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编辑对文学翻译作品的影响范文

编辑对文学翻译作品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2-09-21 11:01:46

编辑对文学翻译作品的影响

与原创文学图书相比,引进国外版权的文学翻译图书有其特殊性,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问题需要编辑加以注意。本文拟从编辑实践的个案出发,分析编辑在文学翻译作品的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编辑的身份和角色、编辑与翻译的关系、编辑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把握分寸,更好地完成一部翻译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

一、编辑行为对作品产生的影响

编辑对一部作品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分析这种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编辑的角色,指导具体的编辑工作,促使编辑向社会推出更好的文化产品。现以小说《幸存者回忆录》(〔英〕多丽丝•莱辛著,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10月出版)为例,分析编辑行为对该作品产生的影响。选取中译本的第一部分文字,对照英文原文,根据一线工作笔记,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看看编辑行为到底会对最终的文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照分析之后,一共总结出以下6种编辑行为。第一,删除原意。例如中文译本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说起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说”。译者原稿是“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互相说起我们共同经历的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重复说还是听别人说”。编辑从译文语言干净顺畅的角度考虑,删除了“互相”(eachother)和“重复”(repetition),改变了原文应有之意,以一种主观性改变了译本。第二,增补语词,改动句子结构。“但我们去过的是同一片大海。在那段漫长的、紧张不安的时期终结之前,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同,城市里更小的单元——几条街道、一片楼群、一座旅馆,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和整个大陆……都没有什么不同”。这仍是中译本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涉及两个问题。首先编辑在“街道”前加上了“几条”,欲意和后面“楼群、旅馆”对应,考虑的仍是译文语言的效果,其实原文为streets,而且中文“街道”一词是可以表示出复数之意的。其次是这个句子的结构。该句原文是一个长复句,连续使用了三个表示“相同”意思的短语或单词:wasthesame,wasthesame和as,但编辑将第一个逗号改成了句号,变成了两句话,改变了这个句子的结构,削弱了原文的语言力量。第三,修饰语言。比如中译本第二段开头,“正因为我们有这个倾向,也许我就可以使用天马行空的比喻了”。英文原文是:“ButitisbecauseofthispropensityofoursthatperhapsImaybepermittedthefancymetaphors.”其中“天马行空的比喻”译者的原译文是“凭空想象的比喻”,编辑稍加润色。第四,去除冗余。比如中译本第二段中“就好像鲸呀海豚呀自己想好了要以绯红和翠绿显身”,编辑去除了原译文“翠绿”之后的“的颜色”,使表达更为简洁。第五,疏通语义不通之处。比如中译本第三段开头,原译文是这样的:“对于此时我们都知道的一件事谁都没有提出异议,但我们每个人私下里想的却是内心固执保留下的别样的证据,我们想的却是我们通过非官方的、有伤体面的方式捕捉到的情况。”这里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编辑改为:“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英文原文是:“oneofthethingswenowknowwastrueforeverybody,butwhicheachofusprivatelythoughtwasevidenceofastubbornlypreservedoriginalityofmind,wasthatweapprehendedwhatwasgoingoninwaysthatwerenotofficial.”)对于译文理解困难之处,编辑做了较大改动,疏通了文意。第六,替换语词,提高准确度。比如,中译本第13页中有“尽管那蛋壳易碎,一不小心就会在你的两指间破裂”。原译文将蛋壳译作石灰壳,英文原文是fragilelime。lime确实是石灰之意,但通过上下文知道这里其实是指蛋壳,因为蛋壳的成分大部分是碳酸钙,这里是用石灰指代蛋壳。以上罗列了几种编辑行为,加以举例分析。我们发现除了第五、六两例,原译文存在阅读障碍,确实需要改动,其他几处并没有接受障碍。而编辑站在维护中文的立场,为提高文字的流畅度改动译文,而这种改动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到编辑的知识结构、语言习惯和能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编辑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但在面对手中的文本时,身处一个复杂的文化场域,这个场域由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编辑和最终问世的翻译作品共同构成。所以,编辑应该有一个身份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把握编辑尺度。

二、编辑的身份意识

一部文学翻译作品最终完成并到达读者手中需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角色和文本,作者、译者、编辑、读者,原文本、译文本、编辑定本、读者文本。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的动态文化系统。编辑作为其中一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只有身份明确了,才能更好地行使编辑的权力,做好编辑工作。编辑首先是一个服务者。作者、译者、读者都是编辑的服务对象,但编辑应对文本负责。因此,编辑保持客观性非常重要,要在作者、译者和读者间保持中立。不同的身份会对编辑提出不同的要求,服务者要求编辑尽量去除个人的主观性,放低姿态,其任务是要将出发语文化中的原作经由译者翻译之后,最终传达给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编辑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传达者,要尽量消除自己的痕迹,以尊重原作和译作为前提,对文本负责,为作者、译者和读者服务。其次,编辑又是一个共谋者,和作者、译者、读者均会产生共谋关系,但却不一定发生在同时。共谋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基于最终要对文本负责,编辑时而与作者共谋,时而与译者共谋,时而又要与读者共谋。编辑核对原文,发现译者有误加以改正就是与作者共谋,但这种共谋又是带有编辑自身主观性的,编辑此时转化为译者,代替译者传达原文。而认同译者的文本就是与译者共谋,这里再举一个《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编辑实例。中译本第9页中有一句话:“当然你能‘知道’某些东西,却不能‘认识’别人的生活。”原文是这样的:“Andofcourseonecan‘know’something,andnot‘know’it”。这里it有特殊的意思,作者有专门的解释,是指危机和公众忧虑的信号,与个体生活相对。在这里译者将其翻译成了“别人的生活”,编辑并没有改动,而是与译者产生了共谋,抹杀掉了这里it的特殊所指。最后,编辑又是批判者,始终保持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以客观真理为标准,寻找一切可疑之处。因为是翻译文学作品,核对原文在这里变得非常重要,这对编辑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图书市场的压力,编辑流程相比过去大大加快,如今编辑在紧迫而繁重的工作状态下很难达到完全核对原文的要求。这就要求编辑具备一种敏感力,时刻保持批判的眼光,能够在中译文中有效发现问题。当然,这不可能完全避免遗漏。编辑的批判眼光要求一定的客观公正性。进入互联网时代,文献资料查阅的便利化有助于这种客观性的保持,但因为编辑自身难以避免的主观性,文本必然又会沾染编辑的文化色彩。

三、遵循翻译理论把握编辑尺度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谈编辑身份,就不能不谈翻译理论,秉持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决定了编辑如何把握自己的身份,怎样掌握编辑尺度。

1.“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翻译的基础是思维,翻译就是要理解出发语的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而文学翻译又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有着自身更高层次的要求——审美要求。文学翻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感受原作的美,然后表现原作的美。要感受原作的美学特征,译者必须对出发语的美学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美学特点,同时又要了解出发语与目的语不同语言符号系统间的差异和共性。两种语言的美学共性正是传达原作美的基础,而差异性则构成了传达障碍,但这恰恰为译者和编辑人员提供了施展的空间。译者的审美感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原作的美学传达,而审美感受力受到译者的个人兴趣、知识结构、经验、世界观、艺术修养和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立场的选择决定了译者的翻译心态和方法,这就涉及了翻译界提出的所谓“归化”和“异化”问题。译者如果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就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典型的例子是鲁迅。他坚持“硬译”立场,认为翻译要保持异国情调,对原文“不主张削鼻剜眼”“在有些地方宁可译得不顺口”。在谈及《死魂灵》的翻译时他说:“在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与“异化”相对的就是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尽量将译文植入译者的本土文化,使译文流畅自然,体现出目的语的语言美感。比如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林少华强调中文的文字美感,“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我很欣赏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之说。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要大而化之,译文读来不要像翻译体。这种翻译在审美境界和作品意蕴上是更大的忠实”。对于大多数的翻译者来说,其翻译立场基本都是在“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极端间游移,就像1995年桑塔格在她的《论被翻译》一文中所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才是大多数翻译者的用功之处。”每一次翻译实践都是这两种翻译立场平衡的结果,每一个翻译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者也都会有自己选择的立场。

2.编辑尺度的把握作为编辑,其实与翻译一样,在编辑实践中也无法从这两种文化立场中脱身,必然会在两者间作出选择,或者选择一个能够达到平衡的点,站在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避免极端的“异化”或“归化”。他们在两极之间摆动,尽力沟通两种文化,以达成某种和解。翻译文学的编辑,必然要受到翻译理论的影响。选择“异化”立场的,就会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样貌,让译文更多地跟随原文;而选择“归化”立场的,则会更多地从译文语言文化的特点出发,尽量顺从目的语,让译文更容易化入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厘清这一点,有助于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把握好自己的编辑尺度。虽然完美的编辑和完美的翻译一样,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在实践中达到,但如果有着清楚的理论指导,就会帮助编辑在芜杂繁复的编辑活动中渐渐趋向那个完美的点。

四、结语

编辑的编辑行为在翻译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主观性难免影响到作品的最终样貌。因此,编辑应该有正确的身份意识,在恰当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把握自己的编辑尺度,才能将一部翻译文学作品更好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王莹 单位:接力出版社

被举报文档标题:编辑对文学翻译作品的影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wxfylw/67923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