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变革探析范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变革探析范文

时间:2022-10-24 11:40:07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变革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是在一定的语境生态中展开的,网络新技术塑造了新的网络化语境,构成了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最为重要的语境生态。网络化语境下由灌输主体、灌输内容、灌输中介、灌输对象以及灌输环境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系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故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深刻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灌输生态变革,以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灌输生态

一、信息化条件下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灌输原则

理论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先导,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对于无产阶级所领导的人民群众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言,这种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也不是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317因此,列宁提出,社会要领导工人运动和群众运动,就必须坚持灌输原则,从外部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原则自提出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其基本精神、基本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但灌输并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调整灌输的策略与方法,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各种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依赖传统的党控媒体和组织体系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西方国家凭借信息霸权,通过跨越没有国界的网络,大肆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3]。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重视信息化条件下坚持理论灌输原则所面临的这些新挑战,在坚持理论灌输原则的前提下,对理论灌输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二、信息化条件下理论灌输生态所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程是一个由灌输主体、灌输内容、灌输中介、灌输对象以及灌输环境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就决定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程中,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的分析。网络化对灌输主体、灌输内容、灌输对象以及灌输环境几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无疑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整体生态,因而网络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变化了的灌输生态环境做出新变革。第一,从灌输主体来看,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条件下,灌输主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灌输给客体,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灌输主体的地位是权威性的,代表着社会对灌输客体进行要求,也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灌输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威弥散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散播过程。灌输主体的权威地位得到制度化的支持,其所灌输的内容也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支持,这些都为灌输主体实现对灌输客体的有效灌输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也是我们党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教育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网络化环境下,灌输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多重挑战。首先,灌输主体不再享有知识与信息的优势地位,因为网络已经为灌输对象提供了新的不易受控制的知识与信息来源,灌输对象可以通过网络自我学习,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灌输对象已经不再把灌输主体视为唯一有权威性的信息与知识来源。其次,灌输主体所要灌输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也因为网络化条件下多元思潮的冲击,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上多元思潮、多元意识形态泛滥,从而使得灌输主体的灌输难度进一步加大,对于理论灌输的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对灌输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灌输主体除了应当精通所要灌输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以外,还应当熟悉其它多元社会思潮、多元意识形态,能够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灌输对象自觉抵制多元思潮、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再次,网络信息技术革命也大大提升了灌输客体的主体性,其思想自由度、学习成长自由度、个体发展的自由度等进一步提升,这对灌输主体更好地把握灌输对象,更好地在变化了的环境下提升灌输的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从灌输客体或从灌输对象来看,有学者指出了灌输对象所发生的新变化:“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灌输的接受程度下降;批判思维日益发展,对灌输内容的科学性要求加强;物质追求逐渐攀升,对理论灌输的需求呈现出弱化的倾向;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灌输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增强。”[4]这些新变化都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所要灌输的对象。

如前所述,受教育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很大提升,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程中,往往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权威地位,以及由教育者如何向教育对象进行理论灌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教育关系展开的过程中,双方不是平等对话的主体,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受教育者主动性不足,学习投入不足,甚至使得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而使教育过程受到影响,教育效果也不尽人意。在应对策略方面,往往局限于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育形式,等等,这些努力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往往由于对受教育者个体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其当成平等的对话主体来对待而产生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既重视主体的导向作用,又重视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意灌输教育的方法,忽视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形成了由主体到客体单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把灌输教育这种非常必要的教育理论变成了形式呆板、言之无物、脱离现实、令人厌烦的形式主义,形成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及其内容的逆反心理和行为。这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本质和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坚决反对。”[5]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并非只是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而是强调先进的理论必须通过灌输才能够为灌输对象所了解和接受,它是相对于个体思想意识的自发性产生而言的,它也需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接受心理、接受意愿,等等,也可以是以对等关系展开的一个过程。而网络化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则因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大大提升而更加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应该是一个以对等主体关系来展开的灌输过程。在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提升灌输客体主体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灌输理念来处理灌输主体与灌输客体之间的关系,如教育学中从交往的角度对于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就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单纯从主体———客体的关系模式来谈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无论何方为主体,均是以排斥对方的主体性为前提的。”[6]176由此可见,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要从单一的“主———客”范式转向“主———主”范式,即从主客体向度转到主体际向度,这凸显了现代教育向后现代教育转变的时展特征[7]。因而,网络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也有必要实现由“主———客”范式转向“主———主”范式,即应该更加尊重灌输对象在灌输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三,从灌输内容来看,尽管网络化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所应灌输的内容依然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当然也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是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程中,面临着多种西方思潮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大肆向我国传播,与我们党争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安东尼•葛兰西指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8]25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混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就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网络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仅不应当削弱,反而应当进一步加强,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言:“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维持其制度的思想。”[9]365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同西方国家争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应加强对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从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故而必须要坚持灌输原则。此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一定程度上被稀释和冲淡,并且网络上的低俗信息更是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第四,从灌输中介来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主要是通过课堂灌输、官方控制下的媒体宣传以及党的组织灌输等途径来实现,在这样一个网络化的时代,这些途径或中介依然重要,依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主渠道,但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实质上是特定信息的定向传播过程,而网络本身又是一个便捷的、高速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载体,时至今日,网络已经发展到Web3.0时代,也就是从过去Web1.0时代的以门户网站为传播中心向外辐射传播信息到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信息传播中心的新阶段,个体不但是信息接受的中心,也是信息传播的中心。

这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化背景下灌输对象主体性的提升,同时也反映了重视网络这一信息传播技术与载体的重要性。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网络思潮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拓展到网络新空间中去。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10]300-301从灌输中介或者途径来看,网络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要在传统的灌输领域外重视网络新空间的网络灌输,在网络空间中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从而在网络空间中更好地影响灌输对象;同时,也应当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将网络新技术作为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与形式。说过:“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11]西方在运用网络技术工具传播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其所传播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灌输。第五,从灌输环境来看,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深刻地重构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毫无疑问,也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整体生态,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就不得不考虑网络化语境及其对灌输环境的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利益分化,人们的思想愈加解放,价值观日益多元,西方各种思潮与意识形态借助于网络媒体也在中国传播甚广、影响甚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并侵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效果。在网络传播的信息中,西方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等信息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并借助网络传播工具大肆向世界传播。“在当今的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5%,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推动着西方文化的传播。美国当代著名文化理论家杰姆逊(Fre-dricJameson)指出,现在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可以通过传媒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受到不断的渗透。”[12]西方通过网络技术将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散布到整个网络,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另外,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混乱),据报道全球已有近50万个黄色网站[13]465。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网络受众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而受众对负面信息接受的越多,也就意味着越远离马克思主义,就越容易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此外,当下文化中特别是网络文化中的“泛娱乐化”倾向,也对网络受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信息化条件下坚持理论灌输原则的启示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使得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灌输的有效性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历史地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中萌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成型,在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调整,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单向强制灌输和直接宣传鼓动等旧的烙印,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尽快提高思想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尽快打开基于网络环境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14]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重视研究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息化语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在信息化语境下所面临的变革与挑战,从而针对这些挑战,自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话语体系、策略手段、媒介载体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原则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变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喻国明.传媒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5(2):1.

[4]杨芷英.浅谈新时期灌输客体的变化与灌输理念的更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36-41.

[5]谭希培,王方红.论网络环境下的灌输教育[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2-25.

[6]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尹艳秋.“交往“视野中的教学本质论刍议[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43-46.

[8]宋惠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清,何俊志,孙嘉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0].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1999年2月25-27日)[EB/OL].

[12]王岳川.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EB/OL].(2009-09-19)[2017-05-16].

[13]刘树秀.信息霍乱:世纪末的冷面杀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4]梁刚.论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184-187.

作者:黄一玲1,2 单位:1.同济大学,2.西南政法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生态变革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7083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