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讨范文

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讨范文

时间:2022-09-05 11:49:21

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摘要: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这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取向就不能确定,就不能构建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学生就业也就没有方向。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含糊、同质化等问题。在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人格培养为核心,探索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格;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和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就业率、就业质量等都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国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成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30多年的发展,使其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适应了政府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但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及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同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一样,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这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重大挑战。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含糊。现行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没有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应有的特点,即“公共人”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特点,容易与其他的管理类专业混淆。含糊的培养目标导致专业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的不清晰。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简单的综合,课程的设置应着重突出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现专业优势。培养目标的含糊和专业知识、能力要求的不清晰,致使社会层面尤其是学生及家长,对行政管理专业缺乏清醒的认识,笼统地认为是培养“当官的”专业。[2]

2.培养目标同质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高校没有结合各目的具体特色,定位上既缺乏区分度又没有辨识度,回避因培养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层次类型及实力的差距而导致的人才分层这一客观现实,致使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从素质到能力基本相似,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人才需求。

3.培养目标忽略了人的自主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只是提供了发展的手段,通过人才培养的具体安排和课程设置激发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挖掘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在强调专业性的培养,即注重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其他方面,更多的是把人作为一种同质化的产品来输出,既没有对人的自主性培养,更淡化了对人才的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科学地定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以下几个原则:

1.突出专业性质,明确人才规格。专业性质即一个专业的特色。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其根本性质是其公共性,是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其公共性的特点,即行政管理专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品行。这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层次。

2.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办学特色,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教育部提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一个普遍性要求,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说,还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以美国为例,它的许多高校也设有行政管理专业,但在专业方向定位上各有侧重。如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斯维尔学院侧重政府管理和政府公共机构管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侧重公共政策、社会机构管理规划;印地安那大学侧重于社会环境政策研究。同样,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可结合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如财经类大学可以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综合性大学可以侧重于公共事业管理;理工类大学应该突出其数量分析;民族地区大学可以突出其民族特色,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企业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3]而对于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自身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教学设施等方面远远不如重点大学,发展规模小,发展速度也较慢,因此不能盲目攀比或简单照搬重点大学的培养模式,应按照自身师资规模、教学条件和优势专业,并结合当地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合理规划,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为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输送各层次、各规格和各类型的人才。

3.注重人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科人才培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与技能,也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培养专业知识素养深厚,具国际眼光的优秀公共管理者,应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基于人格培养的理念

一般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在为国家培养公务员和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人才,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但随着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困境显现。一方面,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各级国家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部门正逐步精简现有人员,大规模充实新力量已无可能;另一方面,大量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涌入公务员选拔渠道,而每年的公务员录用名额相对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来讲是十分有限的。数据统计表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也是非常低的。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就不应该仅限于培养公务人员,而应根据21世纪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改变传统单一的培养方向,超越传统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从更高的层面来思考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问题,让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更广阔的社会职业需求。基于此并根据以上原则,当下应将人格培养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人格与专业人格的基本涵义

人格即人之为人的资格,专业人格指的是人从事某专业所应该具备的资格。从专业教育角度看,就是要通过培养教育,使学生具备某专业(职业)所应有的资格。这种资格包括专业价值观、专业能力和品行,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它对人格和人生的发展起定向作用。任何一种专业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专业价值观、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行的基本要求。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格培养理念的提出

1.行政管理突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其核心。正因为这样,学界将公共行政人员的角色定位为“公共人”。美国学者库帕更是从政治学角度定位行政人员为“公民”角色,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公民。在中国语境,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公共性”的特征主要是: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工作者和管理者为重心,强调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其应有的专业教育使命。这种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专业定位,既能表达出该专业教育与其他相关管理类专业教育的不同,更体现了本专业秉承的专业理念、目标界定及规则,即行政管理教育自身的专业化要求。

3.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封闭依附、官本位等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人们服务观念、公共意识广泛缺乏。而行政管理工作服务性、公益性、民主性等属性,要求从事公共行政工作的人员具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及管理能力。其中管理能力方面,除了一般能力外,不同专业领域或方向的能力要求不同,而公共服务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则是该专业所有领域或方向的共同要求。也就是说,行政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点,应该是表征人格方面的价值观念和专业品行,如服务观念、责任意识、民主意识等。

4.强调人格培养,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公共行政的根本属性是公共性,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领域,导致公共行政管理出现多模式、多理论、多方法的极大可能。而在所有理论建构、制度设计、方法实施的各环节中,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而“人”才是我们社会的真正主体。强调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人格培养,既可以防止公共行政管理偏离服务公共利益、服务人民大众的方向,又可以通过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格渗透,深化民众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公共利益和公共行政管理中来。同时这也是公共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人格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动力。

三、实现行政管理人格培养目标的路径选择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另辟蹊径。基本思路为: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公仆人格培养为目标,按“德才兼备”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动态开放”的培养路径和方式。

(一)确立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的人格塑造。“以人为本”就是要恢复、确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课程体系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实践内容的设计等,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二是以服务公众利益为教育价值导向。行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社会公众为本,要强化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专业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利益,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发展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系统培育学生为公众提供人文关怀、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回应公众的要求和公共利益发展的需要。

(二)制定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公仆人格的培养目标

公仆是为公众服务的人,这正是行政管理者身份和角色的真实写照。公仆人格是服务性人格、公共性人格,也是民主性人格、责任性人格。它是由公仆价值观念(信念)、公仆能力和公仆品行三部分组成的。而公仆人格中最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则是公仆的自由个性。[5]以公仆人格培养作为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就能更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结构,从而更好地确定教学课程结构、培养重点和培养方式。公仆人格的培养是行政管理专业各类型及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所具有的共性,它超越了各专业方向所关注的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体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公共行政人员后,代表政府执法,要体现公共性,维护公共利益,这是其专业能力和技巧在行政管理实践意义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公共精神、服务观念、公仆情怀的培养和塑造弱化、忽视,导致专业特色丧失,专才“灵魂”迷失。以公仆人格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是为了体现“人”的终极教育目的和为“公”的专业人才特性。

(三)构建合理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和特

色课程体系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中,理论课程占绝大多数,课时也安排多,而实践课程少,且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性和实践性强的特性。正如周志忍教授所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教育教学内容漂浮在中间层次,在理论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公共价值观的培养,在操作层次缺乏深入和具体化。”[6]行政学来源于政治学。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实际来看,管理技术固然重要,且有待大力改进,但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者的政治价值观的培养和政治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者的行政价值观和行政思维方式,决定了政府行政的方向和根本价值。中国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模式,不能过多强调淡化专业教育的政治学取向,同时也不能过分地强调管理学、经济学取向,两者应该兼顾,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安排。公仆人格体现在“德”与“才”两个方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建构要从公仆人格培养、提升的视角出发,紧密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管理实际,将公仆人格目标定位进一步具体化,搭建起一个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法课和实践课4个模块组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创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状况,从动态视角去贯彻个性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动态开放”的培养路径与方式,这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进行人才人格培养的根本切入点。所谓“动态开放”的培养方式,就是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办学理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依此来提高我们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左霞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说明

[2]易新涛.公共管理视野下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

[3]井西晓.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就业形势与专业定位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4]樊金娥、李欧、陈晓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土化的理性反思与实践[J].社会工作,2004.

[5]陈建斌.公仆人格研究论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6-28.

[6]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被举报文档标题: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xzgllw/6977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