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习材料范文

学习材料范文

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以“教”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需要。2007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将开展大学生听力自主学习推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想实现听力自主学习,听力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论述电影作为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材料的可行性。

二、可行性分析

1、理论分析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HenriHolec在1981年引入外语教学实践当中,HenriHolec将其定义为学习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概念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该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重视情境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言的外在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的环境以及语言中所传达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严重滞后。为改变这一困境,必须将语言听力教学与真实的社会情景联系起来。而原版英文电影立体真实地展现了语言使用的具体场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结合,能够将学生轻松带入到语言交际环境当中,加速语言的学习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StephenKrashen提出了包括输入假设在内的著名二语习得理论。根据其理论,语言习得必须通过语言输入完成。而要想达到最佳语言输入,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能够理解的;有趣的,密切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大量的。首先,听力材料必须是可以理解的。现有的电影语言难易程度各不相同,适合不同学习程度的学习者。其次,电影必须是有趣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有听力材料具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英文电影以现实为基础,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喝咖啡,大到政治斗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因为电影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将自己代入到电影情节当中,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了解了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再次,听力材料必须不以语法为纲。电影中的材料取材于生活中原汁原味的语言,不拘泥于语法,可以帮助学生挣脱语法的框架。最后,听力输入材料必须是大量的。英语电影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听力能力,推荐语速适中的电影,帮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听力学习。

2、主观态度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凸显,高校里掀起了自主学习的改革浪潮,老师们纷纷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当中。笔者对所在单位的35名教师开展的调查显示,91.4%的老师对使用电影资料进行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持支持态度,77.1%的老师表示愿意参与到实验中来,并且对实验的结果有积极的预期。利用电影开展课外听力自主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关键。笔者对所任教的土木、机械、电气三个专业共169人进行了问卷调查,93.4%的学生表示想要提高听力能力。96.4%的学生认为提高听力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而非老师。66.3%的学生对现在使用的听力教材缺乏学习兴趣。在听力自主学习的材料选择上,有84.6%的学生将电影作为第一选择。而涉及到学习动机问题,73.4%的学生将“观赏英文电影不需要看字幕”作为重要动机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听力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提高听力能力的意愿十分强烈。然而,课堂教学由于时间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听力学习的资料也缺乏兴趣。因此,利用电影资料开展听力自主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3、客观条件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都进行过至少6年的英语系统学习,在英语的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说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整体上已经具备了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充裕,能够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利用电影资料进行课外听力自主学习,对学习设备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电脑和手机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须品。笔者调查发现,每个学生的宿舍都至少有一台电脑,学生使用的智能手机也可以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播放。大学里均设有计算机中心,供学生上机使用。进行自主学习的电影资源,则可以由院系、老师提供或互联网下载。所以利用电影资料进行课外听力自主学习,在设备上是有保证的。

三、结论

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矿区位于白马寺森林公园脚下,距市区约10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素有“花园式矿山”之称。矿区占地1.9平方公里,现有住宅楼108栋,住户4500多户,矿的矿区绿化面积达到了8.4万多平方米,覆盖率达32.27%,人均绿地面积42.67平米。矿区拥有一流的室内体育馆、大型水上游乐场所,社区服务功能完备,实现了宿舍公寓化,食堂餐馆化,矿区园林化。矿区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居住条件舒适,居民小区获“部级文明小区”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人发扬“艰苦求实,奉献创新”的企业精神,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深化改革,依托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管理,使矿山沿着质量、安全、效益型道路稳步前进。

进入新世纪,面对矿井资源枯竭,地质条件不断恶化,矿井提前进入衰老期的现状,矿党政班子围绕晋城煤业集团“二次创业、十年百亿”的宏伟目标,以谋求矿新的发展为己任。对外积极拓展矿生存发展空间,于年底构建了“矿大本营、赵庄矿井、沁秀公司、多经三产”四大板块发展格局;对内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大搞生态绿化工程,规划了一个停车场、三条主干线、五个生活(工业)区、七个植物园,形成了二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通过矿历届领导班子和全矿职工家属的不懈努力,矿先后建成现代化矿井、行业一级企业、职工生活福利样板矿、文明煤矿,共赢得省部级以上荣誉60多项。

目前,矿正在围绕晋煤集团公司“建设煤气电化综合发展的环保型绿色矿山”的奋斗目标,努力加快四大板块的全面发展,谋求企业二次创业新的更大的进步。

一、共青团夜校创建背景

现代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必备工具。集团公司提出的“二次创业、十年百亿”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竞争意识包括青年人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青年作为企业的突击队和生力军、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是推进企业二次创业的重要力量。为积极响应集团公司、矿党政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伟大号召,加快和推进青年人才工程建设,满足矿山广大青年职工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渴望,在集团公司团委和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矿团委经过调查研究,于年7月成立了“共青团夜校”学习型青年小组。

在创建“共青团夜校”学习型青年小组的过程中,集团公司团委、矿党政各级领导给予“共青团夜校”大力支持和亲切指导。在共青团夜校开班仪式上,集团公司团委书记和矿党委王中一书记亲自为“共青团夜校”揭牌。创建一年来,公司团委书记多次对“共青团夜校”创建工作做出具体指导,矿党委书记为学习型青年小组亲自撰写了领导寄语,矿党委书记还就学习型青年小组创建多次给予指导,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凰山矿团委本着服务青年、服务矿山的宗旨,为把夜校办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青年学习阵地,团委为小组购买了书籍、光盘等学习资料,不断引申创建工作力度。总之,各级党团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促进了学习型青年小组的创建工作。

二、共青团夜校性质

共青团夜校是共青团矿委员会牵头组织领导的一个学习型青年小组。共青团夜校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对矿山的广大团员青年进行计算机、矿业工程及企业管理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的学习阵地,是广大青年相互学习、交流、研讨的有效平台,是青年岗位成才的成长园地,是推进矿山青年人才工程建设的特色载体。

三、共青团夜校学习型青年小组推进规划

1、指导思想

规范学习行为,营造学习氛围,为广大员工提供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提高企业员工学习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人的全面进步和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

1)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型青年小组的创建,造就一支“创新、严谨、奉献、不断学习”的小组队伍,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型组织理论灌输到学员思想中,从而推进人的全面进步和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学习途径:在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加强教育培训规划的同时,大力倡导工作过程中的团队学习,以点带面,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

3)小组体制:形成管理高效、机构扁平、富有创新能力、学习力强的团队,以实现小组的相互学习、整体互动和协调合作。

3、立项情况:

1.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为主,通过培训,让员工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工作、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2.以计算机模块考试培训为主,为员工职称晋级考试服务;

3.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主,通过学习,让大家掌握一门或多门编程知识,为矿山培养自己的软件人才;

4.以文化知识和英语知识为主,满足大家对知识的求知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5.以矿业工程、企业管理培训为主,通过培训,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4、学习原则

1)内源学习:鼓励员工从自身的岗位工作中学习,激发小组成员尝试、探索新的构想,并在改善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2)外源学习:开展广泛的青工调查,尽可能为青工提供各类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学习交流机会,并把青工的个人成才作为一种最高的激励手段来使青工获得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我矿青年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而实现青年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3)创建架构:

四、共青团夜校工作的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

1)自小组成立以来,我们狠抓小组成员的自身素质,购买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并制定严格的小组成员学习考核制度,每周五晚进行集体学习,探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年的创建过程中,完成了对Windows、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Office办公软件系统、WPS办公软件系统及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小组成员本身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将学习型组织的学习理念,在全体学员的学习中开展,我们将《第五项修炼》的实践案例在上课时穿插,让大家对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采用分组学习、竞赛等方式培养大家进行团队学习,在培训的同时时刻把学习型组织理论灌输到学员的学习中,使他们在结束学习后,能掌握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学习方法。

3)创建的初级阶段我们就严格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创建工作,组织小组成员系统的学习第五项修炼及相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积极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培训班,确立小组初期的共同愿景即扫除我矿青年职工中的计算机盲。针对这一愿景,小组成员通过探讨、研究,确立小组的工作方案,并在不断的工作中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素质、相互协作能力。

2、阶段性成果:截至现在共青团夜校共举办10期培训班,受训人数达到272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还为大家讲授我们小组的学习方法,使大家不仅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部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知识,受训人员在结束培训后,在单位能够达到自主学习,并带动身边同事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我矿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小组成员为了检验阶段学习效果积极报名参加集团公司第四届计算机技能比武,在矿和公司的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受训的学员有很多也申报了计算机模块考试,为晋级职称的评定奠定了基础。

3、奋斗目标:根据矿山发展实际,为进一步地把夜校办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习阵地,矿团委本着服务青年、奉献企业为宗旨,决定把“共青团夜校”作为我矿团青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载体,办成全矿员工特别是团青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园地,不断适应我矿创建“学习型矿山”的发展要求,为企业的二次创业和我矿四大板块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几点思考

1.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循序渐进的活动,必须自上而下、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广。其中发挥骨干和典型的作用尤为重要。特别要选准试点单位,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明显的效果,更能增强对整体推进的信心。

2.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管理行为,而不是简单的仿效或运动,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创建,而是要把创建活动同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改善工作氛围,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而目前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语言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何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机会尤其重要。而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达到其作用,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我做到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针对初一学生而言,最初很多都是听说练习,这样我们可以在老师讲解了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初一学生避免两极分化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中心学习小组学习制度

第二条局党组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时间全年不少于10天,学习内容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规定具体安排。中心学习小组成员为局领导及局办公室主任。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兼任,副组长由分管机关工作的局领导兼任,局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心学习小组秘书。

第三条中心组集体学习时,不得迟到、早退,有事要向组长或副组长请假。凡请假者日后须以自学的形式补课。除集体学习外,每个小组成员还要挤时间学习,按计划完成当年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要有学习笔记和心得。正、副组长每半年对小组成员的学习心得进行一次检查。

第四条中心组除学习上级规定的理论知识外,还结合本局实际,学习有关政治、法律和业务,力求弄懂弄通,以指导工作。每个小组成员还要模范带头参加全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

(二)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制度

第五条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机关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时间定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由局领导轮流上辅导课,分别学习政治理论和养殖业法律法规。

第六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以讲座、领学和讨论为主要形式。每个干部职工必须有专用学习笔记本,全年学习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学习情况列入年终考核内容,无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者,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

第七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实行点名和请假制度,缺席每次罚款20元,由辅导学习的局领导在处罚通知单签字后在当月工资中扣除。

(三)业务培训学习

第八条坚持个人自学、岗位互学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业务学习原则,鼓励自学成才。机关干部职工年龄在40岁以下,必须通过学习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新进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3-5年时间里,取得畜牧兽医、水产专业相关的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九条严格控制参加无隶属关系或业务往来的机关、团体或企事业组织的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以及参加目的性不明确、无实质内容或业务工作关联不大的会议、考察、培训活动。

第十条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脱产业务培训,每年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1-2次,参加人员根据需要由局长确定。凡本行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举办的培训活动,经局长批准后参加。

镇政府考勤制度

一、为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该制度。

二、工作日期间实行早点名,晚签到制度,所有机关干部都应参加考勤。

三、工作日期间,原则上不准请假,若情况特殊确需请假,必须写请假条,请假条由分管领导或挂钩领导签字同意并报书记或镇长批准后交给办公室。

四、因工作不能参加考勤的,以工作条、请假条、会议条等文字性说明为准,必须经书记或镇长批准,来不及签字的,以主要领导指示为准并及时补签相关手续。

五、晚值班签到制度:夜晚值班,正班人员必须值班签到,副班人员提倡值班签到。正班人员不准顶替、代签,因工作不能值班的,经主要领导批准后视为出勤。

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书中表述,所谓细节处理,就是要从自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流程着手,通过抓好过程,导致好的结果;通过评价结果,不断改进过程,形成处理事务的良性循环。想过之后颇多感慨,回看今天我们身边,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似乎仍然还是不绝于耳。而与“差不多”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好小事。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尖锐地点中要害:“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例如三株管理上的混乱和大肆铺张浪费,凯玛特高层管理者对小问题的熟视无睹和推诿扯皮,拥有百年基业的巴林银行对违规的账户事权划分的漠视,等等,终于使他们在市场的大海中翻船落马,折戟沉沙!

由此看来,狠抓细节管理,刻不容缓。

我想首先,我们要做好服务规范和人力资源中的细节管理。注重服务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种客户挖掘维护工作,做好细节服务文章。细节其实最能体现工行员工的服务素质和服务技巧,也最能让客户感受服务的优劣。因此,让客户对工行的服务满意,必须从服务的细节入手,站在客户的角度审视和查找服务的薄弱环节,逐个问题、逐个细节加以持续改进,切实促进网点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细节上不断磨练。还要重视产品的后续服务,使我们的金融产品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同时对人员实行细化管理,经常进行思想上沟通交流,掌握行为动态管理,合理调整劳动组合,切实做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不断培养积聚人才。适应前台综合化、后台集中化的改革,通过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组织机构、操作流程的有效整合,挖掘潜力,促使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员工结构的优化,同时抓好执行力的约束力的强化。强化员工岗位职责落实。促使网点人员自觉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强化员工沟通和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切实提高员工严格执章、严肃执纪的意识。以人为本,塑造辉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量案例反复证明,一家银行不论规模有多大、质量效益有多好,都有可能由于对某个环节、某个员工管理的疏漏而毁于一旦。因此,内控管理必须精细化。首先从小处着眼,从细节抓起,认真发现问题,积极落实整改,防范风险。作为一位网点营业经理,必须对自己分管专业、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隐患漏洞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细节抓起,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增强敏感性,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预防措施,防止因预防不及时、不到位而酿成案件风险。当前特别需要对核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后续管理以及新兴业务的风险防范要有提前预警机制。

总之,无论企业也好,人也好都应该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态,摒弃一切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异念,勇于战胜自己的惰性,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地去工作,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善于做小事,善于深究细枝末节,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做出高水平,不折不扣地履行职责,认真勤勉地对待一切事情,尽职尽责,假以时日,相信到那时,无论何等高山峻岭,都为我们所征服,何等丰功伟业都为所我们说笑尔。正如书中所说“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让我们以优秀的细节管理去奠基辉煌的未来吧!

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今天,我们召开大会,对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作出部署,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背景下开展的,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开展的,特别是在全党全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认真总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和经验,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讲3个问题。

一、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取得丰硕成果

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七大之后,党中央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研究部署,强调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现实需要。中央要求全党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中央举行专门研讨科学发展问题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举办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听取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汇报,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指导意见。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统筹谋划和组织指导。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施,把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向前推进。广大党员、干部把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难得机遇,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学习实践活动从年3月开始试点、同年9月正式启动,自上而下分3批进行,到今年2月底基本结束,共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主题鲜明,领导有力,组织严密,措施得当,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从各批次、各领域和各类党员群体实际出发,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批次衔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化理论学习,努力为促进科学发展打牢思想基础;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为促进科学发展夯实组织基础;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努力为促进科学发展巩固群众基础。二是紧密联系各项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凝聚科学发展力量;紧贴群众愿望和期待,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三是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经过全党共同努力,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实现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对事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科学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理清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思路,制定了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了一批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有力推动了中央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丰富了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进了基层党的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履行使命见成效的总要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着力查找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效履行军队使命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和最重要的实际,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打牢了全军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更加牢固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全面加强了部队各级党组织建设,提高了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有力促进了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全力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筹办上海世博会,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可以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多。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把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完成重大任务、促进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实际、最大的实践、最需要取得的实效,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

总起来说,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践证明,党的十七大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是衷心拥护的,社会各界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是充分认可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学习实践活动在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开展得不够平衡,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进一步解决好这些问题,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运用于经常性工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学习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特别是党内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在探索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在提高思想认识中推动工作,在推动工作实践中提高能力本领。实践证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坚持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打牢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习和实践有机统一,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力量、政策措施、实际能力、自觉行动。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着力查找和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全党同志积极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努力化危为机、危中求进,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实践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当前发展阶段新特征结合起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单位党员负责人为重点,认真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国际国内重大考验、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科学发展的意识、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帮助他们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本领,更好发挥组织领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收群众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评判,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一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体现人民意愿,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第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立足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在解决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的结合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持久推动力量。

这些重要启示,来源于党员群众实践,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对推动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倍加珍惜并切实运用于今后实践。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历来坚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时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以更好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尽管不同时期开展的集中教育活动背景、任务、内容、做法有所不同,但每一次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谋划、来推进、来检验,把集中教育活动作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进工作的总动员,使全党创造活力和奋进动力得到广泛激发;每一次都突出理论武装的重要作用,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感情上真诚认同、政治上坚定信仰、行动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使党的创新理论得到广泛普及;每一次都从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盼望的问题抓起,立说立行,边整边改,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每一次都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认真清扫政治灰尘,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得到广泛提高。实践证明,适时在全党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创举。我们要根据实践的新发展,紧密联系党的建设新实际,坚持和运用好这一成功做法。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我们付出艰巨努力。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在这样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运用到经常性工作中去,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取得新的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水平。推动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理论素养,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要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继续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切实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要坚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要坚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素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发展观的模范。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同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广大干部培养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骨干,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整体能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为考察干部德的重要内容,把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作为考察干部才的重要标准,把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考察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使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事业中建功立业。要坚持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重点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要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认真总结和运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经验,促进领导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做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项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要坚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

第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统筹抓好各领域各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坚持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形成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要坚持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从实际出发落实好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体现好人民群众关切和期待,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要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形成一支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共同致富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要坚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激发广大党员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自觉性。要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助,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增强荣誉感、归宿感、责任感。

第四,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努力营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风清气正环境。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有良好作风作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坚持埋头苦干,真正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坚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典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争做群众贴心人、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坚决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党组织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共识和舆论导向。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确保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要把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让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在经常性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同志们,实践永无止境,党的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学校党员假期学习材料(2)

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部署,结合鼓楼教育实际,现就在全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这一活动,对于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对人民负责教育和办让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推动鼓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开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高效型、创新型”五型机关以及“双争双创”活动(争做标兵、争当模范,创攻坚克难团队,创科学发展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岗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争先创优,抢抓机遇,为建设教育强区而努力奋斗。

总体目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总体目标。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通过开展此项活动,着力引导和促使全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努力在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上创先争优,在务实创新、创造工作业绩上创先争优,在坚持学习、提高能力素质上创先争优,在改进作风、切实为民服务上创先争优,在夯实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创先争优。具体目标为:

(一)解决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对在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已经落实的整改项目,做好巩固工作;对正在落实的项目要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整改承诺,落实好各校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科学发展优势,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确保校园安全,促进校园和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组织和参与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创建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提高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能力。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党组织和党员能主动担当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责任。

(三)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师生员工。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大力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充分尊重和依靠师生,拓宽联系服务师生员工的渠道,主动帮助师生员工解决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广大师生员工更加信任党组织和党员。

(四)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堡垒作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基层组织设置,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效能。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五)增强先进意识,提高党员素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头脑,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通过党的群众观教育,加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实践,坚持廉洁自律,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员的作风素质,切实发挥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一)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

一是领导班子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工作机制好。坚持和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生动活泼地开展党建活动,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措施到位落实,工作运行有序高效。

四是工作业绩好。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实践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岗位,彰显作为,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为学校中心工作和鼓楼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五是群众反映好。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增强。

(二)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个带头”,争当师生的标兵:

一是带头学习提高,争做学习的标兵。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严谨笃学,不断提高学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党性、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带头争创佳绩,争做为人师表的标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本职岗位上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做出显著成绩。

三是带头服务师生,争做爱岗敬业的标兵。宗旨意识强,爱岗敬业,主动联系群众,帮扶困难师生,积极解难题、办实事,自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争做勤廉标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校规校纪,组织纪律观念强,自觉主动维护校园稳定。

五是带头弘扬正气,争做道德风尚的标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高尚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三、突出特色,分类实施

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党员的岗位特点,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找准开展活动的着力点,提出开展活动的具体要求。

机关党组织的重点是:要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为主题,围绕机关党建“两个走在前”(机关党建工作走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前头,文教体局机关党建工作走在全区机关党建工作的前头)的目标,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高效型、创新型机关”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勤廉从政,幸福平安”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争当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模范、争当勤学习、敢担当、勇敢超的标兵”双争当、“三走进、三服务”、“你关心、我关注,你点题、我整改”等活动,通过设立“优质服务党员示范岗”、“党员标兵窗口”等发挥党员作用,切实实现机关作风“三个转变”,提高机关效能,树立机关良好形象。

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重点是:要以“做教书育人排头兵,育四好未来接班人”为主题,以强化办学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和增强课程吸引力为着力点,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建和谐校园、做先锋园丁”、“党员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通过设立党员骨干教学示范岗、党员教师学习示范岗、党员职工服务示范岗等载体,更好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方法步骤

创先争优活动重点把握两个时间节点:一是从现在起到明年7月,着重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开展活动,二是从明年7月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着重围绕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开展活动。总体安排两年时间,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动员部署、组织学习(2010年7月)。主要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动员部署。各党组织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并要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制定好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实践主题、明确活动载体、明确创建标准、明确承诺内容。承诺内容注意与年度工作相结合,与岗位职责相匹配,具体实在、便于考核,力戒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实施方案和党员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要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组织学习。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省教育工委和市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家、省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主动实践,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全面争创,扎实推进(2010年8月—2011年6月)

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要围绕局“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以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拉动功能,区域均衡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提升功能,机关科室的指导服务功能;完成四项重点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打造和培育高素质的师资、校干队伍,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对照创先争优的具体内容,制定创先争优的具体措施,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积极组织开展扎实有效活动;对照创先争优标准,着眼全面提升,使“五个好”党组织和“五个带头”党员比例大幅提高,全面提高工作水平。同时。进行总结,完善机制,集中展示活动成果、搞好活动总结、进行考核评议,建立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

通过活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形成科学发展主题突出、整个活动百花齐放、每个支部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重点健全六项工作机制:

1.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健全和完善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办法,使达标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比例逐年提高。

2.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机制。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学习表彰等制度,完善“述学、评学、考学”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化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健全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局校领导班子分工负责,集体决策机制,推进机关、学校内部科学管理,提高机关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4.健全党内民主建设机制。推进支部党务公开,党员发展,评优评先、重大事项公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作用。

5.健全党支部作用发挥机制。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设置党组织,党组织工作要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选任培训。加强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发挥好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中的作用。

6.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机制。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责任落实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积极开展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工作,改善和优化学校党员队伍的结构。

推进方式:一是公开承诺。制定的创先争优实施方案,党员提出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措施,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领导点评。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采取适当方式及时掌握并指导下级党组织活动开展。局党委成员每半年对其联系点党支部和党员创先争优情况进行一次集中点评,实事求是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三是群众评议。采取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聘请监督员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原则上每年结合年度工作考核评议一次。四是评选表彰。局党委对党支部、党支部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适时评选表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度,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三)典型示范,总结提高(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主要抓好两项工作:

1.典型示范。在两年创建的基础上,确定一批“创先争优”活动的示范点,采取组织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到示范点参观学习等形式,扩大典型影响力。2012年“七一”前,将专项表彰全局“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

2.总结提高。全面回顾总结我区教育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展示成果、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领导

各支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创先争优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一)明确领导责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班子成员包挂、支部书记负责的工作机制。局党委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本机关和学校党组织开展活动,并实施党委成员对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联系点包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工作。各学校党支部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机关及学校党支部书记要具体负责本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听取汇报、专题调度、交流研讨、明查暗访等形式,了解活动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推动活动顺利开展。局党委将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适时进行点评。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要求限期整改。

(三)抓好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党建信息网和信息简报等媒介,大力宣传我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大力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效果,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各支部要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将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及开展情况及时报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学校党员假期学习材料(3)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年2015年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26583530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62.0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090.0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157721610016500

巩固率(%)90.893.095.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462445004700

毛入学率(%)79.287.090.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21792250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12801390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297933503550

在校生(万人)282630803300

其中:研究生(万人)140170200

毛入学率(%)24.236.040.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166002900035000

表2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2015年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983014500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510.5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9.915.0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413.3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67.087.090.0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增加投入。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办好在内地举办的少数民族班(学校)和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一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予以扶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严格落实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计划,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巩固民族地区“普九”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学院(大学)建设。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残疾儿童较多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逐步实现中小学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建设有效共享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部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非事业编制合同制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公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管理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管办分离政校分开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第二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的力度。

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各地要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时间过得很快,从年毕业来到了汀田三小,转眼已十几年了,也许注定与三小有缘,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甜蜜爱情,组建了温馨美满的家庭,拥有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儿子,工作顺顺利利,身体健健康康,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感谢汀田三小这片沃土,感谢各位老师一直一来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大家都为我的幸福作证。因为今天是师德汇报,所以我要说的是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幸福感。

一、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句句的温馨问候。“老师,最近好吗?”“老师,你还好吗?我好想你哦!”“老师,给您拜年啦!”“老师,节日快乐!”手机短信,QQ留言,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深情查看全部条评论>>,他们虽然离开了三小,但在心中的某个角落偶尔还有我的位置,我真高兴自己是一名教师。记得前年的教师节,下午回家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个学生--的电话。“老师啊,教师节快乐!”一阵笑声过后,她又说:“老师,你知道吗,我排了很久的队才轮到的,对了,也叫我代她向你问好!”这份温情让我心头一震,多懂事的孩子。在集云实验中学紧张忙碌学习的她们还记得给自己的小学老师送去节日的祝福。

幸福是一份份的特殊惊喜。记得去年中秋节的前两天中午,我接到门口保安的电话,说传达室有我的一份月饼,我甚是惊讶。回到学校一看,原来是我的学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中山寄来的。一盒包装精致的大礼盒“锦绣之月”让我为之感动,所有在值日的教师都惊叹:“你的学生真是有心啊!太难得了!”是啊,我感动!这份感动也许今生难忘。还记得前年一次家长会的第二天,一个女生递给我一个发夹,腼腆地说:“林老师,我妈妈说这个给你!”我先是一愣,猛然又想起昨天开家长会时,因为刘海儿长长了,时不时地撩来撩去。这个的一个细节,家长已关注到了。一个黄色的塑料小发夹,就是孩子带的那种很普通的发夹,虽然那天一戴后我就再也没戴过,但一直把它存放在自己的化妆盒里。

幸福是一次次的盛情相邀。十几年了,我就教过三届学生。第一届的今年有些已大学毕业,第二届的今年初中毕业,第三届的就是现在教的这班。第一届学生每年都会聚会一次,或是几个人,或是几十人,他们总不忘一次次地打电话让我们一家人去参加,有时派班长亲自来请。看着他们一个个一米八几的个儿,我都感觉自己老了,但心中的幸福更多了。孩子们都长大了!学生还说,老师,我结婚时你一定要到!其实,他还没呢,但却已经想到了。就在十几天前,我在QQ上还真碰上学生—,他告诉我八月廿十二要订婚了,酒席都预定好了,邀请我们一家人前去,还让我留给他手机号码。其实宴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那份诚心。他们长大了,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朋友。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教师的幸福是有着一群又一群懂得感恩的学生。幸福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理念、是奉献的回报。你奉献了、付出了,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这种感受就是幸福。

在坐的老师都是无私奉献的园丁,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我想,做幸福的教师不一定要当得很苦,但我们一定会用心去创造属于师生的幸福的。

二、幸福背后的努力

我总认为,教师其实是一碗良心饭,想混混也挺容易,但要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你就必须得用心。一直以来,我只要求自己做到“恪尽职守,做好教师的本分。”

塑教师形象,强自身素质。精神抖擞的教容教貌、朴素整洁的衣着打扮、幽默诙谐的言谈举止、干脆利索的手势动作。这些都是平常我所努力去做的。孩子们每天对着你,甚至是六年,你每天都一个样,能不厌烦吗?偶尔我们得改变自己,给他们新鲜感。当然,从外在形象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师那真诚的笑容。这是从内而外的美好形象,面对孩子们,多一丝微笑,多一份亲切。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才能从心理上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是吗?另外,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孩子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我们必须注重自身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是行为修养,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进入教室,里面脏兮兮的,我一言不发,先自个儿弄干净,等孩子静静看好后,你不用多说他已铭记心底。大扫除时,老师挽起袖子,卷起裤脚,带头示范,还能有谁会袖手旁观?教师的美好形象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树立。

凝集体力量,激个人热情。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我所教的所有孩子的共同特点。我就教他们一句话“班荣我荣,班耻我耻”。学校的每次活动、竞赛都是凝聚集体力量的最好时刻。第一届学生,那时每年开运动会,我亲自带领他们去训练,大家都积极参与,成绩遥遥领先,好几个孩子都被学校选上去参加市运动会。直到现在,每逢相聚,他们总回忆那段风光的历史。三届学生都参加了广播操比赛,这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确实师生都很辛苦,我陪着他们一起学、一起练。规范动作、队形创意、服装统一,都花费了我很多精力,最后我鼓励他们力争第一,同时告诉他们,万一输了不要哭,努力过就不后悔。等他们成功后,我给大家每人加分,同时物质奖励,每人一条红领巾或一根棒棒糖。三届学生都拿第一,亲眼见证了他们获胜时的激动和热情,让他们感到在这样的集体里学习生活是幸福的,都热爱自己的班集体。记得一位学生经常在日记中这样写:“班级是我家,老师像我妈。”我也乐意当好孩子们共同的妈。有了集体荣誉感,个人的学习热情、工作热情自然就激发出来了。学校的各项比赛大家都踊跃报名,每项比赛我都事先在班级预赛选拔,这是为自己争光,也是为集体争得荣誉。哪怕是一次国旗下讲话,我都会让这孩子在班上重复练习,一人在国旗下演讲,其实下面的也基本已会。以活动促发展,这是我工作的法则之一。

重情感交流,抓教育时机。日记是我与孩子交流的最好窗口,他们的日记我每篇细读,心情日记还在后面写上评语,和他们对话。老师鼓励的话语能激起学生情感交流的勇气和欲望。日记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我可以悄悄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新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不知孩子们喜欢不,是否听得懂,于是,周末,我布置他们写“新来的数学老师”。我去上海培训了,生怕孩子们放任自由,交代他们老师回来时每人上交一篇日记,在日记中告诉老师老师不在时你的进步和谁表现最棒。那几天他们个个进步了,我从他们的日记本上找出了最棒的孩子进行表扬,以鼓励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们有什么喜怒哀乐总会在日记中对我说。在孩子眼中,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话孩子总牢记在心。特别是期末成绩单上的老师寄语,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第一届的一位女生告诉我,当年小学的成绩单她还在抽屉里留着,每逢灰心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我对她的鼓励。从此,写成绩单,我再也不敢疏忽,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尽量写到孩子的心坎里。

“恪尽职守”,让孩子心中留下老师的一点美好形象,让孩子们为自己曾经有这个的班集体而骄傲,这就是我作为教师的本分。

三、爱字当头,让幸福蔓延

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学生发展的节律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些基本规律的作用下,构成学生身心的各种要素(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在不同年龄阶段是按着不同的速度(有时缓慢、有时加速)和方式(有时平稳、有时剧烈)发展的。我们将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速度与方式规律性的变化定义为学生发展的节律。影响和制约学生发展节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内在原因,有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需求,个体的遗传素质与“生物钟效应”的差异,学生认知结构与社会实践经验的积淀等等;外在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别。

当教育的节奏超过了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拔苗助长,将会摧残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只有在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节律和谐,并能产生谐振效应时,教育的影响力量才最大,并能取得最大的功效。这是和谐教育的精髓所在,也是和谐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

二、和谐教育质的规定性

和谐教育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这些称谓不同的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主要的不是表现在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而是广泛存在于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现存基本矛盾认识的差异,建构模式的具体理论依据的差异,教育行为方式的差异,教育行为着力点的差异,教育行为风格的差异,以及由这诸多差异所形成的教育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差异的综合。

和谐教育认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的不适应。由于这个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引发了德育实效性不高,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滋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即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具体讲,实施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处于和谐状态中。通过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发展。所以,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是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和谐教育模式区别于其它教育模式的质的规定性。

三、和谐教育基本模式的结构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标,以树立六大基本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调整三大教育要素关系为骨架。建构起的基本结构。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及能动发展的学生观是和谐教育对学校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基本认识,就不能破除陈腐教育思想对人的束缚,更不会在教育实践中有和谐的教育。本文对此不再论述。

和谐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如下。

1.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学校领导还需要从学校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从学校管理角度调控教育的节奏。重点调整好以下几种教育要素的和谐程度:①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②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③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④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⑤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

2.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持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实施和谐教育,学校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和谐教育的几点浅见

一、和谐教育的多种释义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同样,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关“和谐教育”的论述,对我们都有所启发;然而,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民终身教育,才是“和谐教育”。

“和”、“谐”这两个中国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合和”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谐促进团结和成功,这才是“和谐教育”。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道法自然”。老子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发展,应当是和谐发展。他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天地人”的和谐,老子提出一个方法论原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对立物相统一才能和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于治国者,他主张要应用“无为而治”,要实行“不言之教”,要做到“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方能缓和社会冲突,实现和谐共处。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天地人都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才可能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

孔子强调“和为贵”,“有教无类”,提出一个非常深刻的论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是承认多样,主张多样,不相同又和谐,即是发展。从多样中寻求统一,通过多样而达到精益求精。社会中一些人得到发展,也要使另一些人得到发展,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名言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受到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促进所有的人都得到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

中国字“和”,左边是“禾”是指种庄稼,是指粮食生产;右边是“口”,是指解决人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只有发展生产,解决了生存问题,才会有“和”;中国字“谐”,左边是“言”,指人发表言论,右边是“皆”,指所有的人。只有人人都能自由地各抒己见,心情抒畅,才会有“谐”。所以,从字义上看,“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发展生产,发展科技,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的需求;言论自由,发扬民主,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求,这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古代希腊的杰出哲人都提倡和谐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识和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柏拉图提出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感情。理情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感情表现为节制。亚里士多德提出三种灵魂: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与这三种灵魂相应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三方面,使“体、德、智”得到和谐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上述教育思想。例如,欧洲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就是十分重视“体育”、“德育”、“智育”三者的和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作为教学的根本原理,以求得教学过程的和谐。后来的教育学家又拓展了“适应自然”的内涵,包括了“适应社会”、“适应个性”、“适应思维”,这才能达到教育的和谐。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体、德、智”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体德智三者不可偏废,整体同步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包括“适应社会”、“适应个性”、“适应思维”,这才是“和谐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爱因斯坦十分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也是正确的。”他认为“和谐发展”即是“善、美和真”的统一,即道德、艺术和科学的统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古人一直重视“德才识统一”。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使人人得到“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要通过“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才识统一”的方式去进行教育,才是“和谐教育”。

“和谐”常常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主张提高人的“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中国新课程改革提倡为所有学生打好“四大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中国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教育的“四大理念”、“四大支柱”、“四大素质”、“四大基础”以及“五育”中的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和谐教育”即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整合,真正融合,是21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同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在新世纪“和平发展教育”的功能观,“终身素质教育”的目的观,必然导致“科学人文教育”的价值观。从系统科学看“和谐”有三层次:其一,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信息反馈、自我反思实现和谐,从而达到协调进步;其二,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开放交流,包容宽容,形成彼此“和合”的整体,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其三,人类与自然通过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实现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整合融合,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都要相互协调,以求得“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

“健康教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第一”不仅指“个体”的健康,而且指“群体”的健康,以及“整体”的健康。损害了人的健康,对个性、群体、整体都是不利的。人人都应懂得并努力去实践:养身之道,在于运动;养心之道,在于放松。人人都要“拒绝,爱护生命”。社会上要努力消除“黄色”、“”、“”的泛滥。健康教育的“哲理、伦理、心理、生理、物理”,“五理”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生态、健康的社会、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灵魂。保护健康,才有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健康教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将“哲理、伦理、心理、生理、物理”,这“五理”结合起来进行健康教育,才是“和谐教育”。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阿诺·彭齐亚斯专题写了一本书《和谐》。他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数量时代”、“质量时代”之后,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和谐时代”。书中论述了“和谐时代”的特征是:直接获取信息、便利的经济、重视人格化、建筑式组织管理、从协作求价值、技术融合和复新环境。“和谐时代”即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重视知识生产、知识创新,把人当作人,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适应世界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和谐时代”的教育,应是重视人格化、从协作求价值、技术融合和复新环境等为特征的“和谐教育”。

二、和谐教育的层次内涵

从系科学看“和谐”有三个层次:其一,个体层次的和谐。这是指个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其二,群体层次的和谐。这是指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包括家庭与家庭、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其三,整体层次的和谐,这是指整个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对应于上述三个层次的“和谐教育”就有:个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群体层次的和谐教育、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统称为“个体、群体、整体”三大层次的和谐教育。如果将“和谐教育”仅仅停留在一个层次上,这是不完善的。考查和谐教育的内涵,应当从“个体、群体、整体”,这三大层次上去进行探究,方能对和谐教育的内涵有一个较为完备的认识。当然,这三大层次是密切相关的:个体是群体的基础,群体是整体的基础;整体包容群体,群体包容个体。

中华儒家经典《大学》中开宗明义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明德”是个体层次教育的目标,“亲民”是群体层次的教育目标,“止于至善”是整体层次的教育目的。“天人合一”是“至善”境界。“止于至善”就是要在整体层次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学》深入地写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其正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包含了个体在“物理、生理、心理、伦理、哲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包含了从个体层次的教育,到群体层次的教育,再到整体层次的教育和学习。“修身”是个体层次的和谐;“齐家、治国”,则是群体层次的和谐;“平天下”,则要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可以明确地说:《大学》这一儒家经典是具体论述了和谐教育的层次内涵。

在历史上研究和谐教育的内涵有“二分法”、“三分法”等等。“二分法”认为,和谐教育的内涵应当包括:①德与才的和谐,即德才兼备;②手与脑的和谐,或体力与脑力的和谐,或身与心的和谐,即要手脑结合、体脑并进、身心融合;③情与知的和谐,即情知结合;④教与学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教师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⑤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等等的统一;⑥理论与实践的和谐;⑦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二分法”采用的哲学原理是“阴阳互补”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用现代术语则是“对立统一”原理。应用“二分法”研究和谐教育的内涵,显然简明深刻,富有启发;但是,如果不分出“三大层次”分别进行研究,则显得条理不清,层次混乱。我们可以落列出一系列对立范畴,研究对立范畴的统一,对立范畴的和谐。

“三分法”认为,和谐教育的内涵应当包括:①“知、仁、勇”的和谐,这是古代中国儒家的观点;②“德、智、体”的和谐,这是古代希腊哲学家的观点;③“知、情、意”的和谐,这是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④“德、才、识”的和谐,这是中国人才学家的观点;⑤“真、善、美”的和谐,这是一些美学家的观点;⑥“教、学、做”的和谐,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观点;⑦“天、地、人”的和谐,这是古代中国道家的观点。应用“三分法”研究和谐教育的内涵,显然也是丰富深刻,富于启发。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分法”,包含了三个“二分法”,所以,内涵丰厚;但是,如果不分出“三大层次”分别进行研究,同样会条理不清、层次混乱,或者只强调了某一层次的和谐教育,忽视了其它层次的和谐教育。

三、和谐教育的实现途径

个体层次的和谐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已受到广泛的重视;相比之下,群体层次和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尚在深入研究,特别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正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可以说“科学、技术、人文、和平”四者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人文”必须互补、协调才能实现和谐教育的目的。本文还着重就“和平教育原理”,谈谈自己的浅见。我认为实施“和平教育”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

科学是认识世界,探究自然之奥秘;技术改造世界,设计出人类需要的产品;人文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实现主体价值。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切相关。人类面对自然界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常常包含科学和技术这两方面。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要作出回答的需要导致技术产品的研制;技术上的种种需要又能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技术产品,从铅笔、电池到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手段和工具,推动我们对自然界的研究。科学和技术都有两重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要在整体层次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对全民的终身进行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增强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从课程论看,科学类的课程,包括理工学科和技术学科在内的课程;人文类的课程,包括文史哲学科,以及音乐、美术、艺术在内的课程。在20世纪的教育中,由于文理的严重分割,有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教学。于是就形成素质有明显缺陷的两类知识分子群体: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如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指出的,这两类知识分子存在一条难以理解沟通的鸿沟。从教育课程的性质和方法看,“科学”重视客体工具、认识自然、外在解释、数学表述、定量分析;“人文”则重视主体价值、认识个人、内在体验、语言表述、定性分析。这两类知识分子容易相互看不起,对同一问题的解决,往往难以取得一致。前者容易接受“科学主义”,后者容易接受“人文主义”。这就形成20世纪的两大哲学思潮。

在20世纪教育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永恒主义,就是强调人文学科的意义,重视主体价值,否定科学的客观工具;在20世纪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还原主义,就是强调科学技术的意义,重视客观工具,否定人文的价值判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争论,在新世纪里将会继续下去。对个体而言,有所偏向,问题不大;但对于整体而言,偏向明显,则后果严重。“科学主义”太过分了,需要“人文主义”来互补;“人文主义”太过分了,需要“科学主义”来互补。这种“波浪式发展”也有其合理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上述争论问题,不能走“极端之道”,而应当用“互补原理”,持“中庸之道”,使“科学”与“人文”两者协调、互补,走向和谐。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关系到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就表现出价值。“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知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课程?”是科学课程还是人文课程?在20世纪,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偏向,形成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分为两种:一是技术至上的教育价值观,重视科技创造发明,强调技术专业课程;二是理论至上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建构理论体系,强调系统学习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也分为二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发展个性,强调艺术体育课程;二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重视适应社会,强调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个体的人有所偏好,问题不大;作为教育系统偏差太大,则影响人的素质提高,影响社会发展,也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和平发展教育和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会逐渐减弱。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就明确表态:“对于古典文史教育的拥护者同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抗争,我一点也不想偏袒哪一方。”在新世纪里,我相信大家会逐渐同意爱因斯坦的看法。因此,严格区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便失去原有的意义。从历史到现实,还有强调“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视“自然本位”的哲学思潮,且称为“自然主义”。新“自然主义”的壮大,显然可以缓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两极对立。21世纪的新科技,以生态化、智能化为特点,必然会促进“人文”、“科学”、“自然”走向协调。

将“科学、技术、人文、和平”四种教育整合起来,是实现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的必由之路。下面着重论述和平教育。

在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必要进行和平教育。主要的途径应当是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自觉地、渗透地进行和平教育。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总要涉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事件。如何评价、判断和理解这些冲突事件,是渗透式地进行和平教育的好内容。根据系统科学之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的启示,我以为,教师应当主动应用如下三条原理讲评各种冲突事件:

1.互动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互动-宽容原理):冲突双方都应“设身处地”,“将心比己”,彼此沟通信息,用宽容包容的态度去解决冲突。

2.发展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发展—双嬴原理):冲突双方要有远见地看到共同利益,寻找双嬴之道,用理性和智慧战胜各种冲突。

3.整体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整体—平等原理):教师在讲课时,要设想是“全人类都在倾听”,要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贯穿民主平等的精神。

许多冲突解决得不好,正因为缺乏互动地、宽容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正因为缺乏发展地、双嬴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正因为缺乏整体地、平等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以致于激化冲突,形成暴力和战争,这是应当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反之,我们能较好地应用互动—宽容原理、发展—双嬴原理、整体—平等原理去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则有利于冲突的妥善解决,争取和平。我以为上述三个原理,无论对于解决“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无机界”等等的冲突都是有效的。人类学会化解社会中的各种冲突和自然中的各种冲突,则有利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总之,和平教育与冲突解决,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和平教育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20世纪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许多家庭的健康。战争、灾害和社会动乱,造成成千上万的家庭破坏;暴力、吸毒与精神污染,造成许许多多的家庭崩溃。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的负面变迁,也引起了各类家庭的麻烦和困难。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癌变”。这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面向21世纪,我认为,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都应该贯穿和平教育。在伦理、责任、审美、宗教,这些广义的课程中,都必须渗透和平教育。

伦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中国是孔子所表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想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上述“孔子原理”的逆否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孔子原理有助于人们互动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

孔子原理与西方伦理学中的“金科玉律”是完全一致的。《圣经》上主张:“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进行伦理教育的原理是相同的。

上述原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将心比己”,“设身处地”。进行伦理教育应当通过具体事例,让人们自觉遵守上述原理。将“孔子原理”应用到“家庭”,则由“伦理教育”深化到和平教育,使家庭较为稳定,使社会较为稳定。

“责任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父母是尽父母的责任,子女要尽子女的责任,丈夫要尽丈夫的责任,妻子要尽妻子的责任。一位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很难有社会责任感。必须发展地看待责任感的长远影响。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才可能发展地认识冲突,和平地解决冲突。

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处在社会中的人,总是要各尽其责,这个社会才较为安定,避免冲突。要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纸、书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生动具体地对公民进行“责任教育”。中国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什么样的人素质高?根据大量的民意调查,首要的一条即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说他的素质高。因而,“素质教育”,首位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首位是“责任教育”。加强“责任教育”有利于加强21世纪的家庭。社会是一个整体,家庭也是一个整体。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整体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是进行和平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中,要广泛提倡审美教育。促进公民积极参与体育、艺术、旅游等健康活动,多进图书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书店等等文明场所。要坚决立法阻止贩毒、吸毒、、色情、恐吓、勒索、杀人、偷窃等丑恶事件发生。特别是青少年,如果经常出入“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如舞厅、酒吧、OK厅、电子游戏厅等,看了青少年不该看的、听了不该听的、做了不该做的——这就容易较快形成不良习性,如逃学、、抽烟、饮酒、打架、偷窃、离家出走、深夜不归、参加帮派、恐吓勒索、看色情片,等。对此,必须立法。只要青少年进入“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有成人(或老板、或父母)允许了,就要严肃追究成人的法律责任。要形成社会风气:人人拒绝丑恶的精神和物质。这是减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和平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对人们进行宗教教育,正确认识本来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必要的。这对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都有必要。21世纪的宗教观,应当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宽容性。

宗教是一种文化。在历史上,宗教教义在调整社会、家庭关系上曾起重要作用。宗教教育可以在三种水平上进行。高水平的宗教教育,应在哲理层次上进行;中水平的宗教教育,应在心理层次上进行;低水平的宗教教育,应在伦理层次上进行。世界上的四大宗教的基本教义都是:要人做善人,行善事;不要做恶人,行恶事。宗教教育有利于调整信仰者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人人安分守纪,社会就较稳定,冲突就会减少,易于建构友爱和平的社会环境。

佛教的基本特点是:解脱苦难,自度度人;道教的基本特点是: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基督教的基本特点是:崇敬上帝,爱人如己;伊斯兰教的基本特点是:敬仰安拉,信奉古兰。让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教义,是信仰自由的重要前提;否则,就容易被邪教坏人引入歧途。

根据民意调查和社会统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较为稳定。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都不行善,难道在社会上还有善心吗?当今社会主张:既不强迫别人信仰宗教,也不强迫别人不信仰宗教,在宗教信仰上,人们有选择的自由。既有选择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选择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的人们,要尊重不信仰宗教的人们;反之,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也要尊重信仰宗教的人们。大家都应相互宽容、包容、相容。

本文的结论是:和平教育与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课程都应当渗透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原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和平教育应当是人类共同必修的终身课程,是在全球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的孩子也许不是优秀的,但他是有希望的。因为他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和谐的手段被塑造着。”这是开展和谐教育的学校里学生家长的心里话。

和谐教育是在“三个面向”指导下,根据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针对中小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谐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模式。

和谐教育追求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与发展的和谐以及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必发展的和谐。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改革的传统的课程结构

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做好三件事: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领导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和友谊的关系;师生之间是相互热爱、关心、信任、平等的关系。2、教与学的和谐。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感情对于信息传递有催化作用。3、学校环境的和谐。即学校与社区、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目前,和谐教育在15个省20所学校进行了实验。这20所学校,在和谐教育实践中,逐渐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沈阳市实验小学集10年整体改革教育思想之大成,形成了“个体的和谐—个体的扬长—总体的和谐发展”的理论模式。这所学校以学生的“永远发展”为动力,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为教育核心,培养学生学会自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和谐中求扬长,在扬长中求发展。基于和谐、扬长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所小学创造出英语小班教学、计算机教育的大面积覆盖、“解放个性”工程、师资终身教育等特色,成为全国名校。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逐步形成了“和谐、活泼”的办学特点。这所学校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构建了一个以学科课、活动课、潜在课三种课程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统一整体的课程结构,使教育过程“和谐有序,生动活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