以下、1亿到10亿、10亿以上,其中前两组可以看作通常意义上的社区银行。通过对三组银行2005~2013年上半年的净收入占资产比重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正常年份,凭借规模优势和高额的非利息收入,资产规模大于10亿的银行净收入占资产比重高于社区银行。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7年、2008年间,这一关系发生了逆转。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社区银行经营表现更加稳健。社区银行主要从事居民储蓄借贷业务,在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度较低,加之灵活的产品设计使社区银行能够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几年间有效控制业务风险,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金融避险的平台。我国银行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控制了我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但其经营模式单一也被广为诟病。在当前宏观经济尚不明朗的形势下,各大银行经营绩效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下滑①。发展社区银行业务,丰富银行金融服务,正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发展方向。2.社区金融提升银行竞争力。由于经营网点分布在乡镇等区域,网点平均储蓄能力偏弱,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在网点绩效上普遍低于四大商业银行。在当前金融脱媒、新资本协议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区域性银行在经营区域内细分客户、分层服务,才能提高网点经营效率。而发展社区银行业务,要求以社区客户为中心,制定特色金融服务,恰好与这一转型方向吻合,因而成为各中小银行竞相角逐的领域。以上海农商行为例,凭借分布在上海大型社区、大型商业区的金融便利店,上海农商行在客户数量和储蓄存款上均有较大提高。截至2012年末,上海农商行在上海地区的存款市场份额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同时,三季度净息差高于2011全年水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0.33%,三季度末营业利润同比增幅达到40.55%,社区银行业务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成效开始显现。

(二)新时期社区银行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在对我国金融体制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我国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刚性需求。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相对较低,融资能力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同时,伴随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更加丰富的投资途径和理财渠道也具有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当地个人和企业,能够在个人和企业间架起资金融通的桥梁,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也向当地居民提供金融便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落后,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有限,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需要其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社区银行主要提供中小企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便民利民的显著特征。因此,新农村建设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利率市场化促进社区银行发展。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增长依赖于“高利差”政策环境的庇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借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这将迫使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谋求生存之道,由传统金融业务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转变是我国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更加“亲民”的社区银行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4.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国逐渐迎来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渠道为传统金融在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上提供便利,也将对我国金融市场格局产生影响。在与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社区银行赢得生存的关键在于特色的金融产品和便捷金融服务,这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势。社区银行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来应对新的市场需求,能够为自身的多样化经营开辟途径,互联网金融必将在社区银行的赶超进程中发挥强劲推动作用。

(三)当前社区银行的主要问题我国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及中小银行均有涉水社区银行业务。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新生事物,社区银行的发展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1.社区银行实力微弱。从市场规模上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过高,中小银行尤其是从事区域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发展落后。在欧美国家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取得成功的经验就是发展基础零售业务,广大的基础零售客户群是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根基。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美国每10万成年人拥有35.4个网点,而截至2012年底,中国这一数字仅为18.34。网点的不足限制了社区银行对于新的服务和盈利模式的探讨。从业务范围来看,我国社区金融服务形式单一、功能缺乏。以民生银行金融便利店为例,便利店的主要业务是理财和缴费,不办理现金业务。除了错时经营,并无其他实质性创新和个性化服务,规模小和业务受限反而成为其发展中的不足,建设多元化、综合型社区金融服务中心“任重而道远”。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将由标准化服务转向在特色产品和针对性服务上,这使我国社区银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考验。2.社区银行业务风险高。社区银行主要为区域内的社区居民以及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一服务对象特征决定了社区银行面临较高的业务风险。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为例,由于业务风险高,组织制度优势尚未得到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长期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这为其持续经营埋下隐患。此外,我国信用体系落后,截至2013年底,中国公共征信系统覆盖率(占成年人口数量的百分比)仅为30.2%,征信信息质量不足,征信信息深度指数①长期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缺失,使社区银行在拓宽金融服务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为社区金融的普及设置了障碍。3.配套制度建设缓慢。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发生的变革在为我国社区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制度带来新的挑战。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近年来各股份制银行争相推出社区银行业务,也对银行业细化监管提出了要求。2013年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首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围、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2013年12月31日,江苏省银监局办公厅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准入标注、业务上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但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监管远未形成系统的政策制度。此外,各地对金融创新的鼓励措施落实状况参差不齐,存款保险制度历经多年筹备仍未推出,都制约着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壮大。

(四)社区银行建设经验分析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为全面探究我国社区银行在当前发展问题下,如何实现有序健康发展,本文对国外社区银行的建设进行了比较。1.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美国是社区银行最早出现并且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在其金融市场兴起初期,中小银行便得到了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自20世纪初期美国政府开始关注金融服务领域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方面,银行根据信贷和交易的实时数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风险监控;此外,银行董事会负责审批限额政策,并根据内部稽查工作,对银行的风险活动进行监管。外部监管上,美国将国内银行按照牌照归属进行了细致划分,各监管机构对自身的监管领域展开分类监管,所有监管机构由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协调负责。另一方面,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商业银行监管初期,美国多次以法律条文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在其行政区域内经营。1864年的《国际银行法》、1927年《麦克法登法》和1933年的《银行法》均含有限制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内容,这一政策的实施为美国中小银行的广泛兴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一度给中小银行带来巨大压力。但此前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储户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同时,1977年,《再投资法》的出台鼓励了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支持。此外,美国各州政府成立了联邦管理局,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不同比例的担保,分散了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对社区银行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经验。相对于美国发达的经济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植根于一个世界上最为贫困和落后的国度,其得以成功的金融理念和发展模式也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备受推崇。与传统的低息补贴截然不同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实行严格的商业化运作。为控制信贷风险,小额贷款在贷款规模和还款期限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在贷款人进行一定偿付之后,对于信用良好的贷款人,逐渐放宽贷款规模限制。此外,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和运营成本情况确定贷款利率。由于穷人对应较高的信用风险和回收成本,乡村银行对穷人长期实行高息政策。事实证明,高息政策并未将广大穷人拒之门外,反倒为乡村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使得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能够以高薪吸引高素质人才,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监督和技术指导。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凭借出色的制度设计,实现了无抵押小额贷款接近99%的还款率。在小额贷款经营中,孟加拉乡村银行要求经济情况相似的社区居民自愿划分为组,组内居民相互担保监督,对选择的贷款项目共同承担还贷责任。多个贷款小组形成贷款中心,定期商讨放贷、还款事宜。从而充分发挥社区内部信息优势,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并且,乡村银行小额贷款要求贷款人在乡村银行开设储蓄账户,在储蓄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后,强制购入贷款额2.5%的乡村银行股份。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贷款人的道德风险,并且有利于乡村银行的股权分散,进一步促进银行的经营创新。此外,乡村银行对资金用途有严格规定,选择创收型生产性活动和收益前景较好的投资项目进行信贷支持,在改善生产的同时有效规避违约风险。

三、政策及建议

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信贷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创新压力都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社区银行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笔者对社区银行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发展社区银行体系首先,优化银行结构;各级工商部门对社区金融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共享中小企业信息库,引导社区银行尽快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促进我国社区银行的兴起。尽快促成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中小银行违约风险。鼓励中小银行金融创新,通过税收补贴等形式对社区金融业务进行鼓励。此外,鉴于我国中小银行规模太小、恐难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单纯的中小银行改造的方式并不适宜我国社区银行建设①。我国应当同时发挥大型银行的资金网点优势和中小银行的效率优势,鼓励大型银行如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分支机构与中小银行在社区金融领域展开竞争,借助市场力量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加快推动社区银行创新商业银行为规避经营风险,通常采用评价资金充裕程度、要求担保抵押等“嫌贫爱富”的做法。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已经证明,出色的制度设计同样可以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为引导信贷资源流向中小企业等风险较高的项目,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允许区域内中小企业以联合担保的形式进行贷款,分散社区银行股权,鼓励区域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持股。金融产品方面,社区银行可以与地方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发投资理财工具,促进资金服务当地的力度,缓解地方“虹吸效应”。为增强社区盈利能力,还可以提供一些低附加值的派生业务,如投资咨询中心、物流配送终端。

(三)完善社区银行监督机制我国金融领域长期面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一放就乱”说明了我国银行系统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鉴于社区银行业务的高风险性,必须尽快制订相应市场规则,对社区银行业务进行风险限制,保障银行系统的安全。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一管就死”的现象很大程度因为监管政策难以因地制宜、难以保持连贯性。对于社区银行业务,应当进行专门的数据统计,有效监督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社区银行在注册资本、准备金等方面有法可依。此外,进一步向地方政府放权,允许地方金融办根据社区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关监管细节。

作者:杨育婷牛锋徐培文单位:国广环球传媒控股有限公司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

第三篇:民营银行发展研究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4》强调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银监会也表示正在梳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相关规定,并积极出台相关细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金融机构。因此,成立和发展民银行在我国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

1.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方针,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多元化,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经济主体的半壁江山。经济体制决定金融发展方向,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随着经济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经济市场不仅需要面向大型国营企业的国有商业银行,也需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和服务的民营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我国需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打破国有银行垄断格局,使金融界朝着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因此,发展民营银行有助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银行改革,促成我国多元化、立体化金融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2.化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家,中小企业户数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达66%,创造了近50%的税收和70%的进出口贸易额,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然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融资问题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据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的90.5%是由企业自身内部融资,银行贷款融资比例为4.0%,非金融机构融资比例为2.6%,其他途径为2.9%。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我国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不足7%。国有商业银行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为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提供资金和服务,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用等级偏低等现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根据Banerjee等学者提出的长期互动假说,即民营银行一般是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专门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服务,成立民营银行可以在产业分工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互补,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满足民营经济资金需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稳定金融秩序。民间金融又称为“非正规金融”,是未经政府批准,游离于现行法律制度之外的金融行为。民间金融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和合会等形式。我国民间资本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和规范,长期处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灰色地带。2011年温州众多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偿还民间高息借贷而选择跑路引发了社会对民间金融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经济建设起步阶段,为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民间自发创造了民间金融,这种民间金融活动对我国正规的金融体系起到了补充作用,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民间借贷的利率普遍偏高,并且缺乏相关法律保护,存在着较大的偿贷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地方性危机。2011年1月,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在“中英非银行放贷人立法框架研讨会”上披露,我国民间借贷资金存量将近2.5万亿元,在借贷市场的占比达到了5.6%,而且从存量上看,我国民间借贷资金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规模如此之大的民间借贷足以影响人民银行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如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注入金融机构,让民间闲散资金以民营银行发放贷款的形式进入民营企业,不仅可以使民间借贷走向“阳光化”,减少非法民间金融的不良社会影响,还有利于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工作,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4.制衡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在银行业开放方面许诺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班人民币业务,5年内外资银行可以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在指定地区享有“国民待遇”,5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如此一来,外资银行凭借着在资金、管理、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必然给对我国金融业带来冲击。事实上,外资银行已对我国国内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如汇丰银行凭借其资源优势为爱立信熊猫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将其从中资银行夺为己有,导致中资银行失去了优质客户。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在进入一个国家后,一般会面向面向高端市场,为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在相当长时间内涉及不到中小企业。如果我国着力发展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实力和规模不断扩张,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从而国有商业银行一起抗衡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二、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956年美国市场学家WendellR.Smith提出市场细分理念,市场细分可以集中企业资源,选择最有利可图的目标市场,制定竞争战略,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民营银行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企业制度规范下的股份制银行,因此民营银行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和竞争优势选择自己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大多数学者认为组建民营银行是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融资成本高的有效途径,从而将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于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市场定位取决于市场需求,公司的发展还取决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因此民营银行需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自己的经营模式,例如,阿里巴巴和万向集团联合的民营银行结合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在吸揽小额资金上的优势和阿里小贷积累的发放小额贷款方面的经验向银监会申请“小存小贷”经营模式。特色化、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民营银行发展和运营过程中,银监会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资本流动,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监督力需走在民营银行发展之前,规避系统性或区域性金融风险,引导和监督民营银行健康发展。银监会及其他部门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工作主要包括:首先,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和市场推出机制,预防和保证民营银行健康稳定发展;其次,监督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会计制度,要求其及时披露财务信息,提高民营银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另外,银监会及相关部门需要密切监视民营银行的资本流向,资金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等,防止发生债务危机,造成债务风险;最后,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让老百姓放心地把钱存入民营银行,进而提高民营银行的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王丽南朱攀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四篇: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

一、在发展中坚定走大城市农发行发展之路的信心

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城镇化项目多具有超前性,公益性强、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满足资金需要。天津市分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在商业银行尚在驻足观望的情况下,主动对接政策需求,突出支持重点,创新运作模式,通过政策性信贷资金投放,引导大量商业信贷资金投入到天津城镇化建设之中,形成了显著的乘数效应和示范作用。以2012年为例,仅工、农、建三家银行小城镇建设项目贷款余额已超过200亿元。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有效落实。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发行支持水利、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更是明确指出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天津市分行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总行要求,不断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支农作用日益突出。从该类业务开办之初到2013年末,累计授信560亿元,发放贷款378亿元,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农村水网、路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等项目77个,形成了宽领域、多方位、深介入的支农格局。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大城市农发行社会影响力的显著提升。2005年下半年以来,天津市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农村“三区”联动建设、“三改一化”、农村金融创新四步走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积极推进城镇化。天津市分行大力支持天津市以“三区”联动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发展,得到了全市各级党政、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市长黄兴国、常务副市长崔津渡多次作出批示,对农发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市分行连续被天津银监局评为“天津市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金融时报、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都对天津市分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深度报道,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不断提升。

二、在前进中把握大城市农发行发展之路的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天津市分行紧紧围绕国家“三农”政策和总行的部署要求,结合天津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业务种类由单一的粮棉油封闭管理拓展到覆盖“三农”各个领域和方面,形成了“两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格局,业务总量和经营效益呈几何增长,五年再造了三个天津市分行,主要经营指标持续攀升,人均利润突破340万元,连续四年小组考核第一,总得分系统第一,走出了一条大城市农发行业务发展新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具有前瞻性的经营发展战略;靠的是始终坚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联系实际、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之路;靠的是树立了勤俭办行、精细管理、注重效益的经营管理策略;靠的是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靠的是发扬真抓实干、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靠的是培养造就了一支团结实干、不畏艰难、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队伍。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天津市分行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走政策性银行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自信,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农发行各项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就一定能办好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办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改革创新,是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建行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天津市分行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全面推进内部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实行管理岗位和业务岗位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员工持证上岗,进一步增强了经营活力。通过改革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业务发展水平蒸蒸日上,全体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空前高涨,员工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农发行在改革发展中兴旺发达,员工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和谐的氛围已经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归属感、知遇感,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作者:农发行天津市分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

一、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特点

(一)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意义2008年的经济危机不仅对各国的商品需求造成直接冲击,也对各国国际、国内贸易稳定性形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了全球经济增长活力。理论与实践表明,衍生于传统贸易融资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加有利于润滑国际、国内贸易摩擦,降低各贸易主体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达成。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风险,化解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下降低信贷规模的逆向选择问题,促进金融发展。因此,在各国经济缓慢复苏阶段,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促进贸易繁荣的作用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在我国亦如此。

(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主要特点1.融资安排的独特性目前,与传统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等普适性融资模式不同,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针对特定客户的特定贸易背景,依据其贸易目的与贸易实现全过程,从流动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等角度出发,为融资方单独设计和安排的贸易融资方案。因此每一具体融资安排具有其独特性,从而不能简单地复制运用到另一客户上或另一贸易国中。2.融资设计的组合性从前述概念界定分析我们看到,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融资工具和风险缓释工具的创造性资金融通模式。广义上,如为了满足贸易主体的套利需求,商业银行还需要创造性地组合运用各类理财工具。因此,随着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发展,其融资设计的组合性特点将更加突出。3.风险控制的全流程性当前,在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常依据贸易流程将银行结算、融资、金融交易等各类产品工具嵌入其中,并通过采购、销售或采购、生产、销售整个流程的安排,实现对资金流、物流和单据流的控制,以达到全流程监控,保障贸易与融资安全。如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供应链融资,就是这类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重要体现。这些方面越发体现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全流程性。4.服务模式的无限扩展性借助于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组合性,并伴随着各类金融工具及贸易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理论上该融资模式可以无限扩展。就当前融资实践来看,该模式已经从对结算工具、融资工具和风险缓释工具的创造性组合,外延扩展至结算工具、融资工具、金融交易工具、理财工具与缓释工具等多种工具的组合,可以预见,未来这种扩展仍将延续。上述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特点既决定了其融资过程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也决定了其在商业银行服务中的强大生命力。

二、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现状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出口银行开展的第一笔大宗商品交易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开始,该融资模式在我国历经了近20年的发展,然而其仅于最近10年才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重视,实际发展历史尚短,至今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1.专业化服务能力有所不足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伴随国际贸易的繁荣而得以发展,但目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还不能与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相匹配。如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商业银行就缺乏专业化机制与技术手段来有效识别与管理融资前中后的各类风险,这限制了商业银行该类金融服务的规模与深度。2.融资创新能力偏弱如前所述,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具有无限扩展性。而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设计,多以对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借鉴为主,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动的创新发展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为大型、中长期的复杂贸易项目提供一体化与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时,更加凸显了相关创新能力的不足。当然,我国金融要素市场与金融服务机构的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创新发展。3.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其参与方除了银行和进出口贸易双方外,还需要保险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专业性中介机构的服务支持,从而降低贸易与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以专业服务缓释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目前来看,我国与之相关的专业化中介在机构结构与质量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相关业务的繁荣发展。4.相关立法不健全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与信托等行为,这在实践上要求我国立法与国际接轨,对各种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内容进行具体界定。但目前来看,我国相关立法略显滞后,有些国际贸易融资中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法律上没有相应规范。同时,对应于国际惯例,其约束力有赖于当事人的自主选择与自愿遵守,不具有强制性,于是当事人利用本国法律的漏洞对抗国际惯例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以上种种皆不利于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趋势1.融资产品全系列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最初仅有信用证下的押汇业务,发展到目前已成为覆盖整个交易流程、各类结算产品与融资工具的全系列产品。如能够为企业提供从签订贸易合同到收款,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的全系列金融服务产品。基于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发展逻辑,随着我国贸易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结构性贸易融资实践不断深化及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的全系列化将会成为长期趋势。2.融资领域国际国内一体化从前述分析研究我们看到,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产生于商业银行服务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因此,一直以来融资服务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领域。但近年随着我国国内贸易及商业银行实践的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领域已经从国际贸易逐渐向国内贸易渗透。如在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趋严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主动发展了资本占用较低的国内信用证业务,由此逐渐衍生出国内信用证项下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同时,近年来基于应收帐款的国内保理融资业务也大行其道。这些都反映出融资领域国际国内一体化的趋势。3.融资资金来源分散化商业银行或出于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约束趋严的压力,或出于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加剧的考虑,贸易融资风险管理需求增加,也或是基于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初具规模,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增强等原因,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资金来源日渐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如近年来,多种境内外代付、协议付款等结构性贸易融资形式获得了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监管部门为了控制虚假贸易,于2012年出台了“代付新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代付业务的发展,但利用境内外同业资源进行贸易融资的趋势仍未改变。4.融资模式表外化近年来,我国央行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无形中又有所这一进程加速。同时,亦是源于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约束趋严,并在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约束下,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趋弱。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商业银行不得不走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由此,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结构性贸易不断向表外转移的趋势,如他行海外代付业务及其替代产品保付和协议付款业务,再如跨境人民币项下的表外融资业务,这些表外业务于近些年获得了蓬勃发展。由于前述表外化驱动因素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结构性贸易融资表外化趋势短期亦难改变。

三、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路径分析

(一)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路径的理论分析创新发展的目的性决定了创新的路径,而现实的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创新的具体实现模式。因此,要探讨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方法、路径,必须对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目的与技术发展水平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创新发展目的方面,商业银行的思维逻辑不同,其目的的表现形式亦会不同。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其一切创新发展皆应围绕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展开。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角度,在当前金融产品日趋同质化、金融服务市场逐渐呈现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创新发展逐渐呈现客户中心化特点。当前,贸易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已经体现为贸易安全性、资金流动性、融资便利性与无风险获利等多样性需求。因此,从市场竞争角度,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应以实现客户的上述多样性需求为目标。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角度,在当前监管层资本监管日趋严格,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压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逐渐以实现表外化为目标。技术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与素质、金融工具多样性与成熟度上,还体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上。目前来看,虽然我国金融业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0多年开放发展,前述几个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与改善,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如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健全,专业性的法律中介机构、资信评估机构及担保机构服务能力还偏弱等,这些方面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而突破这些限制亦成了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应是依托并发展现有各类金融服务技术,充分挖掘与满足贸易主体多样性需求,创新性组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为目标的金融服务模式表外化的创新。商业银行对以上每一个环节的创新发展都构成了其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路径。

(二)基于融资安全性视角的创新路径示例商业银行要实现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安全性目标,必须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识别,然后创造性利用金融工具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地贸易融资实践表明,对于一宗完整贸易流程,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来自于贸易主体、贸易客体、贸易规模、结算币种、结算方式及中介服务机构六个方面的风险(见表1)。如贸易主体(买卖双方)的交易历史、履约情况、交易对手的资信和财务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融资的信用风险,而且直接影响交易是否能按约定完成,从而间接影响商业银行整体金融服务风险。再如贸易客体(商品)的价值、价格变动和变现能力等不仅构成了交易主体融资能力的基础,也构成了商业银行融资流动性风险的基础。有了上述风险识别基础,我们就可以利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创新。如针对贸易主体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发展了信用证等风险管理方式;而对贸易客体的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发展了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手段,这些方式(手段)构成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推动该融资模式发展的创新手段。

四、商业银行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专业化的贸易金融服务部门建立统管国内外、本外币贸易融资的贸易金融专业部门,具有多方面的益处。首先,有利于明确创新发展目标,提升各类技术水平,促进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发展。其次,有利于改变目前国内银行业条线分割、业务效率不高的经营模式。再次,有利于改善事前、事中和事后脱节的风险控制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最后,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统筹各类资源,在满足客户综合性服务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在方案设计中嵌入风险控制机制,实现金融服务全流程控制,提高融资的安全性。

(二)切实贯彻银行展业的“三原则”为了有效识别与管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风险,商业银行除了遵循国际惯例进行贸易单据的表面真实性审核之外,还必须以“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和“尽职审查”为原则,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贸易上下游企业情况以及客户的交易结构做出充分详尽的调查和了解,使结构性贸易融资方案的设计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流程控制更为合理,风险控制方式更为有效,实现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三)注重“前中后台”协同管理为了提升结构性贸易融资效率,管理好融资风险,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银行内部前中后台各部门的协同管理。融资前,前台部门要进行贸易背景真实性调查(包括以往的历史记录、交易对手的情况等)。在结算和融资过程中,单证结算部门要认真审核贸易单据,确定单证的表面真实性、完整性和匹配性。融资后,前台和后台管理部门要对货物交割情况(进出口报关记录)、还款资金的来源进行核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合理性,并作为后一笔业务操作的依据。

(四)重点关注风险高发业务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结构性贸易融资风险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业务类型中形成集中态势。比如近两年,国内贸易中的钢贸融资、国际贸易中以铜等贵金属为标的的大宗商品交易和融资,以及交易背景较难把握的转口贸易项下的融资等。对此,商业银行应该保持警惕,对高风险业务进行特别管理,在客户准入、授信提用、单据条款设置、资金流监控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条件和要求,以控制风险。

作者:励敏捷单位: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业务部

第六篇:民营银行发展

一、国外民营银行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社区银行:明确准入条件,监管政策倾斜美国的银行准入条件十分明确,1863年《国民银行法》规定,5人以上的创办者,能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可以颁发银行执照并注册;1900年,美国将银行注册资本从5万美元调整为2.5万美元;1935年,美国《银行法》规定开设新银行必须得到联邦或各州监管机构的许可,原则上不许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在设立新银行时,美国监管部门重点考查其盈利前景、管理层、资本金、社区需要等因素,社区居民可以发表意见或要求召开听证会。在监管方面,美国政策向社区银行倾斜,监管程序、监管措施相对简化,对一些领域的数据采集和报告要求、财务报表的报送周期、现场检查的频率等更富弹性。

(二)德国民营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强化社会监督德国民营银行公司治理以内部严密的组织结构为主,外部侧重政府监管,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量,重视追求长期利益。德国民营银行的股份集中在其他银行、保险公司、企业等机构手中,公众手中所持有股份比率较低,这种治理模式优点是保护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缺点是使经营者缺乏危机感,甚至借助股东间的权力制衡形成内部人控制。

(三)英国城市银行:差异化经营战略英国民营银行重点发展居民零散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农业贷款等大型银行不愿意介入的领域,并着力打造便民银行,实行一周七天工作制,营业时间延至20点,对于符合条件的新账户开卡仅需15分钟,实时出卡,效率远高于其他银行,获得了大量忠实客户。

二、国际民营银行的失败教训

(一)俄国的教训:放任自由导致道德风险按照“休克疗法”,俄国在1991年前后全面放开了金融业,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导致当时涌现出的两万多家银行大多是金融投机商,造成了俄国金融、财政体制全面瘫痪,大量资金外逃,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变成了地下经济,金融业秩序严重受损。

(二)印度尼西亚的教训:特权介入引发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前,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的,为了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印尼在80年代初放开了对民营银行的限制。从80年代初至1997年,印尼民营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但由于特权的介入,许多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被控制在公子王孙、达官显贵的手中,他们大量超贷,举债扩张,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大发横财。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1997年印尼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中央银行以承诺关闭16家负债最严重的银行来换取2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但是由于特权介入,印尼最高法院不得不允许这些银行恢复营业。

(三)韩国式危机:银企结合需严格把关韩国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鼓励大企业和银行合作,银行的财权和人事权都控制在政府手中,由官员和财阀决定贷款的去向,银行基本没有独立审查贷款风险的权限,本质上是政府下属的一个财务机构。因此三星、大宇、现代等大财团容易得到银行大量信贷,并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扩张,负债累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企业严重亏损,还迅速拖垮了韩国整个金融体系。

(四)台湾的教训:金融过度引发恶性竞争台湾在1989年修改了《银行法》,开放民营银行,当年申请的单位就为19家,1998年达到48家,加上岛外银行开设的分行,台湾的银行数量一度达到94家。大量新生银行的涌入,使得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造成金融过度,不仅没有提高银行效率,反而造成很多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兼并重组时有发生,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出现风险。

三、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民营银行的放开需建立审慎的监管制度大量实践证明,银行民营化的成败与国家或地区的审慎监管是分不开的,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之前,如果盲目放开政府的管理,必然会造成金融混乱,金融开放过程将会变成投机倒把的过程,重蹈俄罗斯的覆辙。

(二)有效的发展策略: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金融管制,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水平,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缺乏市场竞争的经验,也缺乏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金融民营化不能期望一步到位,应当根据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确定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循序渐进地改革。

(三)处理好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根据中国已有的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尽管有民间资本的进入,但发展的结果却是商业银行中的政府色彩越来越重,事实上形成了小的国有银行。同时,国有经济的介入会使民营银行难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协调政府与民营银行的关系,是切实促进金融深化改革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放开民营银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企业参与银行的情况。总之,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银行民营化的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国应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深化程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企银行。

作者:李孟菲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

第七篇:商业银行发展思考

面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顺势而为,积极融入这一潮流中,这既是商业银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抢占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跨境人民币业务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带动存款、中间业务收入等新的业务增长点。

1、加强市场和客户培育。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人民币不完全可兑换情况下推行的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工作,市场主体从认识到主动使用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河北省外向型经济与沿海地区相比欠发达,很多企业不愿贸然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缺乏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力。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客户和产品推介,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挖掘实际业务需求,推动业务发展,做大跨境人民币市场规模。

2、加强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组织推动。

商业银行要将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尤其是在考核激励方面,要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客户数量、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纳入对全辖机构的考核体系中,并赋予较高权重;在费用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3、加强产品创新应用,做大产品规模。

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产品方面已经形成了涵盖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以及资金交易等主要业务领域、较为齐全的产品链条,基本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的产品应用策略要向“精细”和“创新”两方面推进。所谓“精细”,就是精耕细作,要紧盯境内外汇率、利率波动,灵活调整融资重点和结售汇交易方向,尽量为客户降低财务成本;所谓“创新”,就是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跟进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并重、普适性产品与个性化产品方案并重,对接客户需求,与时俱进地为客户提供新型产品解决方案。

4、积极推进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能。

国家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不断推出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投资政策,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13]168号),对便利银行和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推进产品创新应用,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有关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简化的有关要求,结合本行实际,进一步理顺相关业务流程,在贯彻三原则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流程简化工作,提升服务效率、增强客户体验。

5、加强业务培训,防范操作和政策风险。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一、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

影子银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情况、现实反映,与各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之间联系、影响都比较多。正如硬币的两面,影子银行一方面加速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伤及金融市场,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

(一)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体系的有效补充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传统业务,但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在现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银行业务空白,是传统银行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服务于那些被传统银行忽视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帮助结束中国的金融抑制局面。在中国,银行的利率是中央银行确定的,可以小幅度调整,整体不能动。但是影子银行不受央行规定的利率约束,贷款利率比较自由,为中国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如成千上万的储户购买的理财产品回报率达4~6%,远高于约0.35%的普通活储蓄存款利率。这些理财产品反应了真正的资金市场价格。一般找影子银行贷款的企业,都是从正常银行体系贷不到款的企业,风险略高,所以利率也会略高。影子银行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使资金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影子不仅可以延伸、改良传统的业务,并且其创新的空间巨大,缩小与国际银行业发展差距的捷径和机会。影子银行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后者迫切需要的融资,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有很大的比重流向了地方性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积极推动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渴了地方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二)影子银行蕴含风险巨大当然,影子银行产生时间短,本身发展不健全,高杠杆率、低透明度、外部监管又相对滞后,一旦危机爆发,将对整个市场信用,货币市场流动性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极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首先,影子银行游离于常规意义的监管体系之外。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通常非常复杂,许多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其次,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往往大量利用高财务杠杆举债经营,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比商业银行低。影子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发放和融资,扮演了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角色,却没有像商业银行一样享有存款保险公司和中央银行贴现窗口的支持,有充分的监管来保证金融安全,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传统银行遇到流动性风险时,可以选择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或者银行倒闭,存款保险制度会保证破产银行的债务得到清偿,可以有效地减缓存款人的恐慌,防止商业银行发生挤兑。再次,影子银行会削弱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一方面,社会上的货币不是由银行体系供给,造成中央银行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失效;另一方面,许多资金流向了直接融资市场,监管不足的信托公司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最后,影子银行的资金使用不匹配,以短期资金投向长期项目,容易带来流动性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大概80%以上的影子银行资金进入了房地产,很多理财产品动辄7%、8%甚至12%的预期回报,目前只有房地产行业的毛利润从16%到30%不等,可以满足影子银行高回报诉求。利率水平偏高给融资者增加很多压力,一旦经济下滑阶段,企业利润达不到利率水平的话,违约便不可避免。更为严峻的是,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不是单一的,会产生系统性的连锁反应。无论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还是以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为通道的影子银行业务,涉及到多个跨行业主体,联结多个金融市场,已经构成系统性风险的潜在隐患。

二、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情况看,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着重大影响,我国对银行业的现有监管和调控方式亦要及时适当调整,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在经济和金融体系整体运行平稳的前提下,应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推进金融创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自由化过度,金融管制较多,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凸显了当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强健实体经济的紧迫性。特别是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如各种理财产品,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如果一味地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管制,限制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反而会使金融机构采取更多创新手段规避管制,从而迫使决策层将不得不进一步加强管制,最终结果是政策意图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可能事与愿违。要想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负面问题,需要放松取消不恰当的金融监管,加快金融深化的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消除银行存款负利率以防止银行存款大量流失;要注重培养中小型银行的发展降低准入“门槛”,消除银行业市场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要注重发展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展投资渠道,规范市场行为,强化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金融体系一方面能以适当的利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满足各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扩展。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来消除金融压抑,实现利率、储蓄、投资的市场化,让市场机制在金融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货币供给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尽快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新的金融市场发展格局和新的金融模式要求各个金融机构要以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技术,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控等方面不断创新,全面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一是通过立法扩大监管范围并将游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畴,保证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影子银行规范发展的前提是将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纳入监管,将金融监管范围扩大到资产证券化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和场外衍生品市场。二是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使影子银行“阳光化”,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三是研究不同衍生产品之间、不同信用层构之间的风险传递机制、系统风险评估、影子银行体系内部道德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概率,建立金融体系稳健性分析检测和评估制度,定期评估各类机构和业务的风险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确定适当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强度,推动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确保影子银行稳健发展。四是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与救助机制,使不满足监管要求或出现清偿问题的影子银行能平稳有效退出,避免影子银行体系资金链断裂衍生出系统性冲击。

作者:罗恩东江莹凤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广西银行学校

第二篇: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发展

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机制

(一)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展有补充效应和挤出效应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以及日趋严格的商业银行监管模式,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于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就制约了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对资本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化,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复杂的市场需求。影子银行体系就是借助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风险分散安排,使传统商业银行模式不能满足的融资得到满足,进而扩大了传统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和所服务的群体范畴。影子银行有一系列的优势,比如,它具有灵活高效、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金融衍生品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满足中小企业零散多样的融资需求,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对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缓解了商业银行业务覆盖不足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此同时,影子银行同时也加速了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融资需求方,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影子银行的一大功能就是能够开展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业务,通过各种渠道变相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虽然各个影子银行在募集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名义和手段不同,但是由于其发放贷款的准入门槛较低,也就基本达到了商业银行融资贷款的功能[5]。因此,影子银行的发展必然对传统银行存贷业务造成了挤出效应,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影子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关系紧密,加大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在近年社会资金整体偏紧的情况下,资金供需矛盾催生了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当然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有赖于银行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的自有资金有限,融资渠道较窄,无论是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还是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其快速扩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银行。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充分利用了银行的信用杠杆,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来看,影子银行体系正是巧妙了利用了银行的杠杆,在迅速做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也导致了银行系统风险的集聚。这种风险的传导主要是有两条路径,分别是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所谓直接传导,是指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通过各种清算系统和风险暴露头寸产生的风险会直接传导给商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日益融入影子银行也会产生风险直接传导给商业银行。所谓的间接传导,风险传导的链条相对较长,由于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即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一种跟风行为,在受到某一负面事件的影响时,影子银行会遭到投资者的集体“挤兑”,这种流动性危机又会进一步传导给商业银行,容易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7]。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而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相对薄弱,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影子银行就会由于流动性不足被迫大量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引起新一轮资产抛售的恶性循环。由于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密切关系,这种冲击效应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迅速传导,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将系统性风险传导给商业银行。

(三)影子银行改变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国内外有些机构测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时候,往往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资产、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影子银行特征就是要规避相关部门的监管,一方面通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市场及金融产品创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以中介的身份与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业务上合作,实现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及金融资产业务快速发展。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的趋势下,单纯依靠利差收入作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丧失了生命力,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无疑改变了银行的收益结构,也缓解了金融脱媒给银行带来的存贷款压力,增大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但是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某些银行理财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财,而是对信贷产品的投资组合,是一种银行监管套利的手段,这可以理解成“银行内部脱媒”,这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只会导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虚增,并未引起商业银行真实业务结构的实质变化。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现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呈现快速递增模式,2004年发行数量仅为114只,然而在2008年就达到了6628只。

(二)有关商业银行发行不同理财产品的统计分析1.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仍然是发行主力,保本浮动较去年有所提高。在2013年商业银行发行的45825只理财产品中,产品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发行数量为31656占到了总发行量的69.77%,较去年的63.09%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2.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多,超短期和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萎缩。2013年45825只理财产品中短期理财产品占很大比重,其中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8105只,占总发行量的39.51%,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4831只,市场占比2012年的23.17%上升至32.37%,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说明3-6个月理财产品需求量有所增长。3.固定收益类产品增幅明显,组合投资类占主导地位。将投资结构分为货币外汇类、信贷类、固定收益类、结构型、组合投资类及其他类产品。4.人民币理财产品主导市场,外币发行量继续萎缩。2013年人民币币种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4052只,较2012年的92.43%继续增加3.7个百分点增至96.13%,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773只,同比去年下降3.7%个百分点,所占市场比跌至3.87%。

(三)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收益趋势分析1.非保本浮动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不同类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发行期限成正比关系。2013年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发行期限呈现出正比趋势,即发行期限越长,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越高。

二、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从宏观方面来说,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不利于理财产品的创新。在中国金融业经济转型期间,出于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及风险防控的考虑,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必不可少,然而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似乎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2.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产品收益率的实现也存在缺陷。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对于产品的具体投资去向、被投资者收益资信状况、产品是否实现投资收益等系列问题了解甚少。3.理财产品发行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种类匮乏。虽然当下商业银行推出的大量理财产品,但是在功能和投资方向上仍旧和以往相似太过笼统;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还存在“重销售轻设计”的现象。和国外相比,我国市场上流通的理财产品总类还远不能及,投资去向仍然是货币市场,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银监会、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共同监管,严格把控资产池类产品风险。在2013年1月1日至8月28日有938款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然而所披露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仅为348款,披露率仅为37%,但商业银行在披露的产品中表明有275款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所占比重为79%,诸如此类现象不在少数。2.分业经营与监管模式下,加强商业银行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然而在如今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的冲击下银行业亟待进行改革,因此银监会可以试行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商业合作。3.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理财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商业银行应着重培养高素质金融领域资深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措施使得我国理财业务相关人员在产品研发、金融市场投资工具、金融领域政策等方面有所掌握,通过不断探究试验不同类别的理财产品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财产品案例来达到满足国内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又有利于督促金融市场其他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研究。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一)成立资产重组管理公司,并由印度国家银行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掌握该公司49%的股份。同时出台了附有详细指导方针的公司债务重组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资产重组管理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向社会发行可公开买卖的有价凭证,一旦投资人认可了这些不良贷款的价值,银行就可以把这些凭证当作可兑现的资产。

(二)加强公司治理,减员增效。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从而改善银行效率。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1992~2002)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私人银行效率最高,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降低银行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活跃了市场,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含国有控股)、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兼顾政策调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本文暂不涉及,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金融创新;同时,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打破所有制偏见,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对此却未有涉及,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WBES)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三、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