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

文学专业论文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应用型人才。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应的,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建设的推进。我国在1998年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此后教育部又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此外,在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更是指出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此观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看出,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科系设置中一个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但其应用性常受到质疑。事实上,在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及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要求与传统理论基础要求之间非但不矛盾,更是一种相通。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了四年的专业训练,得到了理论性、基础性的综合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认可度较高,可担任新闻出版、广告文案策划和行政管理等各种类型的工作。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与传媒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个方向共同具有的应用型特征,即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思考可以率先从这两点出发。

第三,正是基于社会需求与文学与传媒系自身的特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加强读写能力为基准,提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大一学年完成100篇内容、题材不限的作文;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并做汇报,大三学年考核学年论文,大四学年提交毕业论文,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阅读能力”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转型

从阅读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并做汇报,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实际情况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不够的情况。首先,从大环境来看,读书所需的“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氛围被就业率和找工作的惶恐打破。其次,就学生个人情况来说,有部分是被调配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即使第一志向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自身的阅读量、文学感悟能力都需要补课。再次,就课余时间而言,学生的兴趣更多被新媒体、互联网所吸引,作为知识获取的阅读行为更少了。据相关调查,“因为学生缺乏像过去中文系那样系统地朗读、背诵、演讲的训练,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也受到影响,一些学生未曾说话先脸红、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重复啰嗦、语病较多。同时,因为阅读作品较少,在写作方面占有的材料有限,写文章文思枯竭,下笔离题,语句不通,套话、空话较多”。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的阅读训练重在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形成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并在大二学年末举行读书报告会。这样规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深度阅读、专业阅读的训练,而最后的读书报告会既保证了读书报告训练项目的完整性,也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锻炼。这样的规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8篇读书报告不仅仅是看了8本书就能够完成的。就一本书进行写作,必然会涉及其他相关书籍。这种延伸式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角度出发,作为师范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02年修订版)》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加强文学教育。而反馈到教师培养这个环节,相应的也需要培养教师的文学感觉。文学感觉的培养正是通过对原典、经典的阅读所获取的。以南京大学文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读大一下学期便安排专门的博导课程,目的是引导本科生认真阅读原典、经典,扩大阅读量。

根据南京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在大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已接触核心专业课程的一半,在这个时候集中指导专业、深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非常有效。此外,暑期班以提交论文这样的考核形式,有助于完成大三学年的学年论文,也为大四毕业论文提供演练和思考。我们则可以通过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的契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也为他们接下来的学年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练笔机会。作为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及文化传媒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而无论是新闻写作能力、文秘能力还是广告文案创作能力,都需要较强的文学素养,需要中文系学生从所学的专业基础中提炼所需的文字功夫和文学素养,转化为自身认识世界、理解人性的观察能力,并最终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事实上,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开展了本科生的“13511”工程,这项工程基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说会写的基本要求,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学习,运城学院中文系于2009年推出了“13511工程”———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读100部书,背诵300篇诗歌散文,写50篇文章,练出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此工程涵盖了汉语言和文学两大领域,选录了诸多名家名著,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切实锻炼学生的嘴皮子和笔杆子,以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三、“写作能力”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采用大一写作100篇作文,大二写作8篇读书报告并做汇报,大三完成学年论文,大四提交毕业论文的形式,参考自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除了硬性的写作考核外,中山大学对应用文、新闻写作的重视也与其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区别。本科期间开设专业的写作课程,使中山大学毕业的学子在任职新闻、行政等岗位时具备较多优势。此外,由于广州的媒体业较发达,中大学子的特色恰好符合本地的就业趋势,故而他们的竞争力也比较强,甚至在工作后,本科的写作能力训练也成为他们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山大学校内的广播站、电视站、《中大学子》,在同类学校中也是较出色的。《中大学子》每期从选题、采访到编写成稿都由学生一力打造。这其中作为主力的多是中文系学生。事实上,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通过“扯紧一根线、抓好两突出、加强三个头、密切四结合”的方针得到了保证。所谓“扯紧一根线”就是强化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包括写作文、读书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寒暑假写调查报告。所谓“两突出”,就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突出社会调查、突出地域文化。所谓三个“头”,是指笔头、口头、指头。笔头指写作、写字的训练,口头即是指口头能力的训练,而指头实际是指电脑技术的应用能力训练。而所说的四结合,则包括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再次以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大一学年讲授古代文学的徐雁平教授要求文学院学生每周写一篇数百字的小论文,通过一个学期的小论文练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素养。而在大三学年,徐雁平教授根据学生能力的现状,将论文写作要求提高为写作较为完整的研究论文。除了每次的课堂点评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外,老师一对一的及时指导保证了学生习得知识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生的论文也会在大三学年末结集成册,装订成书,题名《学文》印刷出版,其中的校对、编辑和美编都由同学参与完成,极富实践性。从就业情况出发,用人单位在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时很重视其在校发表的作品。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作品多、成果丰硕,用人单位倾向于认为学生的能力强、水平高,乐于接受。所以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人才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各句中站稳脚跟。对学生而言,加强写作训练是促进就业的一项保障。大一学年完成100篇文章的规定,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为他们正式发表作品提供素材。此外,在应聘时,学生可将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装订成册,形成作品集,充分展现自己的中文功底。

四、小结

首先,因新媒体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文学经典、文学原典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所以引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加强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让他们理解文学经典、主流文学,是中文系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通过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完成读书报告可以达到此目的。同时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其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才从高中繁忙紧张的生活中抽离,在大一阶段相对松散,课余时间没有很好的利用。那么通过在大一时期约束他们完成100篇作文,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事实上,学校的图书馆很不错,但入座率并不高,这也是显示了本校学生还没有习惯运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资源,而采用相应的考核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有助于他们进入社会后保持学习的习惯,知道如何借助资源解决问题。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由汉中大学中文系发展至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在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陕西省特色专业,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并且有“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汉水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研究作为支撑。在培养语文教师技能方面,有校外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经过十年的探索创新,本专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规定》、《教育实习工作细则》、《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范技能训练实施办法》、《实验教学实施办法》等,从而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有制度上的保障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创新。

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本专业自2003年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通过一、二年级进行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培养,三年级进行专业必修和个性化方向培养,四年级主要培养毕业论文写作、示范课实习、教育实习和其他职业岗位的能力,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基础教育适应能力。2010版培养计划制定时减少了总学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语文教材研究”、“教学艺术论”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解读”等课程,强化了师范技能的培养。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本专业在最新的培养计划里除了保留“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试讲”、“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还新增加了“专业调研”、“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示范课”等内容,大大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程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另外,本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演讲大赛、师范生讲课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微格教学、实习基地课堂教学、三笔字大赛,以及量化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例如:每学期不少于10部理论书籍和30篇文学作品,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学期必须完成30篇千字文。除此之外,本专业数次邀请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为本专业学生做示范课,并且与学生对课堂实践进行探讨。除此之外,学院从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组成了实验班,并且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对一指导,让学生们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更快的掌握教学应用技能。

3结语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1)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基于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审美活动。文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学习英美文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敦促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最后一点是学生要对作品产生真实感悟。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完全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习经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三、结语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1.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2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2.1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2.1.1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2.1.2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2.2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态和想法的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及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对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更倾向于学习那些毕业后就业容易,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及旅游英语等课程。学生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想法使得英语文学教育备受冷落,逐渐边缘化。

2.英语文学课学习的时间少,内容安排不合理。国内部分院校的英语文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外语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级时才开设英语文学课,学习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数学校每周只开设两节课,这在非重点高校的外语院系表现得尤为严重,甚至一些院校将英语文学教学课程设为无足轻重的选修课。很明显,学生在极少的时间里欣赏学习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自然就没时间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3.由于多年学习汉语的缘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学习存在很浓的汉语思维。由于中西语言习惯用语的差异,受汉语常用思维的影响和干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习惯从汉语词汇中寻找和英语所需词汇相同或类似的词语代替,他们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完全等同的词汇很少。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用法和搭配,还需不断增加词汇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见用法和词语搭配。这样不仅能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且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

4.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教师水平有限或知识储备不够。由于英语文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经常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吸收,这样的方法太单一、陈旧,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厌烦情绪。英语文学课的师资力量也跟不上,英语文学的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文体结构且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英语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要有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设施。

二、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文学对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学习起来有难度,学生难免会有枯燥和厌烦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材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相互协助弥补个人欠缺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英语文学的热情。其次,有效安排英语文学的学习时间和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英语文学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学,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学习英语文学的课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这门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学校在英语文学学习的内容上也要精心调整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内涵。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山水名胜与诗文名作交相辉映,是中国旅游的一大特色,山水名胜的美景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使好的旅游文学作品问世,而名诗名句名人又使山水名胜留传千古。人们争相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之巅;“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古都;“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寺钟声等文人曾游览的山水名胜,人们也想看一看“桃花逐流水,未觉是人间”的桃花源;“芥子纳须弥”的李渔芥子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等文人生活或作品中描写的地方,文学成为旅游的原因和目的。文学一直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体验旅游”时期更有着发展的优越性。1.首先文学旅游符合“体验旅游”的体验性特点,文学旅游可以再现文人的情感体验及作品中表现的意境,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之美;2.文学旅游也符合“体验旅游”的审美性特点,追求愉悦和美好的审美过程是旅游本质的一个方面。以文学作品为蓝本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很好地展现文学和体验旅游的审美性;3.符合“体验旅游”的个性化特点,“一百位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都说明体验、审美都是个性化的产物,文学的包容性使其符合个性化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体验经济强调,在体验经济环境下要通过营造体验环境、氛围、事件,给顾客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生理体验;同时更主张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以顾客为中心,重视给顾客尽量多的个性化人性化满足。”在“体验旅游”时代,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日趋紧密,但文学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许多模式都在探索中,如何充分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学内涵,增强文学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那么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旅游管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先要做一名高素质的导游员就要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了解景区景点相关的文学知识,并会活用这些诗词歌赋或文人轶事创作导游词,充分结合“导”与“游”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许多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文学文化了解有限,尤其是外国游客更是只能走马观花,毫无体验的乐趣。所以导游员就要用自己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深厚的文学内涵来引领游客体验景区所蕴含的真正文学意境。其次要做高品位的酒店服务人员,例如《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服务员”,她可以将一盘很普通的菜起一个如“凤凰台上凤凰游”“一行白鹭上青天”“红嘴绿缨哥”之类的名字,菜地品味立刻就不一样了。

最后要做成功的旅游业经营者,那么在文学景区要利用多媒体等多种介绍、导引工具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例如在大观园中要营造浓厚的“红楼梦”文化,导游员要具备深厚的红学知识,这样才能引导游客感受大观园美景的真正文化内涵。要多方位地开发适合游客进行“体验旅游”的产品。例如在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在晚上有昆曲表演让游客体验当年文人墨客的曲会。还可以对旅游文学资源进行开发,例如按照李渔文学作品中所记载的园林建筑格局,对一些名园进行重建,再现当年之貌,同时在所建园林中设置戏曲表演,烹饪养生菜肴,让游客真正体会当年文人墨客的惬意生活,感受戏曲之美、园林之美。文学旅游,对于游客来说往往是名声大于内容,如让苏东坡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并写下前后《赤壁赋》的“文赤壁”;让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壮语的“橘子洲”;或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的会稽兰亭;被称为“奇秀甲于江南”的上海豫园等。园林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将园林旅游与文学旅游结合在一起进行旅游开发,扩大旅游产品的内容。

三、如何利用《旅游文学》给学生插上文学的翅膀

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基本不读书,就算读也是读一些网络小说等,很少有人去读一些经典作品,甚至有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曹雪芹是男的,李清照是女的呀!”更不要说对文学的鉴赏了。但真是应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讲解项王故里景区时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解一副反映项羽一生的楹联,无法理解就无法讲出其中的文化和韵味,更不能感染游客,那就是一次失败的讲解。“最近,有人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专门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持肯定态度。”可见,学生心中还是明白,读书是很重要的,只是很难提起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素养的培养对自己专业及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阅读的兴趣。那么在学校中就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一、二年级开设《语文》,四年级开设《旅游文学》。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这两门课程为基础,尤其是《旅游文学》更为重要。《旅游文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循,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一般认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这一定义突出了旅游文学的两个明显特征:文学性和旅游性。这门课的教学也应该抓住这两个特征。文学性,由于《旅游文学》是一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不可能让学生去真正游览、赏玩每一处旅游景点,可以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但更主要的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信息获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有限的篇幅中领略旅游景点的外秀内涵,这就要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旅游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是仅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是要学会利用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文学》这门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字句,还应该确定另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在实际旅游工作中如何运用旅游文学作品。在《旅游文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导游词这种文学作品的创造更应该体现个性化。旅游业发展到“体验旅游”阶段,旅游从业者也随之应发展为文化型旅游从业者。在“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改变,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和享受,更注重知识和信息的扩充,从而得到文化和精神的享受。旅游从业者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业务技能,而且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将自己打造成文化型旅游从业者。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养高低对旅游活动的文化品味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四、结语

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教育”,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