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欣赏中主体审美准备范文

文学欣赏中主体审美准备范文

时间:2022-05-06 10:28:20

文学欣赏中主体审美准备

“文学欣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和评价活动”,指的就是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获得对文学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要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目标,不仅要求作品本身有着饱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和美的形式,更要求欣赏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底蕴,否则,再优秀的作品也难以引起读者的美感。

首先,作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应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受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影响,但个人又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每个读者由于自身条件、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生活实践、文化教养、人生追求、情感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他对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等有所好恶,也直接影响了他在欣赏作品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例如,钟嵘《诗品》中对汉魏六朝的诗歌和诗人的分类无疑是受作者诗歌创作标准的支配,他在《诗品序》中说“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由此可见钟嵘认为能否抒怨情,是真诗人和假诗人的区别,所以以反映现实、直抒胸臆为特点的诗人,如李陵、曹植、王粲、阮籍、左思、刘琨等人便受到钟嵘的青睐,并列其为上品。虽然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的主观爱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从根源上说它却是人们隐于审美活动中的倾向性和鉴赏力的表现。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不尽相同,不能强求一律,然而即使如此,却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雅俗之鉴。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我们就很难理解杜甫诗歌那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也就难以享受其沉郁顿挫的美感;同样我们也难以和屈原《离骚》那一腔悲愤和耿耿情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谓我何求”;相反庸俗低级的审美趣味也使得对作品的美感大打折扣,这些欣赏者往往专注于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这样的欣赏是低级的、肤浅的、表层的。例如南朝时描写宫闱妇女,表现娱乐色情享受的浮艳轻靡的宫体诗就受到众多王孙贵族的追捧,这不正是欣赏者审美趣味低下、生活情趣粗俗的表现吗?所以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因此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认知和欣赏之前,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培养高雅、健康、积极、丰富的审美趣味,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形成自己独特、广泛、明朗的期待视野,进而对作品进行准确理解和美的欣赏。

第二,欣赏者还应具备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直觉。“审美体验是人生意义的瞬间直觉”[2]。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有此情感体验,作为欣赏者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调动这些由日常体验而积累、升华而成审美直觉和情感体验。文学主情,它以全面表现和丰富人的情感为目的,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的核心,是作者与读者的纽带。没有情感、心灵甚至生命参与的阅读是不能称之为欣赏的。如欣赏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读者没有经历这样水深火热、流离失所的生活,但喜忧的情感经历却人人都具备,特定阶段诸事顺意,心境愉快,那么在他看来花儿似乎含笑,鸟儿也似乎唱得格外动听。相反,在某一时期遭遇挫折,忧愁悲伤的人,表现出心灰意冷,百无聊赖,良辰美景也仿佛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平时爱好的东西,一时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充分调动这样日常的情感体验,力求与作者同声相应,与意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物我不分、如醉如痴的欣赏境界。正如朱光潜所论“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3]同样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内涵不同,感受也因人而异。但对于缺乏诗性情感体验的人来说,他们本身感觉生活枯燥,烦闷无聊,丧失了对于人生的审美解悟和流连,又如何领略到文学作品中的奥秘和美妙呢?主客两合,物我同一是审美的最高层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谈的不仅仅是创作中的艺术构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欣赏的过程,“神与物游”,“物我两忘”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要求,同时也是欣赏者愉悦性情达于审美的最佳途径。

第三,文学欣赏要求欣赏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众所周知,艺术审美总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符号来进行,文学作品也是借语言、情节、结构等符号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有着各自不同的抒情特点、表现手法、叙事方式、行文构思等,所以具备一定的文学语言及文学文本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例如我们欣赏古诗词,首先要求读者有一定解读诗词字句的能力,了解诗歌大意,把握形象。其次,还要求欣赏者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形成对作品思想意蕴的深刻理解,加深感性的审美认识。再次,文学素养也包括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特殊语境中语词特殊意蕴、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包括对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齐、抑扬、回环等形式美的感受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艺术推想力,即将语言符号转换成为艺术符号,进行想象和联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所补充和发展的能力。文学欣赏实践中艺术推想力的作用,体现于通过再建性想象的发挥,帮助读者填补艺术“空白”,把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从而整体把握艺术形象。例如欣赏我国古代诗词就需要充分的想象联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的是孤舟江水之景,需要联想的是惜别惆怅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只是概括叙述,到底木兰跨过了多少关隘,经过了多少征战,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全在于欣赏者的丰富想象。因而通过想象填充文学空白是每一个文学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当然文学的艺术推想力同时还体现于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内涵、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构想的发掘,引导读者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我们应尽可能发散思维,做一些必要的联想,由“大”、“孤”、“直”、“圆”等描述性的词语还可以联想到守边将士的劲拔坚毅和作者此次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等等,这样才能更能深入理解诗歌情景浑然一体,言不尽意的奥妙。

所以,文学欣赏是形象与感情、理解与想象、体验和鉴别相统一的审美享受和认识活动。作为主体的欣赏者,在认识审美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其欣赏角度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人生阅历和个人喜好等对于获得美感和精神愉悦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培养审美趣味、丰富知识储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学鉴赏力是每一个文学欣赏者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学欣赏中主体审美准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xslw/59945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