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范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范文

时间:2022-04-08 10:21:47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摘要:

作为国家文化、民族精神、社会制度与价值观、民众内部凝聚力等因素的集中体现,文化软实力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随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迎来重要机遇期。鉴于目前存在的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凝聚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公共文化发展不足以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将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文化软实力在一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①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定。②面对国内经济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新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意义

“软实力”(softpower)由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专著《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一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他随后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文章,进一步阐释和完善这一概念。③2011年,在对软实力最近的一次阐述中,奈对“软实力”的定义扩展为“通过同化性权力制定议程、说服力和正能量的吸引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能力。”④简言之,软实力是指无形、抽象、非物质性的力量,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以及让他人自愿效仿的特点,依赖政治、思想、文化和政策的吸引使别人自愿追随自己。学界目前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大致分为几种:一是将文化软实力等同于约瑟夫•奈教授所提的“软实力”;二是将文化软实力视为“软实力”或“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三是认为文化软实力基本等同于“文化力”与“软实力”的简单相加。从内容上看,文化软实力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在基础层面,科技和教育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和基础,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在物质层面,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前提条件是通过与他国进行对外接触和交流沟通来解释、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制度、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对他国产生吸引力,逐渐获得理解、熟悉直至认同。”①

因此,对财、物、器、技术和贸易等有形资源的运用能力,是文化软实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精神层面,文化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民族信仰、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民族整体素质等文化精神因素。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客观反映,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与其经济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越强的国家,民众对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越高。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与整合,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国各族人民赖以信仰的思想道德基础。第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软实力已替代硬实力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大国地位,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二、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机遇

有别于传统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理论强调文化、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等软力量在综合国力提升与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往往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置于国家战略与总体目标的核心与优先地位。对于我国而言,文化软实力理论自90年代王沪宁教授等人最早关注后,相关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实践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崛起,国家已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外交战略高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新形势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始终将其作为外交战略与提升综合国力的首要任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举措。2006年11月,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这也是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体现出党和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意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了明确部署。①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关的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如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和主要目标作了详细说明。总之,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二)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带动软实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强劲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人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为软实力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学者认为,“1997年是标志中国软实力呈现的时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北京拒绝人民币贬值,以这样的决定来支持亚洲。”②当前,在经济领域,我国近年实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措施十分丰富,主要采取了贸易、投资、观光旅游、能源建设等方式,如无附加条件的援助和低息贷款、减免债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积极参与并组织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在文化和教育交流方面,包括为国际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持续稳定地增加对文化交流的支持,派医生和工人到国外工作,鼓励其他国家的学生到中国学习,为国外汉语项目付费等。2009—2010年度,北京在对外宣传工作上斥资89亿美元,其中包括24小时有线新闻频道。据统计,中国为海外市场的广播和电视业务已经投资70亿美元,是英国开支的17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使命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以来,至2015年上半年,已在世界各国建立起490余所孔子学院和800余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同时也展示了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以上表明,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支撑。

(三)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新途径当前,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紧密。先进的现代科技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方式,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这同时也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战略机遇: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播渠道、经营模式、受众对象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③比如,美国科技企业苹果公司所生产的电子产品在全球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科技创新下承载着时尚、人性等现代价值文化。2012年韩国音乐人PSY演唱发行的歌曲《江南style》通过互联网风靡全球,网络上的点击率超过20多亿次;第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科技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不仅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更被视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如美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占国内GDP的四分之一,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产值近十年迅猛增长、已成为英国人就业的第一大产业。从这两个文化产业最为成熟、文化软实力最强的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的一项共同点是十分注重科技投入、鼓励创新以及商业化运作,通过新技术的牵引驱动,不断促进电影、图书出版、动漫、传媒等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中华民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魅力正不断凸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各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世界文化历史中的重要瑰宝。④毫无疑问,这些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与不竭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得以更好传播,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注意。中国武术、中医按摩、中国茶、中国菜在世界多国受到普遍的欢迎。如在俄罗斯,中国武术备受俄罗斯民众青睐,国产优秀功夫片与功夫巨星在俄知名度很高,普京总统也曾参观少林寺。与此同时,世界不少地方开始兴起“汉语热”,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甚至第二语言,4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少地区强烈要求并积极支持开办“孔子学院”。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国际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说,藉由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文交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进一步凸显,这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和政府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文化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并取得了不少成就。我国文化产业增速加快,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①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②公共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覆盖城乡的基础文化设施初步建成。政府层面与民间自发的对外文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拓展。然而,与美国、英国等世界文化软实力强国相比,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凝聚力不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宝典,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向导,它一方面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在国际交往与竞争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能够体现本国特色,提升本国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及塑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然而,当前中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低,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的能力不足。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国广大群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侵害腐蚀力度加大,不少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所下降。特别是随着我国深度转型与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存环境。④不少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下冲突与矛盾有所加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凝聚力,制约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一般而言,文化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国民教育、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主要内容。其中,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文化生产力、能够保障国家传播力以及能够提升国家影响力等几个方面。⑤从其他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一项共同点就是都拥有发达成熟的文化产业。比如,自20世纪中期开始,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美国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占领全球市场,成为头号文化输出强国。近年来,美国已拥有1500多家日报、8000多家周报、1.22万种杂志、1965家电台和1440家电视台,还拥有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巨头以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好莱坞。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英国的创意文化产业到2002年出口额已上升为115亿英镑,占英国出口总额的42%。反观国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还偏低,至少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二是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三是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相比之下,尽管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但所占GDP比重不足4%;2013年总产值进一步增加,占GDP的比重也进一步提升,但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四是市场化水平较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还没有意识到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发展模式,产品附加值也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三)公共文化发展不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发展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共文化资金与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由198.96亿元增至392.62亿元。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27366个,其中公共图书馆584个,文化馆622个,艺术表演场馆96个,文化站26064个。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投入资金还是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比如,不少农村虽然修建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广场等,但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与空心化,这些基础设施平常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如此,由于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一些文化艺术演出推广项目虽耗费了大量资金,却并未受到群众普遍喜爱与欢迎;第二,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权力主要集中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社会各层次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相对匮乏,文化资源的供给渠道缺乏多样性。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公共文化发展在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差异明显,如不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文娱活动。总之,公共文化发展不足导致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与文化认同度偏低,不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与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虽然我国拥有丰富且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并未得到高效开发,也并未转化成现实竞争力;第二,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新产品出口能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较大逆差。以2003年为例,当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等领域的版权出口为1427种,而版权进口15555种,出口数量不及进口数量1/10。近年来,这一比例虽有降低,但核心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少,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47.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9601亿美元的0.49%。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与我国文化大国地位极不相符;第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文化层面的国际影响力却不足。有数据显示,美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为43%,欧盟为34%,亚太地区为19%。而中国只占亚太地区的4%,其影响力无疑与经济实力不相称。①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我国也尚未出现能在国际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媒体或媒体集团,“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我国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设备、技术、手段及方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大力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历史与时代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明显同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符。经济的发展理应带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能助推经济的发展,使软硬实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那么,在我国面临又一轮经济转型期的拐点,如何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非常值得探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对抗日益激烈,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急需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稳定人心,坚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同信念,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基础。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能维护社会基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未来的科学理论。在不同意识形态冲突加剧的今天,我们要团结一心,坚决反对任何丑化以及企图终结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第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应不断加强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言论,凝心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建设而努力奋斗;第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也曾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爱国英雄,他们能够感召、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祖国建设不断奋斗。改革创新精神能够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对保障国家传播力以及提升国家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深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改革。我们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着手改革旧的与社会发展不相称的文化体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新环境相适应的新文化体制。具体而言,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发展过程中也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调控;第二,制定和完善与时俱进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不同文明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信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出现新常态,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不再闭塞;随着对异质文化了解的深入,人们对自身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求。这些新形势要求党和政府必须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借鉴吸收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加大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第三,鼓励文化创新、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承载着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制定发展文化品牌政策和战略,倾全国之力培育一批能展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的企业,着力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知名品牌;第四,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对提升我国的文化传播力与感染力有着重要价值。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体系,将文化贸易列入国际贸易建设的重点领域,协调文化出口企业形成统一出口战略联盟,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和品牌,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意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国际化水平。

(三)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公共文化具有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双重功能,对培育国民的现代公民意识与素质有着显著意义。针对我国公共文化资金利用率低、基础设施不足、发展不均衡等现实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党和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要重点加强中西部、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其次,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便捷。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强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电台等传统传播平台建设的同时,鼓励民间媒体平台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特别是要通过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加强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传播,以及强化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法律制度与政策方针。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背景下,党和国家要将大力发展公共文化置于文化建设的优先和重点环节。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绩效考评等方面出台优惠和鼓励措施,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的投资与建设渠道,着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构建开放、多元、可持续的公共文化发展体系。

(四)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极其显著。但随着国际竞争开始从传统经济领域转移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实力较量,我们开始意识到长期以来我国较为忽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实际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反过来,文化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类似资本的作用。①当前,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挖掘开发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当前,中国文化正在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因素。②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就是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理念,开发推广包括茶、功夫、丝绸、中医等在内的民族文化瑰宝,同时还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第二,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从实践经验来看,文化能够对科技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塑造崭新的文化形态,实际上,科技自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进而转化成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①为此,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发展,而且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科技集团。

五、结语

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与要求,认真总结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议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

作者:席珍彦 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gwhlw/6907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