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范文

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范文

时间:2022-12-03 03:17:11

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家长越来越关注对儿童课后兴趣的培养,想尽一切办法送孩子上合适的学校。儿童不仅要学习课内知识,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外知识。他们在还不能独立阅读文学作品时,就接触到了诸如《哈利波特》《小王子》《夏洛的网》《格林童话》等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扩展儿童的课外知识,引导儿童认识并热爱自然,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可以增强儿童的文学和文化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但其质量有待考究。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总结读者反应论视域下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希望学者与译者能够更加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一、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方法

(一)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神话和故事集。它不仅要有清楚明了的主题、生动的形象、简洁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情节,还要有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表达技巧和内容。因此,作者和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从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的儿童文学开始发展起来,提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然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不断发生变化,如“特别适合儿童,或者特别让儿童满意的、并被儿童阅读的书籍”[1];芬兰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及图画家RittaOittiman认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或者被儿童阅读的文学”[2];英国儿童文学研究专家GillianLathey认为“儿童文学包括专门为儿童撰写的文本、为成人创作但后来为儿童所用的文本以及写给儿童和成人或供儿童和成人阅读的文本”[3]。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发展是从五四时期才开始的,国内学者指出“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4]。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家从事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如新时期的鲁迅等及现代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等。同时,翻译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话,还有科幻小说等。

(二)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观性、趣味性、情节多和知识性强的特点,而其主要读者的认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原则,使儿童易于接受译本。不少学者曾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做出贡献,许多理论也都被运用到儿童文学翻译中,包括接受美学、目的论以及译者主体性等。首先,接受美学也叫接受理论,源于德国,RobertJauss和Wolfgang是其代表人物。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视野”,认为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品本身和读者,确立了“读者中心论”。同时,该理论强调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记住译作的目标是儿童,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注意措词。其次,目的论是由Vermeer于1970年提出的,其核心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其原则包括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及目的原则。将该理论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先认识到翻译的目的是让儿童有所收获,然后基于该目的进行翻译。此外,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认知、人性特点和美学的创造性进行翻译。译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需要,避免出现复杂的逻辑、深奥的主题、模糊的语言以及晦涩的表达。

二、读者反应论与儿童文学翻译方法

(一)读者反应论与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思考读者对于译作的意义。17世纪早期,JohnDrydon首先提出读者反应论。他认为作者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读者,同时要考虑读者的反应。作为奈达等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应论引起了译界的极大关注。它指出翻译即交际,译本的功能不只在于对比两种语言的对等性,还在于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正确理解和欣赏程度。从1980到1990年期间,Holl、Bleich、Fish和Iser也阐述了各自对读者反应论的不同理解,但只有Iser注意到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指出“作品具有潜在的效果,读者通过阅读而实现其效果”。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使译作达到最佳效果。本质上,翻译也是一种阅读,译者也是读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同一作品会有多种译本,而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译本。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文学翻译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更加注重读者的反应。例1:“‘Whatareyouthinkingabout,Charlotte?’Heasked,‘Iwasjustthinking,’saidthespider,‘thatpeoplearegullible.’‘Whatdoes‘gullible’mean?’‘Easytofool,’saidCharlotte.”在字典里“gullible”的意思就是“傻瓜;愚蠢的”。任溶溶把这个词译作“阿木林”,并加了注释:“阿木林”是上海方言,表示愚蠢。这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使他们读起来会觉得更有趣。对于《红楼梦》书名的翻译,译界存在多种版本。有人把它译作“DreamoftheRedChamber”(《红色阁楼之梦》)、“ADreamofRedMansions”(《红色宅院之梦》),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StoryoftheStone”(《石头记》)。与其他译文相比,霍克斯的翻译可谓十分贴切。他正确理解了该书的背景,而没有将“红楼”这个词拆开翻译。读者反应论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英译过程中,也体现在汉译过程中,对于文学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接受美学、目的论、信达雅等理论都曾被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完全不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为了使译本能够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译者则应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理解与欣赏。因此,读者反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读者反应论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儿童在语言认知、文化接受力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尽相同。译者皆为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儿童截然不同,因此,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深入揣摩儿童的需要,真正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

1.儿童文学翻译方法与儿童语言认知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不高,其语言呈现出词汇简单、句子短而精炼、幽默、形象化的特点。因此,译者在选词、构句及运用修辞手法方面需多加思考儿童的语言特点。只有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译本才有更多的儿童读者。(1)词的选择首先,对于源文本中出现的词,同一词语可以有多种翻译方法,如果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则容易产生误译现象,或使译本晦涩难懂。例2:“Whynot,youneedit,Idon’t.Mammaalwaysusesitforheadacheit’llmakeyoufeelbetter.译文1:人等耳,何为不可!且物贵适人之用,不适吾用,尔既适之,又何为不可。吾母头患作时,亦需此药,试之立验。译文2:为什么不呢?你用得着,我不用。妈妈头疼时就老用它,立马就会好起来的。译文1对于现代儿童而言毫无意义,这样的译本已经不再适合儿童阅读,译文2则显得浅显易懂。但是,在古文盛行时期,儿童则能接受简单的词语,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见,不同时期译者的用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译者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儿童的语言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词汇,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其次,儿童的话语中总是带有诸如“咯”“呀”“啦”“吗”之类的语气词,这是儿童语言随意性强的体现。例3:“…workingbusilywithhislittlepawsmutteringtohimself,upwego…”译文:……小爪子忙个不停,嘴里还不住地念念叨叨,咱们上去咯……译文中“咯”字的添加,使整句话活灵活现,表达出了当时小动物们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的情景,有效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增词法让儿童身临其境,使他们有一股也要出发的冲动。第三,儿童喜欢叠音词,听起来朗朗上口。译者如果关注儿童这一读者群,就会注意到这一问题。例4:“Thesunshinestruckhotonhisfur,softbreezescaressedhisheatedbrow…”译文:太阳晒在他的皮毛上,暖烘烘的,微风轻抚着他发热的额头……(任溶溶)“hot”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热的;天气炎热的;烫的”,而不是“暖”的意思。句子后半部分说微风轻抚他的额头,可见为了形成句意的一致性,译者对“hot”这个词做了细微的改动,将其转译为“暖烘烘的”,同时表达出微热的意思。叠音词的运用,能使读者感到得到了太阳公公的抚爱,给人一种温暖而又欣慰的感觉。

由此可见,掌握了儿童语言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选择适合儿童的词来翻译文学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儿童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从而达到拓宽儿童视野的目的。在选词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需要进行翻译,可以适当加入流行的词汇,从而使文本更加贴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当遇到特殊术语或者节日时,译者应该适当加注释,寻找目的语中与其相对应的词进行解释。若直接用目的语,有时会失去源语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失去文学性意义。完全直译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有时容易导致误解。所以,译者需要结合语境和目的语儿童的理解力稍作改动,采用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使行文更加流畅、通俗易懂。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译者可以考虑进行重译,只有用符合当代儿童语言习惯的词汇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本产生其该有的文学意义,进而起到启发儿童的作用。(2)句子结构词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句子的结构。与成人文学作品的句式不同,儿童作品中应尽量减少从句等复杂的句子。过长的句子或过多修饰词的句子会使儿童形成一种形式上的复杂感,从而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句子的结构要简单明了,可由几个简短的部分组成。例5:“Theopenroad,thedustyhighway,theheath,thecommon,thehedgerows,therollingdowns!Camps,villages,towns,cities!”译文: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道,尘土飞扬的公路,荒原,公地,树篱,起伏的草原,帐篷,村庄,城镇,都市,全都属于你们!(任溶溶)译文的句子结构很整齐,一幅清晰的画面立刻浮现在读者的眼前。对前两个带有形容词的词组,译者都用成语进行修饰,使句子结构更加齐整。这样,儿童们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当时小动物们享受它们旅程的轻快和愉悦感。例6:“Theyrecalledthelanguoroussiestaofhotmid-day,deepingreenundergrowth,thesunstrikingthroughintinygoldenshaftsspots;theboatingbathingoftheafternoon,theramblesalongdustylanesthroughyellowcornfields;thelong,cooleveningatlast,whensomanythreadsweregatheredup,somanyfriendshipsrounded,somanyadventuresplannedforthetomorrow.”在原文中虽然只出现一个“recall”,但是任溶溶在翻译时在每个分句中都加入“回想起”,从而使句子形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句子,能够时儿童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完美的画面。(3)修辞手法与词的选择及句子结构一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作品中的文字更形象生动,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比喻是运用最广的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儿童难以理解的事物形象化,也使语言更具吸引力。例7:“Youmayn’tbeblestwithbrains,buttherearehundredshundredsofyou,big,stoutfellows,asfatasbutter,…”译文:老天爷也许没赏你们一副好脑子,可你们有成百上千,个个长得膘肥体壮,肥得像奶油……在这句话中,译者将强壮的鼹鼠比作奶油,给儿童一种直观的体验,不仅显示了它的可爱,也把它胖的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奶油对于儿童而言是再喜爱不过的食物,所以这样的比喻使儿童会在无意间融入作品之中。排比也是一种运用比较多的修辞手法,能使句子充满气势,看起来整齐,读起来有力。例8:“Down,down,down.WouldthefallNEVERcometoend?”译文:掉啊,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摔不完了呢?三个“掉啊”形成有力的排比,尤其是“啊”字的添加,使句子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由此可见修辞手法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有时候,原文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但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力,从而使用比喻手法,使原来隐含的意义得到形象的体现。但是,在选择喻体时一定要做到贴切。当原文是以简单的词汇进行描述时,译者有必要运用排比的手段使译文结构整齐,同时极富节奏感。儿童的语言还有幽默的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来的语言韵味,将其很好地转达给儿童。同时,儿童的话语中总是出现“儿”字。为了使译本读起来更有亲切感,译者可以适当运用儿化音,使其满足儿童的需要。

2.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不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现象,还要将其内化为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化认知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体现在许多方面。第一,称呼的翻译。最常见的是对于人称的翻译,如在西方,“uncle”指叔叔、舅舅、伯伯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戚,而在中国,每个称谓所对应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能用一个称谓一言概之,“aunt”也是一样的。例9:“Hey,youshoemaker’sboy!Youneednotbeinsuchahurry…”译文1:喂,你这个鞋匠的小鬼!你不要这么着急呀……(叶俊健)译文2:喂,小鞋匠,你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啊……(任溶溶)这两种译文的意思都正确,然而比较起来就会发现译文1更符合儿童阅读,有助于他们理解。增加了“小鬼”后,大人对于小孩说话的语气就显得很明白,而且不会产生误解,认为小鞋匠可能是鞋匠的儿子,事实上只是个学徒。在中国,“小鬼”是用来形容那些调皮而聪明的孩子,这也体现了大人对于他的爱,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二,人名的翻译。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总会出现许多小动物的名字或人物角色的名字,在翻译这些外国名字时,不同的译者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译者倾向于音译,有些译者则选择意译。在《柳林风声》这部作品中,康馨和任溶溶的译本就截然不同。比如,“Fern”,任把它译作“弗恩”,康则译作“芬”。很明显,任采用了音译的方法,直接寻找与其相对应的中文名字,而康则采用意译的方法。“芬”在字典里的意思是芬芳,许多中国女孩的名字中都含有这个字,体现了一种优雅美。康的译本结合了中国文化,容易让儿童记住这种简单的人名。再如,“toast”:吐司,中国儿童更倾向于接受康的译本“烤面包”,直观而又正确。儿童的文化认知力不同于成人,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也许成人可以正确地理解,但儿童未必能够接受。他们生活在中国,还不了解国外文化,所以译者有义务帮助他们通过本土文化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价值判断价值观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价值判断还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引导。在传递文学作品信息的过程中,译者需有意识地注意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第一,关于友情的翻译。友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儿童时期更需要这方面的熏陶,如何交朋友以及怎样与朋友相处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问题。例10:“Doyouwantafriend,Wilbur?…I’llbeafriendtoyou.I’vewatchedyoualldayIlikeyou.”译文: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观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欢你。(任溶溶)在威尔伯被带到粮仓去的那个黑夜,他极其孤单无助,而此时夏洛的暖心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感受到了朋友的力量。当儿童阅读到这一部分时,他们必然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这将引导他们今后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I’ll”的字面意思是“我将要”,然而任转译为“我可以”,这使得语气更加肯定,达到既传达意思又引导儿童的作用。第二,关于脏话的翻译。有的儿童说脏话,部分是模仿动画片中的话。作为书面阅读资料,译者有义务避免过分将脏话夸大化。例11:“…Brother!…Oblow!...Hangspringcleaning!”译文1: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儿童喜欢学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尤其是这种骂人的话语。在译文中,一连串的带着抱怨口气的脏话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会形成不好的影响,但原文确实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在笔者看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因素,译文如下:“好烦呀!怎么这么烦人!为什么要春季大扫除啊,真讨厌!”这样就减少了许多不文明字眼的出现,在不失表意的基础上避免了对儿童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直译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不考虑儿童的价值判断因素会使译本缺乏教育意义。因此,在翻译不文明话语时,译者应采用意译的手法,不仅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给儿童带来良好的影响。对道德行为的翻译,译者也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使译本能被更多的儿童所接受。

三、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不如其他文学翻译那样难,但也不是由简单的词、短语和句子堆积起来的。儿童文学翻译需要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有效的翻译方法,不是都拘泥于一种方法。基于读者反应论视角,注释、结构转换、改写、意译、转译等方法对儿童文学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读者反应论是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又一理论基础。但是,这一理论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译者若过于关注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时刻站在目的语儿童的角度考虑,会不自觉地夸大目的语儿童的需要,过分迎合目的语儿童的特点,有时就会失去原文所要表达的趣味性,从而导致为翻译而翻译的问题,这是不可取的。因此,读者反应论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强调译者多关注目的语读者儿童的需要,从而使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并欣赏译本。译者应针对不同作品运用多元的翻译方法,使译本拥有更多的儿童读者。

作者:陈志海 陈榕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831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