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个误区辨正范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个误区辨正范文

时间:2022-11-15 06:41:08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个误区辨正

摘要: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仍存在误区。一些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缺乏整体性思维,使马克思主义碎片化;缺乏实践性和政治性,使马克思主义学院化;缺乏理论坚守,使马克思主义时尚化。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和反思,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研究误区;辨正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科学态度,而非神圣化的马克思主义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仍然有人自觉或不自觉的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机械地、片面地解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神圣化倾向仍然存在。“在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独断和盲目的个人崇拜。”[1]理论上的独断主要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万能化两种唯心的解读方式。一方面,仍有学者打着“回归原著”的口号,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以其文本为标尺来衡量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在文本中找不到具体依据,便判定理论和实践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正误都应以文本为坐标进行参照。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万能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泛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来解释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理想化、公式化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去进行简单的说明。例如,只看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没有看到社会意识同样对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往往有失针对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权威解释者宗教式地崇拜,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伟人神化,不加批判地将其思想视为神谕,认为其思想已经是绝对真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结合时代特点发展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更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思维的突出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和背离。表面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拥有了绝对的权威,但实际上却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空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的科学立场。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在自我满足中发展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开放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应具备科学研究的批判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为此马克思主义才能脱离教条主义的束缚,与时展形成良性互动向前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整体思维,而非碎片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整体的理论逻辑,从孤立的部分出发裁剪马克思主义,角度单一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各自为阵、各执一词。这种碎片化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分割。从横向上看,在传统“三分法”的框架内,忽略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出发,孤立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仍是一种突出的现象[3]。国内就有学者指出,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懂哲学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屑于谈哲学,更别谈科学社会主义”,这种狭隘的学科视角造成了研究上的壁垒。从纵向上看,一方面,将马克思、恩格斯划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忽略其思想的内核,将研究重点放在其差异上,甚至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自身理论的修正解读为对早年理论的否定。另一方面,在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差异性研究时,存在绝对化、片面化、纯学理化的主观主义思维方式,使马恩出现对立化的倾向。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忽略或轻视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的一致,使用考据学、语义学、现象学等方法,将重点放在马恩文本的具体论述上,研究的目的从为无产阶级服务和人类解放转为厘清概念关系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体系,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如果忽略其具体部分的内在联系,断章取义地就行研究和分析,就会产生理解的偏见进而陷入理论误区。”[4]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时,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整体性,要实现由“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必须深刻认识到各学科在知识结构上有差别,但其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一致的,不能割裂开来各自为政。在对待马恩差异问题的研究中,应认识到这种差异是在思想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差异,是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差异,是在发展创新中的差异,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基于时代变化、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并受生平个性差异影响和分工合作关系制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内部的差异。

三、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现实担当,而非学院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论断鲜明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的结晶。但当前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学院化、学术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院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政治性的疏离,存在精英化、西洋化、形式化的倾向。一些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不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实质性问题,热衷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考据,对具体论述、命题和范畴的演绎之中,将理论研究局限于文本牢笼内,使理论疏离于实践,越来越抽象化、概念化。在理论界,用西方的语言体系解释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成为衡量学术品味和学术水准的标尺。这样的“学术包装”使理论研究呈现出一种“问题越来越高雅,视阈越来越宽,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文章越来越难懂”的怪象,使理论研究疏离大众,成为象牙塔内少数精英的自说自话。有的学者打着“纯学术”的口号,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玩弄概念,进行纯逻辑式的推演,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学术化,使理论研究脱离实践与政治,实质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冲击。同时,在理论研究中,国内学界持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继承马克思思想的观点,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保持轻视的态度,偏执一端地展开理论研究,不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使得理论研究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不在于抽象概念的雕琢,而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来都是面向现实的,而不是搭建空洞的理论框架,一些概念、论述、命题的研究并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而是既有框架内新瓶装旧酒的自我演绎。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来都是在与实践的自觉互动中发展的,必须要有指导实践的力量,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才是具有学术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来都带有立场鲜明的政治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并不存在脱离政治的“纯学术”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如果疏离实践性和政治性,就会头重脚轻地失去理论的力量,甚至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四、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理论坚守,而非时尚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时尚化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另一个误区。马克思在世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马克思个人的思想框架内,其解释权在马克思个人,马克思去世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符号得以解放,解释权限得以扩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符号成为任人解释的时尚标签,脱离实质内容的解读使马克思主义泛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的本来面貌[5]。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这种时尚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解释限度的过分扩大、图谱化解读和简单化阐释。首先,学术界存在将马克思主义使用范围过分扩大的情况。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符号标签被随意粘贴。一些学者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机械地分析各种现象,无论所做的研究是否与马克思主义有关,都要将其穿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例如,就有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体育观”、“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等问题进行探讨。然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非穷极宇宙的万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限度不是无限的,并不能随意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学科领域的关系。同时,打着“创新”名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图谱化的解读是其时尚化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当前国内理论界倡导创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成为一个流行的口号,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片面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思想、西方思潮机械结合,追求形式上或论述上的新颖,而不顾这种结合对于理论研究本身有无价值。一些学者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儒家化,或是将西方哲学中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以体现所谓的“创新”。一些学者持着“相对主义”的解释倾向,将西方思潮中的具体命题归结于马克思的创造,使马克思不断介入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就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的开山鼻祖,是现代性的建构者,是生态主义的精神导师等等。这种马克思主义时尚化的倾向,表面上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但其实质上却只是形式的重叠和推挤,不断稀释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研究脱离了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实际功能。此外,在当前理论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简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肢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期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的目的,但实质上却使马克思主义遭到主观片面地理解,进而形成认识上的偏见,对马克思主义研究造成阻碍。

参考文献:

[1]蔡哲夫.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J].求是,2002,(10):17-18.

[2]周凡.关于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十一条论纲[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16.

[3]贾建芳.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3):59-69.

[4]沈江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澄明[J].云南社会科学,2012,(01):40-44.

[5]王晓升.马克思主义的时尚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J].江海学刊,2014,(05):29-31.

作者:熊华 赵建云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个误区辨正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69978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