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校园文化探究(3篇)范文

大学校园文化探究(3篇)范文

时间:2022-10-28 10:53:02

大学校园文化探究(3篇)

第一篇:校园文化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涵盖面极为广泛的长期工程,仅靠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和学生活动的开展无法完全实现,而校园文化则可以提供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氛围,时时引导,不断感染,以此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扮演一种补充作用。文章致力于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浅层次的研究来为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提供一种借鉴。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思政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由全校师生员工、校园建筑、景观等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构成了一种“隐性课程”,常常强烈地表现出感染熏陶功能、教育导向功能和约束规范功能,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富有成效的路径之一,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开阔胸襟、启迪智慧、愉悦身心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从构成上看,校园文化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施、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文体设施等。二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包括大学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校园内各种道德及行为规范标语等。三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其内核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主体思想意识、价值观、精神风貌、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观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本质上来说,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与精神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感染熏陶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传承、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对长期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及理想信念的塑造。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人、塑造人、引导人的工作,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它需要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思政理论课的硬生灌输不同,校园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含蓄、间接的方法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通过自身文化精神的指引,使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自觉调适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使自身朝着社会和学校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就成了新时期高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能够塑造人、引领人,教育人,可以将大学生引入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把自己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约束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核心价值观、集体荣誉感和精神内核的集中反映,它外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它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其中,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条例等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全校学生不可逾越的红线,起着直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这些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及行为划定了范围,从而能使学生能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认可的精神价值,可以凝聚成一种道德评判标准,让大学生自觉对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

当前,校园文化越来越被重视,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载体,其地位和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校园文化为思政工作开辟出许多新的视角和路径,思政工作的提升反过来能促进校园文化内核的凝聚。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校园文化,解放思想,推陈出新,主动对接大学生的新思路、新需求,创造更加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营造更具向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四、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

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文化传承的集中呈现,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重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定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强化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一)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建设

大学是人类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不仅要传承和创新知识,同时还承担着熔铸、守望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必然途径,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高校必须建设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大学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校园文化主旋律建设,要切实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促进校园文化主体思想观念的提高;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营造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氛围;要切实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提高校园文化整体水准;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不应忽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校容校貌建设。校容校貌建设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洁水平、设备现代化层次等。校容校貌这种物质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治学前辈的名言在精神上激励大学生进一步前行,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包括学校格局在内的各种“艺术精品”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大学生辨别美的能力。二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是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学校最为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内容。“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之大总起来说就是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大师的精神传递要通过校史、板报、宣传窗、校训标志、电子标语等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播。所以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情趣的引导作用。

(三)搞好社团组织建设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遵循专业性、自愿性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种文化群体。学生社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增添了有益知识,对于密切人际关系、增进身心健康,特别是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高校社团要开展各式各样的论坛、讲座、“三下乡”服务和西部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大力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三文明”建设和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他们自觉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组织好学生社团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理地融入社团活动,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有力举措。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益发达,网络以其便捷性、及时性、高效性的优势迅速蔓延,深入到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青年学生自然也不例外。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对网络高关注度这一特点,借鉴优秀高校校园网站的开发经验,不断改善校园网和网页的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网络元素,从而使学生能更便捷地关注思政教育,拓宽其了解思政教育的渠道,从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导向。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展有关思政教育的活动,如关于价值观方面的问卷调查、关于国内国际时事的网络投票等,借此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并针对其不健康的思想和价值导向进行深刻教育,同时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另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学校论坛等,建立辅导员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使辅导员每周固定的时间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其提供及时、有教育意义、趣味性强的优质服务。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坚决杜绝暴力、色情、拜金主义、反动言论等负面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网络空间,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价值逐渐趋于多元化,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成效。文章通过梳理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致力于研究高校思政工作的校园文化路径,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森,李永菊,刘敏,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探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10).

[2]霍朋,郭红玲.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11).

[3]慕彦巾,段晓芳.大学组织的文化性及其基本功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4).

[4]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5]王飞霞,龚静.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8(6).

[6]甘忠涛.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4).

[7]温美琳.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文学,2010(11).

[8]伊力哈木江•吾买尔.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作者:王杰昌 单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校园文化融合地域文化的探索

摘要:

同一空间内的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长久以来,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丰富着彼此的内涵和意义。地区文化氛围浓厚,对该地区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都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怎样把握地区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地域文化和理工科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地域文化

大学产生之初,校园文化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学者们致力于建设更优质、更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以保证高校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近年来,伴随着地方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地域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地域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利用地域文化来丰富校园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是现今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地区的区域文化历史渊源比较深厚,包含了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其靠近海域而形成的海洋文化的地域文化的特色,在近代史上,是中西方交汇比较多的地方,加上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才构成了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的地域文化。本文就地区大学校园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一、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韦伯的理论当中。在韦伯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没有统一的历史模式的,但是,文明或文化样式是多样的,社会文明的发展往往是独特的,不可能由其他文明所重复。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的地方的社会群体众多的行为个体构成了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并最终发展成为符合其行为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我国,地域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域文化是指先秦之时的中国各地的不同区域的物质和财富的精神的总和。广义的地域文化就是我国不同区域的物质和财富的总和,是从古至今的。地域文化是文化的发展中烙上了地域的特色,是人类发展与地方自然融合的产物。

二、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形成的文化,是以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作为基础的。在我的理解中,校园文化就是一个特色的地域文化,只不过这个文化不同于地域文化中的社会文化,他的主体是学生,空间是校园。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一种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与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紧密联系的。

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方面

优美绵长的海岸线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所以其物质文化也有着海洋文化的特色,比如,地方饮食,在小吃街中常有的就是烤鱼丸、爆肚、烤海鲜、蒸海鲜,还有螃蟹、扇贝、海蛎子、大虾、鱿鱼等等这些海鲜。受近代历史的影响,地方物质文化融合了中西方物质文化的特色,是中西方物质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融合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学校在创校或者扩建过程中倾向于求大、求新,未能结合地域特色,保留该地域原有的物质遗产;地方借鉴校园物质文化的路径偏窄等。

2、精神文化方面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在03年为了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提出了地方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但这并不能表达出地方精神文化,是一个近展起来的城市,没有历史的沧桑感,受现代西方文化影响比较严重,表现出了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为核心,融合西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一种精神文化特色,所以地方精神文化是有着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在地方历史上又有着追求卓越的历史文化。而这些都是就构建了优秀的地方精神文化。同时,地方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又对这些优秀精神文化进行着解读、分析、甚至创造。

3、制度文化方面

制度,是人类规范自己以及他人的一种体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管理由管理者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而制度文化就是由这些规范制度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地域制度文化与高等学校制度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融合与渗透,但清晰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工艺制度的确立不能缺少当地高校的科研参与。二是高校管理制度对地方项目管理制度进行着不断地影响和修正。如上所述,地域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融合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发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模式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4、行为文化方面

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包括团体之间、团体与个人、个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处于齐鲁大地,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有着山东人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忠厚、热情、认真。另外,受近代文化历史的影响,还有着追求卓越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就表现在了行为文化方面,具体表现在讲究质量、追求效率、团结、诚信等方面。人正是以这些行为文化创造了许多奇迹,包括地方名牌现象。这种行为文化特征影射到当地高等学校校园中表现为以下几点:大学生对生活富有激情但又满足现状、进取心不强;胆大敢为,但创新性思维能力不强;做事浮躁,重速度而轻质量;组织社团活动多,但重形式而轻内涵。同时,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为形成一种更为健康、合理的行为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做了如下努力: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引导谦恭有礼,不卑不亢的行为方式;提高敢于创造、敢于革新的积极性。

四、促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1、提高地域和高校的融合意识,为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提供思想基础

每所高校都存在于某个地域,某个地域也必然存在一所或几所高校。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可分为显性的联系和隐性的联系。显性的联系一般主要体现在财政拨款、政策支持上,隐性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地方民俗课程进校园和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社团传播地方文化,咱学校这方面有经验,比如胶州是中国秧歌城,咱们开设了秧歌选修课;胶州有地方武术拳种“三铺龙拳”,我们成立了武术社,聘请拳种继承人刘正海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同时也开设了武术的体育分类选课。

2、利用和改造工业遗产,为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提供物质载体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处理问题受到了旅游业的广泛关注,业界内部开始研究如何变工业遗产为旅游资源。这是非常可取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是被人丢弃的废墟,值得被保护和纪念。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地方工业遗产,高校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有着部级特大型企业,多数企业集中于某个城市或某个地区,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比较集中,应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作用。

3、校园教育活动渗透地域文化内涵

地方的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多举办一些富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活动。比如,可以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并以特有的服饰、美食、建筑等作为活动的主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了解地域文化、发现地域文化的美,从而继承并传播这种文化。从而使地域文化能够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

4、健全和制定各项政策,为促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地方和高校大力发展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需要相应的政策的支持和保护。现有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或当地文化特色上,地方政府、各部门在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意到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密不可分,应将该问题考虑在内。

5、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开展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看世界,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动手能力。这种合作是校企双方共赢的模式,它既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模式,最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达到文化融合的效果。

五、结论

校园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长久的历史的积淀所形成下来的某个地区的行为习惯和精神情感,学校的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融合地域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文化移植,它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了地域文化的真实的内涵,才能知道怎样将地方地域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这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考虑,从而找出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学校的风采。学校存在于地方,就必定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融合了地域文化的校园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继承传统的优秀的额地域文化,才能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傅广典.[J]北京:民间文化论坛,2006-02-015

[2]《画说老建筑》李明.[M]:出版社.2004

[3]《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罗映红吴暑静.[H]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4]《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现状与改进措施》钱秀银宋丽丽何昆.[H]青春岁月.2016

作者:李哲 张涛 陈敏军 单位:青岛工学院

第三篇:大学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摘要:

学校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教育教学上的高质量,而且表现在校园文化创建的个性特点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面貌、思想行为、价值体现的综合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显示着学校发展的理念,更显示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高教育并且不断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创建;校园文化;意义

校园文化是表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面貌和风气的一种集体性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优良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开育人渠道、加强育人效果、提高学校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包含着知识、信念、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并且依附于社会文化。具体讲来,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氛围,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场地,以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职工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互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痕迹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使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传承人。

1.认识功能

校园文化体现着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面对学生旺盛的精力、好奇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在校园里有意识的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产生正能量的文化活动,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并且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思维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提升他们自身的素养、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起着直接或潜移暗化的导向作用,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语言行为和生活习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备滴水穿石的力度。

3.育人功能

由于学校为了选取生源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忽略了以美育人的效果,使学生出现目光短而浅,素质教养差,动手能力低等不良的后果。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是架起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一座桥梁,能够巩固课堂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校园文化还能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校园文化的开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三、校园建设的方法

1.校园环境的布置,物质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一要根据教育特色、时代特色以及学校环境的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校园物质文化的个性特点。二要在本地校园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栽花种草插柳,起到绿化、美化校园的作用。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校园环境的设计、创造和保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一切可利用的媒介来表现教育理念;要利用好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的传播,从而让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空间不断的开拓。

2.校园活动的积极组织,精神文化的健康培育

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灵魂是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和精神面貌的反映。精神文化建设一要开展校风、教风、并且在教师队伍中扎实开展师风教育,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同时也树立爱学生、为师表、培育人、研教法、努力探求的优良教风;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努力勤奋、乐观向上、兴趣饱满、乐于探究的优良学风;努力做到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渐形成团结互爱、快乐和谐、响应主人翁的良好班风。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加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三要学校精神的总结和提炼。学校精神既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更是对学校办学特色、时代要求等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出来的。

3.学校制度的健全,民主文化的形成

制度文化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特点,表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行体制等方面。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又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度要坚持以“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为理念,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为前提,而且还要有努力创新的意识。建立或修改制度要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制度的建立要让广大教职员工认可和满意,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要有保证。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沟通机制的建立,做到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制度贯彻的落实性,必须构建组织结构,建立精炼、有序、高效的运行体制,从而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姬一华 单位: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校园文化探究(3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