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范文

时间:2022-06-10 09:32:18

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

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一届全球盛会,是举办时间长、参与国家多、涉及面广的世界盛会。文化,是会展的灵魂。上海世博会就是以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为风格、以文化为主题的盛会。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大舞台,中国文化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地展现在世界面前。现今,上海世博会依然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室外的高温阻挡不住每天几十万参观者的热情,成为世博会159年来的“奇观”。为了解和研究上海世博会,除阅读资料外,笔者还于5、6、7月三次以不同身份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①同时,结合多年来参与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日本爱知世博会相关活动的体会,站在世界的角度和面向未来的高度,对上海世博会进行思考。②本文主要对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状况、特色、原因及其启示,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探讨。

一“我们的时代是文化的时代,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世纪。”③上海世博会作为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其中的文化表现也总是尽力站在制高点上。而且,由于在中国举行,由中国政府主办,也使得中国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概其大要,起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展示。“文化载体,在现实世界中可谓千姿百态,不胜枚举。但是就其形式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1)实物制作表现;(2)规章制度表现;(3)礼仪习俗表现;(4)语言符号表现。当然这期间不乏跨类交叉,比如艺术与审美观念,它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论证,也可以体现在物化了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影视、时装等等作品之中,还可以在礼仪习俗中有其表现。而正是观念形态文化的四类载体及其错综复杂的交叉表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实。”④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文化展示,可以说是全面和丰富的。从世博会的会徽到吉祥物,都是中国文化元素的表现。⑤从其载体来说,上海世博园的建筑,展馆的布置,影像图文的精粹,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特别是中国国家馆创意设计的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更是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在中国馆核心展区的北面,100多米的整面墙被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所覆盖。这幅名作,运用高科技手段分为白天、黄昏、夜晚三个部分,特别是营造出原画中无法显现的北宋都城的夜晚,栩栩如生的场景和人物,使人们对当时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如身临其境。上海世博会不仅注意中国文化静态的展示,而且注重中国文化动态的活动。世博园区内有近两万场文化演艺活动,各类演出活动平均每天约一百场。其中,既有主办方组织的活动,如高科技主题秀、原创舞台剧和主题文化巡演等,也有来自各方面的活动,如专题文艺演出、小型广场音乐会、街头舞蹈和民俗表演等。其中,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形象,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智慧。

二是紧扣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这一主题顺应了世界城市化的潮流,因而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作为一个素以农业古国著称、农耕文明悠久的国度,作为正在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中也有很多关于城市的文化遗存、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并且紧紧围绕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进行了展示。上海世博会有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的展馆外形设计,从“折纸”的创意出发,屋顶则模仿了上海里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以及虚实相间的天井。这些带着上海里弄特征的“城市肌理”,展示出上海传统石库门建筑的文化魅力,也表现出一份对上海里弄的怀念。同时,结合现代展馆的环保功能,使之成为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屋面,也是目前太阳能覆盖率最高的单体建筑。这就把中国传统的城市元素和现代文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的原地,为上钢三厂的铸钢车间、热轧车问和冷轧车间,是上海钢铁工业的缩影。两座展馆建筑利用原工业建筑进行设计改建,构成传统与现代相互呼应的崭新空间。展馆的内部设计,同样充满着中国文化理念。城市地球馆展示空间主要是两条对称的螺旋状坡道,参观者可以在其顶端俯瞰直径达32米的巨型球冠。而这两条对称的螺旋状坡道的展示空间,吸纳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展示元素。在颇具创意的“蓝色球体”展区,由大型多媒体无缝拼接投影技术模拟出的鸟瞰地球的场景,以金木水火土喻义的影像交替出现,演绎地球“五大变形记”。上海世博会打破往届以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参展主体的惯例,在全球遴选出80多个城市的最佳实践案例参展,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两大亮点之一。而所有中国城市,都有文化的展示。在宁波馆,充分利用原来城市建筑的一个4vb构件——瓦片,就使整个展馆古典起来、亮丽起来。在上海世博会,有些原来并非专属于城市的文化形态,同样被纳入为城市主题服务。丛山峻岭往往和山村联系在一起,而重庆馆将主题定位为“山地森林城市”,外观以“夔门天下雄”和山城险峭的山峰元素抽象变形,突出“两江环抱、城中山、山中城”的城市形态,展示出活色生香的巴渝山水风情,表现出厚重独特、底蕴沉积的巴渝民族人文历史。

三是各具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包括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江西馆处处体现着一个“瓷”字,从瓷器的外观,到青花瓷的花纹,甚至连地上铺的碎片都是瓷质,体现着江西“千年瓷都”的风貌。展馆的外形犹如一座放大的青花瓷容器,让人在洁白的釉彩和古老的青花纹中感受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独特魅力。江西表演的节目则是“赣风鄱韵”,着力展示江西独具韵味的客家文化,享誉世界的陶瓷文化和富有时代品格的红色文化,向世界呈现赣鄱大地的神奇魅力。与江西相邻的安徽省,其展区形状为矩形,呈岛式分布,建筑外观提取明清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作为外墙装饰,于粉墙之上表现山水意境,以经典粉墙黛瓦元素来诠释全国闻名的徽派建筑,表现出恢弘、大气、尊贵和精细的特色。表演的节目则是“盛世徽韵”,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安徽特色文化艺术为主线,融戏、舞、歌于一体。同为民族地区,云南和内蒙古就有不同的文化色彩。云南馆被大胆设计成一个小镇的外观,参观者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七彩云南”。展馆以大理白族民居为特色的“云南广场”,选择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金马碧鸡坊为入口,以写实的方式还原建筑物,呈现出云南绚丽的民族文化与城乡和谐发展的状态。馆内展示古滇文化的杰出代表——牛虎铜案,傣家竹楼等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还可以边欣赏茶艺表演边品尝普洱茶。表演主题则是“激情云南”,把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民族、民间和民俗文化,通过歌、舞、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蒙古馆远看犹如一片起伏的草原,一条洁白的“哈达”从馆中飘逸而出,为参观者呈现出“哈达环绕,奶茶迎宾”的草原美景。馆内分展示区、体验区和演出区三大功能区,展厅中的部分地板是可以动的,观众能随着地板的起伏,像骑马一样欣赏内蒙古的草原、沙漠、森林、高山和湿地。其演出活动以“文明草原”为主题,融气势与细腻为一体,以音乐剧演出的宏伟气势体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和粗犷不羁的民族气质,以“蒙古婚礼”的考究礼节捕捉渗透到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草原文明踪迹。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都,北京展馆则以“魅力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主题,展现“中国首都”、“世界城市”的良好形象。北京馆重点突出“古老与现代”的变迁,在四大变形效果中,除天坛是北京传统的象征外,鸟巢、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都是新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展现了北京的建筑精华和科技创意实力。北京馆既将老北京文化特色的四合院、小胡同、全聚德等老字号招牌纳入其中,也充分展示新北京面貌、奥运福娃、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盛况及百姓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四是“中为洋用”。我们曾经常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果套用一下,在上海世博会则是:“今为古用,中为洋用。”所谓“今为古用”,是指在上海世博会今天的高科技被运用到古代文化的复原、再现和时尚。而所谓“中为洋用”,则指在上海世博会,中国文化元素被外国展馆所运用,营造出一种带有异域情调的“中国气象”。沙特阿拉伯馆是投入资金最多、排队时间最长的热门展馆之一。其1600平方米的巨幕影院,使参观者可以亲自飞越沙特阿拉伯,尽赏沙特的辉煌之美,亲眼目睹它的自然和文化瑰宝。这座展馆的主题是“多元合一”,造型亮点是“丝路宝船”。场馆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巨船——月亮船,乘上这艘船,回头可以望见1000多年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场景。朝前看,象征中沙两国交流合作、中阿两大文明融合共生的一棵棵枣椰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而日本馆融合中国文化元素最多,用于阐释“心之和,技之和”的场馆主题。参观日本馆,首先会看到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一系列反映中日两国源远流长交往历史的展示,这些由历史先驱用心灵和信念写就的传奇激荡人心。在日本已有1200年历史,被称为日本国宝级的丝织艺术——西阵织,是在中国宫廷编制技术上演变而成的,纯手工的西阵织品是华贵与身份的象征。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西阵织回到了“娘家”。日本馆内每天都要上演约35场反映中日友好和中日共同拯救朱鹩活动的音乐剧,这是中国昆剧和日本传统艺术能剧的精彩合演。此外,挪威馆采用“中国红”表达向中国的致敬,西班牙馆用藤条拼搭出“日”、“月”等汉字,波兰馆运用剪纸体现两国文化共通处,无一不是中国元素在外国场馆的表现。

五是中外合璧。举办上海世博会,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在城市足迹馆,很好地表现了中国的“世界眼光”,不仅是中国城市的足迹,而是世界城市从起源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人与城市、环境之间互动发展的历史足迹。“城市起源”厅表现早期农业时代的城市面貌,分别展示城市起源成因与城市元素、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城市起源、早期人类的祭祀信仰与城市守护神、希腊城邦的兴亡等。“城市发展”厅展示成熟阶段的城市面貌,如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拜占庭、伊斯坦布尔等,以及中国宋代和日本江户时代的街市等,还展示了中国西藏的城市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古代都城的集大成者——明清故宫。“城市智慧”厅表现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面貌,分别以“机器卓别林”展示工业化对城市生活改变的“双刃剑”作用,以纽约、伦敦为实例表现城市的创意智慧,以各具特色的老建筑来展示中国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交融,以连环画上的今昔石库门来体现中国上海的城市改造。@中国城市文化元素,成为世界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显现出中国城市与同-二时期世界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相互差异。同样,在城市生命馆也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式。“活力车站”借用巴黎里昂火车站的设计,那是仅仅为了1900年的世博会而与埃菲尔铁塔同时建造的一座火车站,可以停靠5节车厢。“城市广场”则是世博园区最大的球幕影院,把世界五大著名城市广场“搬”到上海,让参观者开始奇妙的“穿越”。而且,用寻找电视天线、皮鼓、出租车、雪橇狗和中国象棋的五大故事,串起五个城市广场。香港馆以“无限城市——香港”为主题,设计凸显香港的内通外连,包括香港与内地和全球的联系,以及创意无限。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兼容,创意洋溢,使香港成为一个国际都会及创意之都。同时,香港活动周的主题也糅合中西文化特色,介绍香港在音乐、电影、舞蹈等方面的创意人才。澳门馆外形为玉兔宫灯,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华南地区古时的兔子灯笼,寓意“和谐相容”和“机灵通达”。而展示的内容则是穿越“时光隧道”,在时空交错的旅途上,经历澳门由小渔村发展成国际旅游城市的过程,体现澳门中西文化和谐交流的特点。在上海世博会,中国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场中国文化的“嘉年华”。中国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表现,更是精神的体现。台湾馆的主题为“山水心灯——自然•心灵•城市”,以呼应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旨。其设计概念来自于民间的“孔明灯”,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五行”理念:天灯的钢架代表五行的“金”;木制的祈福台代表五行的“木”;内外环状水池的水,取自于日月潭及太平洋,代表五行的“水”;耀眼发光的LED天灯象征五行的“火”;台面的地砖以台湾陶土烧制而成,则代表五行的“土”。当参观者在灯下许愿时,LED屏上则显示祈福的天灯冉冉上升的奇妙影像。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厚重的内涵,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奥妙与魅力所在。而且,在上海世博会,中国文化与天人合一、自然山水相联系,与当今的低碳时代、持续发展相融通,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二作为全球级别最高的综合性展览活动,世博会在159年的历史上开启了一个又~个新时代。“一切源于世博”,成为世博会一句广为人知、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中国文化在六个月的时间内,最为集中、最为亮丽、最为精彩、最为热烈的展示,也是源于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的本届世博会,由设想变成可能,由可能变成存在。那么,出现这种机遇,实现这种梦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多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对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加强,这是其一。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第一位的。中国文化要得以弘扬,首先是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要有正确的认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传统被打翻在地,那时斯文扫地,文化也扫地出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不断解放,几次兴起“文化热”,促使国人更加理性地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尽力恢复其本来面目与应有地位。“文化就是人类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将世界自然化、人类化、对象化的过程及所其产生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⑦这种对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现代化需要创新和发展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在很大的层面上是传统文化的转化,是传统在现代的更新和升华。凡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有益的、可利用的文化,都应尽可能地以最佳方式继承。张岱年曾经指出:“经济趋于全球化,科学技术也将趋于全球化,同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才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道路。”@在政府层面,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保护,不断地推进。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7年,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3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第六稿,并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通过,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3年,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准备颁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4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2004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提请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常委会审议后得到批准。中国成为全球率先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至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行动已经进入到一个以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重点目标的新的历史时期。”@上海世博会大量的中国文化事项展示与表演,正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体现。中国作为上海世博会主办国的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其二。中国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海世博会则三者兼备,中国文化得以彰显是自然而然的。根据维基百科对世博会历史的分类,从1851年第一次世博会到现在,世博会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51年至1938年,为工业化时代;1939年至1991年为文化交流时代;1992年至今为国家品牌时代,这三个阶段的递进,反映了世博会的发展变化,也形成了世博文化的自身特色。在这一“国家品牌时代”,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是为了纪念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而举办的,该届世博会保留下60%的建筑。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会,其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提到了全球环境问题。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延续了从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理念。该届世博会提出“汉诺威原则”,其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2005年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世博会,其主题是“自然的睿智”,日本政府期望以世博会振兴日本中部的经济。可见,在世博会的“国家品牌时代”,主办地总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把推出“国家品牌”,彰显“国家品牌”,发展“国家品牌”,放在重要地位。同样处于“国家品牌时代”的上海世博会,自然也应有“国家品牌”意识和作为。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是与“历史遗产保护”和“世博会与城市更新”相关。在重点推介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同时,也针对不同受众,展示中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所有展馆都展现了独有的文化和地域特色”;“世博期间将举行2万余场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参展方都带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三大亮点”。@而中国文化成为其中最耀眼的亮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进,这是其三。各国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实力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软实力,那就是文化。一个国家得以兴旺,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其相互区别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地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中国文化标志的,最重要的是儒家文化。“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再次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重视。面对工业社会带来的人类文明的深层危机,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对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寄予了厚望。”4谭在20世纪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认为:“人类未来的希望在于中华文化。”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对中华文化共同发出呼唤:“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夫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9年,美国旧金山市确定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庙、孔子雕像和儒家文化典籍,孔子及儒家文化受到人们普遍的敬仰和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在世界各地有了更大的影响。诸如: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热”,对于以中国春节为代表的各种年节活动的浓郁兴趣与积极参与,特别是在世界各地兴办500多所孑L子学院和孔子教室,加速了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的传播,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基于这种中国文化的热潮,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隆重推介,也是势在必行。世博会从工业成就展示走向经济、科技、文化并重的华丽转身,这是其四。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是以“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面世的。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被视为“发明时代”和“技术中心主义”。1939年在旧金山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后一次世博会,其主题从原有的关注经济,走向热切期盼“明日新世界”。从此,世博会的主题逐渐走向“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其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性”。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1974年在斯波坎举办的“国际环境博览会”,是历史上首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1985年的日本筑波世博会,主题是“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到城市来是为了生活,而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就应有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物资,还要有精神生活,这就需要文化。在文化的滋润下,人们才能够心灵得到滋养,过着有尊严、有幸福感的生活。文化同样也滋养着城市,驱动着发展。作为世博会举办地的上海,在历史的岁月里就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在世博会实现华丽转身后,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这个综合体为媒介和载体,推动中国文化的华丽登场,也是世博会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文化多样性原则的认同,这是其五。上海世博会时中国文化以大气势和大展示炫人耳目,但归根结底,上海世博会毕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舞台,中国文化是“百花齐放”者之一。文化在这里创新和传承,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多元共生在这里得以体现和弘扬,这才是最重要的。上海世博会时中国文化所遵循和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原则。“没有任何文化能够形成封闭存在的整体。所有的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其他文化。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不变的文化。在内力或外力的作用下,所有的文化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有自愿的作用力(因而是良性的),也有强迫的作用力,通过暴力冲突达到目的。”“文化多样性带给人类的福祉正如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注意到人类以往所有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只要一种文化清楚本身的特质,它就能够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获益良多。这样说并非提倡一种文化相对论。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坚持某些绝对标准是不矛盾的。”。人类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和未来。发展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发展,也包括人类的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共同展示,正是文化多样性的反映,也是人类在交流、共享和合作中走向美好未来的追求。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风靡的原因,我们还可以列出许多,但这些也许是最重要的。其实,在上海世博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样受到尊重、礼遇和追捧,只要看参观者的热情倍增,游览人的如痴如醉,就可以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张立文说得好:“2l世纪的人类文化,既非‘东风压倒西风’,与‘西风压倒东风’的两极对峙形态,亦非‘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的世纪,而是东西文化互学、互动、互渗、互补的世纪;是冲突融合而和合的世纪,即和合而化生新的人类文化——和合学的世纪0"@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历程,正在证明这一点。

三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次成功“大演练”,其成就和价值是多方面的。跳出这次“中国文化事件”的表层,我们应该在洗尽铅华、还其本色后,作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世博会的大格局中,文化是看点,未来是焦点,我们的立足点就是城市的未来、文化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

(一)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文化展示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在人们的印象中,城市就是高楼林立、车辆众多、人头攒动、光怪陆离。但是,任何城市都有特定环境、特定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文化,这才是城市的根脉、城市的灵魂。然而,当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加剧膨胀和日益现代的同时,也使原有的文化受到损伤、受到肢解、受到破坏。“城中村”的存在,人口流动的频繁,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又给原有的城市文化和文化生态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城市文化生态及其发展空间是多维性的。一是历史文化形成的城市历史文化生态。城市建设要保护由于历史原因而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生态,并在规划中注意发展和强化这种文化生态的主要文脉。二是建筑文化形成的城市艺术文化生态。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艺术文化痕迹,记载着城市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三是自然环境文化形成的城市自然文化生态。这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生态,不要在城市建设中人为地进行破坏与改造。四是风俗文化形成的城市风情文化生态。风俗是具有民族风情特征的文化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建筑与交通的扩张,更是城市文化生态存在与发展空间的拓展。开拓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空间,是对人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保护、人与社会历史相互协调、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这是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佃长期以来,对自身文化传统极为重视的天津市,在天津馆的建筑和展示方面,就把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天津展馆的建筑外形以天津典型的小洋楼造型为设计元素,体现了天津中西文化交融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特点。馆内分为“序厅”、“主题演绎厅”、“生态环保厅”、“高科技厅”、“尾厅”等五部分,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通过高铁车厢中动感电影的设计和阵列小球的表演给人以全新感受,展现了当代天津的高速发展和滨海新区对生态和谐发展的积极探索。馆内还展示天津民俗等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而天津活动周,安排了踩街游行、天津京剧表演、杨柳青年画制作等。这种文化展示,进一步加深了游人印象:城市发展要有新理念,让文化在这里传承和创新。

(二)辩证看待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状况:有成就也有遗憾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特色,正如前述。其成就进一步显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见证了国家对各民族的文化都同样重视,同样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成果,也在更大的空间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但是,平心而论,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展示也留下了些许遗憾。例如:中国国家馆成为人气最旺的展馆之一,相对而言,各省市自治区联合馆参观游览者就少得多,而且,各地的展馆游人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展馆准备了大量的文化事项和活动,受关注程度却相差甚远。更何况,参观者往往行色匆匆,企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多跑几个展馆,也就来不及细细观赏和体会,也就很难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更何况,在所有的参观者中,据说95%以上都是中国人,即使按照目前所预测7000万人计算,外国游客也仅有350万左右。而且,这些外国游客并非都会游览中国的各个场馆,文化的差异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领略中国文化的风采与精髓。客观看来,中国文化通过上海世博会的“窗口”,向国外传递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其成就也是有限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再从布展方面来看,中国文化事项的展示既刃丽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值得总结之处。各省市自治区的布展模式,大多是“三部曲”:一是在展馆外形上做足工夫,但有的内涵不足;二是展示内容上把传统文化与最新面貌平行表现,但有的融合不够;三是在活动周期间进行表演和互动,但有的普及不够。“五色使人目盲”,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都希望把尽可能多的文化事项推荐给参观者,使人目不暇接,反而印象不深。如:“活动周期间,河北省还精选了具有较高艺术性、技术性和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文化产业潜质的工艺品种进行现场表演和工艺品展销,包括列入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民间艺术唐山皮影以及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曲阳石雕、邯郸磁州窑、衡水内画、景泰蓝水晶画、蛋雕、芦苇画、大名草编、吹糖人等近20种。”圆这么繁杂的内容,又有多少人能记得清呢?即使是广受好评的中国国家馆,专家学者也有自己的看法:“最初的世博会是为了推销本国的产品,展馆几乎是棚子,上海世博会更像是展示建筑,耗资巨大。中国馆是独具匠心,威伟壮观的,在物质展示上中国人赢了。”“中国馆把这个《清明上河图》展示出来,只是说,在几百年以前,中国就有这样的绘画能力,他能够画一个长卷的市井生活图景,描绘这么多的人,哪怕这只是一种情景,而不具有故事。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没有故事。”@话说得有点晦涩,也有点尖锐,但“忠言逆耳”,还是值得深思的。

(三)向外国学习如何建设场馆和布置展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商品交换所创造的人类物质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在向世界性发展。商品作为文化象征正在成为全球化最普遍的体现。”@在上海世博会的热门展馆,除了中国国家馆,还有许多外国馆门庭若市。虽然人流并非评定展馆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各种不同国家的展馆,其定位、创意、布展,都能够给我们许多启迪。一是展馆建设注重环保、节能。日本馆爱称“紫蚕岛”,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高效导光、发电,展馆内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整个展馆是~栋“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其实,日本馆的这种建筑思路是长期以来一脉相传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时,日本馆就是一座高技术和传统材料的试验场,建筑表面用三万根竹条编织而成,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蚕茧,其构思源自竹帘。“蚕茧”使展馆避免直射阳光,并通过墙面绿化和间伐木材节省能源,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二是突出自身文化个性。韩国馆以造型独特的韩国文字作为外观设计,是最大的创意。韩文是韩国优秀的发明,其创造性和重要性体现了韩国的文化独立性。韩国馆外面以立体化的韩文和五彩像素画装饰,远观由几个硕大的韩文字母连接而成,近看外墙是无数凹凸有致的韩文字母。展馆底层地面,铺设了不同色彩的地砖,实际是韩国首都首尔地图。整个展馆,充分体现出韩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体现出“沟通、融合”的文化内涵。三是紧密围绕主题。无论是展馆建设,还是展示内容,都与场馆主题融为一体。法国馆的主题是“感性城市”,其所有元素都统一在该主题之下:展馆的中心位置是清新凉爽的法式园林;参观路线的一侧是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在展现法国的城市印象;在馆内,美食带来的味觉、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让参观者充分体验法国的感性与魅力。四是善于突出本国优势。对于美国馆,有人认为是性价比不高的场馆,因为排几小时的队,短短的时间就游览完毕。而且,场馆由企业资助,只放映三次电影而已。特别是在参观完沙特阿拉伯馆那被誉为“最有震撼力”的影片后,美国馆就更显得有点“小儿科”了。其实,美国馆同样体现出该国的优势。“美国大片”,风靡世界,这是不争的现实。以拍大片的高超技艺来拍摄三部短片,真是游刃有余。《美国欢迎你》是在街头随机采访美国人,让他们学说汉语,表现出美国人的真诚。《美国精神》展示的是思想,是关于创新和团队精神,表明美国先进在思想意识和精神层面。《我们的家园》是对美国精神中团队精神与和谐世界的故事化阐释。美国馆虽然没有展示高科技,但其一面墙的铭牌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就足以说明一切。五是单一而简洁明了的内容。瑞典馆只有3000平方米在所有的展馆中并不算大,却紧凑和集中,在“创意之光”的主题下布置简洁明了的内容,反而给人深刻的印象。瑞典馆的外观四四方方,很普通,也没有太过鲜艳的色彩。展馆是一个由四个立方体结构组成的十字布局建筑,从上往下俯视犹如瑞典国旗上的十字图案。建筑外墙呈现象征城市的网络,内墙则布满了大自然元素。展馆外墙平铺开来就是一张艺术化的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地图。而展馆造型亮点是:突出展示木材在现代建筑领域的运用。著名童话人物“长袜子皮皮”作为展馆导游之一,带领参观者开始一段充满乐趣的创意之旅。瑞典馆的展示内容主要是:瑞典,创新的国度;实现可持续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创意解决方案,使城市、自然和人类能够同步成长。在具体展示中,如木结构房屋可防地震、感受瑞典森林,都使人印象深刻。此外,瑞典馆还开展了“瑞典一中国创新周”、“中瑞共生城市论坛”,以及瑞典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大赛,“中国与瑞典创意少年城市百米长廊涂鸦”等活动。正如瑞典馆自信地说:“从踏进展馆的那一刻起,直到满载创意体验离开展馆,参观者都将感受到全面综合的设计理念为展馆营造的温馨舒适的氛围。”o

(四)中国文化如何面对下一次世博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下一届世博会,中国已经没有“主场”的优势。诸如:中国馆处于“一轴四馆”的“风水宝地”,并且面积超大,各省市自治区都设有自己的专馆,大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兴趣人员“追星”。当这些都“风光不再”的时候,中国文化还能够如此“风光无限”吗?世博会如何展出中国?自从中国参加世博会以来,就一直是问题。到下一次世博会时,除了中国馆的总体考量外,还得考虑中国文化的位置及其表现。这里,需要考虑三重因素:一是世博会展示方式的演变。世博会的展示,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51年开始,为新发明、新创造的实物展示;第二阶段是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到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是主题型的实物展示;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汉诺威、爱知世博会,注重于理念展示。我们要面对和适应这种展示变化,把中国文化融人理念展示。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中国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关系,处理好中国文化展示与活动、表演的关系。爱知世博会时,时任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的吴仪看了那届中国馆后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历史太沉重,现实太单薄。”其实,就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三是理解参观者和服务好参观者。上海世博会是在中国举办,因此,95%参观者是中国人。对于本国本地区文化的热爱,使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文化表现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在外国举办的下届世博会,中国能去的参观者毕竟有限,中国馆更多的是面对外国参观者,因此,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使中国文化激起他们的热情,受到他们的欢迎。

(五)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是长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笔者曾发表一篇文章《后奥运时代的茶文化》圆,首次提出“后奥运”的概念。同样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同样面临“后世博”的状态。“后世博”的经济、科技、文化都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后世博”时中国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更值得我们牵挂。文化的传播,可以强力推动;但文化的传承,则需要双方的合力。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世界各地有中文电视落地,不仅仅是全球各个角落有中文书刊发行,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被接受,中国文化成为异域的文化肌理,这是更为艰巨和长期的任务。语言文字的障碍,思想观念的差异,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困难之处。当然,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现在,中国文化对外“发声”的渠道更为广阔,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更为多样和便捷,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舞台更为丰富,这些都是有益的基础。特别是更多的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自然而然地把中国文化传统带到世界。如春节在世界各地红火,就是由于世界各地的华人要过春节,甚至一些外国政要也必须正视这种状况,向华人祝贺新年。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或是经济贸易,或是文化交流,或是读书求学,或是观光旅游。不论何种情况,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对于双方文化的了解、理解、认知、认同,就会更容易地“无缝对接”。上海世博会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毕竟不能寄希望“成功于一役”。我们要总结上海世博会的经验,在今后充分利用好每次世博会推介中国文化的机会,并且将中国文化运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新的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的推介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达,两者都要并行不悖。“中国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化,取决于中国文化的‘实力’,取决于中国文化能否适应世界化的需要。”“中国文化只有在化解、协调现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才能获得世人的认同,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化。”o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人寄予厚望的盛会,也是世界寄予希望的盛会。为城市生活更美好提供解决之道,是这届世博会的活动主轴。在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上,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开启了世博会的新纪元。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埃菲尔铁塔的建设成为象征。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标志着汽车时代的开启。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宣告走进信息时代。那么,上海世博会是否能宣告走向“城市再生时代”呢?而中国文化又是否能成为“城市再生时代”的名片呢?我们希望历史能留下世人难忘的记忆。这也正是本文探究“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问题的起因。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文化与世博会的关联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zgwhlw/60276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