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老庄道家主张自然主义论文范文

老庄道家主张自然主义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29 10:55:04

老庄道家主张自然主义论文

一、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的丰富与发展———对“异化道德”的批判与反思

对“显学”等倡导的“异化道德”的批判与反思是老庄道家德育思想倡导自然主义为主的重要表现。“世之显学,儒、墨也。”“显学”指的是以倡导宣扬“仁义”、“兼爱”等伦理道德规范为主的儒家、墨家。庄子说:“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庄子认为,儒墨两家人为地划分事物之间的界限,确立人伦等级秩序,强分贵贱、亲疏、彼此、胜负、是非,违背了自然本性,其做法是对人性与道德的戕害、异化,所倡导的思想道德主张也只会沦为扭曲人性的异化道德。为此,庄子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以澄澈若镜之心灵观照万物,才能帮助人们复归自然纯朴本性和道德生命本真。“显学”所倡导的异化道德,只能越来越偏离自然本性,异化人心。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面对急剧动荡的时代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病象和异化道德,老子认为正是由于违背自然本性的种种“妄为”才导致了混乱局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当“圣智”、“仁义”、“巧利”等异化道德变成了戕害自然本性的流毒时,持此主张的“显学”也就成了荼毒和异化人性的帮凶。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即有道之人欲世俗之不欲,学世俗之不学,以此来补救众人的过错,顺应万物之自然本性,辅助其生长。老庄道家认为,只有顺应万物自身的本性,才能实现个体自我本真的彰显和弘扬。老庄道家对于儒墨显学及其思想主张的批评尽管有失偏颇,甚至对其贴上“异化道德”的标签予以讨伐,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对所谓“异化道德”的批判与反思,老庄道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其自然主义的德育思想,促进了其德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二、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的培养目标———自然道德人格

先秦儒墨各家学派均把理想人格作为学派最重要的培养目标,然而与儒墨各家所主张的注重群体性、社会性的理想人格略有不同,老庄道家主张的是更加注重个体性、自然性的理想人格。老庄道家所主张培养的理想人格是自然道德人格。自然道德人格是在顺应自然本性的前提下,个体对自身存在进行深刻透彻反思,以及对“道”的准确理解和运用,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自然的理想人格。这种自然道德人格在老子看来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中如同赤子般的“圣人”境界。老子所谓的“圣人”境界就是一种“与道玄同”的境界,“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所主张的自然道德人格的显著特征就是“五若”,即“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自然道德人格培养的主张。庄子所主张的自然道德人格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至人”、“神人”、“圣人”只是庄子对自然道德人格从不同角度所作的更加具体的阐释。庄子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是一种“逍遥自由”的境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所主张的自然道德人格的显著特征就是“三无”,即“无己”、“无功”、“无名”。总而言之,老庄道家所主张的自然道德人格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庄道家所主张的“圣人”境界也是通过这种注重“自身省察”的自我修养方法达到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圣人”境界是“道”的境界,“道”的本性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道”的产物的人,理应顺应自然本性,达到“与道玄同”的“圣人”境界———纯真、谦下、慈爱、俭啬。然而,伴随后天外在人为异化了的伦理道德知识的学习积累,导致个体自然本性被各种欲望、巧利所污染蒙蔽。外在经验知识虽然增加了,但是内在却越来越偏离人的自然纯朴本性。所以,老子主张要想恢复人的自然纯朴本性,就要通过“减损”的办法,“损之又损”,逐渐涤除异化道德对人的内心的污染,重归纯真素朴的“婴儿”之境。而庄子则主张通过“忘却”的办法,不断擦拭覆盖在个体自然本性之上的污垢,进而除去束缚在个体本我之上的异化道德,重现“自在逍遥”的自然状态,并且,庄子还具体提出了“坐忘”、“心斋”、“悬解”、“见独”等独特的道德修养“减法”,通过个体的自我修养进而塑造自然道德人格。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达到“圣人”境界的最终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无为”进而达到“无不为”的终极目标。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达到了其所追求的“圣人”境界,即成为具有自然道德人格的人就是“上善”之士。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善”之士的人格,那是因为水本身具有“几于道”的特性和作用:柔、谦下、利万物。所以,“上善”之士就如同水的“柔”、“谦下”般“无为”,更能像水般“利万物”,进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而庄子则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圣人”顺应自然以成事,混同是非以齐物,犹如运转陶钧塑造泥坯一样,皆顺势而为,纯任自然。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总之,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能够以“无为”的精神而成就“无不为”的事业,最终实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美好愿景。由此可见,老庄道家并非学人所理解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般的消极避世,更非“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般的极端利己。相反,老庄道家所主张的自然主义德育在充分强调其个体性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在顺应自然本性情况下所应承担的社会性价值。可以说,社会性价值是个体性价值实现之后的高级阶段和追求,而个体性价值则是社会性价值实现所必需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老庄道家真正实现了德育的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本质上的统一。

三、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的主要方法

在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思想中,老庄道家虽然以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作为培养目标,但“圣人”境界并非如同儒墨显学所认为的那样虚渺遥远、无法企及。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的培养目标,老庄道家遵照“道”的特性和“道法自然”的总原则,引出了一系列德育方法和措施。其中主要运用身教示范法和自我修养法等德育方法,以此来实现其培养目标。

(一)身教示范法身教示范法是老庄道家所采用的重要德育方法之一。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所谓身教示范法也就是“行不言之教”,主要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通过身教示范、以身作则的方法,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不是盲目、过多地强制灌输,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启发、引导,以便更好地体认其自然本性,进而实现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的培养目标。正如庄子所说:“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老庄道家“道法自然”总原则在其德育方法上的具体体现,“自然”是“不言之教”的精要。“不言之教”具体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言教”有局限性。“言教”的局限性涉及三个层面:言语的局限性、说者的局限性、听者的局限性。所谓言语的局限性是指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世人之所以珍视语言,是因为认为语言能够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语言所能表达的仅仅是形状、颜色、名称、声音等外在表象,而内在实质却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表达出来。所谓说者的局限性是指说者本人由于其思维方式、是非观念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必然会带有其个人主观色彩,这样势必会造成言语存在片面性。庄子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又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如果人人都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标准,必然会造成“大道”被小智者的一孔之见所遮蔽。所谓听者的局限性是指除了言语的说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言语的听者也会存在因其主观理解力所造成的局限性。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不可言、不可用,根本在于“道”只有通过真正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才能够感知和获得。换言之,如果听者存在主观臆断或偏见,说者的言语就难以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和内心体验,也就无法感知和获得“道”,从而具有“道”的品质。因此,正是由于存在“言语”、“说者”、“听者”这三种局限性,才影响了“言教”作用的发挥。第二层含义是指“身教”效果更好。“身教”含有两层作用:一是示范引导,二是预防化解。老子说:“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一”即“道”。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执一”即为执守“道”。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遵守客观教育规律,身体力行,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和标范,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启发、引导,努力实现具有“圣人”境界的自然道德人格。正如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第一层作用,即示范引导。第二层作用是预防化解。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源自细微的积累,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以在受教育者言行、情绪等生理、心理方面产生变化,思想发生波动,过错尚未造成之时,教育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予受教育者以“启示”,“治之于未乱”,而不是在错误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就断然采取“言教”予以扼制,这样不仅不容易清除受教育者思想上的“病根”,反而极易激发其逆反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自我修养法老庄道家除了重视身教示范的德育方法外,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身。在老庄道家的德育思想中,自我教育、自我修身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自我体悟、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老庄道家将自我修养法作为培养自然道德人格的重要方法。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道”是虚空而幽隐的。又说:“寂兮寥兮。”“道”是寂静而无形的。所以,老子认为,“道”之本体应该是“虚静”的,作为“法自然”的“道”的产物的人之本性应该也是如此。但是,人之先天本性由于后天异化道德的束缚和名利智巧的诱惑,已经变得轻浮躁动、烦乱不堪,越来越偏离“虚静”的“道”之本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有鉴于此,老子率先提出了“静观玄览”的自我修身之法。所谓“静观玄览”就是指“致虚守静”和“涤除玄览”两种修身方法。首先,受教育者要让自己的心灵处于空明宁静的状态,不受外界的袭扰和私欲的驱使,内心清明一片,湛然朗朗,无一丝杂念和污染进入,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然后,在“致虚守静”修身功夫的基础上,受教育者要洗清内心的杂念,抛却固有的妄见,精神集中而不受外在的干扰和诱惑,从而使心灵澄澈如同明镜,使其达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教育目的。老子“静观玄览”的自我修身方法,以其强调对外界异化道德和名利智巧的抵制、对主体内在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而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静观玄览”的自我修身方法,在“致虚守静”、“涤除玄览”两种修身方法的基础之上将其细化,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等四层修身方法。“心斋”,意即专一心志,集中精神,除去附着在心境之上的种种异化道德和伪诈巧利,使内心处于空明虚静的状态。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坐忘”,意即在让自己内心处于虚静状态的基础之上,忘却自身的形体和智巧,进而慢慢忘却经验世界的种种物欲以及对本性所带来的束缚和压抑,如此才能与“道”混同为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是一个注重“忘却”的过程,与“心斋”注重“清洗”的过程异曲同工,都属道家“减损”的方法。“悬解”,意即教人从外在的种种物欲执念中解脱出来。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庄子认为,人之所以离“道”越来越远,是因为原本空明虚静的心境被各种外在物欲执念所充塞,人的内心被物欲执念所束缚,犹如被捆绑倒悬,难以自持。唯有将束缚人的内心的绳索即外在物欲执念解开,不受其摆布,一切顺应自然本性,才能恢复内心的自由。“见独”,意即窥见卓然独立的“道”,与“道”融为一体。庄子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庄子认为,人只有将内心中的“天下”、“物”、“生”等观念统统清除忘却,保持空明虚静的心境,进而便能体悟到“道”之境界,与“道”混同。

四、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思想的启示

通过对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思想的探索和分析,不难发现其对中国传统德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引导。因此,重视老庄道家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对于当前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友型关系所谓师友型关系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其特点是平等、和谐,师友型关系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平等交流基础之上的。老庄道家告诉我们,德育仅仅依靠“言教”的作用是不够的,更需要发挥“身教”的作用,因为“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而“身教”德育作用的发挥更加依赖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师友型关系的建构和确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原则,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人格平等、学术平等、评价平等等,明确反对教育者掌控受教育者一切,拥有绝对权威,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和做法。其次,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对话沟通机制,彼此求同存异,用一种真正平和、平等的心态去倾听对方,增进相互间的沟通,进而了解对方、容纳对方。再次,教育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除了专业理论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养。教育者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更为有力地构建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师友型关系。

(二)加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修身教育修身教育是受教育者在生活德育实践中的自我修炼、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修身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基于内在强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基础之上而付诸于道德行为的道德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修身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实践能力的过程。两千多年以前的老庄道家就已经意识到修身教育的重要性,他们非常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身,认为自我教育、自我修身实际上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自我体悟和自我完善,“德育的本真状态就是自教自律,其本真意义是促成自教自律”[10]239。因此,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修身教育,一是要开设修身教育相关的课程和讲座,重点是要向受教育者普及修身教育,而不是进行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二是要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修身教育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其能够更加广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修身教育活动中;三是要开展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包括模拟实验活动和生活实践活动,受教育者通过在模拟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体验角色身处的道德生活及其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此外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化。受教育者变成了社会固有的道德规范的承载者,所接受的往往是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进行的统一模式的德育,其结果是塑造出缺乏独立自主、没有个性的虚假道德人格。在这种德育模式之下,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道德情感都出现了严重的趋同现象,无形中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压抑了受教育者健全道德人格的塑造。老庄道家明确反对这种以牺牲人的自然纯朴本性为代价的德育做法,在老庄道家看来,德育塑造的应该是顺应人的自然纯朴本性的自然道德人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但是这种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而应该是在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方面的辩证统一,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塑造出健全的道德人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和利用老庄道家自然道德人格的德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努力促进传统德育观念的转变,设定以旨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提升和个性发展的德育培养目标,不断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和优化德育内外部环境,为受教育者塑造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其中对于“道”的遵循和顺应以及对人的自然纯朴本性的追求,进而倡导自然道德人格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对于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推进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庄道家由于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等影响,其思想当中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老庄道家通过对“道”的阐发进而推衍出抽象的人性论以及强烈的复古主义色彩,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此外,对儒墨显学的思想道德主张的矫枉过正,结果走向极端,过分强调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而容易导致道德上的放任主义,也是不利于德育实践和发展的。然而,“瑕不掩瑜”,对于老庄道家自然主义德育思想应当辩证地看待和把握,尽可能秉持“去芜存菁”的立场和“古为今用”的态度,以利于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资源。

作者:张明初秦自强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老庄道家主张自然主义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rzylw/65695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