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究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究范文

时间:2022-08-05 08:30: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究

摘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就目前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学习、实践运用、文化氛围影响等方面都有可提升的空间。通过继续研究理论并建设有实效的宣传教育队伍,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以增强其与民众的联系,利用新媒体自媒体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途径,营造包含马克思主义特色的中国文化氛围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实现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大众化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是指能够被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宣传教育使多数人接受、认可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大众化的主体是人民,人民关注的是能否获得美好的幸福生活体验。因此,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装进老百姓的头脑当中,才有可能实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美好生活,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提升民族素质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最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就理论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实现这些内容的同时也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民众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时期。建党后,深入分析我国当时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抗战时期,我党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的传播和转化,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翻译了相当数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众多方面,并用课本、戏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在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同志指明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通俗易懂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在加快,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不断指导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民过上富裕生活。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使其大众化才能推动自身理论继续发展。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特点,才使其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指导下,经过我党的不懈努力奋斗,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所取得的诸多成就。第二,我党引领广大群众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基础[1]。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知道、了解、认可、接受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会助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长久以来,我党取得的诸多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实现人民梦想,实现中国梦。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数量较多、需要长期深入的学习才能理解掌握。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以往整块式的深阅读逐渐转变为碎片式的浅阅读;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能用于深入学习理论的时间相对较少。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效果有待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多采用课堂学习和讲座等方式,通过提升课堂灵活性和生动性等方面以增加大众深入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此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例如,我们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遇事也会有试试看的想法,但是我们需要将其提升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高度并宣传。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方面远远超过实践的研究方面。截止到2018年2月26日,从CNKI上查询“马克思主义理论”搜索到论文75886篇,查询“马克思主义实践”搜索到论文8068篇,仅从数量上就能看出当前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理论指导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是为了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也正是因为其具有指导实践的能力。但是,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通过理论指导教会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次,在解读各项政策时要改善话语体系,使其易于被民众理解和接受。各部门和主流媒体在传达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往往把各项政策使用书面语和专业语言进行解读,若能把这些内容转化为群众更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将会获得更佳的效果。

(三)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氛围方面

如果说理论宣传和实践引导是显性教育方式,那么文化氛围的影响就是隐性教育方式,对此不可忽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有很强的包容性。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有共性的,可以考虑用传统文化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提高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和理解力,然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文化引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日益减弱,媒体监管的方式方法还需加强,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都会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产生影响。最后,社会、校园、家庭形成的文化建设合力作用不突出。文化建设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环境会对社会风气、校园氛围和家庭情境产生影响,这些亦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此,我们不能只看重社会和校园层面的文化建设,也要看到家庭层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途径

(一)加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力度

在理论研究方面,侧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研究。就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为此,就要以中国国情为现实基础,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优势,让民众能持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获得实惠,马克思主义才不会失去群众基础,进而实现其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一定要围绕我国国情,紧跟时代步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基础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注重团队在年龄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队伍建设。在年龄方面,要注意老中青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宣传普及方面的经验能够得到高效传承,也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发挥作用尤其是指导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团队帮助高效率解除困惑并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面,要依据宣传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特点进行分层分工,细化宣传队伍中的人员职责,形成队伍金字塔。在金字塔的顶端是理论研究专家,负责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并指导专业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在金字塔的中间部分是理论转化研究型人才,负责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让人民群众接纳和理解的道理以及指导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操作性;在金字塔的底端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践行者,要在现实生活中指导民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为群众解读好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让大众感受并享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带给民众的利益,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重视民生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生问题从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大众化”[2]。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立足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想真正做到立足群众,就必须真正走进群众,深入群众生活,解决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涉及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众切实关心的绝大多数问题,不单单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更要注重政策的宣传执行的高效性[3]。其次,要具备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方法论的能力。冯契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提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好的方法是最易于在群众中传播和传承的,好的德性是要体现在行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在行为上对人民大众进行引导和要求,就是在规范人民行为的同时提升民众的德性。

(三)利用新媒体自媒体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途径

传统的网络时代已经慢慢接近尾声,当前新兴的自媒体和新媒体慢慢取代了传统网站的宣传方式。当前,很多主流的红色网站多面临访问量低的现状,纯理论很难吸引网络受众的眼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众要求有图有真相,传统网站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新媒体和自媒体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也备受当前民众的喜爱,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推崇。所以,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途径。首先,鼓励传统红色网站开发微端。早些年建设的红色网站总的说来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拥有一批网络受众。伴随新媒体的成长,这些原有受众有所流失,要尽快开发微端以留住原有网络受众并力求增加影响力。同时,传统的红色网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面有相当经验,能够肩负这一使命。其次,鼓励基层组织开发公众号或微博,从生活视角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基层组织相对完善,组织活动完整且多具有教育意义,适合用于宣传,发挥基层组织的教育宣传作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接地气。最后,多开展微端活动,如微端有奖竞答、征文、大咖说等等,鼓励网络民众参与。同时,动员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四)营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氛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习提出的“文化自信”并不只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的自信。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有共性的。例如,“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转化成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质量互变规律,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同时开始新的量的积累过程。“水滴”的过程就是量的积累,而到“石穿”就是质的飞跃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集并将两者有效融合,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要重视青年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作用。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环境的营造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应当肩负起这一责任。要灵活理论教育手段、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以提升个人素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积极正向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当青年人具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便会影响到其家庭,向上可对其父母产生影响,向下可教育未来的子女,使马克思主义在民众间传承。当社会文化、校园氛围、家风建设逐渐成形并形成合力,便能潜移默化影响民众,最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使民众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邓登瑶.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方论刊,2017(5):7.

[2]刘向军,姜永建.社会转型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43.

[3]谢加书.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J].教学与研究,2010(5):44.

作者:王秀玉1;王力尘2 单位1.辽宁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71743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