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品读千年易安愁范文

品读千年易安愁范文

品读千年易安愁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闻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也因了这首词,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那是一种凄冷的美,非凡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人敢于企及。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摘要:「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抽丝剥茧,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我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她和她愁情之美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品读这首千古绝句,再次欣赏她绝妙的化愁为美艺术技巧。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造势巧妙

在这首《声声慢》里,词人开篇就运用了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成多重艺术效果。

(一)迭字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

(二)迭字运用形成音韵之美。

迭字造成了音调上的平仄起伏变化,音节上的逐渐拉长,声调上的越来越低,营造压抑窒息的氛围。

“寻寻觅觅”,平平仄仄,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仄仄平平,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平平仄仄平平,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无助的心绪。

(三)迭字运用层次清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形成了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层次清楚,非常细腻!迭字运用从音韵和内容上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这就是大胆的艺术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七组十四个叠字,如同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开篇就笼罩了一种浓重而凄厉的哀愁氛围,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后人虽有很多模拟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摘要:“此十四字之妙摘要: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二、叙写愁情,层次分明,具体具体

这首词并没有对愁绪不加辨别,让其自发的铺天盖地而来,而是细致地分开层次,全方位的进行描写。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首先,「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摘要:「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为第二个层次。「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是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其次,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摘要:「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最后三句是第三节,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摘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全词三节九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申说悲伤的原因,挥洒渲染漫天的愁绪,营造压抑愁苦的氛围。

三、藉景绘愁,心景交融,感物伤世

王国维《人间词话》摘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国美学一直强调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情者文之经,理者辞之纬。”情感由外物的刺激而起,而又艺术的以外物为对象,抒发出来。人伤心则风呜咽,人忧愁则花溅泪,触景则生情,睹物则思人,一切景语则皆为情语。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就运用了这种人悲物亦伤的描法,表达了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来秋雁,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写自家庭院。园中菊花残败,将花自比,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但词人憔悴的心灵、点点的泪光、百转的愁肠和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又细若游丝地吻合在一起。无论忽寒忽暖轻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作者在这里通过刻画冷清萧索的

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四、频用反问,强调浓愁,韵味无穷

反问是无疑而问,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到强调的功能。全词共八句,其中有四句用了反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强调淡酒难敌晚风之寒,难销心底之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突出词人将花自比、不胜憔悴、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日常难熬、孤苦寂寥、度日如年的愁楚。尤其是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蹊径独辟之笔。词人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使人更深刻感受到易安之“愁”的沉重,压抑和无以回避。回望她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起伏人生,这其中的滋味,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了、概括得尽的?易安之“愁”包含太多的情感凄凉,太多的忧伤惆怅,这一切,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尽、概括得了的。那么这里面就更蕴含着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是“悲”、是“怨”、是“愤”、是“恨”,也许还蕴含着更多悲鸣的情感在其中。“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用反问来表达肯定,强调浓愁,余韵无穷;既总结了全篇,又开出了新的意境。

五、以声摹情,啮齿叮咛,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非凡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

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摘要:「《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非凡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摘要:《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摘要: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摘要: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

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摘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异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重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叠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千古绝句、万古愁心,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在我们钦佩李清照高超的绘愁技巧的同时,更使我们心得到了一份艺术上的愁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