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校园文化探析(5篇)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探析(5篇)范文

时间:2022-10-28 10:07:34

高校校园文化探析(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境,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针对困境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校园文化;困境;对策

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学校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来源于学校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大学人”形成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1、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源和资产,它在地域文化、学校历史传统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积淀不断的发展而来。校园精神文化不仅仅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它也是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太过注重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舍得花钱买设备,建广场,栽花种树,却总是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大多数的高校单纯的对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对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普遍比较重视,但对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然而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往往是那些隐性的、潜在的因素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足

随着当今科技手段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普及,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更为快捷便利地学习和借鉴别的高校,这也使得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了大众模式。很多高校在实践中模仿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忽略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每一所高校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都有着与别的高校不同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教学条件等等,这些是它们在发展道路上要传承、提炼的特色与个性,如果高校校园文化只注重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共性,不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树起自己校园文化的独特旗帜,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就会掉队,甚至被残酷的淘汰。

3、对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的是一把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学会各种软件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开阔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还会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对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据统计,游戏、娱乐和交友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然而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道德自律能力不完善,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在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等方面产生很不良后果,造成部分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进而使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载体受到冲击。然而不少高校不仅没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同时也没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确立正确的方向,结果使校园文化建设进程放慢了脚步。

二、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存困境的对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高校是一个传播高品位文化的地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高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校园文化才能弘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旋律。

2、建设个性化的高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和“个性”。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上要挖掘自己的特色,宣扬自己的个性。但是特色和个性来源于学校的历史,来源于学校的传统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应从尊重传统文化开始,使传统文化的印迹得以保留。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学在随着时展的同时,仍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如,剑桥大学崇尚自由,柏林大学崇尚理性的批判等,正是因为这些个性的文化,使得这些大学拥有众多的向往者。除此以外,一些体现高校传统文化特色和高雅风格的标志性景观也应该保留、完善、继承并发挥作用。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着很多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学校的传统韵味,也彰显出了校园文化的个性。例如哈佛广场、别具特色的人物雕像、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个新型重要阵地是互联网。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阵地,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对校内各种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监管,正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高校还要积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构建网络德育平台。简单的网络说教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高校要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优质的网络服务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以文化育人的效果。高校还要充分整合校内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融思想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文化活动。此外,加强网络法制教育也是学校的另一重要任务,高校应尽可能地减少在网络环境出现的各种消极现象,并且将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扼杀在孕育的摇篮里。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在这里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建立,高校应该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充分的人格陶冶,从而使其人格得以健全,道德水准加以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地升华和净化。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罗薇,教育探索[J],2011(7)

[2]《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崔敏,黄育荣,河池学院学报[J],2011(2)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刘德才,实践与探索[J],2011(8)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措施》王定国,职教与成教[5]《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探析》张剑,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6)

作者:石瑾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化学系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公益广告推广探究

摘要:

“为何做”、“怎样做”、“谁去做”,这三个层面在高校公益外宣广告的探究中是紧密相连的。作者认为,“怎么做”是关键,因为这决定了“谁来做”和“为什么做”。本文研究的是校园公益广告推广“主体性”问题,主要目的是在明确了公益广告制作流程之后,将其放在怎样的一个平台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校园文化;公益广告;APP;道德教育

对于大学的校园而言,它是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所以,能够供给大部分学生群体的校园公益广告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广泛。这些外宣的公益广告具备的特征是——净化心灵、息黥补劓、陶冶情操。其次,外宣公益广告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社会的责任心,另外,在高校校园的文化创建和创意品牌上增强了效果。最近几年,高校校园的公益广告在整体的拓展和发挥上缺乏较为完善的体制和体系,从而导致了公益广告的发展较慢,并且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广大的高校生展示,因此这会使校园的公益广告缺乏外宣作用效果。

一、校园公益广告的目的及意义——即“为什么做”

(1)启发性教育

高校校园外宣的公益广告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传播性质和启蒙意义,只有令高校学生在这些方面达成铁板一块的共识,才能对学生们的主导思想进行正能量的疏导和传播,康德(著名的哲学家)认为:道德是每个学生需要遵守的,并且只有自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使整个高校的文化素质氛围有力提升,高校校园的公益广告从而达到一定的作用效果,而在平台上的展现,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为人处事、道德理解和和谐共处能力的提升,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理念。

(2)公益性服务

高校外宣的公益广告具备较为显著的服务性特征,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由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来衡量,那么在高校这一学生集体的范围中,需要以学生们整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高低而决定,因此,校园的主题环境、校园的主体思想、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有意义的大型活动的策划都是高校公益广告所涉及的重点内容。其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同学们崇尚科学,培养美德,了解传统文化,最终提升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

(3)校园文化的载体

最近几年以来,高校校园的外宣公益广告的丰富度逐渐提升,并且高校的学生会和社团的社长对外宣广告的表现形式加大了关注度(特别是文化教育这一方面),校园公益广告逐渐成为学生喜爱,老师赞同的校园风景线,其以风趣多彩的图画视频传递无限教育意义,增强人文建设,高校校园的知识文化被无形的资金产量充沛,把较为传统乏味的教育制度转换为较为新颖的文化进行为高校学生传播传递,从而促进了高校生对知识文化获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开辟一条新文化道路上对知识文化的不断探究和探索过程,而高校生的主题思维较为活跃,对于高校校园公益广告的外宣,自然而然提升了观众的良好的口碑和自身的知名度,除了公益广告上的醒目的文字令人感受深刻,而图案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更具有生命力。据有关数据分析,以网络为主题代表性质的新媒体外宣广告在广告的数目和品质等方面已经全范围超过了原本的陈旧媒体的广告份额,却在以公益广告传媒为首要手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双刃剑”,促使高校校园营造和谐的氛围,也创建了高校校园的优质文化特色。而要做好以上几点,第一需要在理念上关注校园传播媒体和外宣公益广告上在文化素质上所表达的主导作用效果。第二,需要用其新型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提升校园文化传播的效益和效率,最后,我们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趋势,将校园公益广告和新媒体紧密结合,以新媒体为推广平台,以最大的限定来推出高校校园外宣的公益广告这一主要的课题。鉴于目前校园公益广告推广主体的多元化,对于“谁来做”这个问题,我们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手机APP平台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手机以其丰富的功能,及时的信息更新等特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而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恰好可以借助此契机,将其推送的信息,组织的活动等通过一个应用平台实现,也就是将有完整体系的校园公益广告制作成一个APP,供学生下载。用此方法,为校园公益广告提供了一个推广和展示的平台,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各取所长,做到将能力最大化,行为简洁化。

2.传统媒体推广

新媒体虽好,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在校园中的影响,其以美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提升文化建设等优势,在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传统媒体大都以平面海报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的各角落,以一种强迫接受的形式存在于学生周围,广告中应有的教育意义,文化推广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也是高校校园公益广告中十分必要的一个版块。

3.插件窗口推广

鉴于APP制作的复杂性和推广起来的难易程度,一些制作简易推广便利的软件插件成了部分高校推广公益广告的首选,将插件发放到一些较有名气的APP中,定时发送,不仅方便快捷,且能最大程度达到所需效果。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体的发展较为迅速,从而改善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方法,如今,平板电脑的发明、智能手机的普遍,人们在世界各个地域都能够汲取文化和信息,因此,网络的普遍对高校校园公益广告增添了较深较广的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平台,但是,高校的外宣公益广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开发,也就是将其中的意义和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在校园文化的公益广告的创意上,时时刻刻想到公益广告怎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又怎样做好公益广告的外宣活动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传媒,若这些疑问解决,公益广告在高校中所表达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这便是我们所探讨的——“怎么做”

二、校园公益广告需要有正确的创意理念

校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传播形式的存在,其受众群体是各高校的大学生与教师,所以需要求新,求变,做到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这样才能让公益广告变得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因此,创造性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是高校校园公益广告必要的前提条件。校园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场所,校园公益广告必须符合当下校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定位必须积极向上,为高校大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为创建高校学生的主题思想文化中引申正能量,并且促进了高校中学生们的和谐的氛围。

三、校园公益广告需要包含适宜的情感传递

对于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极大一部分是基于网络平台,这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网络化信息的传播特性。将适当的情绪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公益广告作品能更加黏合民众心理变化,从细微的感情入手,让校园公益广告作品的精髓,如涓涓细流一般流进受众群体的心理,这使得其更容易被接纳,并且在推广平台之上,结合实时,可互动等特点,去的更好的推广效果。好的情感运用,能够让我们在欣赏一些作品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而重视情感的传递,可以丰富我们校园公益广告的内涵和思想。通过情感的传递,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在其欣赏或是传播校园公益广告的时候,有利于高校学生中对同学们的主导思想更进一步地探究,也为校园中创立了主题思想的建设和引导。

四、品牌效应推广

高校校园外宣公益广告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对此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并且需要根据公益广告说表述的范畴内确凿自身的定格,通过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的模式,来包装属于校园公益广告的品牌效应。白酒的“盲从”可以看出品牌对于受众群体的重要性,当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平常几款白酒,很难尝出味道有何不同,但若是告知其酒的品牌,他便能感知出些许的不同,这就是品牌的影响。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我们只要将校园公益广告品牌化,才能在广大学生中间站有一席之地,令我们出来的东西权威化,更值得学习与思考。这便有助于高校中品牌创意的特征形态,并提升我们高校外宣的公益广告的价值观。以上说明,在大学校园的文化外宣主题以及相应的效益广告上还需要进行更新一步的深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重要性,和其对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我们只有让校园文化主题公益广告被更多的同学接受和学习,有利于校园文化更进一步的创建。

参考文献:

[1]张力.关于在道德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方式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2]武旭.关于公益广告设计的几点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3]陈辉兴.中国公益广告研究述评:1991-2006[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06)

作者:刘蓉茸 彭国建 单位: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三篇:新媒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世界的盛行,扩大了人与人的联系,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传统媒体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新媒体的出现大力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时效快大大满足了社会需求,而新媒体的出现,对各大高校的学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在新媒体强烈冲击的时代,各大高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积极面对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以往的观念,适应新时展。本文以网络时代为基础,对新媒体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各大高校面临的危机,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意见。促进新媒体的发展和高校文化的建设。对其他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时代的变迁意味着社会的发展要作出改变,尤其是培育我国人才的各大高校,必须要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作出相对应的改变。随着教育的普遍化,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影响高校文化。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涌现,高校文化必须要重新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挑战,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因此,高校要了解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抓住机遇,建设完整规范的高校文化。下午是对新媒体含义和特征的介绍。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高校文化建设;机遇;挑战

一、新媒体的含义和特征

1、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是相对与旧媒体而言的,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名词,所以新媒体的含义是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新媒体最早出现在美国技术研究所的开发计划里,被研究所所在用于形容电子产品。而如今新媒体已经是传统媒体的一员了,也已经从传统的特征和技术中脱离。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传播模式上,新媒体技术中最广泛深入的就是其传播的互动性。

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传播内容分众、传播主体多元、传播手段多样、传播时效增强、传播层级消减。新媒体将传统媒体的受众被动、消息单向等弊端改善,更加贴近如今的社会发展,将大学这个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为高校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作为丰富大学文化的载体,新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将信息和文化传播、汇聚,使大学形成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大学提供了更好的载体。新媒体将大学文化的空间拓展。在新媒体时代之前,大学校园是独立于社会、孤立的象牙塔,与此同时,那时候的大学校园活动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这个象牙塔已经慢慢不受空间的拘束了,真正将大学校园空间的概念打破。为学校亚文化的不断繁荣做出了贡献。在如今的校园里,只要兴趣、爱好相同,就可以自发的形成一个小群体,形成丰富的亚文化,而这些在传统媒体中是不存在的,亚文化的诉求在传统媒体中是不为人知的。新媒体将大学文化的开放速度加快了。大学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比较保守的,尤其是在坚守人类传统文明这方面,而新媒体时代将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打通,让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认识也越来越广。

2、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新媒体充当了一把双刃剑的角色。新媒体使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受到冲击。大学的个性和魅力正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并且大学也总是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立场表现出来。大学需要在将教育功能发挥的同时,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大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任务和使命。但是如今的新媒体却在为文化滋生沃土的同时将一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带入校园,这种消极思想将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转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将大学的文化建设削弱,让大学传统文化的维系变得非常困难。新媒体使校园文化的人际网络变得扭曲。新媒体在一方面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但是与此同时也引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有些大学生妄图在虚拟世界找寻自己的心理归属,网络的世界毕竟是不稳定的,无法代替真正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过分沉迷虚拟空间,只会让大学生产生虚幻的意识,甚至会诱发一些心理疾病。新媒体消弱了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食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师生。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建设最主要的依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现的维系。但是新媒体的出现缺将这一权威消弱,重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学文化的积极引导也受到了侵蚀。新媒体时代的到临还使得传统大学文化的建设方式改变。大学生用于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和猎奇心,他们愿意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消耗、掌握,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定位,所以在面对网络和新媒体时,大学生的心理建树会被瓦解。

3、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转变自身的观念,不断适应新媒体下的大学文化观,我们要不断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内容,尊重大学生的地位,注重互动。其次我们要将新媒体的技术和知识融合起来,将课程设计不断改革,掌握最新的动态,紧跟时代的节拍。我们还要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握,建设数字校园,避免大学成为信息社会孤岛的情况。最后我们要将大学精神坚守,不断加强核心价值教育,引领思想,打击和消除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

三、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交往方式和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呢需要将文化自觉不断加强,面对挑战迎难而上,面对机遇也要及时把握。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而新媒体作为网络的一部分自然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我没让你要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加强大学的核心价值教育,将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张毓秋.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探究[J].高教学刊,2015,(23):188-189.

[2]胡永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戏剧之家,2015,(1):151-152.

[3]董书齐,谢振荣.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卷宗,2013,(1):95-96,86.

作者:陈传革 高润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四篇:党建工作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摘要:

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拒绝外来不健康思想腐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校园文化则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生观培养。校园文化还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整体风貌,体现高校的办学精神。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了党建工作,两者都是服务于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校教育;党建工作;校园文化

一、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在高校推行党建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信待人以及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这些品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品德,也是我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品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网络普及之后,国外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潮逐步随着网络侵入到当代青少年思想中,像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金钱崇拜等观念,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入高校之后,随着学生上网次数的频繁以及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外来的思潮也容易不加分辨就盲目接受,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样更容易使高校学生容易被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迷惑,影响着高校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就是针对这些现象而开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并且让学生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拒绝外来思想的入侵。党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直接将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手段,来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因此高校中的党建工作必须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才能体现。

二、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涵上的联系。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都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目标,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隐性接受。在内涵上,党建和校园文化目标一致,都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都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校园文化是将办学精神、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和办学物资融为一体的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根本,通过精神文化的逐步渗透,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而党建工作也是通过精神渗透的方式,来达到塑造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除了人生观培养,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任务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是“利他束己”、“诚信待人”、“爱国爱民族”、建立和谐社会。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还要传承和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爱国家,爱民族的人才。这些要求和我国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此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树立荣辱观方面也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是“明礼仪知廉耻”,这里的礼仪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那些在个人与集体中,能够舍弃个人利益,成就大局的人,才能受到他人尊重。在知廉耻方面,也是从“诚信”“孝悌”观出发,将尊重他人、严于律己者作为道德楷模。这些观点也是校园文化所提倡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外延上也有交汇。由于党建工作是树立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党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都离不开文化这个载体,利用文化的精髓、力量来教育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载体,正好成为党建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平台。党建工作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而这个人生观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围绕党建工作来展开。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另一个外延交汇是服务对象不仅有高校学生,还包括高校教师和所有高校工作人员。

三、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和教育师生。可以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来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通过缅怀先烈的革命事迹,来教育师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他人奉献,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党建工作还可以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前景,让师生们心中能够勾勒出美丽的建设宏图,围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党建工作更要向师生普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像实现“中国梦”,建立和谐社会,这样能够帮助师生从自身做起。

2、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来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随大流现象,甚至还有过分崇洋媚外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却喜欢追逐韩国、日本、美国等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像韩国文化过分渲染颜值,美国和日本文化过分渲染暴力,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针对这种现象,党建工作要利用自身的权利,来引领和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向学生传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文化,从中发现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参考文献:

[1]周克刚.高校党建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2]周彩根,刘锁娣.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作者:文英 贾蓉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摘要:

学风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抓手,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成长,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新时期下,如何创建良好的学习风气成为当下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学生、教师、家长、高校四体联动,才能把脉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人才竞争力。

关键词:

学风建设;新时期;问题;有效途径

学习风气是高等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高校学习风气的养成是学校在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养成。建设和发扬学习风气是一项细致而又谨慎的工作,需要学生本人的自我约束、教师教学的严格规范、家长日常的密切关注、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定实施四位一体,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风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新时期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五点第十六条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很明确表现出校园文化活动中学风建设的重要程度。只有正确认识新时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探索建设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学生适应新时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竞争力。

一、新时期新形势高校学风建设的迫切性

1.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国家不断的出台各种稳增长政策,开始集中精力促进经济稳而有序的增长和多元化的长效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了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凸显,对此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尤为严峻。如何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正在转型、谋求发展的高校迫切需要探索和追求的。

2.新时期下,国际社会和国内的环境风云变幻,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造成“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思想体系中。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一些高校大学生,崇尚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的观念正逐步被弱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发生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缺失,价值扭曲,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2]。由此,发现并且解决部分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道德下滑所产生的问题是学风建设的首要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本体的主要问题

1.学习动机不单纯。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单纯的学习动机,在经历千辛万苦考入大学之后,发现大学生活与理想的落差很大,专业盲目的选择与限制导致他们认为学无所长,缺乏学习动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再是为了渴求获得知识,渴望得到高水平专业的培养而学习。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得到文凭,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工作;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待在大学,他们认为在校园里真正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不如早早的在社会上工作来的现实;还有一部分人刻苦学习仅仅是为了拿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名额,而不是为了满足求知若渴的知识欲望。

2.学习纪律问题。目前大学突出问题:旷课程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是当前影响学风的比较突出、集中问题。挣脱了家长和老师束缚的大学生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刻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网络进程的发达给学生提供了便捷,也给严重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方便:逃课游戏、网络交友等。而且遇到疑难知识、作业不会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网络搜索,只求成绩及格成为现今大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的追求。

3.专业课程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矛盾。一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全面发展。目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缓解压力,一部分学生投身到研究生和公务员招考的队伍中,他们除了学习与考研、考公务员相关的课程外,对其他课程随意应付,只进行重点学习,忽视其他学科学习,忽视了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应用提高。另一部分学生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重视社会活动,片面的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是现实客观需要的,却没有把学习当作能力培养的一种模式,导致作为学生的基本技能没有增长,学业受到干扰。

(二)高校问题

1.科研高高在上的导向给学风建设带来一些影响。在多所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机制,严重的影响了教师教学重心的倾斜,教师的主要评价标准往往以科研成果为重要标准,教学内容和效果被忽视甚至忽略。教师忙于科研,忙于项目的申报而忽视了教学,教师周而复始的使用一种教学课件教育学生,教学工作没有与时俱进。科研与教学完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上课的热情产生了影响。

2.教风日下的现象突出。教风直接影响这学风建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已经不是神圣的做科学、搞研究的殿堂,一部分教师受到社会利益的驱使,造成师德师风的弱化;一些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不在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教学场所公然宣扬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偏激思想;甚至一些教师在结束课程时不理学生的提问,不接触学生,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热情。

(三)家庭问题

经济发展、物欲横流,也使得部分家庭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化。父母物欲膨胀、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其子女的情绪变得浮躁,很难使学生养成踏实的学习态度和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家长不关注学生的精神与价值观的引导,这类学生慢慢地追求物质而不追求精神的富足。另一类家长害怕学生在社会上不能立足,不能自食其力,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宣泄给了他们,逼迫学习,不断要求。生活在负能量充斥的环境中,使学生很难有积极的学习情绪。

三、深化高校学风建设改革,创建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

(一)“四体联动”全方位紧抓学风建设

1.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学生

学风建设的关键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选择主动接受知识,才能促成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适应新时期社会变化和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必须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各种方式增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2.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管理者

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需要在上课、课外实践、自学、创新思维培养等学习生活中体现。这就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主任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所想、所做、所为等。授课教师也应当加入到管理者的队伍中,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将学生的在上课期间情况,课后学习的情况主动与班主任交流。如此,学校的管理者的才能在提高学风建设的进程中掌握主动。

3.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教师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钻研科研外,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接触学生,多沟通交流。任课教师应当与班主任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动向,采取措施。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既不关心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管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从而导致学生漠视老师,轻视学习。所以,加强学风建设,应当提高教学热情,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学风建设中的影响作用———家长

学风建设与学生家长也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诸多家长给孩子们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丰富。渐渐地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的要求越来越低,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只要能混到一张文凭,到时候出来了能找份工作就行了。给大学生们造成错误的观念:学习现在不重要,反正父母对我没什么要求,我干嘛对自己高要求呢,于是大学生们的“思想解放”了,可见家长的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作为高校,应与家长建立联系平台,配合学校共同进行管理,以便学生有更好的未来[3]。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管理水平、完善激励制度

大学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首先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培养、教育,对学生进行党章党史、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深入持久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4]。高校在紧抓学风建设的之前,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让在校大学生正三观,提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建立良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典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以典型为榜样,不断教育自己,激励自己。高校本身也是通过每年一度地评奖评优评先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将懂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树立成典型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并从学习标兵、优秀校友先进事迹等各类先进人物代表中挖掘出贴近学生实际、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5]。

(三)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实习

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中。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科研成果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教师携手学生加速将成果的转化成实物,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组织的学生参加著到就业考察和生产实习中,在实际操作中,增加感性认识,掌握专业行情,以便学生在增强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快速融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四、结语

总之,学风是检验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高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所以,学风建设对于正在发展的大学教育不仅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还具有长期性。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6).

[2]蔺白雪.新时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何慧娟.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142-143.

[4]许明璋,等.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3):56.

[5]余家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91.

作者:陶涛 施韵佳 桂莉 单位: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校园文化探析(5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