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研究范文

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01 08:49:04

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研究

一、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的质性分析

第一,旧体制僵化封闭,新平台难以建立。一些学者将新时期的协同创新科研格局形象地比喻成“海”的格局,而不是“井”的格局。“井”的格局指的是高校因受到小富即安、封闭孤立的思想束缚,高校内部、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其他各类创新主体之间保持着一种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和“老死不相往来”的科研状态;“海”的格局指的是高校内部各部门间、各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各协同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充分解放、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共享、多元化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展、创新体制自由有序而且充满活力的科研格局[3]。但是,就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海”的科研格局并没有形成,大部分高校的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并没有从封闭孤立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体制距离协同式跨越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另外,我国已经成立的部分协同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也并没有从论资排辈的传统思维藩篱中解放出来,在高层次人才使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最后,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国高校还存在着过于偏重经济效益的问题,忽视了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第三部门”等的协同创新,从而使高校协同创新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彰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旧模式利益分割,新人才难以培养。目前,高校的人才资源运转模式还存在一定缺陷,阻碍了高校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一成不变的固化教育教学体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综合素质方面对人才测评的标准仍然沿用应试分数、资格证书或者科研成果数量的机械罗列与比较,这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创新是一个从学习到思考再到产生智慧火花的过程,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创新源泉的涌流和创新火花的迸发。另外,现阶段很多高校缺乏创新型师资队伍,难以为协同创新战略贡献应有的力量。在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理论研究、实验成果以及最终产品各环节之中牵涉的资源配置问题、领导权问题以及福利划分问题等,已经成为目前制约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些关键性环节。参与协同创新的多股力量和人员因为利益诉求不同的缘故,加之利益平衡机制的缺失,都极易诱发创新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分歧[4]。最后,我国高校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一定意义及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正常开展。旧模式片面强调统一性、规范性,忽略主观能动性和人才的个性,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保证,难以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潜能。

二、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的量化分析

高校协同创新的藩篱在数量方面主要表现为研发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足以及国际交流借鉴不足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研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整体的研发经费有了大幅增长,但在高校协同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14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联合的《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研发或R&D)经费继续保持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5]。从活动主体方面具体分析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6.6%、15%和7.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研发投入状况(图1)。图12013年各主体研发投入比重《公报》及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企业R&D经费9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国R&D经费总量的比重达76.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对全国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9.7%。企业巨额的科研研发投入换来的是自身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国家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反观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协同创新战略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以及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成果转化数量不足。高校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和创新成果转化质量差两个方面。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多数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存在,未能与市场有效结合,很多成果未能产生实践价值并为社会服务。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高达80%,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不足5%。究其原因,首先是高校的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符,由于高校与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高校社会意识缺乏、市场观念不强,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科研泡沫。其次,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与中介市场不协同,使得高校与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这也导致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最后,由于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低效。第三,对外交流数量不足。近年来,高校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些高校联合国外科研院所、公司以及其他创新力量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并且积极参与国际协同创新联盟,提升了协同创新的能力。但是,从协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总体水平来看,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美国,从事类似于协同创新、科研攻关工作的大学有很多,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顿、康奈尔以及芝加哥等大学,都在跨国合作创新中赢得了先机,奠定了美国科技产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6]。反观我国很多高校的协同创新战略实践,国际合作领域和范围狭窄,合作形式单一,很少参与国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重大工程以及重要的国际学术科研组织,这些都制约着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三、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的跨越

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要想取得突破与发展,就需要开拓“官、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高效创新之路。而要将这一点做到位、做精细,不仅要靠高校内部转变观念,突出创新,将创新理念贯穿到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还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项目引导和保障机制,强调协同协作,真正为高校协同创新战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改变以往科技创新中“分散、封闭、低效”的状况,突破来自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创新藩篱,高校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思想观念跨越。在这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协同创新的意识,树立协同创新的理念。首先,要打破旧有的思想枷锁和学科壁垒。目前,国内各高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协同创新的知识氛围,大家还没有从隔离式科研模式中解放出来,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共享和科研协作方式还不习惯。各高校应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三大职能的整个过程。其次,国内各高校应积极营造协同创新、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应考虑各创新主体的利益平衡。再次,注重人才类型的组合和选用,打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团队,打破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思维模式。最后,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立足创新,打破教条约束;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问题管理;三是坚持中国特色,提供真知灼见。第二,促进运行机制跨越。首先,高校应该为其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提供平台,让高校同其他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社会“第三部门”等创新力量有更多机会走到一起,互通有无。其次,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学科特色向行业特色的转变,从而引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再次,高校应该注重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与金融服务机构独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高校还应推动海外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对国际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建立由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组成的全球性专家学者网络和跨国协同创新团队,从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扩大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第三,推动保障机制跨越。高校应加大对协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部分有实力的高校应该积极筹划并建立建设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世界先进的科研力量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流动和信息共享等方面谋求长远合作和发展,依托合作平台的保障,可以为我国高校提供交换生或者短期游学等项目,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这对我国高层次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焕灵 王瑜龙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协同创新藩篱问题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tcxlw/67474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