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范文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范文

时间:2022-02-27 10:36:01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

摘要: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关键词:初婚模式;初婚年龄分布;年龄别初婚率;城乡差异;教育程度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取得了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初婚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并成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现有的对于中国初婚模式的研究,由于受到人口数据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平均初婚年龄及其趋势、夫妻年龄差等方面的分析。已有研究在对初婚模式的分析和测度方面的指标和分析方法也较为简单,无法综合考察初婚模式变动的趋势和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对我国城乡差异以及教育程度差异对初婚模式的影响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首先基于观察数据建立了初婚年龄分布的一般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估计初婚年龄分布的方法,然后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我国25年来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了城镇乡人口群体的初婚年龄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群体的初婚年龄分布差异情况。

1研究方法

1.1初婚模型

自从寇尔(1971)发现人口的初婚模式以来,围绕初婚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为改进对初婚年龄分布的估计效果,人们先后提出了许多的改进模型(Kostaki,2009)。但是由于实际人口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年龄别初婚率往往存在一定的进度效应和随机干扰现象,所以直接对数据进行拟合并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初婚年龄分布。为此,本文提出一个一般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

1.2年龄别初婚率的计算

本文所使用的与年龄别初婚率有关的数据来自中国历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由于部分普查数据如“六普”数据中仅提供了分年龄的婚姻状况人口数据,没有直接给出年龄别初婚率(更不用说同一队列人口的年龄别初婚率)。因此,本文需要将分年龄的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近似的同一队列人口的年龄别初婚率。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方法:首先,对于某一特定年龄,普查数据给出了该年龄段人口的总数和分婚姻状况的人口数。在该年龄段所有已婚人口中由于包含了再婚的人口比率,因此需要将再婚的人口数量从该年龄队列的人口数量中去掉,剩下的就是该年龄的初婚人口累积人数,除以该年龄总人口数就可得到该年龄的累积初婚率。其次,由于该年龄段的累积初婚率是由该年龄及以前的各年龄的初婚率累加而成的(如在20岁人口中,一个人处在初婚状态,则他或她可能是在20岁完成的初婚,也可能是在19岁或18岁完成的初婚),因此将该年龄之前的各年龄初婚率去除就是该年龄的初婚率,然后将结果归一化就得到分年龄的初婚率。最后,借鉴总和生育率的计算方式,将同一时点不同队列的分年龄人口看作是同一队列经历不同年龄的人口,就得到同一队列人口的近似年龄别初婚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文给出的一般方法就可以得到某一队列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

2实证分析

2.1数据以及处理本文选取的数据

出自1985以来的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包括《中国1990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2000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中国2010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录入的数据包括“全国男性总人口”、“全国男性初婚”、“全国男性已婚”、“全国女性总人口”、“全国女性初婚”、“全国女性已婚”以及分年龄别男女(15~49岁)人口数,总出生人口数,分城镇乡的初婚人数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初婚人数。对得到的同一队列的年龄别初婚率本文使用P-K扩展模型进行拟合。

2.2中国初婚年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为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本文选择了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国男性和女性人口数据,采用上述介绍的方法,得到了中国自1985—2010年的分性别初婚模式变化情况。

2.3中国初婚年龄分布的城镇乡差异比较为分析

城镇乡因素对男女初婚年龄分布的影响,本文分别选择1990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两组数据结果相近。本文以2010年为例给出分城镇乡的男女性人口的初婚年龄实际分布。

2.4教育程度对初婚模式的影响

为考察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群体在婚姻选择上的差异,本文根据2010年男性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婚姻状况数据,来给出其初婚年龄分布。其中男女性的教育水平分为未上过学、小学、中学和大学四个程度。

3结论

本文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对全国初婚年龄进行了探讨,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纵向比较;并选取了受教育程度与城镇化水平这两点,在空间维度上进行了横向比较,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初婚年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中国的初婚年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城镇乡差异和教育程度的差异。具体的结论如下:

(1)中国20多年来的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稳定增长。虽然增长并不高,但总体增长趋势较为平稳。而且早婚现象仍然存在(如15岁,16岁左右),但这一年龄的初婚率却逐年下降,而25~30岁初婚率却在这25年来逐渐增高,这也与我国男女婚姻观念更加开放,对婚姻要求更高相符合。其中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差在1985—2010年都有所增长,也体现我国现在男性生活工作压力越大,对初婚年龄的选择延迟会远高于女性。

(2)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存在明显的城镇乡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时间增加,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初婚模式都存在延后的趋势;二方面是无论男性和女性,都存在着平均初婚年龄从城市到城镇再到乡村的递减效应;三方面是城镇乡的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差相差不大,但同样存在随时间增加的趋势。

(3)教育程度对中国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存在明显影响。平均初婚年龄在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呈现男高女低的现象,但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二者之间的差距会有所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男女人口其初婚年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明显的向右延迟现象。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初婚模式模型和经验分布的基础上的。由于初婚模式相对不容易受到出生人口漏报的影响(当人口漏报是均匀分布的时候),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有利于对初婚率的变化进行判断。当然,本文选择的拟合模型隐含了双峰分布的假设,在模型的拟合中可以看出来当初婚率变动剧烈时效果会更加好,也更加接近本文的模型描述。

参考文献:

[4]易翠枝.婚姻市场的教育分层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J].华东经济管理,2007,(2).

[5]陈正伟.中国初婚年龄性别匹配模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0,(3).

[6]韦艳,董硕,姜全保.中国初婚模式变迁——基于婚姻表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3,(2).

[7]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1990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作者:石国平;李汉东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rkxlw/71170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