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范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范文

时间:2022-03-04 09:32:07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何以可能和可行?一方面,这缘于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彻底革命性、鲜明阶级性及深刻实践性这四大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大众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拥有大众情怀、重视大众地位、尊重大众实践、维护大众利益。切实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要求;价值归属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一方面,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需要,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也是这一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的理论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最终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且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理论。

(一)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便在革命实践中应运而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亲自参加、组织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且始终冲在革命斗争队伍的最前列。所以,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广大工人群众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疾苦,亲自收集工人阶级斗争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地、不断地总结提炼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并加以理论的提升,逐步使革命经验理论化、系统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践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理论渊源。人民群众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化生产和大量物质财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2〕同时,人民群众的科学实践所带来的文明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基础。19世纪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说的产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等自然科学取得的重大进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和不竭动力也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实践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为,一方面,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可以发现原有理论认识中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适应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新的需要,并从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吸收新的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源于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实践,必然要求要随着人民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到布尔什维克根据俄国的实际和俄国工人阶级的实践创立的列宁主义,再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人民群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强调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还要回归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指导实践并加以检验。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是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武器,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只有当它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成为人民的行动指南。但是要牢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思想武器。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民群众实践需要不断充实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只有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得以检验,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完善、充实和发展。也强调:“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5〕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真理性也不是绝对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会有个别结论、论述或言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就有可能变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受人类认识水平、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6〕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是相对真理。恩格斯曾告诫人们,如果以为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寻找到一些永远不变的、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定义,那就是一种最大的“误解”。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需要再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真理性、彻底革命性、鲜明阶级性及深刻实践性的四大本质属性,这四大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走向“大众”,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本质属性源于马克思主义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践规律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如实地反映世界的,“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7〕。拒绝任何形式的虚构和臆测,拒绝任何形式的幻想联系代替真实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科学的最高准则。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论述、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的论述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无产阶级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二重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无产阶级受压迫、受贫困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既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科学武器,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能够在人民群众日新月异的实践中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从而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永葆自身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性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精神上。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中同时包含着否定。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从本质上说,包括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都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把已存事物和制度看成永恒不变的,主张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作为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必须为广大的工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正所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真理性,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能够说服人,就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在实践中转变为人民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就体现在这一鲜明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真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无产阶级的愿望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去除了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思想体系中所固有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狭隘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彻底革命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即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现实需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只有用革命的理论去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革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革命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阶级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公开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理论指导的精神武器。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0〕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精神武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是最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强调无产阶级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鲜明阶级性源于广大工人群众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武器只有被广大的工人群众所认知、理解、掌握,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把广大的工人群众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推翻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充分体现其阶级性,也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鲜明阶级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

(四)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实践的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全世界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同于西方的“思辨学说”和东方文化的道德修养活动,它所强调的实践是主体性的实践,即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科学武器,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实践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直接现实性是它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实践是具体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现实条件下进行的;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产生的根本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在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强大指导作用都只能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得以确证和展现。一旦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丧失其内在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和动力也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必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理解、认同、掌握和运用,实现大众化。

三、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属

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的理论,具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鲜明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所谓“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3〕。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在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代表和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它以指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为崇高使命,以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为适应无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规律,既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并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

〔1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努力建立属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亦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作为受剥削受压迫最残酷的无产阶级,只有彻底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使人民大众实现其对于自身根本利益诉求的理论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诉求,也是其目的和归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切实反映、代表和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并为大众所理解、信服、接受、掌握和运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4〕〔9〕〔10〕〔11〕〔12〕〔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5,9,15,57,56,283.

〔2〕〔5〕〔6〕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284,2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作者:孟献丽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68811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