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鉴赏教学强化审美方法范文

文学鉴赏教学强化审美方法范文

时间:2022-08-15 09:31:16

文学鉴赏教学强化审美方法

军校的审美教育是形成新世纪军校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年轻一代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的,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学员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包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内容多、范围广。本文仅就文学名作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与做法。

一、文学欣赏教学对学员的审美教育作用

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欣赏,我们认为这个回答不全面。因为,欣赏只是文学课的一种认识过程,一个环节和手段,审美教育才是它的真正目的。文学欣赏课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自然、社会的能动反映。它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说,文学欣赏教学对学员的审美教育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可以起到帮助学员认知社会的作用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而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戏曲戏剧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深刻反映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即使是那些以反映作者的主观情绪为主的浪漫主义作品,其背后也往往有着深广的社会现实背景。因此,文学对社会的认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在这里,甚至在经济学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也曾说过,《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你要了解封建社会,就应该去读一下《红楼梦》。两位导师的话,就是文学对社会认知作用的最好说明。我们的学员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阅历浅、社会知识甚少,通过文学欣赏课的学习,有助于他们“间接地”了解和感知世界,这对他们学成之后,跨入军官的行列,满足第一任职的需要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除开发学员的智力外,还肩负着德育的重任

文学创作中,作者在对社会现实进行描绘反映的时候,必然要融入自己对社会现实或褒或贬的态度。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鲜明地看出作者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丑恶的批判。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学员必然要为作者的态度所感染,从而受到教育。具体来说,文学对学员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涌现出了无数的杰出人物。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都充分展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之中。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中国文学史的一条红线,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均洋溢着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激情。它曾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也必将点燃军校学子献身使命、报效国家的巨大热情。三是道德情操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修身齐家、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言行一致、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品格和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德,曾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这对我们今天践行主席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及人格精神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1]

(三)文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使学员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那优美的诗句、生动的形象,无不符合美的规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山水诗为例,优美的山水诗,或春花秋月,或青山绿水,皆寄托着诗人美好的情怀和对美的理想的追求,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杜甫,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然而在他的笔下,也时时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的盎然生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阅读欣赏这些优美的诗句,学员自然要被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境界所陶醉。由此也可引发学员对杜甫爱国爱民的精神世界的另一面的认识。至于那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名篇佳句,不仅给人以无限美感,更能给读者以深邃的哲理启迪。例如,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阅读欣赏这些作品,学员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把握美的规律,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文学名作欣赏课教学,是以文学的认识作用为基础,教育作用为主导,美感作用为表现形态的一种教育。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有着勾魂摄魄般的吸引力、魅惑力,常使读者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读者凭借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在艺术化的现实生活中陶醉、体验、品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随着作品情节和生活场景的变换,思想感情也随之跌宕浮沉,完全受制于作家作品的牵引摆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这种教育作用虽不是直接发生的,但它却潜移默化地改造和创造世界,以美的神圣精神指导我们去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以美的规律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因此,文学欣赏课的审美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可以帮助学员去认识过去自己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生活,从中汲取健康的、有启迪的东西,从而树立对生活、对人生的信心,珍惜热爱军校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对于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对于培养新时期优秀的军事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2]

二、实现文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欣赏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审美教育是文学欣赏课的一种功能,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学员对作品内容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这种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欣赏活动的过程。因此,提高文学欣赏课的质量,实质上就是如何通过欣赏这一环节和手段,既向学员传授知识又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这就要求我们从提高欣赏水平的角度入手,探索如何进行欣赏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借助形象、启发联想,培养学员的审美感受力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文学作品的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的。忽视了美育中的形象性,就失去了美的感染力,文学欣赏教学中的美育也就会因此而落空。文学作品中美的形象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员要指导学员凭借语言去想象画面,想象具体的形象、琢磨形象的动态,使作品中的形象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鲜明地呈现在眼前。如《煮酒论英雄》中神态特征活灵活现的曹操与刘备;《琐忆》中亲切、热情、平等待人的鲁迅等。对于这些作品,教员要从环境、情节、动作、对话等各个方面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教员的讲解,化抽象为具体,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鲜明生动,让学员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感受力。

(二)对照比较、辨别真伪,培养学员的审美判断力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可以让人把问题认识得更为清晰深刻,更为准确地判断出事物的好与坏。在文学欣赏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分析,启发学员深入思考,达到辨别美丑、知晓优劣的目的,从而可以对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的高下作出明晰的判断,提高其审美的判断能力。例如,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他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我们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杜诗“沉郁”的风格,我们引用了浪漫主义大师、“诗仙”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之进行比较讲授。“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此诗。李白遇赦之后,心情轻快,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顿觉眼前景物亦有情有义,与自己分享着欢乐和喜悦,不禁愁去兴来,下榻传杯,飘飘然仿佛在“天上”、“云间”,诗人那种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气质跃然纸上。杜甫登楼则完全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诗人乘兴而来,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瞩目气象阔大的洞庭,更感自己老病孤舟,天地狭小,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不觉兴去愁来,老泪纵横。进而由家难想到国难,不由得凄然神伤。可见由于两人的境遇不同,气质不同,因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也不同。杜甫虽然也写出了自己的兴致,但更深层次的确是表现了自己的悲伤。诗歌把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倾吐漂泊江湖的困顿、抒发忧国忧民的胸臆高度统一,意境壮阔,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情感沉郁,诗风顿挫的风格。通过比较,学员对杜甫此诗的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员对作品艺术上的认识,培养了审美判断力。

(三)换位思考、深入品味,培养学员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培养学员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明晰的判断能力与透彻的理解能力。对院校学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理解力。所谓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的意义、内容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为了培养学员的这种特殊理解能力,我们采取了特殊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员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识认标签,从而迅速把它归于某一种类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帮助他们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进行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学会换位思考,注重从诗理与常理的背悖中培养审美理解能力。如我们讲唐诗时,有学员对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提出了疑问。他说,他家就住在鹳雀楼附近,鹳雀楼东边有山,而西边没有山,“白日”怎么“依山尽”呢?是不是作者搞错了。我们认为这名学员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一个典型的有关“诗理”与“常理”的问题。按“常理”,鹳雀楼东边有山而西边没有山,似乎是作者错了。但如果按“诗理”来考虑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鹳雀楼西边或许百里无山,但能说千万里以至更远的地方也没有山吗?不能。这样看来作者没有错,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以常人之理去套艺术之理,不仅不能理解艺术,而且反过来指责艺术家的荒诞无稽。培养审美理解力就是要克服这样的“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普遍的分类标准转变成审美的分类标准。按照这种标准,彩虹不再是太阳光线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可以有黑色的太阳,也可以有玫瑰色的月亮;芙蓉可以抽泣,兰草可以欢笑。学员掌握了这一标准,他们的审美能力定会有所提高。这样,审美地欣赏作品就会变得轻松自如,美也成为学员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文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员

审美教育活动包括教员、学员、审美对象三个方面,是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经过教学双方共同的评价和再创造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员是学员审美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在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审美教育活动的关键。那么,教员怎样才能扮演好这一角色,完成培养和发展学员审美能力的重任呢?

(一)欣赏要有创造性

如前所述,审美教育是通过欣赏活动实现的。由于文学欣赏是一个形象思维的再创造和再评价的认识过程,欣赏者生活体验和经验愈深、愈丰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愈高,在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也越强,也就越能深入透彻、准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再评价,实现文学欣赏的审美教育功能。多数学员刚刚步入社会,生活经验较少,思想认识水平和艺术修养也不高。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零碎的、片面的,一般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这要求教员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引导学员把一些片面的、片断的、分散的印象串联起来,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对作品形成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产生共鸣。即要使学员被教员所讲解的内容感染,进入一种艺术的境界之中,通过教员所讲述的文学作品中的情绪变化,引起学员情绪的相同的变化,产生一种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或恨或爱,或喜或忧。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才能实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员必须要有生活。只有教员先理解了作品,并和作品中的内容发生共鸣,才能激发学员产生共鸣。

(二)语言要有文学性

教员的语言要形象、风趣、幽默,节奏鲜明,具有文学性和感染力。如果一味使用叙述性语言,或照本宣科,平声单调,必定谈而沉闷,催人入眠;而一味使用训话口吻,或高声压座,声色俱厉,也会紧张而疲乏,达不到欣赏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各色语言兼而用之,叙述、描绘、疑问、抒情、感叹等句式不断变换、交替使用,使讲析抑扬顿挫,使艺术形象逼真鲜活。讲到激动之处,教员自己就先得激动起来,真正把握艺术的形象,从而让学员产生联想。总之,教员的讲课要讲出文学味,要把文学的评论讲成评论的文学,这样就更有助于实现文学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三)方法要有灵活性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文学名作欣赏课、实现审美教育目的的重要一环。文学名作体裁不同,内容各异,精彩纷呈,各俱特色,必须坚持“因文施教”。如若方法雷同,手段单一,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以古典文学为例,讲授古代散文,就不能讲成“古代汉语”,更不能讲成训诂学。因为那样,就破坏了一篇作品的完整性,削弱了文章的气势,不能很好地引导学员进行再创造,也就起不到欣赏的效果,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对于古诗词这一文学形式,由于它简约蕴藉,有些含义不易理解,对其讲授欣赏,则要逐字逐句进行,特别是其中的“诗眼”,更要留心点拨,使学员领悟到诗的奥妙,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审美教育。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学鉴赏教学强化审美方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xslw/6089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