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西文化差异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范文

时间:2022-09-14 10:33:53

中西文化差异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是西方文学中冒险小说类型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十八世纪英国青年遭遇海难漂流到荒岛后努力挣扎求生的故事,表达了工业革命发展至全盛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积极进取、英勇无畏的个人奋斗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烙印。

一、《鲁滨逊漂流记》的简介

(一)《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梗概《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鲁滨逊的英国年轻人因为遭遇海难而只身一人流落荒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劳的双手利用被冲到岸边的沉船中的物资,他在荒岛开荒种地、蓄养禽畜,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园。在一次与土著人的遭遇中,鲁滨逊解救了一个土著人俘虏使其成为自己的奴隶,并为他取名“星期五”。在“星期五”的帮助下,鲁滨逊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回到了故乡。

(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正逢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大发展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时期。工业革命的浪潮使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阶层,而国内饱和的市场使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必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滨逊漂流记》的问世满足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发动侵略的催化剂。

(三)作者介绍丹尼尔•笛福,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中产阶级,本人即是殖民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支持者与拥护者。《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基本可以视为作者笛福的代言人,他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能够充分表现出十八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殖民欲望。

二、《鲁滨逊漂流记》展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过若干关于中国的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西方人对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猎奇心理,一方面也是将东西方的落后与先进进行对比——通过对古老东方大国严重失实的描写来烘托工业革命造就的先进西方文明。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冒险为基调的小说中也展现出了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鲁滨逊作为笛福的代言人可视作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的一言一行充分展示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

(一)中西方物权观念的差异物权观念就是对待财富、物质的态度、意识和观念。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时,虽然刚刚死里逃生,他却立即想到将这个荒岛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于是自己任命自己作了总督;当从土著手里解救了俘虏“星期五”时,他又本能地将“星期五”纳入自己的私人财产范围内,使“星期五”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其他国家的船只出现在荒岛上时,鲁滨逊第一反应就是跳出来申明自己对荒岛的所有权。通过鲁滨逊踏上荒岛后的一系列行为可以发现,作者笛福本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中产阶级出身对他的创作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资产阶级对于物质、财富的看重已经超越了一切,因此西方国家很早就立法申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由资本主义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反观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虽然其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传统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国民的思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关心田产、实惠等这些看重私有财产的行为在儒家眼中变成了“小人”的行为,为“君子”所不齿,追名逐利的人也成为了儒家批判的对象。

荒岛上的鲁滨逊利用漂到岸边的沉船上的物资开始渐渐修筑起自己的“城堡”后,每天勤奋劳作,不停地种植、养殖……当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舒适时,一开始仅仅为了生存而拼命劳作的初衷慢慢变成了积累财富的欲望。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十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主导下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人们意识的影响。启蒙运动一反十个世纪以来西方基督教的神学统治,将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世间万物的最顶端。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与崇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潮,而启蒙运动的根本目标则是实现个人自由和解放人性,实现对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伴随启蒙运动而来的就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它的主旨在于表现个人的自我追求与实现。因此,个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旧时人对神的依附此刻转变成个人奋斗和对物质与财富的追逐。然而中国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追逐财富和物质却持相反态度。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儒家将追逐物质、名利视作“鄙夫”的行为,对“鄙夫”患得患失的心态表示了无情的蔑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是“无恒产、有恒心”的君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生活格调。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若被十八世纪的西方人听到,一定会将这种东方古国的传统观念视为“异端邪说”而加以鞭笞。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拼搏与奋斗的开拓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思想给予了当时的人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争取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过分追求财富的后果就是演变为侵略与扩张,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质上的缺陷和弊病,是无法避免的。

(二)中西方对待外部世界的差异工业革命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资产阶级对于财富和金钱的追逐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因此,在工业革命到达繁荣的顶端时,出于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对外扩张和侵略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的国策。笛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充分表明了作者本人对于扩张和侵略的支持与赞许。因此,当鲁滨逊在荒岛上站稳脚跟后,他开始无所顾忌地掠取荒岛上所有的自然资源并为自己所用:砍伐荒岛上的树木筑起高高的围栏,捕捉荒岛上的野生动物豢养为家畜和家禽,解救了土著俘虏后立即纳为自己的奴隶并开始持续不断地向“星期五”灌输自己是其救命恩人的思想……这一切都极为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海外扩张、掠夺财富的现实图景,也表明了笛福本人的种族观点。而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都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儒家极力宣扬的“仁”的思想中,讲究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十分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行为。这种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十八世纪西方社会咄咄逼人的扩张意识相比无疑处于“下风”,再加上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被西方列强的枪炮打开国门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中国古典建筑全由木头与泥浆堆砌,完全不能与西方的宫廷相比。然而,西方古典建筑惯常使用的石块虽然确保了建筑物的稳固,但也使其显得笨重、沉闷、呆板。反观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的建筑手法能够使体积庞大的宫殿既牢固又显得轻盈,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斗拱与飞檐等构造更加衬托出建筑细部的灵动,能够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结合得更加融洽而不突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境界,其中含蓄内敛的文化精髓是不具备千年文化积淀的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鲁滨逊作为一位热爱冒险的年轻人,被笛福安排造访过中国。然而在与一位中国官员会面的宴会上,鲁滨逊见到的中国饮食让他难以下咽——米和水熬成黏稠的浆糊状食品外加一些出处不明的可疑材料,以及其他完全不能搭配的食材胡乱混合的菜品等等——这些莫名其妙的食物让鲁滨逊全然没了胃口。这种对于中国饮食的描写在十八世纪的西方人看来或许还情有可原,因为彼时真正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屈指可数,但在现代东西方人眼中就显得十分可笑。中国饮食早已被视作世界美食的代表之一,且不提八大菜系中的代表精品、宫廷菜或私房菜,仅仅是中国普通百姓的家常菜就已经足以让众多西方人感叹。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一位首次来到中国的欧洲记者就曾感慨:“看了中国人的饮食,才明白以前西方人吃的都是大便。”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还有诸如全鱼宴、全竹宴、豆腐宴、素斋、满汉全席等特色美食不胜枚举。相比之下,西方传统饮食中的牛肉、奶酪、沙拉则显得相对单一和乏味。不过在十八世纪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欧洲人眼中,这种单调的饮食已经是美味,这也证明了小说产生的现实背景的历史局限性。

三、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广为流行,在现代人看来也是一部有趣的冒险小说。读者在欣赏小说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时,应当注意审视其中隐含的阶级意识和殖民主张,从而了解小说背后的历史与时代特性。

作者:谭丽娜 单位:四川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西文化差异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xwhlw/6788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