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信息传播论文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种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软件及传播系统。手机、电脑终端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微信形式丰富、快捷、方便的联系。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腾讯的微信公众账户,已经突破200多万,而且在使用方面更加简单和快捷。传统APP和轻应用相比无非多了一些更加个性的设计,但是这些都不足够吸引用户。伴随着手机微信的崛起,传统的APP逐渐走向衰落。从微信公众号的火爆和百度轻应用的迅速崛起,可以看出来,移动APP的发展方向开始走向用户强关系化、功能便捷化、应用移动化的道路,科普载体“微信”的特殊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用户关系化在微信的这个产品里存在着关系,存在着人与人的这种无法割断的联系,人类世界就是一个网,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关系,而微信的存在把这个关系变成了现实,并且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移动关系网。只要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交流关系,就能保证足够强的粘性,保证产品不断壮大的同时,不出现用户流失。实践让我们感到,新的科技和产品,如果没有粘性的用户体系,很容易出现大量用户流失,产品必然走向失败。所以未来的移动APP,如果用户之间没有关系,用户之间无法交流,那么你的产品只能火一阵子。一个APP是否成功,就是看这款APP的用户粘性有多强,用户之间是否互相孤立,用户之间的关系网有多大。

1.2功能简捷化许多产品做到最后,功能可达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之所以如此,就是做产品的没有产品理念,不知道这个产品未来是什么样子,或者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到最后一个好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四不像,功能太多,运行缓慢,大量耗费手机资源,最后被用户卸载。微信为什么能成功?是因为微信产品始终做的是交流,主功能永远在最显眼的位置,主屏幕始终一个按键,简单快捷,深受用户喜爱。

1.3应用移动化应用的移动化发展,催生移动互联网产品体系的深度变革,手机轻应用的发展趋势就是,用户以后不用再直接安装那么多的APP,直接安装一个APP就可以获取所有的想获取的信息,微信的公众号成功实现了这个功能,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手机,越来越多的用户直接通过公众号和轻应用直接获取信息,进行购买、阅读、互动等,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2科普微信在工商学院的尝试

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青年人比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媒体的出现,在学生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根据调查统计,学生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微信、微博、手机QQ,是学生当中使用率较高的软件,从中也体现了大学生对当代社交的认识,从过去的见面社交变化成为现在的网络社交。为创新科普宣传载体,推进学校科普工作蓬勃开展,山西工商学院科技处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成立了“校园微网络开发与实践”课题组,利用腾讯微博微信,注册了“山西工商学院科普微信平台”作为科普宣传基地。201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在此平台上,课题研究人员将向大家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和卫生常识,解读大自然的科学奥秘,宣传国家政策,提供科研信息、科普旅游、科技新品、科技竞赛、校园资讯、大学生创业、就业信息等,激发了大学生科学热情,提升了科学素养。随后,课题组在山西省教育厅申报了“微信科普信息传播模式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1.1移动终端普及下的图书信息传播与服务。

随着移动终端用户数量的增加,在新的图书信息的环境下,各图书馆应不断深化图书信息传播与服务,进一步扩大知识的扩散及转移范围,应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以及图书信息检索等各方面的优势,研发出高科技的信息产品,极大发挥出信息生产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更新与优化,为手机、平板等个人移动终端下的资源传播与共享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化使图书馆的信息建设不再拘泥于实体馆藏信息源,而应拓展为独特的专业数据信息库、全文数据库、特藏数据库等。馆藏内涵变化为:把外部信息资源变为图书馆的“虚拟内藏”。从而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范围扩大,提高了信息服务能力。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通过手机、平板等个人移动终端,都可以进入到这些大学图书馆的主页,查询到他们的馆藏信息。凭借这些网络,可以提供新书通报、编织联合目录、联机检索等服务。

1.2移动终端普及下的图书信息分析与处理。

随着信息化移动终端进程脚步的加快,图书信息的传播与表达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当今图书馆正向以资源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服务手段,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之上,从而最大化的满足手机、平板等个人移动终端用户对图书信息的需求。因此,在知识层面需要对图书信息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将图书、资料、期刊用新技术手段给予数据分析与处理,并对图书信息知识进行重组与创新,对各种信息流加以选择、分类与归纳,将知识单元相关报道系数得以提高。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使图书信息传播服务随时可在。最大限度的为个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快、准、全、新的信息体系。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12年就编撰了《信息参考》等文献,为个人移动终端用户服务,深受读者好评。

2移动终端普及下图书信息传播需求的分析

2.1分析移动终端用户需求因素。

随着精神文明的日益提高,个人移动终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需求来自于自身对图书信息的需要。影响信息需求的因素除与读者所从事专业、个人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的程度有关外,同时也受知识结构、信息需求量的多寡、需求信息的范围等对信息传播需求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所以,不同的移动终端信息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千差万别。

2.2认清移动终端用户信息需求多样。

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用户需求也分为很多类型,要做到服务有的放矢,就必须了解移动终端用户的需求特点。把握用户需求动向、需求热点和重点,了解用户所属行业、用户规模、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其中,用户的需求在学科方面、服务方式、文献类型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信息资源服务要定位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

3移动终端普及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新定位

3.1树立正确思想,完成角色转换。

图书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在移动终端普及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中,应该成为图书信息的向导者及网络使用的导航者,从繁琐庞大的图书信息传播流中获取信息,从而帮助个人移动终端用户打开图书信息传播之门,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信息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满足移动终端等各类用户的图书信息需要。这就进一步要求了移动终端环境下图书管理相关人员的思想转变,确立信息管理的意识,积极的学习,接受先进的技能培训,投身到日常信息实践中去,逐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2掌握移动终端图书信息服务技术。

为适应新型图书馆需要,图书管理员必须学习网络应用知识,掌握移动终端网络信息搜索技术、联机数据库检索技术等知识和技能;掌握包括信息获取、整理、传播、利用、存储等。清楚移动终端网络使用软件类型、TCPHP、域名等含义;熟练掌握各种引擎。善于从平常细微的文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运用特殊而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捉信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各类高度浓缩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成为协助用户查找资料的向导。在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改变原有只能提供原始文献资料或将各类信息粗加工的图书信息传播服务手段,图书馆的情报和网络部门,必须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编辑加工形成信息产品,才能适应个人移动终端用户的图书信息需求。

3.3掌握网络信息服务的多种方法

3.3.1间接导向提高法。

图书馆员可抓住适当时机,使用培训、导读等方法,开展信息检索知识教育,阅读辅导等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培养读者信息查询能力,从而为个人移动终端用户提高信息传播服务效率。

3.3.2间接提供传递法。

图书馆信息要建立优化的咨询服务机制,选派精干的咨询员,多渠道、多层次地向个人移动终端用户直接提供快、新、准、精的文献信息资料。

3.3.3综合转换咨询法。

要针对科研,把凝固的书刊文献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流动性信息资料,把历史性的书刊转化为现实性的信息资料。

3.3.4智力资源开发法。

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人才,读者等智力资,开发图书馆的智力资源,为个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结语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1冲击大学生原有价值观

在中小学阶段,我国对学生品德和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不管是认知还是言行,学校和家长均给予相当高的期望,从而确保学生在一个纯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注重培养诚信善良、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①。但是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各种迎面而来的负面新闻接踵不断,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大学生关于信息的接收途径日益增多,负面新闻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于分析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策略。对之前在中学阶段接收的单一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冲击,从而使学生在是非判定上产生迷茫。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不管是思想还是价值观均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当各种各样负面新闻袭来的时候,会对学生关于信息的理性判定能力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学生陷入迷茫阶段。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对原有的正确认知产生颠覆,从而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尖子生,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各种不适应,也会导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在这个时候再受到各种负面新闻的侵蚀,就会导致其出现严重的自我认知失控。可以说负面新闻会对大学生价值认知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学生的是非观念产生影响,造成价值迷失。

2弱化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实效性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视野得到空前的开阔,思维也比之前有显著活跃,同时也出现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在负面新闻冲击之下,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也带着疑问,单纯依靠课堂和书本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进行引导,已经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沿着其倡导的价值取向发展。②因此也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方式,最大化消除负面新闻对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

3诱导大学生产生错误行为

关于负面新闻的传播,通常会对一些弱势大学生的不良欲望和情绪产生煽动作用,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性中或多或少的都会隐藏一些不合乎社会规范的欲望,在一些色情、暴力等负面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就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合理的欲望也就会乘机爆发,导致出现一系列引发不良社会秩序事件的发生。比如在对一些性侵犯新闻的信息传播中,过于对其细节渲染,那么这些负面新闻也就会对那些心理不够成熟、信息分辨能力弱的学生产生模仿欲望,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动机,导致各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发生。

4恶化大学生思想外在环境

环境是对教育力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教育形式。封闭式教育根本不具备可能性,学校教育本身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在影响也成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各种负面新闻中,不但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相左,同时也对人们的社会道德底线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恶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外在环境。例如,在网络传播中,经常有大量的抢劫、欺骗、杀人等危害社会行为的报道,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社会不安全感,甚至还会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等等。在这些问题之下,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必定会对思想政治产生消极影响,恶化大学生思想外在环境③。

二、基于媒体的思政教育改进策略

1提炼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道德判断力是指在理解和体验等的基础上,对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实施合理的道德判断、选择以及评价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判断力,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合理准确地判定各种行为和现象,才能够确保学生不是对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盲目地随从,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中,对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的方式通常是简单信息灌输,没有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这种居高临下的灌输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必须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下,对当前发生的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其正确与否,在此过程中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的重视度。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最终目的是对固有知识的记忆,但是这一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认知作为其行为的先导,教师首先需要更新其传统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传统教学中崇尚的是“封闭”式教学,也就是禁止社会负面信息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这一教学方式对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非常不利。道德判断力本身也就是在对各种各样事物、思想的辨识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学会对复杂事物的合理判断和评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逃避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新闻信息,而应学会针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

2强化学生时事教育,重视负面新闻的正效应

时事教育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时事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不足。通过网络、电视等一系列媒介学生能够广泛了解各种新闻“原材料”,而单纯的只是通过自身的理解能力对其认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时事教育就是其必然途径。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中的时事教育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时事教育中,可以邀请一些社会问题专家,对当前主要新闻信息定期向学生分析讲解,基于事件的实际发生背景、过程以及结果,对政府、社会以及环境在其事件发展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分析,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事情发生的真相。(2)加强关于目前时事新闻的讨论,只有在讨论过程中,才能够让学生对新闻事件深入了解,开拓自己的思维,更全面地认识新闻事件,并将多个负面新闻事件连接在一起,正确全面地对事件理解和认识。

3抵制消极情绪,媒体加强心理疏导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通过积极组织,正面传播了延安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军民和全国的老百姓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定了信心,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全民抗战的胜利。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逼债还贷,通过正面宣传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助人为乐的模范人物,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万众一心抗击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最终战胜了天灾和人祸。

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通过正面传播,使社会和民众普遍认识到,30年来,中国在政治上更加民主、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文化上包容并蓄,都在用“新中国让人民站立起来了,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裕起来了”来形容当今的中国,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和民族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由此可见,突出正面传播应是宣传工作的主旋律。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为指导,坚持正面传播为主,使社会和公众能够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清新的时尚,从而鼓舞士气,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改革发展大业鼓好劲、鼓实劲。提升正面传播效果的基本思路确保真实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正面传播工作影响力呈下降趋势,有的正面传播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质疑。其主要表现在院一是发生重大事件后举行的答记者问,有些新闻发言人东拉西扯,避实就虚,词不达意。二是宣传工作存在的“合理想象”。

一般来说,社会和公众对于正面传播,不十分计较其宣传事迹的真实性,因为传播倡导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其精神要领。在这种思维下,有些报道为了突出宣传亮点,追求形象的生动和文学的魅力,对先进人物采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式的正面传播。

对于所取得的成就,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近似神话的语言向社会和公众介绍。这样一来,把正面传播工作就做过了头,超出了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底线,不仅没能起到正面的示范效应,反而增加了社会和公众的不信任感,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影响。因此,坚持正面传播工作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提升正面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加强导向性。正面传播对社会和公众具有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导向作用,也是引领社会清新时尚的重要载体和主题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指示、新精神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微博等传播媒介,通过社区和居民论坛等多种形式,在服从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下,从六个方面进行引导院

一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确保党对改革开放的绝对领导权威,不断树立和强化国家的政治领导核心。

二是鼓舞和启迪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通过正面传播导向,把影响生产力的因素降到最低,把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发挥到极致,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大力宣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把人治转化为法制,降低“人祸”发生的几率。

四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孝顺老人、关心群众的杰出代表人物要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对这种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接班人。

五是构建爱国主义宣传体系,对中华民族的英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要进行大张旗鼓的正面传播,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情感输入到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使国家成为一个坚强的实体,使人民成为众志成城的集体,把中华民族打造成为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能够抵御任何外敌的入侵。

六是克服“有闻必录”的问题,把正面传播与国家、企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发生的正面新闻、事件、人物进行认真筛选,精心组织,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和微博等多种媒体加以宣传,提升正面传播的示范效应,降低负面效果。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公众媒介由于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具有掌控信息流向的主导型优势,长期以来在传播健康知识、改变健康观念、倡导健康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和主流载体。因此,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开展健康传播仍然是广泛而重要的选择,可使健康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新媒介已成为健康传播的新兴载体

新媒介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据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0%[6]。这使得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介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本研究表明,武汉市疾控中心2012-2013年的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健康资讯传播占传播总量的75.20%,自2012年7月开通了官方微博后传播数量大幅上升。新媒介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等优势,尤其是微博和手机短信群发等具有高度自主化、大众化、人性化特点的自媒体(wemedia)[7],使健康教育有了一个面向广大公众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平台,可以随时、自主地开展健康传播。自媒体同时还具有在传播过程中裂变型有效传播的特性,极大地提升了健康传播的效果。2013年全国多省暴发禽流感疫情期间,武汉市疾控中心与大楚网合作,利用腾讯微博平台联合举行“微访谈”,就市民关心的禽流感防控问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2013年4月10日下午14:00-16:00,仅短短2小时“微访谈”共获得了13万人次的点击量。同时,武汉市疾控中心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公众传播健康教育知识。据统计,平均一条短信可向社会人群5万人次,接受率极高,可达到95.00%以上甚至100%,其传播的有效性是其他健康教育载体难以达到的[8]。因此,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发使用新媒体,拓宽健康传播渠道,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3健康信息传播可促进公众行为的转变

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00%。目前,我国每5人中就有1人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研究证实,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在健康传播内容上,以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为主旨的议题“慢性病防治”和“健康影响因素”,其信息量之和为524条,远高于“传染病防制”的信息量268条。因此,健康传播内容应该从注重“提供生物医学知识”转移到“关注健康影响因素,促进健康行为转变”上去。

4及时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时机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众有迫切的信息需求,疾病的暴发原因、传播途径、传播速度、预防措施等都是社会公众急切关心的问题。来自权威部门的权威信息能有效缓解社会公众恐慌情绪,且在危机情景下的健康传播会较常态环境下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9]。因此对于健康传播而言,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危机事件更是机遇事件,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迅速占据主动、掌握话语权,承担把握舆论导向和传播健康相关信息的职责,倡导健康行为,树立健康信念,提高群众抗灾防病的能力,特别是要以此为契机,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改变公众相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本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4月健康传播信息130条,占全年21.14%,可能与2013年4月中国多省暴发了禽流感疫情有关。武汉市疾控中心根据疫情态势,积极研判,抓住时机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传授防护措施,持续开展健康传播,在个人不良卫生行为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微博等开展了“专家访谈”、“禽流感与食品卫生”等系列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5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媒体人的沟通与互动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当前各种媒介中网络媒介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是一种迅速崛起的新型媒介。档案部门在早期就已经意识到这一媒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已经全面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不但要完成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利于档案信息的传播,同时建设大量档案网站,依靠这些网站传播大量档案信息。在经历十几年的网站建设后,已经拥有了数量庞大的档案网站,全国范围内自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网站,已经开始在信息传播中应用网络媒介。但档案部门应用网络媒介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加强,其中就有依据网络媒介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工作。依靠网络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依靠超链接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传播、依靠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依靠信息反馈形式进行传播。目前,档案部门还不能熟练应用这些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还有的档案馆只将超链接作为档案信息堆积的主要方式。有的虽然设置了多种反馈渠道,但从来没有处理过服务人群的反馈信息,将档案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视频形式的档案部门更是凤毛麟角。档案部门要想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则需迅速掌握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不断研究和完善网络媒介的应用方法和手段,使网络媒介在档案部门的信息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

2.手机。

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手机也迅速成为一种新型媒介。当前,手机全部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因此,手机不但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由于中国3G技术的全面普及解决了手机流畅上网的难题,手机由此显示出了强大的媒介属性。对于档案部门来说,要及时认识到手机的媒介属性较之网络媒介更加普遍。要迅速对手机运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手机的信息传播特点。如手机不但具有网络媒介的一般信息传播功能,同时还可能实现移动传播。发挥这些优点,档案部门可以随时将档案信息传到用户的手机上,手机使用者发出档案信息需求后,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档案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对于用户来讲,也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登陆档案网站,查看各种档案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将成为将来档案部门的主要研究方向。

但手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屏幕小、收看的字数有限,在观看下一屏时需要数据的不断传输。所以,档案部门要认识到每一屏的字数控制问题,制作与手机屏幕相适应的信息格式,有利于用户观看。如把档案文章的小标题制作为超链接形式,用户可以通过确定小标题从而进入有关内容进行阅读,也可以在图片中加入少量文字。只要档案部门重视手机的作用,同时展开多方面研究,并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大力应用,手机必将成为将来档案部门普遍应用的新媒介。此外,由于当前各种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如PDA、MP4等,档案部门也将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进行应用,最终使其发展成为档案部门有力的信息传播工具。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7篇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技期刊正在尽力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等新的载体形态,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提升知识信息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诞生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第一份高校学报《利济学堂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纪以后,人们传播和交流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介是书籍,然而,用书籍交流存在实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缺陷。17世纪之后,信函交流成为人们传播新思想和新发现等信息的热门手段和主导传播方式,同时以此来确立知识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到了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印刷商、书商、出版商等职业化的信息传播者,科技期刊赖以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日渐成熟。到18世纪末,科技期刊开始向行业化、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到19世纪,专业性科技期刊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20世纪以来,科技期刊(高校学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的种类以每50年增加9倍的速率发展,使科技期刊逐渐演化为科学交流的一种主要的知识信息媒体。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模型概况及结构

(一)通用的信息传播模型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奠基人香农(Shannon)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度概括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人人、人机、人物、物物之间的通信都适用于该模型,因此该模型也适用于物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无论是什么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都应该包含四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同时,⑴信息传同时,⑴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可以同时为许多个个体拥有,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对受传者来说,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传播者并不因为该信息为受传者所获取,自己就失去这一信息,而是与受传者同时拥有这一信息。⑵信息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活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只要有信息传播活动出现,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信息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成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还会创造新的社会关系。⑶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传播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传播者总是由于某种目的向受传者传播信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总是要考虑所接收的信息与自己的关系:接受、部分接受还是不接受,而这一点正是传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⑷传、受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信息传播实现的前提。信息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才能实现,而符号的含义必须是传、受双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的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各有优劣的传播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另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以及卢因的“守门人”模式等等,对于信息传播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主要依据Shannon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

根据高校学报对知识信息的编辑加工处理和出版发行过程,对照香农的通用信息传播模型,具体分析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得到:传播内容(即信源)包括论文全部的创新性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如参考文献等);传播者应该包括论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印刷者;传播媒介包括:纸质期刊和发行渠道等;受传者包括:审读专家、一般读者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如图2。

1.信源:知识信息。这种知识信息是客观实在的,知识产品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这种知识信息由问题、事实、假设和理论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每一种知识信息都有自己的内核,或表现为一种逻辑结构,它们在变换中是不变的,但是内核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要传输的知识信息包括:传承科学理论,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传播工程技术,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知识集合及文献信息。

2.编码:信源的编码涉及论文作者、编辑加工、专家审稿及印刷出版等多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和规范,编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源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其中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相互的交流研讨决定并给出知识信息,因此其在高校学报传播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编辑部包括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其主要责任在于把作者提供的初始文稿信息进一步选择、处理、分析、加工、完形等,保证知识信息的质量和提高知识信息的强度,以求达到知识信息出版发行的目的。

3.信道:纸质媒介或网络传输,其主要功能是将作者和编辑部处理转化过的信息符号,依照适应性和媒介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和编辑(诸如划版、标注、排版、校对、改版等),使之进一步具体化、畅通化和对应化,并最终通过完整化的期刊文章的文字转换(由手稿转换成印刷符号)。而这其中只是将学报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一个通道。

4.译码:对传输的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接收分析,主要涉及读者或读者群等。通常,读者意味着高校学报传播功能价值和功能意义的直接承接者、呈现者和评价者。

5.信宿:对信息传输的结果、效果进行评估,读者经过理解和分析得出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知识信息熵的大小。信息熵是反映论文价值高低的量度和读者对论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体系结构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可简单定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第二,物联网用户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可以说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特定的协议,把各种物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进行信息处理、传递和交换,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一种网络。为了实现物联网的功能目标,其中的“物”应该具备:(1)要有唯一的身份标识码;(2)要有存储功能;(3)要有被感知的数据接口;(4)要有处理数据的能力(CPU);(5)要有数据传输通道(含协议)。否则,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的“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源的真实性、科学性相关的所有“物”,如:实验地点、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的原始记录,还有分析检测的、实验验证的相关信息、论文作者的背景信息等等;二是与信息受众相关的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和其它阅读设备等等。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宏观与微观、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高校学报承载知识信息、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的水平、信息传输效率等功能的物联网系统(具体如图3),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了解论文作者的创新过程,增大受众的信息量,又可以方便验证论文数据的真伪,防止实验结论造假。该体系结构模型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感知层实现知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在网络层实现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和传播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应用层实现多媒体手段的知识信息获取和高校学报的综合评估认证。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对各种科学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感知和实验数据的汇集,以及对这些设备唯一身份的编码标识,对论文作者研究背景数据库的建立和作者知识背景的溯源分析;还有高校学报知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关于知识逻辑的云计算模型分析等等。无论怎样,这些关键技术的逐步解决,对于高校学报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提高高校学报的协作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信息传播论文范文第8篇

目前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较之现实空间中群体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成果主要涉及网络群体事件中谣言的传播、网络群体事件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缺乏定量层面的研究。现有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一般将政府部门和网民作为网络群体事件的两类参与主体,大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策略建议,如政府部门应把建立舆情预警系统以及积极搭建与民众的对话平台等作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网络群体事件作为一类新型群体事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现有研究中往往在政府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上的群体事件的定量化的仿真分析方面存在不足;并且大多针对的是如何预防网络群体事件爆发的情况,缺少在网络群体事件已经爆发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何种有效应对措施的阐述。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围绕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过程,建立了政府与网民处理网络信息传播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对模型的策略演化均衡进行了讨论,采用多Agent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仿真分析,得到了颇有参考价值的有关结论。

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的博弈模型

1模型建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在网民数量激增的同时,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类社会经济矛盾信息为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由于网络中人的虚拟特征,所以相对在现实空间中,网络上个人的发表言论、散播谣言、宣泄情绪等行为被扩大,尤其当网民关心的涉及到诸如“三公部门”及公职人员违法违纪等社会事件出现时,更容易成为导火索,最终引发网民同步传播网络信息,从而引起网络群体事件的爆发。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的爆发频率不断加快的一个内在原因是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来讲,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政府回应能力不足,公信力不高。政府在无法同时满足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情况下,没能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以消除群众的各种猜疑,如“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等。有个别政府部门甚至为了维护地方政府形象、保全政府相关利益对网络信息进行屏蔽,要求各网站禁止传播事件相关帖子并对已有帖子进行删除。但是这种屏蔽网络信息的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网络信息通过现实空间中的其他途径进行传播,如电话、短信、口口相传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甚至导致“谣言”惑众的现象,从而相比公开透明处理相关事件会带来更严重的损失。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中强势主体,在预防和处理很多网络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时,既可以应采取公开的、透明的方式处理相关事件(策略C)。此时网民可以通过跟帖、转帖等方式发表看法和言论。有些受关注度低的事件并不会受到网民的同步传播(策略C),因此并未发展成为网络群体事件,但其对政府公信力等造成的潜在损失却仍然存在,记为A,表示网络群体事件爆发前的政府的初始损失值。此时网民获得收益为0,政府获得潜在收益记为V-A,V为群体事件未发生时政府部门的潜在收益,如政府强制拆迁却并未引发网络群体事件所得到收益等;还有些受关注度高的事件在网民的同步传播(策略D)下很容易发展为网络群体事件,此时由于网络群体事件的爆发造成的政府部门相关损失记为-αA,其中α为群体事件信息扩散率,其值反映了群体事件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同时也反映了网民传播网络信息的同步程度。网民因群体事件的参与促使了政府部门及时处理相关事件,其获得的收益记为P,此处忽略网络传播成本。对某些危害性较大的网络群体事件,政府有时需采取必要的信息屏蔽措施(策略D)。

当政府采取屏蔽措施后,网民不再采取其他途径对某事件进行大范围传播时,政府部门获得收益为V,网民由于不知情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M,比如某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由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故意隐瞒造成民众身体健康方面的损失等。当政府部门采取网络信息屏蔽措施后,由于网民对事件反映过激,通过现实空间中的手机短信、电话、口口相传等方式进行事件信息同步传播造成的政府损失记为-βA,β表示政府部门屏蔽网络信息传播时的信息扩散率,反映了网络群体事件信息通过现实空间中的其他途径进行传播的速度,也反映了网民在现实空间中信息传播的同步化程度。虽然该传播方式没有网络传播便利,但考虑到只有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才会在政府屏蔽网络信息后还能在现实空间中同步传播,所以民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更高,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因此有α<β。此时网民的损失记为-M-C,其中C为信息传播成本。在网络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往往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考虑到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策略的影响,并且其传播效果和网络传播效果基本一致,即政府采取公开、透明方式处理群体事件时,媒体会跟踪报道,否则也会受到屏蔽。因此,为了突出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与政府的动态博弈过程,本文将媒体传播与网络传播合并考虑,不再单独讨论媒体传播这一因素。据此,得到政府与网民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2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博弈的演化均衡分析

假设在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博弈中政府采取公开网络信息策略的比例为x,采取屏蔽策略的比例为1-x。网民中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的比例为y,参与信息传播的比例为1-y。政府采取公开网络信息策略时的平均收益为据复制动态方程可以得到政府部门采取公开网络信息策略的动态演化方程为同理可得网民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策略的动态演化方程为当y*=(β-α)/(1+β-α)时,dx/dt=0,x为稳定状态;当y>y*时,x*=0为ESS;当y<y*时,x*=1为ESS。政府采取何种策略与网民的策略选择比例y有关,它取决于信息扩散率α和β,由于信息扩散速度随着参与传播人数和网络群体事件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故不妨设α=k1g(n,t);β=k2g(n,t),其中n为传播人数,t为传播时间,g(n,t)为关于n和t的增函数,k1,k2为传播系数且满足k1<k2。随着参与信息传播的人数与传播时间的增加,β与α的差值也越大,y*则越大,y比y*小的可能性增加,系统趋于x*=1。其现实意义是随着网络群体事件的参与人数增加或持续时间的增长,网民的信息传播行为趋于更大规模的同步,政府部门在舆论压力下必须公开信息传播。反之,β-α的值越小,则系统趋于x*=0,此时由于同步行为还未大规模涌现,政府最终应该采取屏蔽策略以消除网络群体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当x*=C/(P+C)时,dy/dt=0,即y为稳定状态从而不变。当x>x*时,y*=0为ESS;当x<x*时,y*=1为ESS。当C增加或P减少时,x*越大,即x取比x*小的可能性增加,系统趋于y*=1。此时由于传播信息成本的增加和传播时所获取收益的减少,网民采取信息传播策略的可能性减小,不易造成网民的信息传播同步行为。当C减小或P增加时,系统趋于y*=0,此时网民的策略收敛于同步参与信息传播策略。

基于多Agent的演化仿真分析

一般来说,政府部门理性程度较高,同时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很快,所以网民间相互学习速度较快,这更符合最优反映动态分析方法的情况。本节利用最优反映动态思想建立了基于多Agent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以进一步深化第2节的研究结果。

1算法步骤

1)网络生成。初始生成由n=n1+n2个节点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n1为政府部门个数,n2为网民个数。假设长期以来网民之间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交往和管理关系,每个政府节点随机选取1至p1个政府节点相连,选取1至p2个网民节点相连;每个网民节点随机选取1至q1个网民节点相连,选取1至q2个政府节点相连,形成关系网络,如图2所示。

2)初始设置。初始的政府节点和网民节点分别占节点总数的c和(1-c),并且每类群体中采取C策略和采取D策略的个体各占本群体的50%。两群体中所有个体都随机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3)计算个体收益函数。假设博弈只发生在政府与网民之间,每类节点可以内部进行策略学习。记个体的4)策略学习。随机的在相连的同类个体中选择一个作为策略学习邻居。由于个体总以追求更高的收益为目的。所以博弈过程中收益高的个体更容易被其他个体学习模仿。据此,本文个体策略更新规则为。其中,pij为第i个节点采取第j个节点策略的概率,Ui和Uj分别为第i个节点和第j个节点的总收益,k为噪声系数,表示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即使收益较低的个体策略也可能以一个小的概率被其他个体学习。根据文献,本文取k=0.1。系统开始运行后,通过以上4个步骤完成一次演化学习过程。循环进行可以观察出该网络系统学习演化以及结果涌现的过程,从而对该系统中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2仿真结果与分析

实验中取初始网络节点10000个。为突出分析参数α,β,C及P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取p1=p2=q1=q2=8,V=150,A=1,M=5,c=0.5,每次实验中,取演化步骤为500步。多次试验证明,以下试验结果分析所得结论,对其他不同的参数也类似成立。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政府采取公开网络信息策略的比例以及网民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策略的比例随β-α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其中P=10,C=5,α=1.1,图3、图4中每个数值点都是10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每次试验取演化的后50步结果的均值作为该次试验结果。从图3可以看出,当β-α较小时,网络信息传播还未形成大规模的网民同步行为,即参与信息传播的人数还不多或传播的时间还不长时,对网络信息的屏蔽造成其他途径同步传播的可能性较小,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信息进行屏蔽。随着β-α的增大,政府部门采取公开网络信息策略的比例不断增加。这是因为β-α的增大意味网民对事件信息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同步行为,即已经有较多网民参与并且事件已经爆发了一段时间,此时政府部门若采取强制屏蔽网络信息的策略,很可能会引起信息在现实空间中通过其他途径的同步传播,造成更严重后果。因此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及时公开事件真相或事件处理的相关信息,消除网民的不满情绪,以防止网络群体事件的进一步升级。

图4表明网民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策略的比例随β-α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随着β-α的增加,即同步传播信息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网民更容易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同步行为中来。另外,由于随β-α的增加,政府更趋于公开网络信息以及公开事件处理细节,此时网民也更具有积极参与讨论的意愿。当P=10,α=1.1,β=2.1时,图5给出了分别取C=5,C=10时网民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策略的比例随着系统演化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当信息传播成本的较大时,网民放弃参与信息传播的比例大幅增加。例如,当政府采取屏蔽策略时,信息传播难度增加,网民不得不采取比网络传播更耗费成本的传播方式。

随着传播成本的增加,一些网民将退出信息传播的行列。当α=1.1,β=2.1,C=5时,图6给出了分别取P=10,P=20时网民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策略的比例随着系统演化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当网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潜在收益增加时,采取不参与信息传播策略的网民将会减少。例如,政府采取公开信息策略时,网民获得了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网民收益增加,同时网民投入网络群体事件信息传播的热情也大幅提升,不参与信息传播者减少。

结论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许多群体事件具有了网络传播的特征。由于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各类信息瞬时即有可能得到广泛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某些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政府部门如一味采取直接屏蔽信息的简单方式来处理,就容易引发群众猜疑、谣言扩散等严重的后果。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在已有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上群体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与网民间的博弈进行了定量化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对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人数较多、爆发时间已经较长的热点事件引发的大规模网络群体事件,政府部门不宜采取信息屏蔽的方式来处理,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处理事件并主动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事件处理结果宣传,以避免网络群体事件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